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與流程
2023-05-22 04:17:46 5
本發明涉及中藥材和農業種植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術:
燈盞花又名短葶飛蓬erigeronbreviscapus(vant.)hand.~mazz.,屬菊科飛蓬屬野生宿根草本植物,其藥性味甘溫,主要功能是散寒解表、祛風除溼、舒筋活血、消積止痛,對心腦血管疾病所致的癱瘓及腦後遺症等具有明顯的療效,且幾乎沒有任何毒副作用。因其花似燈盞、根似細辛又名燈盞細辛。
由於人們對該類藥物需求的不斷增長,野生資源在不斷減少,通過採挖野生資源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需求的發展。為滿足社會生產對燈盞花類藥物的需求,已有大量人工種植的燈盞花出現,但其種植模式較為傳統,大多數種植模式為一年一次採收,或一年2~3次採收,栽培成本較高,且種植利潤較低,浪費人力物力,使得市場需求問題逐漸變大。
有鑑於此,特提出本發明。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第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本發明所述方法中,以水源方便及交通便利的高海拔地區為種植地,使用一定量的農家肥作為基肥,種植期間不採收種子,採用覆膜栽培,採收時間定為開花前,通過對環境和相關技術的改進,使以上提到的燈盞花宿根栽培死苗嚴重、現蕾多,化杆多,葉片少,品質低下、雜草多、病害嚴重等問題得以解決,並且能夠進行高效的實際生產。
為了實現本發明的上述目的,特採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種植地選擇:選擇背風向陽、土地疏鬆、透氣性好、水源方便,且利於灌溉和排水的高海拔地區為種植地;(2)第一年整地作墒:清除種植地雜草,深耕後開廂;(3)第一年施基肥:開廂後施肥,並施用以腐熟農家肥為主的基肥;(4)第一年密植:選擇苗齡90~120天,苗高10cm左右,具有8~10片真葉,並且開始出現腋芽的燈盞花苗進行移栽,並在種植地密植;優選的,密植的密度和規格為:株行距為20x20cm或20x25cm,每畝移栽1.2~1.5萬株燈盞花苗;(5)第一年覆蓋地膜:在移栽後,以地膜覆蓋種植地;(6)第一年補苗:移栽後發現若有死苗或缺苗,進行及時補苗;(7)第一年田間管理:a.水分:移栽後的燈盞花苗在成活前保持水分充足,成活後適當控制水分,不能積水;b.追肥:燈盞花苗移栽後追施化肥;和/或,每次收割後追施複合肥,優選的,第一年最後一次收割後不追肥;c.蟲害:使用農藥進行病蟲防治;d.病害:及時排水,和/或施用農藥防治病害;e:除草:及時除去田間雜草;(8)第一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一年收割3~4次;(9)第二年田間管理:a.水分:第一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二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不能積水;b.追肥:第二年,在每次收割後追施複合肥;優選的,第二年最後一次收割後不追肥;c.蟲害:使用農藥進行病蟲防治;d.病害:及時排水,和/或施用農藥防治病害;e:除草:及時除去田間雜草;(10)第二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二年收割5~6次;(11)第三年田間管理:a.水分:第二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三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不能積水;b.追肥:第三年,在每次收割後追施複合肥;優選的,第三年最後一次收割後不追肥;c.蟲害:使用農藥進行病蟲防治;d.病害:及時排水,和/或施用農藥防治病害;e:除草:及時除去田間雜草;(12)第三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三年收割5~6次。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1)中,所述高海拔地區的海拔為2200~2500m。