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16:00:41 1
專利名稱:集線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有關於一種集線裝置,特別是一種可樞轉的集線裝置。
背景技術:
現今科技信息發達,網際網絡成為人類最重要的信息來源。通訊電線往往與其餘的電腦裝置上的許多排線共同以一束繩卷收於電腦後方。但是,束繩僅能對單一線材進行整線,若電腦所連接的電子裝置眾多時,所需要整理的線材數量較多,或者每一排線的線材外徑較大,使得束繩無法將其卷收而整理。因此,使用束繩應用在電子裝置的整線功能上,仍無法提供較佳的整線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有鑑於現有技術所造成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集線裝置以克服現有技術所造成的問題。根據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一種集線裝置包含樞接件、第一主體部、第二主體部以及集線部。樞接件的側壁形成卡抵部。第一主體部具有凹口。凹口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穿孔,供樞接件穿設,使得第一主體部與樞接件卡合固定。第二主體部具有二樞接端,二樞接端之間具有一間距。樞接端具有二第一樞接孔用以供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第二主體部相對於第一主體部沿第一轉軸樞轉。集線部的一端部位於第二主體的間距內,且具有第二樞接孔用以供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集線部相對於第一主體部沿第一轉軸樞轉而翻出或翻入第一主體部的凹口。其中,第二樞接孔內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別用以抵接卡抵部而限制集線部的樞轉角度。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還包含鎖固件用以鎖固樞接件。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第一主體部包含一連接件用以外接具有數條排線的主機。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連接件包含旋轉部用以連接主機,使得主機相對於第一主體部沿第二轉軸樞轉。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第一轉軸與第二轉軸平行。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集線部具有一集線區,集線部的一側邊形成入線口,用以供排線自入線口置入集線區。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還包含數個止滑墊片,分別設置於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的表面上。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該樞接件包含二固定部,設置於樞接件與二穿孔接合處,分別用以供二穿孔穿設固定。在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中,每一固定部設置於樞接件的側壁且位於卡抵部的相對側。本實用新型的集線裝置可經由集線部自第一主體部的凹口樞轉而翻出後,集線裝置外接的主機的排線可從集線部的入線口置入,並收納在集線部的集線區內。然而,當集線裝置不需使用集線部時,集線部可樞轉而翻回第一主體部的凹口內,以節省集線裝置所佔的空間。另外,由於第一主體部與第二本體可相對的樞轉且可保持一固定的樞轉角度,因此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可在呈一固定角度後掛置在一牆面或設置在一平面上。另外,止滑墊片設置在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上可增加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與牆面或平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集線裝置可穩定的設置在一牆面或一平面上。
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附圖的說明如下:圖1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集線裝置的立體圖。圖2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爆炸圖。圖3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集線裝置外接一主機時的示意圖。圖3A繪示依照圖3的集線裝置外接一主機時的側視圖。圖4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第一主體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圖5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第二主體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圖6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集線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主要元件符號說明:100:集線裝置134:第一樞接孔
