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11:04:21

一種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屬於家用電器設備領域。
背景技術:
電熱鍋作為一種常見的家用電器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但是在現有技術中,電熱鍋作為一種新興的家用電器,在設計及質量上參差不齊。具體來說,目前市面上的電熱鍋普遍存在有以下缺陷:
電熱管設計存在缺陷。在現有的電熱鍋中,一般採用電加熱管作為電加熱元件。電加熱管包括一個兩端開口的金屬管,在金屬管內設置有一段起到加熱作用的電阻絲,在金屬管兩端的開口處分別設置有一個接線柱分別與電阻絲的兩端相連,同時在金屬管中填充有起到絕緣效果的絕緣材料。
在現有技術中由於現有工藝限制,接線柱需要伸入金屬管內部一段距離後再與電阻絲對應連接,由於接線柱本身不發熱,因此電加熱管在通電之後,會出現一段沒有起到加熱作用的缺口。因此現有技術的電加熱管在應用到加熱產品中(如電熱鍋、電熱桶)時,會相對應的出現一處加熱缺口,造成加熱產品加熱不均勻,因此影響了產品的整體性能以及烹飪出的食材的質量。
目前通用的電熱管大都是接線柱垂直向下連接在電熱鍋及電熱桶的底部,電器浸入水之後,容易發生漏電,存在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通過將電熱管設置為圓弧段和外延段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熱管在加熱時出現的加熱缺口,使得鍋體加熱更為均勻的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該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包括外部的金屬管以及設置在金屬管內部的電阻絲,其特徵在於:電熱管的金屬管包括圓弧段,在圓弧段開口的兩端部分別設有向圓弧段外側伸出的平直的外延段,外延段為直線狀或向上彎曲形成與鍋體形狀配合的圓弧狀,在外延段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接線柱與電阻絲的兩端連接。
優選的,所述的電熱管為數量為一根或套裝的2~20根。
優選的,在所述的電熱管中,圓弧段的外徑為70mm~650mm。
優選的,在所述的電熱管中,外延段為直線狀或與鍋體配合的彎曲狀,長度範圍為20mm~600mm。
優選的,所述的圓弧段的弧度大於3/2π。
優選的,在所述的電熱管中,接線柱位於外延段內部的長度為20mm~600mm,位於外延段外部的長度為6mm~30mm。
優選的,在所述的電熱管中,金屬管截面的外徑為6mm~14mm。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在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中,通過將電熱管設置為圓弧段和外延段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熱管在加熱時出現的加熱缺口,使得鍋體加熱更為均勻。
2、在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中,通過對電熱管不同尺寸的配比,結合電熱管在鍋體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讓內鍋體表面溫度均勻。在壓力式可調溫控器的控制下實現了普通鐺的功能。在全功率工作時可以讓鍋迅速升溫,實現了電熱鍋的功能。配合壓力式可調溫控器實現了保溫、炒菜、涮鍋、煎、烙、油炸等功能。
3、這種電熱管使得電路接線不是在電熱鍋或電熱桶的底部而是在電熱鍋或電熱桶的側面,大大提高了防漏電的性能,提高了安全性。
附圖說明
圖1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仰視圖。
圖2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正視圖。
圖3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左視圖。
圖4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實施例2右視圖。
圖5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實施例3右視圖。
圖6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實施例4右視圖。
圖7為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實施例5右視圖。
其中:1、鍋體 2、電熱管 201、圓弧段 202、電阻絲 203、外延段 204、接線柱。
具體實施方式
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7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
以電熱鍋為例,電熱管的數量為一根或套設的2~20根,如圖1~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以3根為例進行說明,自內而外由尺寸依次增大的三根電熱管2固定在鍋體1的底部。電熱管2包括外部的金屬管以及設置在金屬管內用於發熱的電阻絲202,在金屬管與電阻絲202之間填充有絕緣材料,避免電阻絲202與金屬管之間發生短路。在金屬管兩端開口處各設置有一個接線柱204,兩端接線柱204分別與金屬管內電阻絲202的兩端連接,在實際使用時,外接電源加載在接線柱204上實現對電阻絲202的供電。
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中,金屬管包括一個弧度大於3/2π的圓弧段201,圓弧段201的外徑為70mm~650mm。在圓弧段201的兩端開口處沿圓弧段201的徑向向圓弧段201的外側彎曲分別形成一段外延段203,接線柱204設置在兩側的外延段203的開口處,並分別與設置在金屬管內部的電阻絲202連接,在本實施例中,外延段203為與圓弧段201徑向平行的直線結構,即圓弧段201和外延段203共處於同一平面內。外延段203的長度為20mm~600mm;接線柱204位於外延段203內部的長度為20mm~600mm,位於外延段203外部的長度為6mm~30mm;電熱管2中金屬管截面的外徑為6mm~14mm。
在本實施例套設的三條電熱管2中,最外圈的電熱管2的外徑範圍為250mm~350mm,中間的電熱管2的外徑範圍為150mm~250mm,最內圈的電熱管2的外徑範圍為80mm~150mm,且最內圈電熱管2的外延段203長度範圍為20mm~180mm。通過將電熱管2設置為圓弧段201和外延段203組合的形式,在最大程度上減少了電熱管2在加熱時出現的加熱缺口,使得加熱更為均勻。
如上所述,在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中,電熱管2為由內而外嵌套設置的三根,也可以是其他數量,如1~4根。當電熱管2的數量為一根時,其功率範圍為300w~1000w,當電熱管2的數量為兩根時,其功率範圍為800w~2400w。當電熱管2的數量為三根時,其功率範圍為1000w~3000w。
在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中,通過對電熱管2不同尺寸的配比,結合電熱管2在鍋體1上不同的功率分布,讓鍋體1表面溫度均勻。在
具體工作過程及工作原理如下:
當需要使用本電熱鍋及電熱桶的電熱管進行烹飪時,首先接入外部電源。然後操作人員根據烹飪要求,通過切換不同的開關實現選擇相應數量的電熱管2進行工作。在烹飪的過程中,操作人員可以通過調節可調式壓力溫控器對烹飪面的溫度進行調節,以保證合適的烹飪溫度。
實施例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電熱管2中的金屬管的圓弧段201為平面設計並緊貼鍋體1的底面固定,設置在圓弧段201開口處的外延段203向上彎折與鍋體1底面與側面的過渡圓弧相配合,即在本實施例的電熱管2中,圓弧段201與外延段203不處於同一平面內。在本實施例中,鍋體1上端鍋口的尺寸,電熱管2的尺寸以及功率配比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3:
實施例3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如圖5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電熱管2中的金屬管的圓弧段201為平面設計並緊貼鍋體1的底面固定,設置在圓弧段201開口處的外延段203首先向上彎折與鍋體1底面與側面的過渡圓弧相配合,然後再次向水平方向彎折形成水平段,即在本實施例的電熱管2中,圓弧段201與外延段203不處於同一平面內。在本實施例中,鍋體1上端鍋口的尺寸,電熱管2的尺寸以及功率配比均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4:
實施例4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如圖6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電熱管的數量為兩根,本實施例的其餘實施方式與實施例1相同。
實施例5:
實施例5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於:如圖7所示,在本實施例中,電熱管的數量為一根,本實施例的其餘實施方式與實施例1相同。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