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2)中,所述開廂的規格為150cm,廂寬120cm,溝寬30cm,溝深25cm,並使得廂平整,溝直。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3)中,基肥的用量為1500~2000kg/畝。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4)中,密植的密度和規格為:株行距為20x20cm或20x25cm,每畝移栽1.2~1.5萬株燈盞花苗;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5)中,所述地膜為黑色地膜或白色地膜。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7)中,燈盞花苗移栽後10~12天追施化肥,和/或,每次收割後3~5天追施複合肥,優選的,複合肥的用量為每畝7~10kg;和/或,步驟(9)中,每次收割後3~5天追施複合肥,優選的,複合肥的用量為每畝7~10kg;和/或,步驟(11)中,每次收割後3~5天追施複合肥,優選的,複合肥的用量為每畝7~10kg。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8)中,收割的高度為距地面2~3cm;和/或,步驟(10)中,收割的高度為距地面2~3cm;和/或,步驟(12)中,收割的高度為距地面2~3cm。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步驟(8)中,收割前1~2天以及收割後2~3天不澆水,同時,收割前10~15天,收割後5~7天內不施用農藥;和/或,步驟(10)中,收割前1~2天以及收割後2~3天不澆水,同時,收割前10~15天,收割後5~7天內不施用農藥;和/或,步驟(12)中,收割前1~2天以及收割後2~3天不澆水,同時,收割前10~15天,收割後5~7天內不施用農藥。
優選的,本發明所述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中,採收的年限為3年。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中,採用燈盞花宿根栽培,減少了燈盞花後兩年育苗、種植、覆地膜成本;同時,利用燈盞花為多年生宿根草本的特性,採用燈盞花宿根栽培三年,大大的減少了第二年、第三年的育苗、種植、覆膜的相關成本;
(2)本發明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相比燈盞花栽培一年而言,採用燈盞花宿根栽培三年,能夠使土地中間時段沒有閒置的時間,且保證有燈盞花葯材持續產出;
(3)本發明方法能夠提高燈盞花的種植收入,採用燈盞花宿根栽培三年和不用宿根栽培、採用幼苗栽培三年相比,大大的增加了燈盞花的收割次數,提高燈盞花的畝產量,進而提高燈盞花的種植收入;
(4)本發明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地膜的利用率,並減少了環境汙染;地膜分解的速度極為緩慢,傳統的栽培方法中,地膜的使用率僅為8~10個月,使用後回收有地膜殘餘在田地中;而在本發明中,地膜的利用率高達25~30個月,極大的提高了地膜的利用率,使用後同樣進行回收,減少了兩年在回收中的地膜殘餘,減少了地膜在使用中造成的環境汙染;
(5)本發明方法採用覆蓋地膜種植,增加保水作用,減少除草成本。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實施例對本發明的實施方案進行詳細描述,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將會理解,下列實施例僅用於說明本發明,而不應視為限制本發明的範圍。實施例中未註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條件或製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註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
有鑑於目前市場上燈盞花在供給上的不足,且出現越來約為嚴重的供求關係矛盾,本發明特提供了一種採用燈盞花宿根栽培的種植方法,以解決這一矛盾,本發明方法主要步驟可概括如下:(1)第一年種植地選擇、(2)第一年整地做墒、(3)第一年施基肥、(4)第一年移栽密植、(5)第一年覆蓋地膜、(6)第一年查苗補缺、(7)第一年田間管理、(8)第一年適時收割、(9)第二年田間管理、(10)第二年適時收割、(11)第三年田間管理、(12)第三年適時收割。
