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的製作方法
2023-05-15 21:19:06 3
專利名稱: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枕頭,具體涉及一種隨所受壓力變化高度自動調節的枕頭。
背景技術:
人在側臥時,由於肩部支撐作用,對枕頭高度的要求較仰臥時高。即通常情況下,人睡眠時因臥姿變換需要兩種高度的枕頭,但現有枕頭多數高度無法自動調節。公開號為CN102090822A的中國發明專利公開了一種「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通過採用阻尼機構,枕頭的高度隨所受壓力變化能夠自動調節。但實踐中發現,由於枕芯架和底板後端通過連接軸互相鉸接在一起,使得整個枕芯架為扇形升降,而非水平升降。由平躺改為臥姿時,枕頭前端(即靠近身體的一端)升高幅度較大,而後端(即靠近頭頂的一端)升高幅度較小,導致頭頸部位的上端向下傾斜,使頭頸部與身體走向不一致,這種姿勢不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特點,容易導致睡眠疲勞,甚至有可能拉傷頸部肌肉。另外,所述發明專利的液壓缸套中設置有定位滾珠和與定位滾珠相配合的卡槽,用來輔助枕頭的高度定位。但由於定位滾珠始終位於油缸的油麵下,使得定位滾珠的摩擦係數較小,定位滾珠磨損比較快,使用壽命較短。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用於克服現有枕頭的缺陷。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第一,通過在枕頭後端增加阻尼機構的方式實現枕頭水平升降,以符合人體的生理結構特點。第二、改進枕頭處於特定高度時阻尼機構的輔助定位機構,以提高該機構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包括枕芯架和位於枕芯架下方的底板,枕芯架後側帶有後擋板,枕芯架上還設置有走向與後擋板垂直的至少兩個側擋機構;側擋機構與後擋板圍成用於放置枕芯的凹陷部分;在靠近枕頭前端的底板上安裝有一對阻尼機構,該機構下端與底板連接,上端頂在側擋機構的上板上;其特徵在於在枕頭後端的底板上也安裝有一對阻尼機構,阻尼機構的上端分別頂在兩側擋機構的上板上;所述底板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上下兩端封閉且走向與底板垂直的限位滑軌;兩個側擋機構的兩塊立板上分別設置有位於限位滑軌內的限位軸。所述的阻尼機構包括彈簧架,在彈簧架和底板之間安裝有彈簧;彈簧中安裝有液壓缸套,液壓缸套的底端與底板固定連接,液壓缸套中安裝有活塞,活塞杆的上端與彈簧架相連;所述的活塞杆下端從所述的活塞向下穿出;在液壓缸套的內底部安裝有用於吸引所述活塞杆的磁鐵。所述的活塞軸向開設有回油孔。在彈簧架的上端面安裝有帶滾輪的滾輪座;相應地,在側擋機構的擋板上開設有前滾輪軌道和後滾輪軌道。本實用新型的積極效果在於
3[0016]第一、採用前後兩組阻尼機構使整個枕頭的高度升降方式由扇形升降改變成水平升降,側臥睡眠時頭頸部整體被抬高,不會與身體產生傾斜角度。使用更舒適。第二、由於增設了與活塞杆相配合併具有輔助定位功能的磁鐵,枕頭處於特定高度時,比如變換睡姿後,阻尼機構具有輔助定位功能,枕頭處於更穩定狀態。定位調節性能更好,且該機構構造更簡單,不易失效,使用壽命更長。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外觀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阻尼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枕芯架1和位於枕芯架1下方的底板4,其中,枕芯架1後側帶有後擋板2,枕芯架1上還設置有走向與後擋板2垂直的至少兩個側擋機構3。側擋機構3與後擋板2圍成的凹陷部分用於放置枕芯。對於單人枕頭,側擋機構3有兩個,如圖1所示。對於雙人枕頭,側擋機構3有三個,即構成兩個分別單獨放置枕芯的凹陷部分。所述的側擋機構3包括左右兩塊立板和位於立板上端並與立板一體的上板。兩個側擋機構3的兩立板上分別設置有限位軸5。如圖2,所述底板4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上下兩端封閉且走向與底板4垂直的限位滑軌7,所述兩個限位軸5分別安裝於兩個限位滑軌7內,隨枕芯架1高度變化,限位軸5能夠被限制在限位滑軌7中上下滑動。如圖1、2,在靠近枕頭前端的底板4上和靠近枕頭後端的底板4上各安裝有一對阻尼機構6,阻尼機構6下端分別與底板4連接,上端分別頂在兩側擋機構3的上板上。阻尼機構6的上半部分甚至全部實際上位於側擋機構3的左右兩塊立板和上板圍成的空腔中。對於本實施例,阻尼機構6的頂端為圖3所示的滾輪6-6。