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電機油槽防油霧溢出及冷凝沉積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10:37:06 1

本發明屬於發電機技術領域,具體是涉及一種水輪發電機的附屬裝置,尤其是發電機油槽防油霧溢出及冷凝沉積結構。
背景技術:
水輪發電機軸承一般採用自潤滑滑動軸承,軸承瓦侵潤在潤滑油中。當機組運轉時,一方面潤滑油在油槽內被反覆攪拌、撞擊,產生大量氣泡,這些氣泡爆裂後就形成油霧;另一方面,軸承瓦的瓦面油膜局部處溫度較高,潤滑油在較高溫度下汽化,也形成油霧。因此,對於水輪發電機,油霧的產生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隨著機組轉速的增高,尤其是大型機組的線速度更高,使油四處濺射,產生的油霧更多,嚴重程度顯著增加。大型機組的線速度大,油槽內的攪拌速度相應增大快,對攪拌和撞擊作用力更大,極易出現濺油現象和油霧現象,既汙染環境又可能引發絕緣事故。
為解決水輪發電機組濺油現象和油霧現象,以及汙染環境、引發絕緣事故的問題,在水輪發電機轉軸與密封結構存在縫隙的情況下,現有技術中採用過外部補氣、多層迷宮密封、接觸試油擋、吸油霧裝置等附屬裝置,對油霧進行封堵或進行分離處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時該效果不明顯,部分油霧從轉軸與密封結構的縫隙之間沿軸向溢出,進入空氣中汙染環境。現有技術中,如專利號為zl201620899008.0、申請日為2016-08-18、名稱為「一種發電機油槽防油霧裝置」的實用新型專利文件中,公開了在發電機轉軸伸出油槽密封蓋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圈擋油毛刷,擋油毛刷沿發電機轉軸外圓周面設置的技術方案,因毛刷的吸油效果較佳、便於更換、價格低廉等優點,當油霧從間隙溢出時,經過毛刷被毛刷吸附,毛刷吸附的油霧凝結在毛刷上,有效封堵了該間隙,防止油霧從該縫隙溢出;既保護環境又提高安全性,能防止油霧溢出可能引發的絕緣事故。
但,該種結構,因向外溢出的油霧量較多,毛刷吸附的油霧相應較多,而且還是有小部分的油霧從間隙中向外溢出,對環境造成汙染,如不及時處理,油霧容易引發絕緣事故。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用於水輪發電機的發電機油槽防油霧溢出及冷凝沉積結構,對油槽內的油霧進行封堵,一邊抽吸油槽內的含油氣體通入吸排油霧裝置進行處理,一邊向油槽內通入氣體內以保持油槽內氣壓平衡,能防止油霧從油槽內溢出汙染環境,而且能對進入吸排油霧裝置的含油氣體預先進行冷凝沉積以減少進入吸排油霧裝置的油量,減輕吸排油霧裝置的處理負擔。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了如下的技術方案:一種發電機油槽防油霧溢出及冷凝沉積結構,包括發電機轉軸、油槽密封蓋,油槽密封蓋將發電機轉軸下部的空間密封,形成存放潤滑油的油槽;其特徵在於,在油槽密封蓋與發電機轉軸相交叉部位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圈密封層,在油槽密封蓋上,設置空氣進入口和氣體抽吸口,在氣體抽吸口上配合設置抽吸管道,經抽吸管道連接吸排油霧裝置。
進一步的特徵是,在抽吸管道上,設置有油箱,油箱的截面積大於抽吸管道的截面積。
在油箱內設置有油泵,油泵連接回油管,手動或自動起動油泵,將油液通過回油管抽出油箱。
抽吸管道上設置一端u形管,而且u形管位於抽吸管道的底端,油箱設置在抽吸管道的u形管上。
回油管的另一端連接油槽,將油液回流到油槽循環使用。
在位於油槽內的發電機轉軸上設置甩油環,甩油環隨同發電機轉軸轉動。
在油槽內,設置有穩油板,穩油板不隨發電機轉軸轉動,與油槽內油液液面的高度相配合。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於:
1、在水輪發電機轉軸與密封蓋側面之間設置密封層,有效封堵了水輪發電機轉軸與密封蓋之間間隙,防止油霧從該縫隙溢出。