實際上,對於燈盞花宿根栽培的方法已經有所嘗試,但現有技術中,認為燈盞花宿根栽培並不可行,其理由如下:1.劍川冬春乾旱嚴重,加上霜期長,宿根栽培田塊如果開春後澆灌條件差,死苗現象很嚴重;2.宿根田塊一般開春以後就不斷地現蕾開花,化杆很多,導致葉片少,葉片薄,品質降低;3.宿根田塊土壤板結,雜草較多,施肥困難,補苗也費工,管理不方便,生長不整齊;4.宿根田塊病害較嚴重,第一茬收穫後死苗較多,產量低。
針對於現有技術中上述的負面結論,申請人通過理論分析以及對於相關栽培模式和相關技術的反覆試驗,證明了這種以宿根的方法進行燈盞花栽培的技術,實際上是可以實現的,而且通過適當的人工種植技術,使得本發明所提供的燈盞花宿根栽培方法具有以下優點:1、增加採收次數,提高單位產量;2、減小育苗移栽成本,減少投入,增加收益;3、覆膜種植,減少除草次數和工作量。
具體的,本發明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1)種植地選擇:選擇背風向陽、土地疏鬆、透氣性好、水源方便,且利於灌溉和排水的高海拔地區為種植地;優選的,種植地的海拔為2200~2500m;
(2)第一年整地作墒:清除種植地雜草,優選的深耕25~30cm,然後開廂,優選的,開廂的規格為150cm,廂寬120cm,溝寬30cm,溝深25cm,並使得廂平整,溝直,而這也有利於燈盞花的生長、栽培以及管理;
(3)第一年施基肥:開廂後施肥,並施用以腐熟農家肥為主的基肥,基肥的用量優選的為1500~2000kg/畝;
(4)第一年密植:選擇苗齡90~120天,苗高10cm左右,具有8~10片真葉,並且開始出現腋芽的燈盞花苗進行移栽,並在種植地密植;優選的,密植的密度和規格為:株行距為20x20cm或20x25cm,每畝移栽1.2~1.5萬株燈盞花苗;
(5)第一年覆蓋地膜:在移栽後,以地膜覆蓋種植地;優選的,可以用白色或灰色的地膜進行覆蓋,其中,黑色地膜可以起到除草的作用,而白色地膜可以起到保水的功效;
(6)第一年補苗:移栽後發現若有死苗或缺苗,進行及時補苗,而這也能夠避免減產所造成的損失;
(7)第一年田間管理:
a.水分:移栽後的燈盞花苗在成活前保持水分充足,成活後適當控制水分,尤其是在雨季,要保持種植地不能積水;
b.追肥:燈盞花苗移栽後追施化肥,優選的在移栽後10~12天施用,所用化肥優選的為尿素,用量為10~12kg/畝;可以在下雨後施用,或者兌水澆施;
同時,在第一年的收割期,在每次收割後也要追施複合肥,優選的,在每次收割後的3~5天,即傷口癒合後進行追肥;根據收割情況,第一年需要追肥3~4次;
同時,優選的,在第一年最後一次收割後,由於當年無需再次收割,因而可以不用再進行追肥;
c.蟲害:使用農藥進行病蟲防治;移栽至種植地大田中的燈盞花主要面對的害蟲有:蝸牛、尺蠖、菜青蟲、蚜蟲、種蠅等,為了避免藥物殘留對燈盞花實際藥用的潛在危害,本發明方法中採用高效、低毒農藥,優選的以生物農藥進行防治,以預防為主;
進一步的,可用蝸剋星除去蝸牛,用農藥敵百蟲除去菜青蟲,蚜蟲;
d.病害:燈盞花移栽後,主要的病害是根腐病,該病主要與積水有關,應及時排水。若有其他病害,可用百菌清,敵克松等農藥進行防治;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的情況,及時進行除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8)第一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一年收割3~4次;由於燈盞花葯用部分主要為植株的地上部分,因而,收割的高度優選的為燈盞花植株距離地面2~3cm的部位,採收後及時進行乾燥處理;
同時,在收割的過程中,優選的還可以出去雜草和腐葉,並避免將種植地的土壤帶走;
(9)第二年田間管理:
a.水分:第一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二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在雨季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
b.追肥:在第二年的收割期,在每次收割後同樣也要追施複合肥,優選的,在每次收割後的3~5天,即傷口癒合後進行追肥;根據收割情況,第二年需要追肥5~6次;
