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及裝置與流程
2023-05-15 23:25:49 3

本發明涉及物聯網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及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代社會中,手機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它具有極強的用戶緊密程度,成為了人們日不離身的必備物品。人們不僅通過手機接打電話、收發簡訊,還通過手機上網衝浪、娛樂社交、購物消費。更有甚者,還可以通過手機實現類似遙控器的功能,實現對家庭電器的無線操控,取代了傳統遙控器的位置。
但是,發明人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雖然目前已經研發出用手機控制電視、空調等產品的操控技術,但其操控方式主要是使用手機對一個特定的受控終端進行控制,如果要用手機對多個受控終端進行控制,則需要手動切換手機的控制界面,也就是說,現有技術的實現方法其實是一個手機應用對應於一個受控終端的。
通過以上背景技術可見,現有技術中的操控方式比較原始,自動化程度不高,當用戶在房間內移動並要對就近的受控終端進行控制時,不得不人工查找所需的手機應用、切換到對應的控制界面進行控制,既費時又費力。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鑑於此,本發明實施例的目的在於提出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及裝置,提高使用單一控制裝置對多個終端進行操控的操作效率。
基於上述目的,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驟:
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
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建立控制連接;
接收用戶對目標受控終端的控制指令,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進行控制。
具體地,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的步驟還可以包括:
判斷信號強度中的最強信號強度與當前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相比是否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
若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則確定最強信號強度對應的受控終端為目標受控終端;
若小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則保持原有的控制連接。
具體地,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的步驟後還可以包括:
判斷是否存在其他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差值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可控閾值,若存在這種受控終端,則將這種受控終端作為備選終端提示給用戶。
具體地,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的步驟前還可以包括:
接收空間中的無線信號,判斷對信號源對應的終端是否具有控制權限;
若具有控制權限,則將信號源對應的終端作為受控終端。
具體地,本方法還可以包括:
在控制連接建立後,發出連接成功提示。
具體地,本方法中的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的步驟可以為循環觸發的。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其包括:
檢測模塊,用於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
選擇模塊,用於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
連接模塊,用於與目標受控終端建立控制連接;
控制模塊,用於接收用戶對目標受控終端的控制指令,還用於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進行控制。
具體地,選擇模塊可以包括:
強度差閾值判定模塊,用於判斷信號強度中的最強信號強度與當前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相比是否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
目標受控終端選定模塊,用於在強度差閾值判定模塊判定為是時,或當前沒有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時,將最強信號強度對應的受控終端確定為目標受控終端。
具體地,本裝置還可以包括:
可控閾值判定模塊,用於判斷是否存在其他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差值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可控閾值;
第一提示模塊,用於在存在其他受控終端時將其他受控終端作為備選終端提示給用戶。
具體地,本裝置還可以包括:
權限判定模塊,用於判斷對來自於空間中的無線信號所對應的終端是否具有控制權限,還用於將具有控制權限的終端作為受控終端。
具體地,本裝置還可以包括:
第二提示模塊,用於在控制連接建立後發出連接成功提示。
具體地,本裝置還可以包括:
計時器模塊,用於循環觸發檢測模塊的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的動作。
從上面所述可以看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多終端操控方法及裝置能夠對多個受控終端進行就近選擇,並切換到相應的控制界面對受控終端進行控制,相比於現有技術中一個控制裝置只能操控一個受控終端,或即使一個控制裝置能夠操控多個受控終端,但需要用戶人工選擇就近終端對應控制程序的方式,本發明實施例極大地提升了多終端操控的便利程度和操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的流程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的結構框圖;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中另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具體實施例,並參照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實施例中所有使用「第一」和「第二」的表述均是為了區分兩個相同名稱非相同的實體或者非相同的參量,可見「第一」「第二」僅為了表述的方便,不應理解為對本發明實施例的限定,後續實施例對此不再一一說明。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多終端控制方法,該方法應用於帶有無線信號檢測和傳輸功能的控制裝置。
