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及結構與流程
2023-05-23 19:32:41 3

本發明屬於建築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及結構。
背景技術:
在水底隧道放坡開挖法施工側牆及頂板時,現有的最經濟可行的方案是採用防水穿心對拉螺栓,即在用於支撐外模的外楞支撐與內模支架體系之間多點位用穿心對拉螺栓連接,然後進行混凝土澆築,該方法在進行下一段澆築時需要將內模支架整體拆卸然後在下一段搭建,施工時間長,強度大,效率低。內模支架一般採用鋼管支架和碗扣支架組成的組合支架。現本申請人採用無對拉杆支模體系,但仍存在內模支架受力較大,所用杆件多,搭拆速度慢,且工人在調整支架時勞動強度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及結構。
本發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的:
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支架的底託與支架的立杆固定,防止在支架滑移時底託刮到底板混凝土造成杆件損壞及支架變形;
二、放鬆支架的頂託與支架的側面支撐件,位於頂部的頂板模板落到支架上,並直接放在支架上可隨支架一起滑移;
三、安裝軌道,底板上對應支架中部和兩側各設置一道;
四、支架底部位於支架的間隙處對應軌道縱向穿入3根工字鋼,並採用千斤頂頂升縱向工字鋼;
五、在工字鋼底部設置扁擔梁,然後在扁擔梁下安裝與軌道配合的輪組;
六、鋼絲繩拉動支架整體滑移。
本申請通過上述方法滑移到位後利用千斤頂配合拆除輪組、扁擔梁、縱向工字鋼等,並對標高和底模進行調整,檢查合格後即可綁紮鋼筋、澆築側牆及頂板混凝土。
作為優選,在上述步驟三之前對支架按6~12m為一節進行分節。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四中千斤頂頂升的高度為離地面約8~12cm。
作為優選,所述步驟四中在工字鋼穿入支架底部後將工字鋼與支架通過連接部件進行固定,所述步驟五中將扁擔梁支於工字梁底部後同樣用連接部件對扁擔梁和支架進行固定。
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搭構成的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結構,包括由立杆、橫杆組成的支架,分別可拆卸地設於支架頂部和底部的頂託和底託,設於底板上的軌道,與軌道配合用於架起支架並使支架沿軌道滑移的支撐移動組件;所述支撐移動組件包括插設於所述支架底部用於架起支架底部橫杆的工字鋼,垂直設於工字鋼底部的扁擔梁,以及設於所述扁擔梁上與所述軌道配合的輪組。
作為優選,所述立杆底端沿立杆長度方向設有與所述底託的絲杆套接的且直徑大於立杆主體直徑的支承套管,所述底託還包括與所述絲杆螺接且抵於所述支承套管底部的調整螺套,所述底託與所述立杆之間還通過兩端分別可拆卸地固連於所述支承套管與立杆連接形成的階臺以及位於調整螺套底部的絲杆部位上的連接件連接。
作為優選,所述連接件為兩端繞設於絲杆和立杆上的鋼絲,或兩端為具有可卡入所述絲杆和立杆上的卡口的套環、中間為連接兩套環的鋼條或連接繩的卡合連接件;所述卡合連接件中間為鋼條時,底部的套環與所述鋼條一體固接,頂部的套環與所述鋼條可調整地配合連接,所述套環外側還固連有與所述鋼條過盈卡合且環內設有一層防滑橡膠墊的開口小套環,所述鋼條上部密布有防滑凸起,所述凸起為凸點或沿鋼條周向且水平設置的多條凸齒圈。
作為優選,所述扁擔梁兩端頂部垂直於扁擔梁長度方向架設有平衡支撐鋼條,所述平衡支撐鋼條至少兩端與立杆可拆卸地固連。
