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艙蓋開啟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22:32:36 1
機艙蓋開啟機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機艙蓋開啟機構,包括支撐杆及支撐杆套,所述支撐杆的一端容置在所述支撐杆套內,並可在所述支撐杆套內相對所述支撐杆套滑動,所述機艙蓋開啟機構還包括設置在機艙蓋上的連接部,所述支撐杆的另一端鉸接固定在所述連接部上,所述支撐杆套的底端鉸接固定在車身內,所述支撐杆包括杆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杆體上的卡合部,在所述支撐杆套包括套筒以及設置在所述套筒內,可與所述支撐杆的卡合部形成幹涉配合的限位部。採用這種機艙蓋開啟機構,結構簡單,安裝可靠,操作方便,在少量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高了操作性能。
【專利說明】機艙蓋開啟機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於汽車機構領域,且特別是關於一種汽車發動機機艙蓋的開啟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汽車發動機機艙蓋的開啟機構一般包括單撐杆機構和液壓式撐杆機構兩種。
[0003]單撐杆機構的支撐杆通常一端與車身連接,另一端要插入機艙蓋上相應的孔中。因此在使用者開啟機艙蓋時,必須雙手分工操作,一隻手抬起並支撐機艙蓋,另一隻手將支撐杆對準機艙蓋的孔。這種機構的缺點是使用者必須雙手分工操作,只能用一隻手去支撐機艙蓋,這對體力有限的人來說比較困難,並且支撐杆的孔位不易對準。
[0004]液壓式撐杆機構兩端分別連接車身和機艙蓋,採用液壓助力幫助使用者開啟機艙蓋,並且為機艙蓋提供支撐。液壓式撐杆機構的優點是不需要消耗太多體力,但其缺點是成本太高,目前僅少量高檔汽車採用這種開啟機構。
實用新型內容
[0005]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而且不需要使用者雙手分工操作,成本也不高的機艙蓋的開啟機構。
[0006]本實用新型的一種機艙蓋開啟機構,包括支撐杆及支撐杆套,所述支撐杆的一端容置在所述支撐杆套內,並可在所述支撐杆套內相對所述支撐杆套滑動,所述機艙蓋開啟機構還包括設置在機艙蓋上的連接部,所述支撐杆的另一端鉸接固定在所述連接部上,所述支撐杆套的底端鉸接固定在車身內,所述支撐杆包括杆體以及設置在所述杆體上的卡合部,在所述支撐杆套包括套筒以及設置在所述套筒內,可與所述支撐杆的卡合部形成幹涉配合的限位部。
[0007]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連接部包括滑道部及鉸鏈部,所述滑道部設置在所述機艙蓋上,所述鉸鏈部可相對所述滑道部滑動地設置在所述滑道部上,所述支撐杆的另一端鉸接固定在所述連接部的鉸鏈部上。
[0008]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前述的滑道部開設有兩條導引滑槽,所述鉸鏈部包括滑動座及轉軸,所述支撐杆的另一端通過所述轉軸鉸接固定在所述鉸鏈部上。
[0009]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滑動座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撐部及第二支撐部,所述第一支撐部及第二支撐部的上端分別卡扣在兩條導引滑槽內,並且可在其中滑動。
[0010]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機艙蓋支撐裝置還包括可將所述支撐杆的杆體與所述支撐杆套的套筒定位的定位銷。
[0011]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在前述的支撐杆套的套筒上靠近其上端開設有貫通的定位銷孔,在所述支撐杆的杆體靠近卡合部開設有沿杆體的軸線延伸的限位槽。[0012]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定位銷可穿過所述支撐杆套套筒上的定位銷孔卡入所述支撐杆的限位槽內。
[0013]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撐杆的卡合部固定在所述杆體下端且凸設於所述杆體的外壁。
[0014]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撐杆套的套筒呈中空的圓柱狀,限位部是凸設在所述套筒內壁上的環狀體,各所述限位部的內徑小於所述支撐杆卡合部的外徑。
[0015]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中,前述的支撐杆套包括多個所述限位部,在所述套筒上部順序設置三個所述限位部,而在所述套筒下部設置一個所述限位部。
[0016]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使用者不需要雙手分工操作,而可以雙手將機艙蓋抬起至開啟位置,也可以雙手將機艙蓋壓下至關閉位置。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結構簡單,安裝可靠,操作方便,在少量增加成本的前提下提聞了操作性能。
[0017]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並且為了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徵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實施例,並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的分解結構示意圖,在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將支撐杆套局部剖開。
[0019]圖2是圖1的機艙蓋開啟機構的另一角度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0]圖3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的組裝結構示意圖,在其中為了清楚顯示將支撐杆套局部剖開。
【具體實施方式】
[0021]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機艙蓋開啟機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下:
[0022]有關本實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術內容、特點及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的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呈現。通過【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當可對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得以更加深入且具體的了解,然而所附圖式僅是提供參考與說明之用,並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
[0023]請參照圖1和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包括連接部110、支撐杆120及支撐杆套130。該連接部110設置在機艙蓋300上。支撐杆120頂端鉸接固定在連接部110上,支撐杆120底端容置在支撐杆套130內,並可在其中滑動。支撐杆套130底端鉸接固定在車身(圖未示)內。
[0024]請結合圖3所示,該支撐杆120包括杆體121及卡合部122。該杆體121大致為空心圓柱體,其包括位於杆體121 —端的連接端123以及位於杆體121另一端的卡合端124。該杆體121通過該連接端123可樞軸轉動地連接在該連接部110上。該卡合端124呈穹形。穹形的卡合端124能夠起到導向作用,使得該杆體121在支撐杆套130內滑動時較容易通過。該卡合部122固定在該杆體121上鄰近卡合端124處且凸設於該杆體121的外壁。在本實施例中,該杆體121為金屬杆,而該卡合部122為具有一定彈性的材料製成的環狀體,例如橡膠環。該卡合部122套置在該杆體121上鄰近卡合端124處,並與該杆體121形成幹涉配合,因此該卡合部122不會相對該杆體121移動。也可以在該杆體121上鄰近卡合端124處開設環形的收容槽(圖未示),將該卡合部122套置並且(例如通過粘結固定的方式)固定在該收容槽內。
[0025]該支撐杆套130包括套筒131及多個限位部132。該支撐杆120的卡合端124及卡合部122均容置在該套筒131內,並可在其中滑動。該套筒131大致呈中空的圓柱狀,限位部132是凸設在該套筒131內壁上的環狀體,各限位部132的內徑略小於支撐杆120卡合部122的外徑。多個限位部132分兩組分別設置在套筒131的上部和下部。在本實施例中,在該套筒131上部順序設置三個限位部132,而在該套筒131下部設置一個限位部132,並且設置在該套筒131上部的三個限位部132間隔預定距離,以使該支撐杆120的杆體121能保持在三個不同的高度。
[0026]該連接部110包括滑道部111及鉸鏈部112。該滑道部111大致呈矩形塊狀,固定在該機艙蓋300上並且在其上開設有兩條對稱設置的導引滑槽113,兩條導引滑槽113的兩端均封閉設置(在圖3中為表達清楚,將導引滑槽113的兩端顯示為開放設置)。兩條對稱設置的導引滑槽113間隔設置,並且各導引滑槽113的橫截面大致呈L型。
[0027]該鉸鏈部112包括滑動座116及轉軸117。該滑動座116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119,該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119的上端分別卡扣在兩條對稱設置的導引滑槽113內,並且可在其中滑動。導引滑槽113的兩端封閉使得滑動座116的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119不會從導引滑槽113脫出。支撐杆120的連接端123位於該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之間119。該轉軸117依次穿過該第一支撐部118、該支撐杆120的連接端123及該第二支撐部119以使該支撐杆120的連接端123可樞軸轉動地連接在該滑動座116上。
[0028]為了保險起見,該機艙蓋支撐裝置100還包括定位銷140。在該支撐杆120的杆體121靠近卡合部122開設有沿杆體121的軸線延伸的限位槽126。在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上靠近其上端開設有貫通的定位銷孔134。該定位銷140可穿過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的定位銷孔134卡入該支撐杆120的限位槽126內。
[0029]在機艙蓋300處於關閉狀態時,該支撐杆120的杆體121幾乎完全容置在該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內,並且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位於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下部的限位部132下方。
[0030]需要將機艙蓋300打開時,在使用者打開機艙蓋300的第二道鎖止機構後(即使用者在駕駛室開啟機艙蓋開關使機艙蓋開啟較小角度後再走到機艙蓋前用手將第二道鎖止機構解除,圖未示),通過雙手向上託的方式,將機艙蓋300抬起,此時該支撐杆120的杆體121開始相對該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滑動,使得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擠壓通過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下部的限位部132,同時該支撐杆120桿體121的連接端123也被抬起並帶動滑動座116沿著導引滑槽113向駕駛室的方向滑動。當機艙蓋300被託起到一定的高度時,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擠壓通過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部的限位部132中最下面的一個。如果使用者此時停止抬高機艙蓋300,則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保持在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部的限位部132中最下面的一個上方。由於限位部132的限位作用力大於機艙蓋300的重力,在沒有其它外力的作用時,機艙蓋300保持在這個位置處於靜止狀態。如果使用者繼續抬高機艙蓋300,則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繼續相對該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滑動,可停留並保持在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部的限位部132中中間的一個或者最上面的一個上方。進一步地,為了保險起見,可將穿設在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上的定位銷孔134內的定位銷140插入該支撐杆120桿體121上的限位槽126內,從而進一步支撐機艙蓋300,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參圖5)。