`[0024]110:樞接件140:集線部112:側壁141:端部114:卡抵部142:第二樞接孔116:固定部144:限制部118:端面145:集線區120:第一主體部 146:入線口122:凹口150:鎖固件124:穿孔160:止滑墊片126:連接件200:主機128:旋轉部210:排線129:延伸部300:牆體130:第二主體部 L1:第一轉軸132:樞接端L2:第二轉軸132a:間距D1:孔徑D2:寬度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圖式及詳細說明清楚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精神,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了解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後,當可由本實用新型所教示的技術,加以改變及修飾,其並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與範圍。[0040]請參照圖1與圖2,圖1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集線裝置的立體圖,圖2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爆炸圖。如圖1與圖2所示,一種集線裝置100由第一主體部120、第二主體部130以及集線部140利用一樞接件110穿設後而共同組裝形成。樞接件110的側壁112具有一卡抵部114。在本實施例中,卡抵部114為自樞接件110的側壁112的一端部延伸至相對另一端部的凸塊,但不以此為限。第一主體部120具有一凹口 122。凹口 122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穿孔124,可供樞接件110穿設其內。在樞接件110貫穿兩穿孔124後,兩穿孔124與樞接件110卡合固定,使得第一主體部120與樞接件110無法彼此相對地轉動。在本實施例中,穿孔124設置在第一主體部120的凹口 122的一端部,但不以此為限。在本實施例中,樞接件110進一步設置兩固定部116,其分別位於樞接件110與兩穿孔124卡合處。舉例來說,固定部116可設置在樞接件110靠近兩端部的側壁112上且背對於卡抵部114,也就是說,固定部116與卡抵部114位於樞接件110的側壁112上彼此相對的位置。因此,當卡抵部114與固定部116同時卡合穿孔124時,第一主體部120可更穩固地卡合樞接件110。應了解到,本實施例所述的第一主體部120的穿孔124的構形對應固定部116與卡抵部114的構形形成,使得樞接件110自穿孔124穿入後,樞接件110與第一主體部120卡合固定而不能相對地樞轉。另外,第一主體部120的頂面設置一連接件126用以外接具有數條排線的主機。其中,連接件126還包含一旋轉部128。旋轉部128可用以連接主機,同時使得連接於旋轉部128的主機可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沿第二轉軸L2樞轉。第二主體部130的一端部兩側分別延伸二樞接端132。其中,二樞接端132之間具有一間距132a。當第一主體部120與第二主體部130組合時,二樞接端132分別緊鄰於第一主體部120的凹口 122兩側的穿孔124,但不以此為限。另外,每一樞接端132具有一第一樞接孔134用以供樞接件110穿設,使得第二主體部130可在樞接件110上自由的樞轉。由於第一主體部120與樞接件110卡合固定,因此在第二主體部130與樞接件110樞接後,第二主體部130可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沿第一轉軸L1樞轉。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轉軸L1與第二轉軸L2平行,但不以此為限。集線部140的一端部141組裝於第二主體部130的間距132a內,且集線部140的端部141具有第二樞接孔142用以供樞接件110穿設而可轉動地樞接。因此,當第一主體部120、第二主體部130以及集線部140經由樞接件110穿設而共同組合時,集線部140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沿第一轉軸L1樞轉,進而可自第一主體部120的凹口 122翻出或翻入。其中,第二樞接孔142內壁形成二限制部144分別用以抵接樞接件110的卡抵部114,進而限制集線部140樞接於樞接件110時可樞轉的角度,使得集線部140隻能在兩限制部144之間樞轉。也就是說,兩限制部144在第二樞接孔142內所形成的夾角,即為集線部140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旋轉時的旋轉角度。另外,集線部140具有一集線區145,且集線部140的一側邊形成一入線口 146,用以供外部主機的排線自入線口 146置入集線區145,但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入線口 146也可設置在集線部140的任一位置上。在本實施例中,集線裝置100還包含一鎖固件150,用以鎖固樞接件110。舉例來說,鎖固件150是以螺設的方式自樞接件110的一端面118鎖入而與樞接件110結合。同時,經由鎖固件150鎖緊樞接件110而增加第一主體部120、第二主體部130以及樞接件110彼此結合時產生的扭力,使得第一主體部120與第二主體部130可在樞轉一角度後而彼此以此角度保持固定。另外,集線裝置100還包含數個止滑墊片160分別設置於第一主體部120的底面(請參考圖1)、第一主體部120的延伸部129的內側面以及第二主體部130的上表面,但不以此為限。其中,止滑墊片160可為具有摩擦力的橡膠墊片。因此,當第一主體部120與第二主體部130設置於外部的牆面或平面時,第一主體部120與第二主體部130可經由止滑墊片160與牆面或平面形成的摩擦力,使得集線裝置100可穩定的設置在牆面或平面上。請同時參照圖3與圖3A,圖3繪示依照本實用新型一實施方式的一種集線裝置外接一主機時的示意圖,圖3A繪示依照圖3的集線裝置外接一主機時的側視圖。。如圖3與圖3A所示,當第一主體部120的連接件126 (請參照圖1)外接一具有多條排線210的主機200時,集線部140可自第一主體部120的凹口 122翻轉出,並經由樞接件110的卡抵部114 (請參照圖2)抵接集線部140的限制部144 (請參照圖2),使得集線部140自凹口 122翻出後與第一主體部120呈一固定角度。因此,主機200的排線210可自集線部140側邊的入線口 146置入集線區145內。另外,在第二主體部130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樞轉一角度後,第一主體部120與第二主體部130同時抵接於牆體300,使得集線裝置100以及主機200共同地掛設在牆體300上。同時,經由設置在第一主體部120及第二主體部130上的止滑墊片160與牆體300接觸而形成的摩擦力,使得集線裝置100可穩固的設置牆體300上。於一具體實施例中,主機200為網絡攝影機或影像擷取裝置。