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05:22:31 2
專利名稱:自行車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立管的調整結構,尤其是一種自行車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
現有技術的可調角度的自行車把手立管,如圖7所示,其結構繫於直杆10頂端形成一前凸圓14,樞接於橫杆20後端的U形結構22空間內,藉一轉軸螺栓13穿設其U形結構22轉孔28及前凸圓14支孔16間,而以此轉軸螺栓13為中心行轉動動作;另橫杆20U形結構22空間底部設一向下向前傾斜之斜面24,供貼觸其內之一斜卡塊60,此斜卡塊60前方亦具有一斜面63,後方則具有一凹圓狀卡齒61,中間則攻有一上下貫穿內螺牙62;當從下往上將此斜卡塊60置入橫杆20U形結構22空間底部,致使其兩斜面24、63相觸時其後方之兩卡齒61、15恰相咬合,此時橫杆20上方一螺栓27放入該圓孔23旋入斜卡塊60內螺紋62內,待旋緊此螺栓27,利用其間斜面24、63作用而達到卡齒61、15強力咬合效果;橫杆20前端設有一常用的C型夾結構21以利用旋緊下方一螺栓26於上方內螺紋25,而夾緊固定把手管2;由上述的自行車調角把手立管結構可知,旋鬆橫杆20上方該螺栓27一足夠量,使斜卡塊60下落而兩卡61、15間脫開,便可以轉動橫杆20與直杆10到一所需角度,隨後即旋緊該螺栓27回復先前卡齒61、15咬合固定之情形,因為橫杆20前端固定著把手管2且直杆10下端固定於車身首管1,所以能達到調整把手立管角度的功能;然而,現有的自行車把手立管調角結構,其調整的角度則僅在橫杆20及直杆10之間的角度,如此故然可改變了把手管2的位置,但是卻也同時旋轉了把手管2一相當角度,如此造成了把手管2上之煞車把手、變速扳手等亦改變了角度,使用者必須再旋鬆橫杆20前端C型夾結構21的螺栓26以旋轉調回把手管2一滿意角度後,再旋緊該螺栓26;
其次,現有的自行車把手立管調角結構,其橫杆20前端大多設C型夾結構21供固定把手管2,此種C型夾結構21不利於後補維修市場,當一自行車使用者想將其車上的把手主管更換為具有可調角度功能之把手立管時,幾乎是十分困難或不可能的,其必須先將把手管2上之煞車把手、變速扳手、握把拆除,才能將該把手管2穿入C型夾結構21,再裝回煞車把手、變速扳手、握把等,十分煩瑣,故大量減少使用者購置欲望。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改進、優化自行車把手立管調角結構,方便自行車把手立管調角結構的裝拆或更換。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如下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自行車的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主要包含有直杆、上橫杆、下橫杆三主件,配以若干螺栓組合而成,其特徵在於上橫杆後端有U形結構,此U形結構兩側具有同心轉孔與直杆前凸圓支孔相樞接,前端有上凹圓口包蓋住把手管,又沿後端至上凹圓口下方設有一容置空間容納放置下橫杆較窄結構及後端卡齒;下橫杆前端有下凹圓口置放把手管,後端具有卡齒與直杆前凸圓卡齒相咬合;上下相疊之上橫杆及下橫杆彼此被螺栓旋緊拉近結合。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結構更加簡單合理,並且降低了成本。
本實用新型的
如下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分解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平面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剖面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開鎖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調角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鎖緊示意圖;圖7是現有技術的立管結構剖面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立管結構配合現有技術卡塊的示意圖。
圖中的圖號分別為1車首管,2把手管,10直杆,10A直杆套頭,11斜置頭,12長螺栓,13轉軸螺栓,14前凸圓,15卡齒,16支孔,17固定孔,18螺釘,20橫杆,21C型夾結構,22U型形結構,23圓孔,24斜面,25內螺牙,26螺栓,27螺栓,28轉孔,30上橫杆,30A上橫杆,31U形結構,32轉孔,33容置空間,34上凹圓口,35螺釘,36圓孔,36A內螺牙,37內螺牙,37A孔,38內螺牙,38A圓孔,40下橫杆,40A下橫杆,41卡齒,42圓孔,42A內螺牙,43螺栓,44較窄結構,45螺釘,46下凹圓口,47圓孔,47A內螺牙,48內環牙,50卡塊容置空間,51斜面,60斜卡塊,60A斜卡塊,61卡齒,62內螺牙,63斜面,64孔。
