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08 01:45:41 3
專利名稱: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牆地磚加工生產用磨邊倒角機,尤其是一種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
背景技術:
在建築陶瓷市場中,高產品質量和高生產率一直是各生產廠家追求的目標,也是各生產廠家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建築陶瓷生產中,為保證成品牆地磚的統一形狀和尺寸,牆地磚在燒制後通常要使用磨邊倒角機進行倒角處理,使用兩列磨削頭同時對被加工對象的兩邊進行磨邊倒角加工。對中裝置是磨邊倒角機的重要組件,其作用是在磚坯進入兩列磨削頭工作區域前,通過兩對中組件的對中動作,使磚坯的中心線與磨邊倒角機的中心線重合,保證兩側的磨削量一致。顯然,對中裝置的調節過程以及調節結果對產品質量和生產率有很重要的影響。
現有技術對中裝置採用的結構是將氣缸固定於安裝盒上,直接與一齒條軸相連,該齒條軸的另一端與對中組件連接,並與齒輪嚙合。另一齒條軸的一端與另一對中組件連接,另一端與齒輪嚙合。齒輪與壓緊輪安裝於安裝盒內,安裝盒固定在磨邊倒角機上。對中裝置工作時,氣缸推動齒條軸帶動對中組件且通過齒輪帶動另一齒條軸與另一對中組件實現對中動作。當磚坯產品更換時,為適合磚坯尺寸,需要調整兩對中組件之間的距離。由於現有技術的上述結構是對中組件通過齒條軸連接氣缸,而氣缸又固定在不可移動的安裝盒上,所以調節對中組件前需解除兩齒條軸與兩對中組件的連接,無法實現自動調節。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對中組件無法自動調節的技術問題,提供一種新型結構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實現對中組件的自動調節,提高磨邊倒角機的使用性能。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包括與一齒輪嚙合的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所述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分別連接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所述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還連接一氣缸。所述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通過一連接軸連接所述氣缸。
所述齒輪可以位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的一側,也可以位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之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齒輪固定在一安裝盒內,所述安裝盒內還設置有壓緊輪,所述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分別設置在所述齒輪和壓緊輪之間。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分別固定在第一橫梁和第二橫梁上,與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連接的氣缸固定在相應的第一橫梁或第二橫梁上。
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新型結構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採用單獨設置氣缸、氣缸與其中一個對中組件直接連接的技術方案。當更換磚坯需要調整兩對中組件之間距離時,兩對中組件隨兩橫梁沿水平方向相對中心線兩方向等量調整位置,兩齒條軸也同步沿齒輪的切線方向隨動,調整前後不需要解除兩齒條軸與兩對中組件的連接。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實現了對中組件的自動調整過程,使磨邊倒角機整機的自動化程度得到提高,提高了整機的使用性能。
在本實用新型優選技術方案中,安裝盒可以位於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的一側,也可以位於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之間,使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緊湊、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等特點。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安裝盒中間設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氣缸; 2—連接軸; 3a—第一對中組件;3b—第二對中組件; 4a—第一齒條軸; 4b—第二齒條軸;5—齒輪; 6—壓緊輪; 7—安裝盒;8a—第一橫梁; 8b—第二橫梁; 10—磨邊倒角機主體。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包括磨邊倒角機主體10、氣缸1、與第一對中組件3a連接的第一齒條軸4a、與第二對中組件3b連接的第二齒條軸4b以及齒輪5,第一齒條軸4a和第二齒條軸4b均與齒輪5嚙合,氣缸1通過連接軸2可以與第一對中組件3a連接,也可以與第二對中組件3b連接。本實用新型對中操作時,氣缸1推動第一對中組件3a移動,進而帶動第一齒條軸4a移動,第一齒條軸4a通過齒輪5帶動第二齒條軸4b向相反方向等量移動,實現兩對中組件的對中動作。當然,氣缸1也可以推動第二對中組件3b移動,進而帶動第二齒條軸4b移動,第二齒條軸4b通過齒輪5帶動第一齒條軸4a向相反方向等量移動,實現兩對中組件的對中動作。