無線信號的頻率範圍通常為300KHz到300GHz,常見的無線通信模式如藍牙、ZigBee、wifi等等都屬於該範圍。無線通信通常是使用現成的無線模塊實現的,由於無線通信本質上是一種電磁波通信,因此需要通信的雙方都向空間中發射電磁波信號,即使是在通信連接尚未建立之時,只要開啟無線模塊,無線模塊就會向空間中發出無線信號,以標識自己的存在。一般來說,電磁波信號都會隨距離的增加而衰減,因此,可以通過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近似表徵無線信號發射源到無線信號探測方的距離,尤其是在僅僅比較距離遠近而不去估算具體距離數值時,這種方式更加可行。
本發明實施例即基於以上原理,以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為依據判斷控制裝置與不同受控終端之間的距離遠近,並在控制裝置與合適的受控終端之間建立控制連接,從而使用戶可以隨時遙控與自己距離較近的受控終端,並且這種控制連接可以是實時動態建立的,即,如果用戶手持控制裝置四處走動,則控制裝置可以動態地改變其目標受控終端,但始終保證其目標受控終端是當前與用戶距離較近的受控終端,這種方式是符合用戶的使用認知的。
圖1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的方法流程圖,其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101,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
可以考慮一個設置有多個受控終端的房間,當這些終端打開時,就會向空間中輻射無線信號,於是房間內的控制裝置就可以檢測這些信號的強度,並且根據信號強度判斷每個受控終端到控制裝置的距離。
步驟102,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建立控制連接。
一般來說,可以選擇信號最強的受控終端作為目標受控終端;另一方面,考慮到信號強度的波動以及用戶的小範圍移動,可能用戶並不期望立即改變目標受控終端,因此,為了保持連接的穩定性,可以採取一定的策略使得信號最強的終端發生改變時,依然保持原來的終端作為目標受控終端,即保持原有的控制連接不變。作為策略的一個例子,可以將信號強度設定為信號在預定時間長度內的平均強度,例如:可以設定一個固定的時長k,而將當前時刻t的信號強度設定為(t-k)時刻到t時刻該信號的強度的平均值。通常,考慮到用戶的移動速度,可以將該時長k設為1秒左右。此外,還可以考察最強信號的持續時間,如果該信號持續一定時間始終為最強信號,則將該信號對應的終端作為目標受控終端,否則該信號的偏強可能只是一個偶然波動。
步驟103,接收用戶對目標受控終端的控制指令,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進行控制。
通常,可以將控制界面顯示在觸控螢幕上,然後用戶直接在屏幕上點擊相應的按鍵,控制裝置再將用戶的指令轉換為無線信號發射給目標受控終端,從而實現對目標受控終端的控制。
由此可見,本實施例方法能夠利用無線信號的強度測算受控終端與控制裝置的距離,並自動選擇距離較近的終端作為目標受控終端,符合用戶期望對就近終端進行控制的預期,避免了用戶人工查找或切換控制程序的繁瑣操作,極大地提升了多終端操控的便利程度和操作效率。
圖2為本發明方法另一個實施例的流程圖,其包含如下更具體的步驟:
首先,在上述實施例的步驟101開始之前,可以先進行如下步驟:
步驟2001,接收空間中的無線信號,判斷對信號源對應的終端是否具有控制權限,若具有控制權限,則將信號源對應的終端作為受控終端;
接下來進行如下步驟:
步驟201,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具體地,檢測動作可以是按一定時間間隔循環執行的,也就是說,本實施例是實時地不斷檢測的(當然,檢測前也要進行步驟2001的權限判斷),這樣,當用戶的位置發生改變時,控制裝置可以及時地與新的目標受控終端建立控制連接,進一步提高了本實施例方法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
步驟202,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建立控制連接;
具體地,為了保持連接的穩定性,步驟202可以採用如下方式實現:
步驟2021,判斷信號強度中的最強信號強度與當前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相比是否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例如,該強度差閾值可設定為5分貝;
步驟2022,若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則確定最強信號強度對應的受控終端為目標受控終端,並與其建立控制連接;
步驟2023,若小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則保持原有的控制連接,即目標受控終端還是之前連接的終端;
這樣,如果新檢測到的最強信號強度與當前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相比差別不大,就繼續保持原來的控制連接,同時可見,這種穩定性的大小是由強度差閾值的大小決定的;
步驟2024,在控制連接建立後,還可以使控制裝置發出連接成功提示,比如發出一段固定的提示音,或者發出一段語音播報,並在播報中指明連接到的受控終端的名稱,此外,還可以在聲音提示的同時伴有震動提示;
進一步地,步驟202後還可以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2025,判斷是否存在其他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差值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可控閾值;
所謂可控閾值就是一個預設的差值,該值用來判斷其他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是否足夠接近,顯然,在本步驟中該預設的差值應該是一個負值;
步驟2026,若存在這種受控終端,則將這種受控終端作為備選終端提示給用戶;
採用這一步的優勢在於,以信號強度判斷距離的方式可能存在誤差,或者用戶與多個受控終端的距離遠近差不多,因此此時用戶想要控制的終端不一定是控制裝置根據信號強度自己選定的終端,這樣將其他受控終端作為備選終端提示給用戶就可以使用戶從中選擇自己真正想要控制的終端;