同時,優選的,在第二年最後一次收割後,由於當年無需再次收割,因而可以不用再進行追肥;
c.蟲害:燈盞花移栽後第二年所面對的蟲害與第一年基本相同,因而可以參照第一年的方法進行蟲害防治;
d.病害:燈盞花移栽後第二年所面對的病害與第一年基本相同,因而可以參照第一年的方法進行蟲害防治;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的情況,及時進行除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10)第二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二年收割5~6次;收割的高度優選的為燈盞花植株距離地面2~3cm的部位,採收後及時進行乾燥處理;
同樣的,在收割的過程中,優選的還可以出去雜草和腐葉,並避免將種植地的土壤帶走;
(11)第三年田間管理:
a.水分:第二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三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在雨季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
b.追肥:在第三年的收割期,在每次收割後也要追施複合肥,優選的,在每次收割後的3~5天,即傷口癒合後進行追肥;根據收割情況,第三年需要追肥5~6次;
同時,優選的,在第一年最後一次收割後,由於當年無需再次收割,因而可以不用再進行追肥;
c.蟲害:燈盞花移栽後第三年所面對的蟲害與第一年基本相同,因而可以參照第一年的方法進行蟲害防治;
d.病害:燈盞花移栽後第三年所面對的病害與第一年基本相同,因而可以參照第一年的方法進行蟲害防治;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的情況,及時進行除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12)第三年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收割期,第三年收割5~6次;收割的高度優選的為燈盞花植株距離地面2~3cm的部位,採收後及時進行乾燥處理;
同樣的,在收割的過程中,優選的還可以出去雜草和腐葉,並避免將種植地的土壤帶走。
同時,採用本發明栽培方法,在一次移栽後,可以持續採收三年,不僅能夠使得栽培期間土地的不閒置,同時,也能夠實現持續、高產的燈盞花收穫,這對於提高種植區農民的收入而言,也是大有裨益的。
實施例1
(1)第一年種植地選擇:選擇海拔為2350m、背風向陽、土質疏鬆肥沃、透氣性好、水源方便、坡度5~10°、方便灌溉、排水的紅土地為種植地。
(2)第一年整地作墒:前作收後清除雜草,深耕25~30cm,暴曬2~3天;按150cm規格開廂,廂寬120cm,溝寬30cm,溝深25cm,廂面平整,溝直。
(3)第一年施基肥:基肥主要使用的是腐熟的農家肥,每畝用量為1500~2000kg。
(4)第一年移栽密植:6月中旬進行移苗移栽,移栽選擇苗齡90~120天的燈盞花苗,且為苗高7~10cm左右,具有8~10片真葉,可見腋芽的苗;移栽密度和規格:株行距為20x20cm,每畝移栽1.4~1.5萬株苗。
(5)第一年覆蓋地膜:在移栽後,選擇黑色的地膜覆蓋,以防止雜草的生長。
(6)第一年查苗補缺:移栽後發現有缺苗或死苗的現象,及時補苗,避免減產,造成損失。
(7)第一年田間管理:
a.水分:燈盞花移栽至成活一定要保持水分充足,成活後適當控制水分,在雨季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
b.追肥:視苗移栽後10~12天施用(6月下旬左右),每畝追施尿素10~12kg,在下雨後施用,或者兌水澆施。每一次收割後3~5天,即傷口癒合後,每畝追施複合肥7~10kg;第一年視收割情況追肥3~4次(即每收割一次施一次肥,最後一次可不施)。
c.蟲害:燈盞花移栽於大田後,主要害蟲有蝸牛、尺蠖、菜青蟲、蚜蟲、種蠅等,要求採用高效、低毒農藥,最好是生物農藥進行防治。主要的害蟲是蝸牛,菜青蟲,蚜蟲等,以預防為主,若發現蟲害,可用蝸剋星除去蝸牛,用農藥敵百蟲除去菜青蟲,蚜蟲,農藥敵百蟲為800~1000倍水溶液。
