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條例學習筆記怎麼寫(公文用典35行業篇)
2023-04-17 03:47:04
公文用典的「行業篇」:順應所在部門領域的行業環境,切入中觀場景,以典說「事」,提振幹事創業精氣神,推動工作,達成目標和任務。包括工作推動、組織管理、精神狀態、改革創新、廉潔自律等方面。
05. 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勝者,鼓也
【範文】
疫情防控牽涉方方面面、條條塊塊,是一項系統工程、長久工程。「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勝者鼓也。」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個敵人,需要把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來,上下同欲、齊心協力,一鼓作氣、堅持到底,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選自2022年8月18日南方日報署名文章《堅持就是勝利 曙光就在前方》)
【典故出處】
語出明朝劉基《百戰奇略·氣戰》,「夫將之所以戰者,兵也;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盛者,鼓也。能作士卒之氣,則不可太頻,太頻則氣易衰;不可太遠,太遠則力易竭。」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士兵能夠奮勇戰鬥,是因為擁有高昂的士氣;士氣能夠旺盛不衰,是因為擊鼓激勵的鼓動。
【典故解讀】
劉基字伯溫,為明朝開國元勳,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他的《百戰奇略》被列為「中國古代十大兵書之一。
《百戰奇略》集中體現了劉基的軍事思想,明確反對好戰,認為只有萬不得已時方可用兵,如果徵戰不休,最終會自取滅亡。
《氣戰篇》闡述了軍隊的士氣在對敵作戰中的重要性,以及激發士氣時應該掌握的方法。文中認為,將領指揮對敵,依靠的是士兵;士兵奮勇戰鬥,依靠的是士氣;士氣旺盛不衰,依靠的是擊鼓激勵。但是,鼓動士氣不可過於頻繁,過頻則士氣容易衰竭;也不可太遠,太遠則體力容易枯竭。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勝者,鼓也」這句典故,常用來體現團隊激勵的重要性,一個受到充分激勵的團隊,能夠全力以赴,以極大的熱忱和勇氣投入到事業中,克敵制勝。
【範文賞析】
這篇範文寫於湛江「08·04」疫情防控,文中引用「兵之所以戰者氣也,氣之所以勝者鼓也」這句典故,在於引導和號召各方力量上下同欲、齊心協力,一鼓作氣、堅持到底,不獲全勝決不輕言成功。
06. 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範文】
現代戰爭進入信息化、智能化時代,作戰節奏加快,戰場上的不確定性、突然性、危險性和殘酷性急劇上升。「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面對稍縱即逝的戰機和無處不在的風險,指揮員只有善於把握戰機、敢於承擔風險,才能穩操勝券。相反,如果因為怕擔責任而猶豫不決,面對複雜情況無所適從,就容易與勝利失之交臂。(選自2022年6月21日解放軍報署名文章《指揮打仗要敢於合理冒險》)
【典故出處】
語出戰國吳起《吳子·治兵》,「凡兵戰之場,立屍之地,必死則生,幸生則死。其善將者,如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使智者不及謀,勇者不及怒,受敵可也。故曰: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
句中典故的意思是,用兵最大的危害,是拿不定主意,給三軍帶來災難的,是多疑不決。
【典故解讀】
戰國時期的吳起是繼孫武之後,又一位既善於用兵同時又具有高深軍事理論的軍事家,他的《吳子》一書與《孫子》齊名,並稱為「孫吳兵法」,為歷代兵家重視。
在《治兵》篇中,吳起認為,兩兵相接的戰場,屍橫遍野,如果抱著必死的決心,或許會有生路;如果存有求生的僥倖,可能就難免一死。善於帶兵的人,猶如坐在漏水的船中,伏臥在燃燒的房屋下面,這個時候即使是智者也來不及出謀劃策,勇者也來不及振奮軍威,只能當機立斷,果敢行動,奮起迎敵。
吳起這段話表達了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帶兵作戰者如果不能抓住戰機,果斷行動,勢必會貽誤戰機,陷入被動。
【場景應用】
公文寫作中,「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句典故,常用來闡明在組織管理中,無論做什麼事,堅決和果敢十分重要,戰機、商機和時機常常會在多疑不決中消失。
【範文賞析】
這篇範文講的是指揮打仗,指出許多勝利的背後,都離不開指揮員合理的冒險精神和高人一籌的指揮藝術。文中引用「用兵之害,猶豫最大;三軍之災,生於狐疑」這句典故,強調面對稍縱即逝的戰機和無處不在的風險,指揮員如果不能把握戰機、不敢承擔風險,那麼,在組織指揮中就會無所適從,與勝利失之交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