步驟203,接收用戶對目標受控終端的控制指令,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進行控制。
本實施例方法在上一實施例的基礎上增加了若干新步驟,其中,步驟2001可以使相應的受控終端增加安全驗證功能,防止私有的受控終端受到其他用戶的控制;強度差閾值的設定可以增強控制連接的穩定性;備選終端的機制可以解決多個受控終端信號強度相差不大時的目標受控終端選擇問題。總之,本實施例方法能夠提升控制過程的安全性、智能性和用戶友好性,更加方便用戶的使用。
以上方法實施例中的控制裝置可以是手機或平板電腦,受控終端可以是帶有無線功能模塊的智能電視、智能空調、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機、智能電飯煲等等智能家電。其控制原理如圖3所示,即用戶攜帶控制裝置3在家中隨意走動,用戶與各種受控終端如智能電視50、智能空調51、智能冰箱52、智能洗衣機53的距離實時變化,在任一時刻,控制裝置3可以檢測各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強度,並與合適的受控終端建立連接,如在圖3所示的時刻中,控制裝置3與智能電視50的距離最近,因此控制裝置3處來自於智能電視50的信號最強,一般來說,控制裝置3就會與智能電視50建立連接,於是用戶可以在控制裝置3上對智能電視50進行控制。當用戶走動到新的位置時,控制裝置3又可以與其他受控終端建立連接。
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
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中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的結構框圖,其包括:
檢測模塊401,用於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一般來說,檢測模塊的功能可以由市場上常見的無線模塊提供,比如現有技術中已有的藍牙模塊、ZigBee模塊或wifi模塊都具有檢測信號強度的功能;
選擇模塊402,用於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411;
連接模塊403,用於與目標受控終端411建立控制連接;
控制模塊404,用於接收用戶412對目標受控終端411的控制指令,還用於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411進行控制;其中,用於接收用戶412對目標受控終端411的控制指令的部分通常是一個觸控螢幕。
作為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例,提供了另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圖5是另一種多終端控制裝置的結構框圖,其包括:
檢測模塊401,用於檢測來自於受控終端的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
選擇模塊402,用於根據信號強度從受控終端中選擇一個作為目標受控終端411;
選擇模塊402還包括:
強度差閾值判定模塊4021,用於判斷信號強度中的最強信號強度與當前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的信號強度相比是否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強度差閾值;
目標受控終端選定模塊4022,用於在強度差閾值判定模塊判定為是時,或當前沒有已建立控制連接的受控終端時,將最強信號強度對應的受控終端確定為目標受控終端411;
連接模塊403,用於與目標受控終端411建立控制連接;
控制模塊404,用於接收用戶412對目標受控終端411的控制指令,還用於根據控制指令對目標受控終端411進行控制;
可控閾值判定模塊405,用於判斷是否存在其他受控終端與目標受控終端411的信號強度差值大於或等於預設的可控閾值,該可控閾值是一個負值;
第一提示模塊406,用於在存在其他受控終端時將其他受控終端作為備選終端提示給用戶412,並接受用戶412對於目標受控終端411的指定;
權限判定模塊407,用於判斷對來自於空間中的無線信號所對應的終端是否具有控制權限,並將具有控制權限的終端作為受控終端;
第二提示模塊408,用於在控制連接建立後發出連接成功提示;
計時器模塊409,用於循環觸發檢測模塊的檢測動作。
上述實施例中的多終端控制裝置用於實現前述實施例中相應的多終端控制方法,並且具有相應的方法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總之,本發明實施例以無線信號的信號強度為依據判斷控制裝置與不同受控終端之間的距離遠近,並在控制裝置與合適的受控終端之間建立控制連接,從而使手持控制裝置的用戶可以隨時控制與自己距離較近的受控終端。相對於現有技術中一個控制裝置只能操控一個受控終端,或即使一個控制裝置能夠操控多個受控終端,但需要用戶手動選擇的方式,本發明實施例極大地提升了多終端操控的便利程度和操作效率,具有很高的市場前景和應用價值。
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以上任何實施例的討論僅為示例性的,並非旨在暗示本公開的範圍(包括權利要求)被限於這些例子;在本發明的思路下,以上實施例或者不同實施例中的技術特徵之間也可以進行組合,步驟可以以任意順序實現,並存在如上所述的本發明的不同方面的許多其它變化,為了簡明它們沒有在細節中提供。
另外,為簡化說明和討論,並且為了不會使本發明難以理解,在所提供的附圖中可以示出或可以不示出與集成電路(IC)晶片和其它部件的公知的電源/接地連接。此外,可以以框圖的形式示出裝置,以便避免使本發明難以理解,並且這也考慮了以下事實,即關於這些框圖裝置的實施方式的細節是高度取決於將要實施本發明的平臺的(即,這些細節應當完全處於本領域技術人員的理解範圍內)。在闡述了具體細節(例如,電路)以描述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例的情況下,對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顯而易見的是,可以在沒有這些具體細節的情況下或者這些具體細節有變化的情況下實施本發明。因此,這些描述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
儘管已經結合了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描述,但是根據前面的描述,這些實施例的很多替換、修改和變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其它存儲器架構(例如,動態RAM(DRAM))可以使用所討論的實施例。
本發明的實施例旨在涵蓋落入所附權利要求的寬泛範圍之內的所有這樣的替換、修改和變型。因此,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省略、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