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風縣法門寺介紹(陝西省扶風縣扶風本官名)
2023-06-20 19:08:55 1
扶風縣,隸屬於陝西省寶雞市,總面積751平方千米,總人口45.5萬。先後榮獲中國旅遊強縣、國家衛生縣城、國家園林縣城等榮譽稱號。
一、歷史沿革
1、唐武德三年(620年)分岐山縣地於今縣址設湋川縣,貞觀八年(634年)改稱扶風縣,屬鳳翔府。以漢右扶風為名。
2、金初扶風縣改稱扶興縣,不久復名扶風。此後,曆元、明、清未改。1914年屬關中道,1928年直屬陝西省。
3、1949年屬寶雞分區,1950年屬寶雞專區,1956年直屬省。1958年撤銷縣制併入興平縣。1961年以原區域復設扶風縣,屬寶雞專區。1969年屬寶雞地區,1971年屬寶雞市。
二、地名來歷
扶風縣名來源於郡名,郡名源於官名。
1、扶風本官名:漢置,掌治內史右地。漢初稱主爵中尉,掌列侯。景帝中六年改稱都尉,武帝太初元年又改名右扶風,治內史右地,與左馮翊、京兆尹合稱三輔,皆有兩丞。
2、扶風成行政區域:西漢太初元年(前104)改主爵都尉置,分右內史西半部為其轄區,職掌相當於郡太守。因地屬畿鋪,故不稱郡, 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縣(今陝西西安市西北)。
3、扶風縣:縣沿郡名,郡以官名,意即「扶助京師,以行風化」。《漢書·百官表》 註:「扶,助也。風,化也。」
三、風景名勝
1、中觀山。中觀山頂峰高峻,青石疊出,山腰有清代建造的寺院淨光寺,規模宏大,富麗堂皇,曾有不少高人方士、佛教名流隱居修行。
2、法門寺。位於縣城北法門鎮,相傳始建於東漢,素有「關中塔廟始祖」之稱,寺內有13層8稜寶塔1座,高48米,1981年倒塌,1986年在清理塔基時,發現了已有1700年歷史的「地下寶庫」,內有釋迦牟尼的真身指骨舍利和大批珍貴文物。這一重大發現立即引起多方重視,不僅修復原塔,並擴建成法門寺博物館。
3、馬援墓。位於距扶風縣城約3.5千米的伏波村旁,有一座圓錐形夯土堆,高約10米,直徑約10米,這便是東漢初年的將領馬援墓塋。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漢伏波將軍墓」碑石一通。
4、大明寺。位於扶風縣段家鎮,前身為福蔭寺,始建於隋大業元年(605年)。相傳,隋煬帝楊廣為紀念其父隋文帝的功業,保佑江山永固、福蔭子孫萬代,與太陵旁邊創建了此寺。
5、周原遺址。周原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法門寺西北三千米處,是《詩經》所言「周原朊朊,堇荼如飴」之地。周原考古發現被列為21世紀中國百項考古新發現之一,自西漢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周原發現第一件青銅器以來,累計出土青銅器數以萬計,其中晚清「四大國寶」中的毛公鼎、大盂鼎就出土於此,周原被譽為中國「青銅器之鄉」。
6、法門寺合十舍利塔。「法門寺合十舍利塔」由臺灣著名建築設計大師李祖原策劃設計,呈雙手合十狀,塔高一百四十八米,相當於五十層樓高,中間有安放佛指舍利的寶塔型建築,舍利塔前面有一條長達一千五百米的「佛光大道」,兩旁用花崗石雕刻巨大的佛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