2、一邊抽吸油槽內的含油氣體通入吸排油霧裝置進行處理,一邊自動向油槽內通入氣體內以保持油槽內氣壓基本平衡,而且向油槽內自動吸入的氣體量少於吸排油霧裝置抽吸的氣體量,在油槽內形成負壓,外部氣體通過水輪發電機轉軸與密封蓋之間間隙進入油槽,能防止油霧通過該間隙從油槽內溢出。
3、在吸排油霧裝置的抽吸管道上設置的油箱具有冷凝沉積作用,管道內的含油氣體在該油箱內產生冷凝沉積,油與氣體自動分離,沉積在油箱內,減少進入吸排油霧裝置的油量,減輕吸排油霧裝置的處理負擔。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沿a—a向的剖視圖;
圖3是局部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
參見圖1、2、3,一種發電機油槽防油霧溢出及冷凝沉積結構,包括發電機轉軸1、油槽密封蓋2,油槽密封蓋2將發電機轉軸1下部的空間密封,形成存放潤滑油的油槽3;在油槽密封蓋2與發電機轉軸1相交叉部位的外側面上,設置有至少一圈密封層4,可以將密封層4製作成齒形結構,形成密封齒,減少摩擦作用以提高壽命,密封層4沿發電機轉軸1外圓周面設置,纏繞在發電機轉軸1外圓周面上,封堵發電機轉軸1與油槽密封蓋2之間的間隙。
為了增強油槽防油霧溢出的效果,本發明在油槽密封蓋2上,設置空氣進入口5和氣體抽吸口6,在氣體抽吸口6上配合設置抽吸管道7,經抽吸管道7連接吸排油霧裝置8,該吸排油霧裝置8為現有裝置,在此不做進一步說明,如本申請人之前申請的吸排油霧裝置,專利號為zl201110189156.5以及zl201310166511.6等所示結構。空氣進入口5上可以附加設置進氣管道9,將進氣口延伸開;吸排油霧裝置8具有抽吸作用,將油槽3內的含油霧氣體抽吸後進行分離處理;在吸排油霧裝置8抽吸作用下,油槽3內形成負壓,空氣被從空氣進入口5內吸入,形成循環;而且,油槽內形成負壓,也能減少通過密封蓋2與發電機轉軸1之間的間隙溢出的油霧,根據需要在空氣進入口5上或進氣管道9上配合設置具有過濾作用的呼吸器,更能起到過濾作用,提高進入油槽的空氣的清潔度。在油槽密封蓋2上合理配置空氣進入口5和氣體抽吸口6,在吸排油霧裝置8的抽吸作用下,使油槽內形成負壓,外部空氣由空氣進入口5自動進入油槽,吸排油霧裝置8的類型很多,根據不同類型吸排油霧裝置8的安裝配合結構,可以將吸排油霧裝置8的氣體抽吸管道7密封連接在氣體抽吸口6上,從氣體抽吸口6將油槽內的含油霧氣體通過抽吸管道7吸入到吸排油霧裝置8,進行分離處理。
在抽吸管道7上,設置有油箱10,油箱10的截面積大於抽吸管道7的截面積,含油氣體在油箱10內流速降低,產生冷凝、沉積作用,管道內的含油氣體在該油箱內產生冷凝沉積,部分或者大部分油與氣體自動分離,沉積在油箱10內。
抽吸管道7上設置一段u形管,而且u形管位於抽吸管道7的底端,油箱10設置在抽吸管道7的u形管上,位於底端,具有更優的冷凝、沉積作用。
在油箱10內設置有油泵11,油泵11連接回油管12,在油箱10內沉積的油液達到一定體積後,手動或自動起動油泵11,將油液通過回油管12抽出油箱10;回油管12的另一端還可以連接油槽3,將油泵11抽出油箱10的油液回流到油槽3循環使用。
為了儘可能限制油槽3內油液往上竄動,在位於油槽3內的發電機轉軸1上設置甩油環13,甩油環13隨同發電機轉軸1轉動,將沿發電機轉軸1軸向上升的油液甩出,阻擋其繼續上升。
在油槽3內,還設置有穩油板14,穩油板14不隨發電機轉軸1轉動,通常連接在油槽密封蓋2上,與油槽3內油液液面的高度相配合,通常稍高於油槽3內油液液面,防止油液產生大的波動。
空氣進入口5和氣體抽吸口6,圍繞發電機轉軸1的兩側設置,分別設置在發電機轉軸1的兩側。在發電機轉軸1的一側進氣,另一側抽氣,抽氣採用吸排油霧裝置8的電動裝置,但進氣是靠自動吸氣,故內部形成負壓,空氣循環流動,便於含油油霧都從氣體抽吸口5被抽吸處理。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儘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範圍,均應涵蓋在本發明的權利要求範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