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盒結構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7:34:06 3
專利名稱:電池盒結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關於一種電池盒結構,尤指一種可容置多個電池使兩端皆具備正、負電極的電池盒結構。
背景技術:
一般具備電池盒以提供電力的電器負載元件(例如發光元件)必須連接至電池盒的正、負電極,例如一支手電筒當打開開關時,串連的電池將電力輸送至電池盒的正、負電極上,使得發光元件獲得電力以供發光照明;然,隨著科技日益進步,電器的人性化也更加豐富,使得電池盒亦能夠於昏暗環境下避免電池正、負極性裝反的結構設計。於是中國臺灣第M314436號『可供雙面使用的模組化電池盒』提供一電池盒結構, 包含一盒體、一頂蓋、一第一電極裝置、一第二電極裝置及第二導接件;其中第一電極裝置具有一第一正極導接組及一第一負極導接組,而第二電極裝置具有一第二正極導接組及一第二負極導接組,且每一導接件使兩相鄰電池的正、負極被導接,第一、二正極導接組分別藉導接件與第一個電池的正極接觸,而第一、二負極導接組分別藉導接件與最後一個電池的負極接觸,使電池盒的任何一面或雙面都可供導接需供電的電器用品;惟,習知電池盒的元件安裝過於繁瑣、組裝不易,且置入電池後容易彈出,再加上需開發射出成型的模具,於製造成本上亦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因此如何構思製造出一種可供兩面使用的電池盒,且將結構簡單設計,使得組裝方便,並同時減少開發模具的成本,的確是值得研究與進一步的改良ο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電池盒結構,其結構簡單,組裝方便,不僅兩端面皆可提供正、負極接點,而且電池不易彈出,電流更加穩定。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池盒結構,容置多個電池且兩端皆具備正、負電極,其特徵在於包括有一第一絕緣外座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外座,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外側皆設置有與外部電器連接的第一、二電極,而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內側皆設置有第一、二、三導電片,且該第一、二絕緣外座於對應的該第一、三導電片上分別穿設有第一、二導電貫孔, 該第一、二導電貫孔內緣具有導電物質,該第一導電片經由該第一導電貫孔與該第一電極連接,而該第三導電片經由該第二導電貫孔與該第二電極連接;一第一絕緣內座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內座,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內側,於該第一絕緣內座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四、五導電片,而於該第二絕緣內座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六、七導電片;三支撐柱,分別為第一、二、三支撐柱,其中至少該第一、二支撐柱由導電材質製成,該第一、二、三支撐柱兩端的直徑小於中間段的直徑,分別將兩端內縮的凸狀處穿套緩衝導電元件,再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絕緣內座與該第二絕緣內座,其中該第一支撐柱一端連接該第五導電片與該第一絕緣外座的該第一導電片,另一端連接該第二絕緣外座的該第一導電片,而該第二支撐柱一端連接該第一絕緣外座的該第三導電片,另一端連接該第七導電片與該第二絕緣外座的該第三導電片;一第一彈性元件與相對應的一第二彈性元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與該第一、二絕緣內座之間;以及至少二與該第一、二、三支撐柱分別界定出該等電池的容置空間以避免該等電池於該容置空間中相互碰撞位移的定位柱,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內座相向的一面上,於該第一絕緣內座上為第一定位柱,而於該第二絕緣內座上為第二定位柱。其中,第一支撐柱對應該第五導電片的緩衝導電元件與該第五導電片連接。其中,第二支撐柱對應該第七導電片的緩衝導電元件與該第七導電片連接。其中,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其中,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其中,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其中,該第一、二絕緣外座具有與該第一、二、三支撐柱相對位置的多個穿孔,並以絕緣鎖固件貫穿該穿孔將該第一、二絕緣外座鎖固於該第一、二、三支撐柱上。其中,該第一、二定位柱由該第一、二絕緣內座的外側穿設並鎖固其上。其中,該第一、二彈性元件為圓環狀並卡設於該第一、二、三支撐柱所圍成的區域內。其中,該第四、五、六、七導電片上或其周邊具有標示該等電池的極性記號。通過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電池盒的第一、二彈性元件,利用本身的彈力與恢復力提供電池容易置放並可穩固地被夾固於容置空間內,解決傳統彈簧元件所產生的組裝不易且電池易彈出的問題。2.本實用新型電池盒的緩衝導電元件,除了與第一、二彈性元件利用彈力與恢復力提供可調整式的容置空間,與第五導電片與第七導電片的連接設計,也提供導接於第一、 二支撐柱上電流的穩定性。3.本實用新型的電池盒利用各元件的簡單組裝,便可達到電池盒的兩端面皆可提供正、負極接點,節省了必須開發模具的成本支出。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其結構功能上的優點,將依據以下圖面所示的結構,配合具體實施例予以說明,使審查委員能對本實用新型有更深入且具體的了解。
