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速箱輔助懸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2:46:31 1
專利名稱:變速箱輔助懸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尤其涉及一種重型汽車的變速箱輔助懸置。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已經出現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中的一種如圖6所示,包括一根拱形彈性橫粱40,通過軟墊42、43由螺栓44固定在支架45上,彈性橫梁40的兩端46、47搭放在支架48、49上,並且在支架48、49上可以自由竄動,支架45安裝在長方形的變速箱41的上殼體後側。為了充分發揮彈性橫梁40的減振功能,根據彈性元件的特性,在安裝彈性橫梁40時對其施加一定的預壓力,這降低了彈性橫梁40的振動頻率。
上述結構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存在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該變速箱輔助懸置所採用的拱形彈性橫梁的兩端46、47在支架48、49上可以自由竄動,主要對變速箱起減振作用,無法有效抵抗變速箱沿車輛前後、上下、左右方向的位移,也無法有效抵抗變速箱繞車輛前後方向軸發生的扭轉運動。第二、上述變速箱輔助懸置安裝時,對彈性橫梁40施加了一個預壓力,變速箱41相應的也承受了一定的作用力,發動機是採用4點懸置支撐,因此,動力總成由四點受力變為五點受力,增加了動力總成的受力點,由此改變了動力總成的靜態彈性特性,動力總成容易產生過約束,從而容易引起動力總成振動加劇。第三、由於拱形彈性橫粱40是通過一個螺栓44固定在支架45上,固定點應力集中,容易使拱形彈性橫粱出現裂紋,壽命短。
實用新型內容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可以對變速箱有效進行限位、減振,安裝時不需要施加預壓力,並且與變速箱上殼體連接處的應力集中小,壽命高、可靠性好。
本實用新型變速箱輔助懸置,包括穩定杆、變速箱軟墊總成和車架軟墊總成,其中,穩定杆在其中間段通過變速箱軟墊總成固定在變速箱殼體上,並且在兩端通過車架軟墊總成牢固安裝在車體上。
所述穩定杆由中間段和左、右延伸段組成,該左、右延伸段與安裝穩定杆的車體面相平行,穩定杆橫向於車輛前後方向安裝,安裝後在靜止狀態對變速箱的作用力幾乎為零。
穩定杆優選Z形結構,且左右延伸段沿相反的方向延伸;當然,穩定杆也可以是S形結構,或為直杆。
變速箱軟墊總成包括變速箱軟墊及上蓋板、下蓋板。上、下蓋板有突緣,兩兩配對使用,通過螺栓固定在變速箱上殼體後側;變速箱軟墊為柱形,沿其長度方向有用於穿過穩定杆的通孔,且與下蓋板的接合面為平面,沿此平面有開口,此變速箱軟墊安裝在穩定杆中間段上,並位於兩兩配對使用的上、下蓋板之間。
變速箱上蓋板與變速箱軟墊接合的內表面也可以是圓弧形,此時,配對使用的下蓋板為平板形。
車架軟墊總成包括車架軟墊、軟墊支架及支架墊塊。軟墊支架兩兩配對使用,沿其長度方向設有至少一個孔,通過安裝在車體上的支架墊塊由螺栓固定在車體上;車架軟墊安裝在穩定杆兩端,並位於兩兩配對使用的軟墊支架之間。
當然,車架軟墊也可以具有與變速箱軟墊類似的結構。
穩定杆兩端通過車架軟墊總成牢固安裝在車體上,有效限制變速箱沿車輛前後、上下、左右方向發生的位移和振動,也有效限制變速箱繞車輛前後方向的扭轉軸發生的扭轉運動。
穩定杆安裝時不需要施加預壓力,同時,通過軟墊支架上的孔調整穩定杆上下方向的安裝位置,安裝後的穩定杆在水平靜止狀態對變速箱的作用力幾乎為零,不改變動力總成的靜態彈性特性。
變速箱通過上、下蓋板及變速箱軟墊傳遞給穩定杆沿車輛前後、上下、左右方向的作用力時,變速箱上、下蓋板有突緣,上、下蓋板通過變速箱軟墊與穩定杆有接觸面積,避免穩定杆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
當上蓋板與變速箱軟墊接合的內表面是圓弧形,下蓋板為平板形結構時,同樣與穩定杆有接觸面積,避免穩定杆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變速箱輔助懸置的穩定杆兩端通過車架軟墊總成牢固安裝在車體上,有效地限制變速箱沿車輛前後、上下、左右方向發生的位移及振動,有效限制變速箱繞車輛前後方向扭轉軸發生的扭轉運動,有效地對變速箱限位及減振。
安裝後的穩定杆在水平靜止狀態對變速箱的作用力幾乎為零,動力總成未產生過約束,避免了動力總成由此產生振動加劇。
上、下蓋板有突緣,或上蓋板採用內側為圓弧形、下蓋板為平板形結構,都可增加其與穩定杆接觸的面積,防止穩定杆局部應力集中而產生裂紋,提高了變速箱輔助懸置的可靠性。
變速箱輔助懸置採用變速箱軟墊及車架軟墊,吸收了動力總成的小位移,而且避免了穩定杆與上、下蓋板及軟墊支架的剛性接觸,具有減振、降噪效果。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
