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5-22 04:53:01 2
專利名稱: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汽車擋風玻璃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的汽車擋風玻璃在雨天行駛時主要依靠雨刷除雨,但雨刷的工作面積有限,僅為局部扇形區域,使得駕駛員在雨天的視線存在死角,不便於駕駛員觀察環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且雨勢較大時,雨刷工作速度過慢則不足以及時清除擋風玻璃上的雨水,而雨刷工作速度過快,雨刷本身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幹擾了駕駛員的視線;另外現有的擋風玻璃功能和成本正在不斷提高,除雨設備也需要充分考慮到對擋風玻璃的保護,雨刷直接接觸和摩擦擋風玻璃,對於擋風玻璃有一定程度的損害。汽車在冬季使用空調時,由於內外溫差的作用,擋風玻璃內側容易產生霧氣,現有的解決辦法主要是加熱擋風玻璃或貼防霧膜、以及使用防霧劑,加熱擋風玻璃實現的技術難度較大,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擋風玻璃的溫度也影響前排駕駛員和乘客的乘坐舒適度;防霧膜更換較為麻煩,防霧劑持效時間較短,且容易被擦拭除去,因此需要經常使用,增加了汽車的養護成本和時間。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能夠實現擋風玻璃的除雨除霧氣功能,並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雨刷除雨和加熱擋風玻璃、貼防霧膜、使用防霧劑除霧氣的不足。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方案一: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上轉軸、下轉軸、除水頭,所述上轉軸、下轉軸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在所述上轉軸、下轉軸轉動作用下,所述透明循環膜持續轉動,所述除水頭將所述透明循環膜外側面上的霧氣或雨水擦除。方案二:作為對方案一改進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所述上轉軸位於汽車視窗的頂部,所述下轉軸位於汽車視窗的底部,所述除水頭位於透明循環膜下部且位於汽車內側。所述除水頭的位置不影響駕駛員的視線,且有利於所述除水頭除去所述透明循環膜外側面上的霧氣或雨水,並且便於所述霧氣或雨水的排流。優選地,所述透明循環膜進行順時針轉動時最有利於縮短雨水的停留時間。方案三:作為對方案一改進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還包括透明骨架,所述透明骨架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上轉軸、下轉軸包圍形成的空間內。通過增設所述透明骨架可以提高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的機械強度,從而提高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承受雨水撞擊的能力,並具有通常玻璃的防盜、保溫、保護安全等功能。方案四:作為對方案一至三改進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還包括積水槽,所述積水槽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位於所述積水槽內壁頂端。設置所述積水槽便於雨水的收集和排流,此外,所述積水槽可以使所述透明循環膜表面的粘附的雨水更均勻,從而使所述透明循環膜在經過所述除水頭擦拭後可以獲得更清晰的透視效果。方案五:作為對方案四改進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還包括排流管道,所述排流管道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連通。方案六:作為對方案五改進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所述排流管道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的底部高度。所述結構便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底部接觸所述積水槽內盛積的液面,從而使所述透明循環膜表面的粘附的水更均勻。本發明所提供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能夠實現擋風玻璃的除雨除霧氣功能,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雨刷除雨和加熱擋風玻璃、貼防霧膜、使用防霧劑除霧氣的不足。此夕卜,本發明所提供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也可應用於住宅、輪船等其他需要保持視野
清晰的瞭望窗口。
圖1,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的結構示意圖。I為透明骨架,2為透明循環膜,3為下轉軸,4為上轉軸,5為除水頭,6為積水槽,7
為排流管道。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了加深對本發明的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實施例僅用於解釋本發明,並不構成對本發明保護範圍的限定。實施例一:
如圖1所示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除水頭5,所述上轉軸4、下轉軸3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2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2。進一步地,還包括積水槽6,所述積水槽6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積水槽6內壁頂端。再進一步地,還包括排流管道7,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6連通。優化地,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6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的底部高度。實施例二:
如圖1所示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除水頭5,所述上轉軸4、下轉軸3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2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2。所述上轉軸4位於汽車視窗的頂部,所述下轉軸3位於汽車視窗的底部,所述除水頭5位於透明循環膜2下部且位於汽車內側。進一步地,還包括積水槽6,所述積水槽6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積水槽6內壁頂端。再進一步地,還包括排流管道7,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6連通。優化地,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6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的底部高度。實施例三: 如圖1所示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除水頭5,所述上轉軸4、下轉軸3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2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2。所述上轉軸4位於汽車視窗的頂部,所述下轉軸3位於汽車視窗的底部,所述除水頭5位於透明循環膜2下部且位於汽車內側。進一步地,還包括透明骨架1,所述透明骨架I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
4、下轉軸3包圍形成的空間內。再進一步地,還包括積水槽6,所述積水槽6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積水槽6內壁頂端。再進一步地,還包括排流管道7,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6連通。優化地,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6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的底部高度。 實施例四:
如圖1所示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除水頭5,所述上轉軸4、下轉軸3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2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2。進一步地,還包括透明骨架1,所述透明骨架I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包圍形成的空間內。再進一步地,還包括積水槽6,所述積水槽6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積水槽6內壁頂端。再進一步地,還包括排流管道7,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6連通。優化地,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6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的底部高度。
權利要求
1.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包括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除水頭(5),所述上轉軸(4)、下轉軸(3)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2)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轉軸(4)位於汽車視窗的頂部,所述下轉軸(3)位於汽車視窗的底部,所述除水頭(5)位於透明循環膜(2)下部且位於汽車內側。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透明骨架(1),所述透明骨架(I)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上轉軸(4)、下轉軸(3)包圍形成的空間內。
4.根據權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積水槽(6),所述積水槽(6)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底端下方,所述除水頭(5)位於所述積水槽(6)內壁頂端。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還包括排流管道(7),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與所述積水槽(6)連通。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其特徵在於: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位於所述積水槽(6)側壁上,且所述排流管道(7)入口端底部高度高於或等於所述透明循環膜(2)的底部高度。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包括透明循環膜、上轉軸、下轉軸、除水頭,所述上轉軸、下轉軸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內圈並使所述透明循環膜保持張力,所述除水頭位於所述透明循環膜外圈且緊貼所述透明循環膜。在所述上轉軸、下轉軸轉動作用下,所述透明循環膜持續轉動,所述除水頭將所述透明循環膜外側面上的霧氣或雨水擦除。本發明所提供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能夠實現擋風玻璃的除雨除霧氣功能,克服了現有技術中雨刷除雨和加熱擋風玻璃、貼防霧膜、使用防霧劑除霧氣的不足。此外,本發明所提供的除雨除霧氣擋風玻璃系統也可應用於住宅、輪船等其他需要保持視野清晰的瞭望窗口。
文檔編號B60S1/02GK103112427SQ20131006360
公開日2013年5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28日
發明者張金桂 申請人:張金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