並在該阻尼機構6上方的側擋機構3的上板內壁上開設有後滾輪軌道3-2和前滾輪軌道3-1。互連為一體的枕芯架1與側擋機構3升降時,阻尼機構6的滾輪6-6分別在前滾輪軌道3-1和後滾輪軌道3-2中滾動。如圖3所示,所述的阻尼機構6包括彈簧架6-9,在彈簧架6_9和底板4之間安裝有彈簧6-10。在彈簧架6-9的上端面安裝有帶滾輪6-6的滾輪座6-8,滾輪6_6通過滾輪軸6-7安裝在滾輪座6-8中。在彈簧6-10中安裝有液壓缸套6-1,液壓缸套6-1的底端與底板4固定連接,液壓缸套6-1中安裝有活塞6-14,活塞杆6-5的上端與彈簧架6-9相連。在所述的液壓缸套6-1上端設置有內徑大於液壓缸套6-1內徑的儲油缸套6-4,所述的儲油缸套6-4與液壓缸套6-1同軸設置,儲油缸套6-4的下埠與液壓缸套6-1的上埠重合相通,儲油缸套6-4的上埠通過0型密封圈安裝有油封座體6-11,在油封座體6-11中設置有油封6-12,油封6-12通過油封卡簧6-13安裝在油封座體6-11中,油封6_12的下端面高於油封座體6_11的下端面。所述的活塞杆6-5穿過所述的油封座體6-11和油封6-12。油封座體6-11下端面與液壓缸套6-1上端面之間的垂直距離小於活塞6-14的厚度。為了回油更暢,在活塞6-14上軸向開設有回油孔6-3。本實施例中,液壓缸套6-1的高度為42mm,內徑為Φ 20mm;儲油缸套6-4的高度為18mm,內徑為Φ38πιπι ;油封座體6-11厚度13mm ;活塞6-14的厚度為 8mm。 如圖3所示,在液壓缸套6-1的內底部安裝有磁鐵6-2,磁鐵6_2通過吸引活塞杆6-5,起到對枕芯架1的輔助定位,頭部略微活動時枕頭不至於出現不期望的高度變化,以確保更高的睡眠質量。而當需要調節枕頭高度時,彈簧6-10的回彈力或者頭部壓力足以克服磁鐵6-2對活塞杆6-5的吸力,不影響活塞6-14的正常升降。
權利要求1.一種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包括枕芯架(1)和位於枕芯架(1)下方的底板(4),枕芯架(1)後側帶有後擋板(2),枕芯架(1)上還設置有走向與後擋板(2)垂直的至少兩個側擋機構(3);側擋機構(3)與後擋板(2)圍成用於放置枕芯的凹陷部分;在靠近枕頭前端的底板(4)上安裝有一對阻尼機構(6),該機構下端與底板(4)連接,上端頂在側擋機構(3)的上板上;其特徵在於在枕頭後端的底板(4)上也安裝有一對阻尼機構(6),阻尼機構(6)的上端分別頂在兩側擋機構(3)的上板上;所述底板(4)的左右兩側分別安裝有上下兩端封閉且走向與底板(4)垂直的限位滑軌(7);兩個側擋機構(3)的兩塊立板上分別設置有位於限位滑軌(7)內的限位軸(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阻尼機構(6)包括彈簧架(6-9),在彈簧架(6-9)和底板(4)之間安裝有彈簧(6-10);彈簧(6-10)中安裝有液壓缸套(6-1 ),液壓缸套(6-1)的底端與底板(4)固定連接,液壓缸套(6-1)中安裝有活塞(6-14),活塞杆(6-5)的上端與彈簧架(6-9)相連;所述的活塞杆(6-5)下端從所述的活塞(6-14)向下穿出;在液壓缸套(6-1)的內底部安裝有用於吸引所述活塞杆(6-5)的磁鐵(6-2)。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活塞(6-14)軸向開設有回油孔(6-3)。
4.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其特徵在於在彈簧架(6-9)的上端面安裝有帶滾輪(6-6)的滾輪座(6-8);相應地,在側擋機構(3)的擋板上開設有前滾輪軌道(3-1)和後滾輪軌道(3-2)。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其特徵在於在彈簧架(6-9)的上端面安裝有帶滾輪(6-6)的滾輪座(6-8);相應地,在側擋機構(3)的擋板上開設有前滾輪軌道(3-1)和後滾輪軌道(3-2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改進的阻尼式高度自動調節枕頭,採用前後兩組阻尼機構使整個枕頭的高度升降方式由扇形升降改變成水平升降,側臥睡眠時頭頸部整體被抬高,不會與身體產生傾斜角度。使用更舒適。由於增設了與活塞杆相配合併具有輔助定位功能的磁鐵,枕頭處於特定高度時,比如變換睡姿後,阻尼機構具有輔助定位功能,枕頭處於更穩定狀態。定位調節性能更好,且該機構構造更簡單,不易失效,使用壽命更長。
文檔編號A47G9/10GK202161080SQ201120279960
公開日2012年3月14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日
發明者姜雲傑, 姜山山 申請人:姜雲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