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
2023-05-08 00:55:56
一種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安裝分離裝置,將土樣放入;將裝有土樣的分離裝置放入承載容器,在承載容器中加入溫度為42℃~48℃、濃度為4.8%~5.2%鹽水,鹽水的液面沒過分離裝置中篩網面上的棉紙;將承載容器放置於溫度為42℃~48℃的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2小時;取出分離裝置,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出,自然沉澱15~20分鐘;倒去上清液,得到含有鉤蟲幼蟲的沉澱液。採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能提高鉤蚴回收率,並能抑制自由線蟲活性,減少沉澱液中自由線蟲的數量。本發明的方法實用有效、結果可靠,同時操作簡便、方便鑑別。
【專利說明】一種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寄生蟲病是嚴重影響我國人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而鉤蟲病又是其中危害較為嚴重的寄生蟲病。鉤蟲的幼蟲和成蟲都可對人體造成嚴重損害。
[0003]鉤蟲幼蟲在體外發育包括杆狀蝴和絲狀蝴的階段,其中感染期幼蟲為絲狀蝴(以下簡稱鉤蝴)。鉤蟲的生活史包括幼蟲在外界土壤中的發育和在人體內的發育兩個階段。鉤蟲卵隨感染者糞便排出體外,在溫度適宜的情況下經5-6天發育成為感染期幼蟲,與人體皮膚或黏膜接觸後進入人體,隨後經在肺泡、支氣管、小腸等不同組織器官中發育成為成蟲。人們使用新鮮的糞便施肥或隨地大便,使得鉤蟲卵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發育成感染期幼蟲。
[0004]根據鉤蟲生活史,土壤鉤蝴汙染情況可作為人群鉤蟲感染監測工作的一項重要指標。2011年全國土源性線蟲病(主要指鉤蟲病、蛔蟲病、鞭蟲病)監測方案中已將土壤鉤蝴汙染情況納入監測內容中。
[0005]20世紀90年代起,針對土壤鉤蝴調查的方法主要有紗墊法、銅絲篩分離法、5%鹽水分離法、棉紙自來水分離等方法。這些方法操作複雜、費時。由於土壤中自由生活的線蟲(以下簡稱自由線蟲)較多,棉紙自來水分離法不能有效去除自由線蟲。5%鹽水分離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自由線蟲的活力,但在分離用紙和篩網規格上各地區各不相同。同時,實驗中發現部分土壤樣本分離後沉澱液中存在絮狀沉澱的現象。
[0006]目前的分離方法均具有不足之處。因此,需要一種準確、便捷、適合現場監測工作的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
【發明內容】
[0007]為此,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果可靠、操作簡便、方便鑑別的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以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
[0008]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採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0009]一種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0]安裝分離裝置,將土樣放在分離裝置中的棉紙上;
[0011]將裝有土樣的分離裝置放入承載容器,在承載容器中加入溫度為42°C?48°C、濃度為4.8%?5.2%鹽水,鹽水的液面沒過分離裝置中篩網面上的棉紙;
[0012]將承載容器放置於溫度為42V?48°C的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2小時;
[0013]取出分離裝置,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出,將液體自然沉澱15?20分鐘;
[0014]倒去上清液,得到含有鉤蟲幼蟲的沉澱液。
[0015]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所述分離裝置中篩網面的目數為10?30目。
[0016]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所述棉紙的厚度為38?40 μ m,密度為12.8?16.0g/m2,所述棉紙的使用層數為3層。
[0017]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所述土樣採自於早上十點前且近期未噴過殺蟲劑的表層2?3cm的土壤。
[0018]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將承載容器在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小時。
[0019]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出後自然沉澱15分鐘。
[0020]採用上述的分離方法,所述沉澱液為50ml。
[0021]採用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的分離方法能使鉤蝴回收率提高,並能抑制自由線蟲活性,減少或去除沉澱液中自由線蟲的數量。此外,本發明的分離方法操作簡便、方便鑑別。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0023]圖1為本發明分離方法的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4]分離土壤中的鉤蟲幼蟲,採用以下分離方法:
[0025]早上10點前選取近期未噴過殺蟲劑的土壤採樣點,用土鏟取土壤表層2?3cm土樣,在500ml塑料燒杯中定量至300ml刻度處(約300g)後放入保鮮袋;
[0026]組裝好分離裝置,在分離裝置中的棉紙上倒入300g 土樣,用大鑷子將顆粒較大的土壓細,去除石子、草等雜質後,將土鋪展均勻;
[0027]將裝有土樣的分離裝置放入承載容器中,並在容器中加入溫度為42°C?48°C、濃度為4.8%?5.2%的鹽水,鹽水的液面沒過分離裝置中篩網面上方的棉紙即可,篩網面的目數為10?30目;
[0028]將承載容器置於溫度為42V?48°C的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小時;
[0029]取出分離裝置,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入三角量杯,自然沉澱15分鐘;
[0030]緩緩棄去上清液(傾倒過程不要讓液體回流),傾倒至底部留50ml液體;
[0031]將液體混勻,連同全部沉澱物倒入平皿,解剖鏡下進行觀察後,顯微鏡下鑑別鉤蝴。
[0032]如果分離後沉澱中含有絮狀沉澱不便觀察,應採取如下步驟進行第二次分離:
[0033]將分離裝置放入承載容器,在容器中加入溫度為42°C?48°C、濃度為4.8%?5.2%的鹽水,至鹽水的液面沒過分離裝置中篩網面的棉紙為止。
[0034]在分離裝置中倒入第一次分離後的全部沉澱液,將承載容器置42°C?48°C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20min (無需泥土)。
[0035]取出分離裝置,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入三角量杯,自然沉澱15分鐘。
[0036]緩緩棄去上清液(傾倒過程不要讓液體回流),傾倒至底部留50ml液體。
[0037]將液體混勻,連同全部沉澱物倒入平皿,解剖鏡下進行觀察後,顯微鏡下鑑別鉤蝴。
[0038]本發明的分離方法,所述的棉紙選定以樹皮、棉花作為紙漿材料,採用傳統手工製作方法製造,具體參數見表I。
[0039]表I棉紙參數規格範圍
【權利要求】
1.一種分離土壤中鉤蟲幼蟲的分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安裝分離裝置,將土樣放在分離裝置中的棉紙上; 將裝有土樣的分離裝置放入承載容器,在承載容器中加入溫度為42°c~48°C、濃度為4.8%~5.2%鹽水,鹽水的液面沒過分離裝置中篩網面上的棉紙; 將承載容器放置於溫度為42°C~48°C的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2小時; 取出分離裝置,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出,自然沉澱15~20分鐘; 倒去上清液,得到含有鉤蟲幼蟲的沉澱液。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分離裝置中篩網面的目數為10~30目。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棉紙的厚度為38~40μ m,密度為 12.8 ~16.0g/m2。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棉紙的使用層數為3層。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土樣採自於早上十點前且近期未噴過殺蟲劑的表層2~3cm的土壤。
6.根據權利要求1 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承載容器在溫箱或水浴箱中放置1.5小時。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將承載容器中的液體倒出後自然沉澱15分鐘。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分離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沉澱液為50ml。
【文檔編號】G01N1/34GK104020034SQ201310064485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日
【發明者】王國飛, 陳穎丹, 王聚君, 周長海 申請人: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