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全省吳氏宗祠(江西省宜豐縣---洑溪吳氏宗祠)
2023-05-15 10:35:10 4
洑溪吳氏宗祠
洑溪村位於鄉境西部,東與潭山村交界,南與平溪相連,西與石井毗鄰,北與潭山村接壤。村委會駐地洑溪自然村距鎮政府駐地集鎮0.5公裡,距縣城23公裡。全村總土地面積11平方公裡。
中廳和下廳之間是一大天井,約100多平方米,全是方石鋪地,天井左右各有高約1.8米、直徑1.2的米陶瓷大園缸一隻,系明初之物,左為清水缸,倒入水後長時間清澈見底,右為渾水缸,清水倒入後,不久即渾。缸體外面四方為春桃、夏蓮、秋菊、冬梅四種圖案。
下廳有四方石屋柱四對,大門口呈八字形,有六方石屋柱一對,其上方各有玉雕花梁託。大門的上方掛有「吳氏宗祠」大匾一塊。祠堂前大門前左右曾各有石獅一尊,為明天啟七年(公元1627)雕刻,為族人九烈、治平、務民、順民捐贈,現安放在縣城嶽王廟門前。為保持祠堂原貌,族人珊公後裔又捐獻新獅一對,仍安置在大門前。大門墩是長方形大石塊。雕有麒麟、蝙蝠、雲紋等花飾,其上各有石鼓一面,亦雕花紋,推其年代當為明天啟年間石刻,但可惜一對石鼓於2012年上半年被外人盜走,不知下落。門前是一片半圓形的開闊地,全用大方石鋪地。開闊地前有長流溪水繞過,溪水的前方有月形池一隻,養有草魚。據傳門前曾建有望月臺一座。
祠堂前左側原有石雕牌坊兩座,後被毀。祠堂下天井迴廊內有石碑數塊,最早一塊石碑為明嘉靖三十三(1554)年記楊德嵩等塑康王太保聖像一尊及石臺一座事,其餘分另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重修吳氏宗祠門前觀月臺立之樂助碑、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重修吳氏宗祠之樂助碑、清嘉慶二年(1797)吳氏育人之樂助碑,還有兩塊年代久遠字跡不清,無從考證。後三塊石碑都鐫刻有捐資人名及捐贈銀兩數兩,這些石碑見證了祠堂的古老。
祠堂左側為三進式「崇義堂」,面積約有1200多平方米,上廳安放神位。上、下天井兩個,中廳的頂棚上雕刻有「順治通寶」和「崇禎通寶」錢樣,寢堂亦雕有龍鳳及各種花紋,兩旁有倉房、廚房,。
2006年12月,吳氏宗祠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立石碑。
洑溪吳氏歷史名人
洑溪吳氏一族,人才輩出,自宋以來(含遷洑溪之前吳氏科舉人士),出進士36人、貢士4人,舉人20人。在當代,獲大專以上學歷者更多。
古代名人:吳宗武、吳之才、吳甘來、吳泰來,其中吳甘來《明史》有傳。
吳宗武
元朝昭毅將軍、太平候。
吳之才
洑溪村人,明萬曆二十年(1591)恩選廷試第一,曾任懷寧縣令,對奸吏貪官繩之以法,寬稅賦,恤民情,為地方稱頌,後官至西安府同知。由於為官勤政、廉潔奉公、處事為民,受封為奉政大夫。娶妻劉氏,生四子:長子吳泰來、次子吳甘來,三子吳慶來(早逝)、四子吳元來。明天天啟七年(1627)吳泰來、吳甘來同中舉人,後又分別中進士。兄弟同官京師。
吳泰來
吳之才長子,明天啟七年(1627)舉人、崇禎四年(1631)中進士官任南京大常寺博士、禮部員外郎,與弟吳甘來同官京師。吳甘來為國盡忠後,回家奉侍老母以盡教。兄弟一盡忠一盡孝,忠孝傳家,在鄉裡傳為美談。
