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10:53:06
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包括底筒及安裝底筒中的叉管,所述底筒的大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內安裝有複合套,該複合套套在所述叉管外,並與叉管間隙配合,所述叉管、底筒、複合套同軸安裝。本發明通過在叉管和底筒之間設置一個有特別結構的複合套,該複合套可以降低叉管和底筒之間的摩擦力,降低在行車過程中會出現的卡滯現象的可能性,保證在行車過程中的舒適性與安全性,且本結構結構簡單便於維護。
【專利說明】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摩託車減震器【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社會科技的日益發展進步,人們對於生活的品質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於摩託車的安全度和舒適度會作為摩託車的主要考量因素,所以,減震器對於摩託車行業來說就很重要了。通常,減震器用於抑制施加到其上的衝擊和振動,也就是起緩衝作用。
[0003]原來的前減震器結構中,叉管和底筒裝配後為間隙配合,但是在叉管和底筒的加工過程中,叉管外徑、圓度、直線度、底筒內徑等裝配尺寸,難免在批量生產中會存在尺寸超差,裝配後摩擦力比較大,且有可能發生卡滯現象,在行車過程中不能保證舒適性與安全性。
【發明內容】
[0004]鑑於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能夠減小叉管與底筒之間的摩擦力,降低在行車過程中會出現的卡滯現象的可能性,保證在行車過程中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包括底筒及安裝底筒中的叉管,所述底筒的大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內安裝有複合套,該複合套套在所述叉管外,並與叉管間隙配合,所述叉管、底筒、複合套同軸安裝。
[0006]採用上述結構,通過在底筒上設置一個複合套,配合精度較低,如果出現尺寸超差,裝配後摩擦力較小,降低了發生卡滯現象的可能性,保證在行車過程中的舒適性與安全性。
[0007]作為優選:所述複合套內壁為軟質材料,由於複合套內壁為軟質材料,所以即使如果叉管出現尺寸超差,裝配後,叉管與複合套之間為柔性配合,可以降低發生卡滯現象的可能性。
[0008]作為優選:所述複合套由內層塑料、中間層鋼網(球狀銅鉻合金)和外層鋼背組成,複合套採用此結構,互相之間不會剝離,耐久性強,內壁為塑料,更加能減少摩擦力,中間為球狀銅鉻合金,材質與45#剛比較,質地較軟,具有一定的抗衝擊性,且不易變形的特點。
[0009]作為優選:所述內層厚度為0.3mm?0.5mm。
[0010]作為優選:所述凹槽深度小於複合套厚度,通過這樣設計,叉管外壁與底筒小端內壁之間會有一定空隙,降低卡滯現象的發生。
[0011]作為優選:所述複合套厚度為2_。
[0012]作為優選:所述底筒大端內壁上還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靠近凹槽,安裝槽內安裝有擋圈,該擋圈抵在所述複合套端面上,防止前減震器在工作過程中,複合套發生移動而導致卡滯現象的產生。
[0013]作為優選:所述複合套內壁的粗糙度小於等於Ra0.8,複合套光滑的內壁,降低叉管與複合套之間的摩擦力,降低發生卡滯現象的可能性。
[0014]如上所述,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結構通過在叉管和底筒之間設置一個有特別結構的複合套,該複合套可以降低叉管和底筒之間的摩擦力,降低在行車過程中會出現的卡滯現象的可能性,保證在行車過程中的舒適性與安全性,且本結構結構簡單便於維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中複合套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3為圖2中I的放大視圖;
[0018]零件標號說明
[0019]I 叉管
[0020]2 底筒
[0021]3 複合套
[0022]4 擋圈
[0023]5 油封
[0024]6 防塵密封
[0025]7 外層
[0026]8 中層
