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式煞車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21 14:10:31 3
專利名稱:鼓式煞車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鼓式煞車機構,特別一種適用於機車的鼓式煞車機構。
背景技術:
請參閱圖1、圖2及圖3,適用於機車的一種習知的鼓式煞車機構1主要包括有一變速箱殼體10、一凸輪軸20、一O型環30、一定位銷40、一第一煞車蹄片51、一第二煞車蹄片52、一輪框60、一煞車臂70及一煞車導線80。
如圖2及圖4所示,變速箱殼體10連接於一引擎E,並且變速箱殼體10具有一凸輪軸設置孔11。
如圖3及圖4所示,凸輪軸20設置於變速箱殼體10的凸輪軸設置孔11之中,並且凸輪軸20具有一凹槽21。
O型環30套設於凸輪軸20的凹槽21之中,並且O型環30抵緊於凸輪軸設置孔11的內壁,而可阻絕塵土等異物。
如圖2及圖3所示,定位銷40穿設於變速箱殼體10之中,並且定位銷40相對於凸輪軸20。在此,如圖3所示,定位銷40藉由一螺帽41鎖附固定於變速箱殼體10。
如圖2所示,第一煞車蹄片51及第二煞車蹄片52皆是設置於變速箱殼體10之上,並且第一煞車蹄片51及第二煞車蹄片52乃彼此相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煞車蹄片51的兩端及第二煞車蹄片52的兩端分別抵接於凸輪軸20及定位銷40。
如圖1及圖2所示,輪框60連接於變速箱殼體10,並且輪框60具有一煞車鼓內環61。值得注意的是,煞車鼓內環61圍繞著第一煞車蹄片51及第二煞車蹄片52。
如圖3所示,煞車臂70連接於凸輪軸20。
如圖2所示,煞車導線80連接於煞車臂70,其可用來驅使煞車臂70轉動。更詳細的來說,煞車導線80的一端連接於煞車臂70,而其另一端連接於一煞車操作裝置(未顯示,例如,一煞車槓桿)。
當一騎乘者欲對輪框60(或車輪)進行煞車操作時,其可操作煞車操作裝置來拉動煞車導線80,因而可使連接於煞車導線80的煞車臂70旋轉一角度。此時,連接於煞車臂70的凸輪軸20也會隨之旋轉一角度,以使得第一煞車蹄片51及第二煞車蹄片52以定位銷40為旋轉支點而撐開,因而會抵緊摩擦輪框60的煞車鼓內環61,進而可達成對輪框60(或車輪)進行煞車的效果。
然而,由於穿設於凸輪軸20的凹槽21中的O型環30是抵緊於凸輪軸設置孔11的內壁(亦即,O型環30受到凸輪軸設置孔11的內壁壓迫),故在煞車臂70帶動凸輪軸20轉動時會產生相當大的阻力,而此阻力會影響鼓式煞車機構1進行煞車運作時的順暢性。此外,若為了降低凸輪軸20轉動時的阻力而加深凸輪軸20的凹槽21的深度(亦即,減少O型環30受到凸輪軸設置孔11的內壁壓迫的程度),則在引擎E的震動與凸輪軸20的震動達到一共振點時,凸輪軸20會與變速箱殼體10相互敲擊,因而產生巨大異音。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種適用於機車的鼓式煞車機構,其除了可使煞車運作更為順暢外,尚還可避免因共振而產生的敲擊異音。
本實用新型基本上採用如下所詳述的特徵以為了要解決上述問題。