吳甘來
吳之才次子,吳泰來之弟,字節之,號和受,別號葦庵。明天啟七年(1627)舉人、崇禎元年(1631)。中進士後,被授予中書舍人,歷任刑科(刑部)給事中,吏科給事中,兵科給事中,戶科給事中等職。
吳甘來4歲時,在父親的口授下讀詩文,隔十天半月,背起來不錯一字;同其它孩子做遊戲,他總是站在中間作指揮。5歲送他到私熟讀書,不到幾個月,一天就能記誦幾百字;教他對對聯,也能隨意對應;還能辨認出《南京雲臺圖》上的20將。每每從私熟歸家,還要挑燈誦讀,午夜不休。
年輕時曾遊覽縣內尉山,拜謁了梅子真墓,非常慕仰梅先生,故與同志所結的詩社,命名尉山詩社。崇禎元年(1628)進士及第後,授中書舍人。崇禎五年考選改任刑科給事中,授南京太常寺博士。一年之內,即上書數十次,對國是、人才、民命等陳述已見,據理力爭,不避權貴,為百姓所稱道。
在父親為政的影響下,吳甘來也非常關心百姓疾苦,痛恨貪官汙吏、封建軍閥的倒行逆施。崇禎七年,西北大旱,赤地千裡,陝西、山西的鄉民,吃蓬草、啃樹皮、觀音土,甚至幼年人或獨行人也有時被饑民吃掉。於是吳甘來奏請皇上發放糧食,以救災民。有一天,皇帝朱由檢問當時的戶部尚書倪元璐軍餉的數目,在旁邊的吳甘來說,軍餉的數目我很快就可以查到。但我所憂慮的是,軍隊聽到起義軍來了就逃之夭夭,而百姓聽到起義軍來了卻歡天喜地。我們要考慮的,不是有沒有軍餉,而是能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因此,當前最要緊的任務,就是減輕稅賦,籠絡人心。
崇禎十二年秋,主試福建,諸弟子送見面禮金,一一謝絕。崇禎十三年,因典試過勞,舊病復發,上疏告假回鄉休養。此時家鄉連接兩年歉收,饑荒瘟疫並行。吳甘來倡議施粥以濟,救活了不少百姓。
崇禎十五年九月,推補刑科給事,不久又升為兵科左給事。這時,漕餉因運河阻塞,滯阻違期,於是他又上書請求疏通運河以解國難民困。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陷京城,崇禎皇帝上吊死於煤山。直言、愛民、忠君的吳甘來,焚香向北方再拜,然後佩帶上陣,與起義軍決戰,在戰敗後自已上吊而死,以表殉國之心。臨死前留下3封遺書,給其兄弟子侄和小妹,還有一首絕命詩。留給兄泰來的遺書說:「臨死前一日又與兄決別,語云:事亟矣,君憂則臣辱,君辱則臣死,讀聖賢書,便知義無所逃。……事君愛親,生死一致……弟為君死,兄為母留,殊途同歸也」。又遺書侄子家儀說「四大皆假,(我死後)不須殯殮,付之一炬可矣,不得齋醮」。留絕命詩云:「到底誰貽四海憂,疾雷悄悄罷城頭。君臣義命乾坤曉,狐鼠幹戈風雨秋,極目河山空淚灑,傷心仁義一身周。信知世局難爭討,漫取忠肝萬古留」。
吳甘來殉國難後,家僮扶著棺木,歸葬於宜豐老家。同年五月,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稱帝,次年福王贈吳甘來為太常寺正卿,諡「忠節」,予以祭葬,建祠崇祀。清朝順治皇帝,也對他大為讚賞,頒旨表彰稱吳甘來「居心忠孝,秉性端良」,賜諡為「莊介」,御賜祭田70畝,春秋兩祀,又準蔭一子入國子監,吳甘來後裔因之也多有發達。
吳甘來因大忠大烈大義之舉,名留《明史》並列傳。
秀美潭山-熊先生 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