[0027]9 內層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29]如圖1所示,本發明提供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包括底筒2及安裝底筒中的叉管I,底筒2的大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圈凹槽,這個凹槽用於安裝複合套3,叉管I穿過複合套3安裝在底筒2中,叉管1,複合套3和底筒2三者同一軸線安裝。凹槽的軸向寬度等於複合套3的軸向寬度,為了降低叉管I和底筒2之間產生卡滯的現象,複合套3的厚度大於凹槽的高度,這樣,叉管I外壁和底筒2內壁之間就會有一定的間隙,就降低了他們之間產生卡滯現象的可能性。
[0030]如圖1所示,底筒2大端內壁上還開設有安裝槽,安裝槽位於底筒2大端端面與凹槽之間,安裝槽靠近凹槽安裝有擋圈4,該擋圈4抵在所述複合套3端面上,防止前減震器在工作過程中複合套3發生移動。安裝槽靠近底筒2大端端面一端還設置有防塵密封6,防塵密封6和擋圈4之間設置有油封5。
[0031]如圖2和圖3所示,複合套3的結構分為三層,分別由內層9塑料、中間層8鋼網和外層7鋼背組成,複合套3採用此結構,互相之間不會剝離,耐久性強,內壁為塑料,更加能減少摩擦力,其中鋼網材質為球狀銅鉻合金,球狀銅鉻合金與45#剛比較,質地較軟,具有一定的抗衝擊性,且不易變形的特點。其中,內層9的厚度為0.3_?0.5_,為了更進一步的降低複合套3和叉管I之間的摩擦力,保證複合套3的內壁粗糙度在Ra0.8以下。
[0032]在生產過程中,由於考慮到前減震器壽命的問題,關鍵在於底筒,由於增加複合套3,底筒2的厚度會受到影響。所以在底筒2設計增加複合套3時,應注意底筒2內壁厚度,保證底筒抗2彎強度要求,如果底筒2厚度太薄,會出現底筒2斷裂的可能。因此,將複合套3的厚度設置為2mm。並且在設計底筒時,前叉管外徑徑為Φ30-0.02-0.06,底筒內徑為Φ31+0.04+0.08,複合套內徑為Φ31+0.04+0.08,叉管I與底筒2及複合套3之間為間隙配入口 ο
[0033]在實踐中,分別對前減震器改進前和改進後做了叉管I和底筒2之間摩擦力測試實驗,具體實驗如下:
[0034]改進前,叉管I軸向運動速度設置為V = 0.005m/s,叉管I軸向運動的距離為S =50mm,分別得到壓縮阻力Py = 44N,復原阻力Pf = 45N。
[0035]改進後,叉管I軸向運動速度設置為V = 0.005m/s,叉管I軸向運動的距離為S =50mm,分別得到壓縮阻力Py = 33N,復原阻力Pf = 12N。
[0036]通過實驗數據得到,改進後的前減震器叉管I和底筒2之間的摩擦力明顯減小。
[0037]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發明的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發明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
1.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包括底筒及安裝在底筒中的叉管,其特徵在於:所述底筒的大端內壁上開設有一圈凹槽,所述凹槽內安裝有複合套,該複合套套在所述叉管外,並與叉管間隙配合,所述叉管、底筒、複合套同軸安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複合套內壁為軟質材料。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複合套由內層塑料、中間層鋼網和外層鋼背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鋼網由球狀銅鉻合金製成。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內層厚度為0.3mm ?0.5mm0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凹槽深度度小於複合套厚度。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複合套厚度為 2mm。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底筒大端內壁上還開設有安裝槽,所述安裝槽靠近凹槽,安裝槽內安裝有擋圈,該擋圈抵在所述複合套端面上。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前減震器的降摩擦結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複合套內壁的粗糙度小於等於Ra0.8。
【文檔編號】F16F9/32GK104405816SQ201410653015
【公開日】2015年3月11日 申請日期:2014年1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1月13日
【發明者】李白露, 李茂發, 譚興強, 吳靜濤, 査勇 申請人:重慶耀勇減震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