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圖1是按本實用新型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安裝在車架上的俯視圖;圖2是按本實用新型的變速箱輔助懸置的分解透視圖;圖3是按本實用新型的變速箱軟墊總成結構透視圖;圖4是按本實用新型的變速箱軟墊總成另一種實施方式的分解透視圖;圖5是按本實用新型的變速箱軟墊另一種結構的透視圖;圖6是由現有技術已知的變速箱輔助懸置的安裝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發動機21通過離合器37與變速箱20連接,發動機21、離合器37及變速箱20構成了動力總成22。動力總成22通過前懸置28、29、後懸置30、31及變速箱輔助懸置15固定在車體16、17上。
如圖2所示,變速箱輔助懸置15包括穩定杆1、變速箱軟墊總成10、左車架軟墊總成24及右車架軟墊總成25。
穩定杆1為Z形結構,由中間段35和左延伸段26、右延伸段27組成,左延伸段26通過左車架軟墊總成24連接在車體16上,右延伸段27通過右車架軟墊總成25連接在車體17上,中間段35通過變速箱軟墊總成10固定在變速箱20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的上殼體後側。安裝後的穩定杆1相對於車輛前後方向位於變速箱20的上殼體後側。
穩定杆1橫截面為圓形,左延伸段26與右延伸段27互相平行地沿平行於安裝穩定杆1的車體面方向延伸,且延伸方向相反;中間段35和左、右延伸段26、27之間是彎曲或弧形地過渡的,中間段35、左、右延伸段26、27基本上在一個平面內。
穩定杆1為經過調質處理的碳素鋼,與普通的鋼板彈簧材料相比,具有較高的剛性和較低的彈性,安裝時不需要施加預壓力,穩定杆1安裝後在靜止狀態對變速箱20的作用力幾乎為零。
參考圖2及圖3進行說明,變速箱軟墊總成10包括上蓋板4、下蓋板5及變速箱軟墊2。上蓋板4及下蓋板5的長度相同,並與變速箱軟墊2的長度基本一樣,在其長邊的邊緣有突緣18、19,上、下蓋板4、5兩兩配對使用,通過螺栓固定在變速箱20的上殼體後側,變速箱軟墊2為如圖4所示的長方柱形,長度與上、下蓋板的長度基本一樣,沿其長度方向有通孔23,與下蓋板接合的外表面34上沿其長度方向有開口36,變速箱軟墊2安裝在穩定杆1的中間段35上,位於上、下蓋板4、5之間,安裝後與上、下蓋板4、5緊密配合。
再次參考圖2進行說明,左、右車架軟墊總成24、25包括車架軟墊3、軟墊支架8及支架墊塊9。軟墊支架8的寬度與車架軟墊3的長度基本一樣,沿其長度方向有安裝調節孔12,兩兩配對使用,軟墊支架8通過支架墊塊9用螺栓安裝在車體16、17上;車架軟墊3為柱形,有一定的長度,沿其長度方向有通孔,安裝在穩定杆1的左、右延伸段26、27上,位於兩兩配對使用的軟墊支架8之間,並與軟墊支架8緊密配合。
如圖4及圖5,變速箱軟墊總成10也可為如圖4所示的結構。此時,變速箱軟墊2為如圖5所示的圓柱形,沿其長度方向有通孔23,與下蓋板5的接合面為平面34,沿平面34長度方向有開口36;上蓋板4與變速箱軟墊2接合的內表面為圓弧形,此時,配對使用的下蓋板5為平板形。
另外,穩定杆1也可以是S形,還可以是直杆。
當然,車架軟墊也可以具有與變速箱軟墊2類似的結構。
下面,從功能上對本實施例的變速箱輔助懸置作進一步說明變速箱20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發生位移及振動時,通過上、下蓋板4、5傳遞給變速箱軟墊2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的作用力,當變速箱20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的位移量小於動力總成22的最大位移量時,變速箱軟墊2被壓縮,吸收變速箱20的小位移;當變速箱20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的位移量超過動力總成的最大位移量時,變速箱軟墊2被完全壓縮,此時,變速箱軟墊2將受到的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的作用力傳遞給穩定杆1,穩定杆1的左、右延伸段26、27平行於車體面16、17,通過車架軟墊3、軟墊支架8、支架墊塊9牢固地固定在車體16、17上,因此,有效限制變速箱20沿車輛上下、前後方向的位移及振動。
變速箱20沿車輛左右方向發生位移時,通過上、下蓋板4、5傳遞給變速箱軟墊2沿車輛左右方向的作用力,變速箱軟墊2與穩定杆1及上、下蓋板4、5之間的摩擦力較大,變速箱軟墊2將受到的沿車輛左右方向的作用力傳遞給穩定杆1,穩定杆1的左、右延伸段26、27平行於車體面16、17,通過車架軟墊3、軟墊支架8、支架墊塊9牢固地固定在車體16、17上,因此,有效限制變速箱20沿車輛左右方向的位移。
變速箱20繞車輛前後方向扭轉軸發生扭轉運動時,變速箱軟墊2同樣可以吸收變速箱20發生的小位移,當變速箱軟墊2被壓縮到極限位置時,將受到的作用力傳遞給穩定杆1,穩定杆1採用Z形結構,左、右延伸段26、27平行於安裝穩定杆1的車體面16、17,通過左、右車架軟墊總成24、25牢固地安裝在車體16、17上,此時,穩定杆左右延伸段26、27與車體連接處的扭矩較大,抗扭能力較強,有效抵抗變速箱繞車輛前後方向扭轉軸發生的扭轉運動。