作為優選,所述輪組包括頂板抵靠於所述扁擔梁底面上、底部敞口用於穿出滾輪且沿軌道方向兩端開口的輪架框,所述輪架框兩開口端上對稱各設有一滾輪,所述輪架框兩側側板外側對稱各焊固有兩條立設的定位鋼筋,位於同一側的定位鋼筋之間配合輪架框頂板形成用於定位架設扁擔梁的槽口。
作為優選,位於輪架框兩側的定位鋼筋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傾斜從垂直於軌道長度方向看過去呈倒置的八字形;位於輪架框兩側的對應的定位鋼筋之間上部至少超出所述扁擔梁部位的間距大於所述工字鋼的底鋼板寬度,中部對應所述扁擔梁區域連接有牽制鋼條;位於同一側的所述定位鋼筋之間位於扁擔梁頂部還連接有兩端套住所述定位鋼筋的條形環套。
綜上所述,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技術。此技術有效縮短了搭建內模支架所需的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節約了項目成本,改善了工人勞動強度。
2、本申請通過型鋼、軌道、輪組等實現內模鋼管支架的整體滑移,以加快施工進度,減輕工人勞動強度。
3、本申請支撐移動組件結構簡單、受力均衡、支撐力大、結構穩定、安裝方便,滑移效率高,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申請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申請支撐移動組件結構示意圖一;
圖3是本申請支撐移動組件結構示意圖二。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本具體實施例僅僅是對本發明的解釋,其並不是對本發明的限制,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完本說明書後可以根據需要對本實施例做出沒有創造性貢獻的修改,但只要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內都受到專利法的保護。
實施例一:
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一、將支架的底託與支架的立杆固定,防止在支架滑移時底託刮到底板混凝土造成杆件損壞及支架變形;
二、放鬆支架的頂託與支架的側面支撐件,位於頂部的頂板模板落到支架上,並直接放在支架上可隨支架一起滑移;
三、安裝軌道,底板上對應支架中部和兩側各設置一道;
四、支架底部位於支架的間隙處對應軌道縱向穿入3根工字鋼,並採用千斤頂頂升縱向工字鋼;工字鋼頂在與工字鋼垂直的一列橫杆底部。
五、在工字鋼底部設置扁擔梁,然後在扁擔梁下安裝與軌道配合的輪組;
六、鋼絲繩拉動支架整體滑移。可採用卷揚機帶動鋼絲繩拉動支架整體滑移,滑移過程中要設專人指揮並觀察支架行走情況,確保安全。
本申請通過上述方法滑移到位後利用千斤頂配合拆除輪組、扁擔梁、縱向工字鋼等,並對標高和底模進行調整,檢查合格後即可綁紮鋼筋、澆築側牆及頂板混凝土。
本申請通過工字鋼對整個支架進行頂升支撐,然後通過扁擔梁來平衡支架與輪組之間的受力,以保證輪組均衡受力不傾斜、偏側影響滑移,提高整體支架滑移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在上述步驟三之前對支架按6~12m為一節進行分節。
所述步驟四中千斤頂頂升的高度為離地面約10cm。為減少卷揚機的拉力,對內模支架進行分節,確保穩固高效移動。
所述步驟四中在工字鋼穿入支架底部後將工字鋼與支架通過連接部件進行固定,所述步驟五中將扁擔梁支於工字梁底部後同樣用連接部件對扁擔梁和支架進行固定。