當更換磚坯需要調整兩對中組件之間距離時,只需調整其中一個對中組件的位置,另一個對中組件則會同步得到調整。具體地說,第一對中組件3a和第二對中組件3b分別固定在第一橫梁8a和第二橫梁8b上,當氣缸1與第一對中組件3a連接時,氣缸1也隨之固定在第一橫梁8a上;當氣缸1與第二對中組件3b連接時,氣缸1也隨之固定在第二橫梁8b上。當第一對中組件3a和第二對中組件3b隨第一橫梁8a、第二橫梁8b沿水平方向相對中心線C兩方向等量調整位置時,兩齒條軸也同步沿齒輪的切線方向隨動,因氣缸1固定在相應的第一橫梁8a或第二橫梁8b上,氣缸1也同時進行等量移動,始終保持與其連接的對中組件的相對位置,因此兩對中組件調整前後均不需要解除齒條軸與對中組件、對中組件與氣缸的連接。本實用新型的上述技術方案實現了對中組件的自動調整過程,使磨邊倒角機整機的自動化程度得到提高,提高了整機的使用性能。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齒輪5固定在安裝盒7內,安裝盒7內還設置有二個壓緊輪6,第一齒條軸4a和第二齒條軸4b分別設置在齒輪5和壓緊輪6之間,提高了本實用新型對中調整的精度和同步效果。進一步地,安裝盒7固定在磨邊倒角機主體10上。
在圖1所示的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中,安裝盒7設置在第一、第二對中組件的右側,第一對中組件3a的左側通過一連接軸2與氣缸1連接,由氣缸1驅動本實用新型進行對中操作。當然,安裝盒7也可以設置在第一、第二對中組件的左側,第二對中組件3b的右側通過連接軸2與氣缸1連接,同樣可以達到本實用新型的對中操作。
圖2為本實用新型安裝盒中間設置的結構示意圖。與圖1所示技術方案不同的是,本實施例採用安裝盒中間設置結構。如圖2所示,安裝盒7設置在第一、第二對中組件之間,第一齒條軸4a和第二齒條軸4b分別從兩側深入安裝盒7,嚙合在齒輪5和壓緊輪6之間。氣缸1通過連接軸2既可以與第一對中組件3a連接,設置在第一對中組件3a的左側,也可以與第二對中組件3b連接,設置在第二對中組件3b的右側。該結構形式使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緊湊、適應各種工作環境等特點。
最後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儘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包括與一齒輪嚙合的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所述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分別連接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還連接一氣缸。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通過一連接軸連接所述氣缸。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齒輪位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的一側。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齒輪位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和第二對中組件之間。
5.如權利要求1、3或4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齒輪固定在一安裝盒內,所述安裝盒內還設置有壓緊輪,所述第一齒條軸和第二齒條軸分別設置在所述齒輪和壓緊輪之間。
6.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和與所述第一對中組件連接的氣缸固定在第一橫梁上,所述第二對中組件固定在第二橫梁上。
7.如權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對中組件固定在第一橫梁上,所述第二對中組件和與所述第二對中組件連接的氣缸固定在第二橫梁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磨邊倒角機對中裝置,包括與一齒輪嚙合的第一齒、第二齒條軸,第一、第二齒條軸分別連接第一、第二對中組件,第一對中組件或第二對中組件還連接一氣缸。齒輪可以位於第一、第二對中組件的一側,也可以位於第一、第二對中組件之間。當更換磚坯需要調整兩對中組件之間距離時,兩對中組件隨兩橫梁沿水平方向相對中心線兩方向等量調整位置,兩齒條軸也同步沿齒輪的切線方向隨動,因此兩對中組件調整的同時也使齒條軸得到同步調整,調整前後不需要解除兩齒條軸與兩對中組件的連接。本實用新型實現了對中組件的自動調整過程,使磨邊倒角機整機的自動化程度得到提高,提高了整機的使用性能。
文檔編號B24B47/00GK2863355SQ20062000104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1月16日 優先權日2006年1月16日
發明者王躍輝, 陳仲正 申請人:廣東科達機電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