[0031]當需要關閉機艙蓋300時,使用者首先應將定位銷140向外拔出,使定位銷140脫離該支撐杆120桿體121上的限位槽126,然後通過雙手向下壓的方式,對機艙蓋300施加一個向下的力,使該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擠壓通過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部的限位部132,並且繼續移動,擠壓通過該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下部的限位部132,從而可以關閉機艙蓋300。
[0032]綜上所述,採用本實用新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使用者不需要雙手分工操作,而可以雙手將機艙蓋300抬起至開啟位置,也可以雙手將機艙蓋300壓下至關閉位置。因此,本實用新型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結構簡單,安裝可靠,操作方便,在少量增加成本的iu提下提聞了操作性能。
[0033]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而已,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範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包括支撐杆(120)及支撐杆套(130),所述支撐杆(120)的一端容置在所述支撐杆套(130)內,並可在所述支撐杆套(130)內相對所述支撐杆套(130)滑動,其特徵在於,所述機艙蓋開啟機構(100)還包括設置在機艙蓋(300)上的連接部(110),所述支撐杆(120)的另一端鉸接固定在所述連接部(110)上,所述支撐杆套(130)的底端鉸接固定在車身內,所述支撐杆(120)包括杆體(121)以及設置在所述杆體(121)上的卡合部(122),在所述支撐杆套(130)包括套筒(131)以及設置在所述套筒(131)內,可與所述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形成幹涉配合的限位部(132)。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連接部(110)包括滑道部(111)及鉸鏈部(112),所述滑道部(111)設置在所述機艙蓋(300 )上,所述鉸鏈部(112 )可相對所述滑道部(111)滑動地設置在所述滑道部(111)上,所述支撐杆(120 )的另一端鉸接固定在所述連接部(110)的鉸鏈部(112 )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滑道部(111)開設有兩條導引滑槽(113),所述鉸鏈部(112)包括滑動座(116)及轉軸(117),所述支撐杆(120)的另一端通過所述轉軸(117 )鉸接固定在所述鉸鏈部(112 )上。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滑動座(116)包括相互間隔設置的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119),所述第一支撐部(118)及第二支撐部(119)的上端分別卡扣在兩條導引滑槽(113)內,並且可在其中滑動。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機艙蓋支撐裝置(100)還包括可將所述支撐杆(120)的杆體(121)與所述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定位的定位銷(140)。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在所述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上靠近其上端開設有貫通的定位銷孔(134),在所述支撐杆(120)的杆體(121)靠近卡合部(122)開設有沿杆體(121)的軸線延伸的限位槽(126)。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定位銷(140)可穿過所述支撐杆套(130)套筒(131)上的定位銷孔(134)卡入所述支撐杆(120)的限位槽(126)內。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杆(120)的卡合部(122)固定在所述杆體(121)下端且凸設於所述杆體(121)的外壁。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杆套(130)的套筒(131)呈中空的圓柱狀,限位部(132)是凸設在所述套筒(131)內壁上的環狀體,各所述限位部(132)的內徑小於所述支撐杆(120)卡合部(122)的外徑。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機艙蓋開啟機構(100),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杆套(130)包括多個所述限位部(132),在所述套筒(131)上部順序設置三個所述限位部(132),而在所述套筒(131)下部設置一個所述限位部(132)。
【文檔編號】B62D25/12GK203819359SQ201420027647
【公開日】2014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4年1月16日
【發明者】董雲彬, 吳成明, 楊安志, 陳磊, 喻超, 何旭明, 馮擎峰 申請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