牆體300為螢幕的外殼,但不以此為限。請參照圖4,其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第一主體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如圖4所示,當樞接件110穿設入第一主體部120的穿孔124時,由於第一主體部120的穿孔124的構形對應樞接件110上的固定部116與卡抵部114的構形,因此樞接件110穿過穿孔124後可與穿孔124穩固地卡合,使得第一主體部120與樞接件110無法相對的轉動。請參照圖5,其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第二主體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如圖5所示,第二主體部130的每一樞接端132的第一樞接孔134的孔徑D1不小於樞接件110形成固定部116與卡抵部114後的最大寬度D2。因此,當樞接件110穿設過第一樞接孔134時,第二主體部130可在樞接件110上自由的樞轉。請參照圖6,其繪示依照圖1的集線裝置的集線部與樞接件結合時的側面剖視圖。如圖6所示,集線部140的第二樞接孔142內壁形成二限制部144分別用以抵接樞接件110的卡抵部114,因而限制集線部140樞接樞接件110後可樞轉的角度。因此,在樞接件110卡合第一主體部120(請參照圖1)後,集線部140隻能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在兩限制部144之間樞轉。也就是說,兩限制部144至第二樞接孔142的軸心所形成的夾角角度,即為集線部140可相對於第一主體部120旋轉的旋轉角度。因此,集線部140自第一主體部120的凹口 122樞轉翻出後,集線部140因限制部144抵接卡抵部114而與第一主體部120形成一固定的夾角角度。由上述本實用新型實施方式可知,應用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本實用新型的集線裝置可經由集線部自第一主體部的凹口樞轉而翻出後,集線裝置外接的主機的排線可從集線部的入線口置入,並收納在集線部的集線區內。然而,當集線裝置不需使用集線部時,集線部可樞轉而翻回第一主體部的凹口內,以節省集線裝置所佔的空間。另外,由於第一主體部與第二本體可相對的樞轉且可保持一固定的樞轉角度,因此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可在呈一固定角度後掛置在一牆面或設置在一平面上。另外,止滑墊片設置在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上可增加第一主體部與第二主體部與牆面或平面之間的摩擦力,使得集線裝置可穩定的設置在一牆面或一平面上。
權利要求1.一種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包含: 一樞接件,其側壁形成一卡抵部; 一第一主體部,具有一凹口,該凹口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穿孔,供該樞接件穿設,使得該第一主體部與該樞接件卡合固定; 一第二主體部,具有二樞接端,該二樞接端之間具有一間距,每一該樞接端具有一第一樞接孔,用以供該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該第二主體部相對於該第一主體部沿一第一轉軸樞轉;以及 一集線部,該集線部的一端部位於該第二主體的該間距內,且具有一第二樞接孔,用以供該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該集線部相對於該第一主體部沿該第一轉軸樞轉而翻出或翻入該第一主體部的該凹口,其中該第二樞接孔內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別用以抵接該卡抵部而限制該集線部的樞轉角度。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含一鎖固件,用以鎖固該樞接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一主體部包含一連接件,用以外接一具有數個條排線的主機。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連接件包含一旋轉部,用以連接該主機,使得該主機與該第一主體部沿一第二轉軸相對的樞轉。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第一轉軸與該第二轉軸平行。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集線部具有一集線區,該集線部的一側邊形成一入線口,用以供該些排線自該入線口置入該集線區。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包含數個止滑墊片,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主體部與該第二主體部的表面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該樞接件包含二固定部,設置於該樞接件與該二穿孔接合處,分別用以供該二穿孔穿設固定。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集線裝置,其特徵在於,每一該固定部設置於該樞接件的側壁且位於該卡抵部的相對側。
專利摘要一種集線裝置包含樞接件、第一主體部、第二主體部以及集線部。樞接件的側壁形成卡抵部。第一主體部具有凹口。凹口的兩側分別具有一穿孔,供樞接件穿設,使得第一主體部與樞接件卡合固定。第二主體部具有二樞接端。樞接端具有二第一樞接孔用以供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第二主體部相對於第一主體部沿第一轉軸樞轉。集線部的一端部具有第二樞接孔用以供樞接件穿設而樞接,使得集線部相對於第一主體部沿第一轉軸樞轉而翻出或翻入第一主體部的凹口。其中,第二樞接孔內壁具有二限制部分別用以抵接卡抵部而限制集線部的樞轉角度。
文檔編號F16L3/00GK203067930SQ20122073353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7日 優先權日2012年12月27日
發明者林萬吉 申請人:廣達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