一種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方法搭構成的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結構,包括由立杆1、橫杆2組成的支架,分別可拆卸地設於支架頂部和底部的頂託3和底託4,設於底板上的軌道7,與軌道配合用於架起支架並使支架沿軌道滑移的支撐移動組件;所述支撐移動組件包括插設於所述支架底部用於架起支架底部橫杆的工字鋼5,垂直設於工字鋼底部的扁擔梁6,以及設於所述扁擔梁上與所述軌道配合的輪組。
所述立杆底端沿立杆長度方向設有與所述底託的絲杆41套接的且直徑大於立杆主體直徑的支承套管11,所述底託還包括與所述絲杆螺接且抵於所述支承套管底部的調整螺套42,所述底託與所述立杆之間還通過兩端分別可拆卸地固連於所述支承套管與立杆連接形成的階臺以及位於調整螺套底部的絲杆部位上的連接件連接。
所述內模支架中部底部沿內模支架滑移方向設有一道便通區,所述便通區內至少橫杆布設的密度小於內模支架其他區域橫杆布設的密度。本申請通過便通區設置以便於安裝或調整支架時方便人員從裡面通過。便通區沿內模支架滑移方向貫穿整個支架。
所述連接件為兩端繞設於絲杆和立杆上的鋼絲,或兩端為具有可卡入所述絲杆和立杆上的卡口的套環11、中間為連接兩套環的鋼條12或連接繩的卡合連接件;所述卡合連接件中間為鋼條時,底部的套環與所述鋼條一體固接,頂部的套環與所述鋼條可調整地配合連接,所述套環外側還固連有與所述鋼條過盈卡合且環內設有一層防滑橡膠墊的開口小套環13,所述鋼條上部密布有防滑凸起,所述凸起為凸點或沿鋼條周向且水平設置的多條凸齒圈。通過小套環與鋼條上部的不同高度位置的防滑凸起來調節上下套環之間的間距,以適用於不同高度的支承套管。
所述扁擔梁兩端頂部垂直於扁擔梁長度方向架設有平衡支撐鋼條61,所述平衡支撐鋼條至少兩端與立杆可拆卸地固連。平衡支撐鋼條沿長度方向的中心與扁擔梁固接或由扁擔梁頂住,兩端再與不同的立杆可拆卸固接,進而使得扁擔梁和工字鋼對整個支架的支撐力均衡、穩定,提高了支撐強度,同時也保證輪組產生較少的側向牽制力,保證滑移順利進行。
所述輪組包括頂板抵靠於所述扁擔梁底面上、底部敞口用於穿出滾輪62且沿軌道方向兩端開口的輪架框63,所述輪架框兩開口端上對稱各設有一滾輪,所述輪架框兩側側板外側對稱各焊固有兩條立設的定位鋼筋67,位於同一側的定位鋼筋之間配合輪架框頂板形成用於定位架設扁擔梁的槽口64。
上述結構安裝、施工方便,同時也是因為有了扁擔梁和工字梁上述較穩定又簡便的搭建方式才可以適用上述槽口等簡單的輪組安裝配合方式,即得利於扁擔梁和工字梁之間以及扁擔梁和工字梁分別與支架之間的連接受力均衡、穩固,才使只需在扁擔梁的中部設一套輪組簡單快捷地架套結構,無需鎖緊結構,無需在扁擔梁兩端各設一套輪組,也能保證輪組移定帶動整個支架滑移。
實施例二:
與上述實施例不同處在於位於輪架框兩側的定位鋼筋由上至下逐漸向外傾斜從垂直於軌道長度方向看過去呈倒置的八字形;位於輪架框兩側的對應的定位鋼筋之間上部至少超出所述扁擔梁部位的間距大於所述工字鋼的底鋼板寬度,中部對應所述扁擔梁區域連接有牽制鋼條66;位於同一側的所述定位鋼筋之間位於扁擔梁頂部還連接有兩端套住所述定位鋼筋的條形環套65。
倒置的八字形確保不會打到工字鋼,保證工字鋼直接設於八字形內,同時也能對扁擔梁相對工字鋼的對接位進行定位,保證整個支撐系統的受力均衡,安裝又方便。
實施例三:
與上述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所述步驟四中千斤頂頂升的高度為離地面約8cm。
實施例四:
與上述實施例不同處在於所述步驟四中千斤頂頂升的高度為離地面約12cm。內模鋼管支架整體滑移技術。此技術有效縮短了搭建內模支架所需的時間,加快了施工進度,同時節約了項目成本,改善了工人勞動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