也就是說,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鼓式煞車機構,並且包括一變速箱殼體,具有一凸輪軸設置孔及一第一凹槽,其中,該第一凹槽成形於該凸輪軸設置孔之中;一凸輪軸,設置於該凸輪軸設置孔之中,並且具有一第二凹槽,其中,該第二凹槽對應於該第一凹槽;一O型環,套設於該凸輪軸的該第二凹槽之中,並且位於該變速箱殼體的該第一凹槽之中;一定位銷,穿設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中,並且相對於該凸輪軸;一第一煞車蹄片,設置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上;一第二煞車蹄片,設置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上,並且相對於該第一煞車蹄片,其中,該第一煞車蹄片的兩端及該第二煞車蹄片的兩端分別抵接於該凸輪軸及該定位銷;一輪框,連接於該變速箱殼體,並且具有一煞車鼓內環,其中,該煞車鼓內環圍繞該第一煞車蹄片及該第二煞車蹄片;一煞車臂,連接於該凸輪軸;以及一煞車導線,連接於該煞車臂,用以驅使該煞車臂轉動,其中,當該煞車導線驅使該煞車臂轉動時,該凸輪軸隨該煞車臂轉動,以及該第一煞車蹄片及該第二煞車蹄片藉由該凸輪軸的轉動而對該定位銷旋轉,以抵緊摩擦該煞車鼓內環。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煞車臂帶動凸輪軸轉動時不會產生阻力,煞車運作更為順暢外,尚還可避免因共振而產生的敲擊異音。
圖1是顯示一習知機車的輪框與引擎的組合示意圖; 圖2是顯示習知機車的鼓式煞車機構的部份構造示意圖; 圖3是顯示根據圖2的A-A剖面示意圖; 圖4是顯示根據圖3的部份構造示意圖; 圖5是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速克達機車的輪框與引擎的組合示意圖; 圖6是顯示根據本實用新型的速克達機車的鼓式煞車機構的部份構造示意圖; 圖7是顯示根據圖6的A』-A』剖面示意圖; 圖8是顯示根據圖7的部份構造示意圖; 圖9是顯示本實用新型的鼓式煞車機構的凸輪軸的平面示意圖。
符號說明 1、100~鼓式煞車機構 10、110~變速箱殼體 11、111~凸輪軸設置孔 20、120~凸輪軸 21~凹槽 30、130~O型環 40、140~定位銷 41、141~螺帽 51、151~第一煞車蹄片 52、152~第二煞車蹄片 60、160~輪框 61、161~煞車鼓內環 70、170~煞車臂 80、180~煞車導線 112~第一凹槽 121~第二凹槽 E~引擎 具體實施方式
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茲配合圖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
請參閱圖5、圖6及圖7,本實施例的鼓式煞車機構100主要包括有一變速箱殼體110、一凸輪軸120、一O型環130、一定位銷140、一第一煞車蹄片151、一第二煞車蹄片152、一輪框160、一煞車臂170及一煞車導線180。
如圖6及圖8所示,變速箱殼體110是連接於一引擎E,並且變速箱殼體110具有一凸輪軸設置孔111及一第一凹槽112。特別的是,如圖7及圖8所示,第一凹槽112是成形於凸輪軸設置孔111之中。
如圖7、圖8及圖9所示,凸輪軸120設置於變速箱殼體110的凸輪軸設置孔111之中,並且凸輪軸120具有一第二凹槽121。特別的是,第二凹槽121乃是對應於第一凹槽112。
O型環130套設於凸輪軸120的第二凹槽121之中,並且O型環130位於變速箱殼體110的第一凹槽112之中,而可阻絕塵土等異物。
如圖6及圖7所示,定位銷140穿設於變速箱殼體110之中,並且定位銷140相對於凸輪軸120。在此,如圖7所示,定位銷140藉由一螺帽141鎖附固定於變速箱殼體110。
如圖6所示,第一煞車蹄片151及第二煞車蹄片152皆設置於變速箱殼體110之上,並且第一煞車蹄片151及第二煞車蹄片152乃彼此相對。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煞車蹄片151的兩端及第二煞車蹄片152的兩端分別抵接於凸輪軸120及定位銷140。