穩定杆1安裝時由於未施加預壓力,對變速箱20的作用力幾乎為零,因此,不改變動力總成22的靜態彈性特性,動力總成22沒有過約束。
當變速箱20通過上、下蓋板4、5傳遞給變速箱軟墊2、穩定杆1作用力時,上、下蓋板4、5與變速箱軟墊2有一定的接觸面積,同樣,變速箱軟墊2與穩定杆1也有一定的接觸面積,因此,防止穩定杆1及變速箱軟墊總成10產生較大的應力集中。
穩定杆1的中間段35安裝有變速箱軟墊2,穩定杆1的左、右延伸段26、27安裝有車架軟墊3,變速箱軟墊2及車架軟墊3一方面吸收變速箱20發生的小位移,另一方面使穩定杆1與上、下蓋板4、5及軟墊支架8之間為彈性接觸。
綜上所述,以上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如下穩定杆1通過左、右車架軟墊總成24、25牢固地安裝在車體上,有效限制變速箱20沿車輛上下、前後、左右方向發生的位移及振動,有效限制變速箱20繞車輛前後方向扭轉軸發生的扭轉運動。
安裝後的穩定杆1在水平靜止狀態對變速箱20的作用力幾乎為零,避免了變速箱20由於過約束產生振動加劇。
穩定杆1與變速箱軟墊總成10有一定的接觸面積,避免因應力集中而導致穩定杆1開裂,穩定杆1可靠性高,壽命長。
穩定杆1安裝有變速箱軟墊2及車架軟墊3,具有減振、降噪效果,提高了穩定杆1的使用壽命。
當然,穩定杆1既可以是實心的,也可以是空心的;穩定杆1的橫截面形狀既可以是圓形,也可以是長方形、正方形等;穩定杆1的中間段35、左、右延伸段26、27既可以在同一個平面內,也可以不在同一個平面內;左、右延伸段26、27的延伸方向既可以相反,也可以一致;軟墊支架8沿其長度方向可以有兩個或以上的安裝調節孔等等,這些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包括穩定杆、變速箱軟墊總成和車架軟墊總成,其特徵在於,穩定杆在其中間段通過變速箱軟墊總成固定在變速箱殼體上,並且在兩端通過車架軟墊總成牢固安裝在車體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杆由中間段和左、右延伸段組成,該左延伸段、右延伸段與安裝穩定杆的車體面互相平行。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杆為Z形結構,且左延伸段與右延伸段沿相反的方向延伸。
4.如權利要求1-3之一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杆安裝後在水平靜止狀態對變速箱的作用力為零。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穩定杆橫向於車輛前後方向設置。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變速箱軟墊總成包括變速箱軟墊及上蓋板、下蓋板。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下蓋板有突緣,兩兩配對使用,通過螺栓固定在變速箱上殼體後側。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蓋板與變速箱軟墊接合的內表面為圓弧形,此時,配對使用的下蓋板為平板形。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變速箱軟墊為柱形,沿其長度方向有用於穿過所述穩定杆的通孔,此變速箱軟墊安裝在所述穩定杆中間段上,並位於兩兩配對使用的所述上、下蓋板之間。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變速箱軟墊與所述下蓋板結合面上沿其長度方向有開口。
11.如權利要求9或10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變速箱軟墊為圓柱形,與所述下蓋板的接合面為平面。
1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車架軟墊總成包括車架軟墊、軟墊支架及支架墊塊。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變速箱輔助懸置,其特徵在於,所述軟墊支架沿其長度方向設有至少一個孔,通過安裝在車體上的支架墊塊固定在車體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尤其涉及一種重型汽車的變速箱輔助懸置。這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包括穩定杆、車架軟墊總成和變速箱軟墊總成,其中,穩定杆在其中間段通過變速箱軟墊總成牢固安裝在變速箱殼體上,並且在兩端通過車架軟墊總成固定在車體上。這種變速箱輔助懸置對變速箱可以有效進行限位、減振,在安裝時不需要施加預壓力,並且與變速箱上殼體連接處的應力集中小,壽命高、可靠性好。
文檔編號B60K17/06GK2759824SQ20042007419
公開日2006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9月22日 優先權日2004年9月22日
發明者謝小虎, 杜忠仁, 王偉 申請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