d.病害:燈盞花移栽於大田後,主要的病害是根腐病,該病主要與積水有關,應及時排水。若有其他病害,可用百菌清,敵克松等農藥進行防治(百菌清600~800倍水溶液,敵克松800倍水溶液)。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情況,及時除去,主要用人工來除雜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8)第一年適時收割:7月中旬左右可進行第一次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最佳收割期,第一年根據長勢可收穫3~4次(30~35天左右為一個收割周期),收割高度為距離地面2~3cm;採收過程中除去雜草和腐爛的葉子,儘量不帶土,採收後放在打掃乾淨的地面進行晾曬,直至完全乾燥,乾燥後收起儲藏好。
(9)第二年田間管理:
a.水分:第一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二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在雨季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
b.追肥:第二年4月中旬左右可進行第一次收割,每一次收割後3~5天,即傷口癒合後,每畝追施複合肥7~10kg,兌成水液進行澆施。第二年視收割情況追肥5~6次(即每收割一次施一次肥,最後一次可不施)。
c.蟲害:以預防為主,若發現蟲害,可用蝸剋星除去蝸牛,用農藥敵百蟲除去菜青蟲,蚜蟲,農藥敵百蟲為800~1000倍水溶液。
d.病害:主要的病害是根腐病,該病主要與積水有關,應及時排水。若有其他病害,可用百菌清,敵克松等農藥進行防治(百菌清600~800倍水溶液,敵克松800倍水溶液)。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情況,及時除去,主要用人工來除雜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10)第二年適時收割:4月中旬左右可進行第一次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最佳收割期,第二年根據長勢可收穫5~6次(30~35天左右為一個收割周期),收割高度為距離地面2~3cm;採收過程中除去雜草和腐爛的葉子,儘量不帶土,採收後放在打掃乾淨的地面進行晾曬,直至完全乾燥,乾燥後收起儲藏好。
(11)第三年田間管理:
a.水分:第二年採收後的燈盞花在第三年出芽前保持水分充足,出芽後適當控制水分,在雨季應注意排水,不能積水。
b.追肥:第三年4月中旬左右可進行第一次收割,每一次收割後3~5天,即傷口癒合後,每畝追施複合肥7~10kg,兌成水液進行澆施。第三年視收割情況追肥5~6次(即每收割一次施一次肥,最後一次可不施)。
c.蟲害:以預防為主,若發現蟲害,可用蝸剋星除去蝸牛,用農藥敵百蟲除去菜青蟲,蚜蟲,農藥敵百蟲為800~1000倍水溶液。
d.病害:主要的病害是根腐病,該病主要與積水有關,應及時排水。若有其他病害,可用百菌清,敵克松等農藥進行防治(百菌清600~800倍水溶液,敵克松800倍水溶液)。
e.除草:根據田間雜草情況,及時除去,主要用人工來除雜草,以利於燈盞花的生長。
(12)第三年適時收割:4月中旬左右可進行第一次收割,現蕾期至盛花期為最佳收割期,第三年根據長勢可收穫5~6次(30~35天左右為一個收割周期),收割高度為距離地面2~3cm;採收過程中除去雜草和腐爛的葉子,儘量不帶土,採收後放在打掃乾淨的地面進行晾曬,直至完全乾燥,乾燥後收起儲藏好。
按照實施例1的方法,第一年每畝燈盞花可收幹品為:平均每畝每次收幹品50~60kg,第一年每畝3~4次,總幹品重量最低為150kg;第二年,第三年每畝燈盞花可收幹品為:平均每畝每次收幹品100~120kg,第二年,第三年每畝可收5~6次,兩年總幹品每畝最低為1000kg,三年每畝總幹品為1150kg;按市場價25元/kg,三年每畝總收入為28750元。
而採用常規種植方法,每年都進行栽培,進而收穫,即宿根栽培方法的第一年重複三次,其每畝收入為150x25x3=11250元。
因而,相較於常規的種植方法而言,如果按照本發明方法栽培燈盞花,以三年為一期,每畝至少為種植戶增收17500元。
儘管已用具體實施例來說明和描述了本發明,然而應意識到,在不背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作出許多其它的更改和修改。因此,這意味著在所附權利要求中包括屬於本發明範圍內的所有這些變化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