如圖1、圖2及圖3所示,其主要結構相對於車身前後左右上下方向,含有直杆10、上橫杆30、下橫杆40三大主件及若干螺釘、螺栓35、43、45結合而成,其中,直杆10呈圓柱形,上端為均勻厚度前凸圓14結構,中心具有左右方向貫穿的支孔16及沿外圓周的卡齒15,頂部則有一長螺栓12由上插入螺紋連接下端斜面出口的斜置頭11,供直杆10下端插入車首管1固定孔17內,旋緊此長螺拴12以固定於車身首管1;本結構設計中的直杆10,其固定於車身首管1的斜置頭11的方式及上端前凸圓14、卡齒15結構與現有的調角把手直杆10(如圖7所示)設計相近,不再詳述;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將現有技術中的橫杆20(如圖7所示),更改為一上橫杆30及一下橫杆40,而取消其斜卡塊60(如圖7所示)。
上橫杆30後端具有U形結構供一直杆10前凸圓14置入其內,而以轉軸螺栓13由右至左穿過其兩側轉孔32及前凸圓14中心支孔16樞接結合;前端具有上凹圓口34,前後位置鑽有圓孔36及一內螺牙38(如圖3所示);又順著後端至前端下方設有一容置空間33,此容置空間33上方距所樞接結合之前凸圓14的卡齒15適當距離攻有一垂直方向內螺牙37(如圖3所示)孔;下橫杆40,前端具有與上橫杆30相對應的下凹圓口46及前後位置攻有一內螺牙48及一圓孔47,供把手管2置入此下凹圓口46後,得以將上橫杆30上凹圓口34由上夾包住,而以前端一螺釘35插入上橫杆30圓孔36旋入下橫杆40內螺牙48及一下方螺栓45、插入下橫杆40圓孔47旋入上橫杆30內螺牙38內,此時下橫杆40的後段較窄結構44且後端呈凹圓弧狀卡齒41結構,恰好處於上橫杆30容置空間33內,並與直杆10前凸圓1的4卡齒15相嚙合,又相對應上橫杆30上方內螺牙37(如圖3所示)位置之下橫杆40垂直位置亦鑽有一圓孔42,供一螺栓43由下往上插入此圓孔42旋入其內螺牙37內,強力嚙合下橫杆40後端與直杆10前凸圓14之間卡齒41、45。
如上所述的上橫杆30與下橫杆40結構,利用前後三根螺栓35、45、43的結合,前端的上凹圓口34與下凹圓口46可夾緊固定把手管2,後端上橫杆30的U形結構31轉孔32與直杆10前凸圓14支孔16的樞接及下橫杆40後端卡齒41與直杆10前凸圓14周圍卡齒15嚙合,在直杆10固定於車身首管1下,遂達到了把手管2的安裝功能目的。
以前後二根以上螺栓將上下相疊之上橫杆及下橫杆彼此旋緊拉近結合,而使前端上凹圓口與下凹圓口夾緊固定把手管,且同時下橫杆後端卡齒與直杆前凸圓卡齒強力相咬合固定;反之,旋鬆該螺栓就可以張開上、下凹圓口及脫開卡齒間咬合,而達到同時執行把手立管及把手管之雙調角度動作。
當使用者要調整本實用新型的把手立管的角度時,請參閱圖4所示,可分別旋鬆三根螺栓35、45、43,致使下橫杆40下移一適當距離,此時前端的上凹圓口34與下凹圓口46會張開,從而鬆開了把手管2,後端的下橫杆40卡齒41與直杆10前凸圓14的卡齒15亦會脫開,如圖5所示,此時便可以扳轉上、下橫杆30、40至一所需角度,且同時旋轉把手管2至一合適角度,如圖6所示,接著便將該三根螺栓35、45、43旋緊而回復原始上下夾緊及咬合狀態,而達到了本實用新型的上下卡緊式雙調角把手立管之功能;另外,針對現有的越野、登山自行車車,其負載承重較高,故其把手管2的調角結構強度及緊固力也相對要提高如圖8所示,本實用新型結構的另一實施例,既將前述的上橫杆30(如圖3所示)及下橫杆40(如圖3所示)上下顛倒設置,如圖8所示,上橫杆30A設於下方並後方直杆套頭10A樞接,而其下橫杆40A設於上方並後方仍與直杆套頭10A卡齒41、15相咬合,僅有其中上橫杆30A在原靠近卡齒41、15附近的螺栓43位置,增設了一卡塊容置空間50及一向前、向下之斜面51,應用置入一現有技術的斜卡塊60A,以螺栓43由下往上插入斜卡塊60底孔64穿過卡塊容置空間50上方的圓孔37A而旋入上方的下橫杆40A內螺牙42A後將其鎖緊,這樣,不但上有下橫杆40A的卡齒41、15相咬合,而且下也有斜卡塊60A的卡齒61、15相咬合,大大加強了調角後固定結構,所以特別適用於登山、越野自行車車系列。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主要包含有直杆、上橫杆、下橫杆三主件,配以若干螺栓組合而成,其特徵在於上橫杆後端有U形結構,此U形結構兩側具有同心轉孔與直杆前凸圓支孔相樞接,前端有上凹圓口包蓋住把手管,又沿後端至上凹圓口下方設有一容置空間容納放置下橫杆較窄結構及後端卡齒;下橫杆前端有下凹圓口置放把手管,後端具有卡齒與直杆前凸圓卡齒相咬合;上下相疊之上橫杆及下橫杆彼此被螺栓旋緊拉近結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立管的調整結構,尤其是一種自行車上下卡緊式雙調角立管結構。本實用新型主要包含有直杆、上橫杆、下橫杆三主件,配以若干螺栓組合而成,上橫杆後端有U形結構,此U形結構兩側具有同心轉孔與直杆前凸圓支孔相樞接,前端有上凹圓口包蓋住把手管,又沿後端至上凹圓口下方設有一容置空間容納放置下橫杆較窄結構及後端卡齒。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結構更加簡單合理,並且降低了成本。
文檔編號B62K21/16GK2414984SQ00204180
公開日2001年1月17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00年3月1日
發明者廖學湖 申請人:信隆車料(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