如圖5及圖6所示,輪框160連接於變速箱殼體110,並且輪框160具有一煞車鼓內環161。值得注意的是,煞車鼓內環161圍繞著第一煞車蹄片151及第二煞車蹄片152。
如圖7所示,煞車臂170連接於凸輪軸120。
如圖6所示,煞車導線180連接於煞車臂170,其可用來驅使煞車臂170轉動。更詳細的來說,煞車導線180的一端連接於煞車臂170,而其另一端連接於一煞車操作裝置(未顯示,例如,一煞車槓桿)。
當一騎乘者欲對輪框160(或車輪)進行煞車操作時,其可操作煞車操作裝置來拉動煞車導線180,因而可使連接於煞車導線180的煞車臂170旋轉一角度。此時,連接於煞車臂170的凸輪軸120也會隨之旋轉一角度,以使得第一煞車蹄片151及第二煞車蹄片152以定位銷140為旋轉支點而撐開,因而會抵緊摩擦輪框160的煞車鼓內環161,進而可達成對輪框160(或車輪)進行煞車的效果。
如上所述,由於穿設於凸輪軸120的凹槽121中的O型環130位於變速箱殼體110的第一凹槽112之中,而非抵緊於凸輪軸設置孔111的內壁(亦即,O型環130未受到凸輪軸設置孔111的內壁壓迫),故在煞車臂170帶動凸輪軸120轉動時並不會產生阻力,因而可提升鼓式煞車機構100進行煞車運作時的順暢性。此外,由於O型環130是穿設於凸輪軸120的凹槽121之中以及位於變速箱殼體110的第一凹槽112之中,故凸輪軸120不會與變速箱殼體110相互敲擊,因而可避免產生異音。
權利要求1.一種鼓式煞車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
一變速箱殼體,具有一凸輪軸設置孔及一第一凹槽,其中,該第一凹槽成形於該凸輪軸設置孔之中;
一凸輪軸,設置於該凸輪軸設置孔之中,並且具有一第二凹槽,其中,該第二凹槽對應於該第一凹槽;
一O型環,套設於該凸輪軸的該第二凹槽之中,並且位於該變速箱殼體的該第一凹槽之中;
一定位銷,穿設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中,並且相對於該凸輪軸;
一第一煞車蹄片,設置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上;
一第二煞車蹄片,設置於該變速箱殼體之上,並且相對於該第一煞車蹄片,其中,該第一煞車蹄片的兩端及該第二煞車蹄片的兩端分別抵接於該凸輪軸及該定位銷;
一輪框,連接於該變速箱殼體,並且具有一煞車鼓內環,其中,該煞車鼓內環圍繞該第一煞車蹄片及該第二煞車蹄片;
一煞車臂,連接於該凸輪軸;以及
一煞車導線,連接於該煞車臂,用以驅使該煞車臂轉動,其中,當該煞車導線驅使該煞車臂轉動時,該凸輪軸隨該煞車臂轉動,以及該第一煞車蹄片及該第二煞車蹄片藉由該凸輪軸的轉動而對該定位銷旋轉,以抵緊摩擦該煞車鼓內環。
專利摘要一種鼓式煞車機構,包括一變速箱殼體、一凸輪軸、一O型環、一定位銷、一第一煞車蹄片、一第二煞車蹄片、一輪框、一煞車臂及一煞車導線。變速箱殼體具一凸輪軸設置孔及一第一凹槽。凸輪軸設置於凸輪軸設置孔中,並具一第二凹槽。O型環穿設於第二凹槽中,並位於第一凹槽中。定位銷穿設於變速箱殼體中。第一及第二煞車蹄片設置於變速箱殼體上,並彼此相對。第一煞車蹄片的兩端及第二煞車蹄片的兩端分別抵接於凸輪軸及定位銷。輪框連接於變速箱殼體,並具圍繞第一及第二煞車蹄片的一煞車鼓內環。煞車臂連接於凸輪軸。煞車導線連接於煞車臂。通過該結構,使煞車運作更為順暢外,尚還可避免因共振而產生的敲擊異音。
文檔編號B62L1/00GK201105793SQ20072017579
公開日2008年8月27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5日 優先權日2007年11月5日
發明者郭榮彬 申請人: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