[0025]圖1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電池未放入的外觀立體圖圖2根據圖1的仰視外觀立體圖;圖3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4根據圖3的仰視立體分解圖;圖5根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上部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0]本實用新型有關於一種電池盒結構,請參照圖1 圖2所示,包括有一第一絕緣外座11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外座12,於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的外側皆設置有第一、二電極111、112,用以與外部電器連接;一第一絕緣內座13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內座14,分別設置於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的內側,於第一絕緣內座13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四、五導電片131、132,而於第二絕緣內座14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六、七導電片141、142 ;其中, 第四 七導電片131、132、141、142上或其周邊具有標示電池的極性記號20 ;三支撐柱,分別為第一、二、三支撐柱15、16、17,其中至少第一、二支撐柱15、16由導電材質製成,第一、 二、三支撐柱15、16、17兩端的直徑小於中間段的直徑,分別將兩端內縮的凸狀處穿套緩衝導電元件151後再分別穿設於第一絕緣內座13與第二絕緣內座14 ;其中,對應第五導電片 132的緩衝導電元件151與第五導電片132連接,對應第七導電片142的緩衝導電元件151 與第七導電片142連接,且緩衝導電元件151 —彈簧結構;而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具有與第一、二、三支撐柱15、16、17相對位置的多個穿孔118,並以絕緣鎖固件152貫穿穿孔 118將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鎖固於第一、二、三支撐柱15、16、17上;二定位柱,設置於第一、二絕緣內座13、14相向的一面上,於第一絕緣內座13上系第一定位柱133,而於第二絕緣內座14上系第二定位柱143,並與第一、二、三支撐柱15、16、17分別界定出電池的容置空間2,避免電池於容置空間2中相互碰撞位移;其中,第一、二定位柱133、143由第一、二絕緣內座13、14的外側穿設並鎖固其上。請再參照圖3 圖5所示,由本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可看出電池盒1尚包括一第一彈性元件18與相對應的一第二彈性元件19,分別設置於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與第一、 二絕緣內座13、14之間,以提供電池置放於容置空間2時,可以往第一絕緣內座13或第二絕緣內座14擠壓而將電池置入,當電池置入後,第一彈性元件18或第二彈性元件19利用本身的彈性恢復力將電池緊緊地夾固於容置空間2內;其中,第一、二彈性元件18、19系一圓環狀,並卡設於第一、二、三支撐柱15、16、17所圍成的區域內;而於第一、二絕緣外座11、 12的內側皆設置有第一、二、三導電片113、114、115,且第一、二絕緣外座11、12至少於對應的第一、三導電片113、115上分別穿設有第一、二導電貫孔116、117 ;其中,第一、二導電貫孔116、117內緣系具有導電物質,使得第一導電片113經由第一導電貫孔116與第一電極 111連接,而第三導電片115經由第二導電貫孔117與第二電極112連接;且第一支撐柱15 一端連接第五導電片132與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一導電片113,另一端連接第二絕緣外座 12的第一導電片113,而第二支撐柱16 —端連接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三導電片115,另一端連接第七導電片142與第二絕緣外座12的第三導電片115。根據上述的電池盒結構,在第一、二、三電池3、4、5置入容置空間2後,請參閱圖 1 圖4所示;藉由第四導電片131的兩端分別連接第一電池3的正極與第二電池4的負極,再配合第六導電片141兩端分別連接第二電池4的正極與第三電池5的負極,造成電流從第一電池3經由第四導電片131連接第二電池4,再透過第六導電片141連接第三電池5, 使得電池盒1內的電池得以串接使用;而藉由第七導電片142—端連接第一電池3的負極, 另一端透過緩衝導電元件151將電流導接至第二支撐柱16,而第二支撐柱16 —端連接第二絕緣外座12的第三導電片115,透過位於其上的第二導電貫孔117,使得電流流至第二絕緣外座12的第二電極112上,同時第二支撐柱16另一端連接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三導電片115,透過位於其上的第二導電貫孔117,使得電流流至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二電極112上;而藉由第五導電片132 —端連接第三電池5的正極,另一端透過緩衝導電元件151將電流導接至第一支撐柱15,第一支撐柱15 —端連接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一導電片113,透過位於其上的第一導電貫孔116,使得電流流至第一絕緣外座11的第一電極111上,同時第一支撐柱15另一端連接第二絕緣外座12的第一導電片113,透過位於其上的第一導電貫孔 116,使得電流流至第二絕緣外座12的第一電極111上。藉此,電池盒1的兩端面皆可提供正、負極接點供電器負載元件使用。惟,上述所揭的圖示及說明,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非為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大凡熟悉該項技藝的人士,其所依本實用新型的特徵範疇,所作的其它等效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設計範疇。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電池盒結構,的確能藉由上述所揭露的實施例,達到所預期的使用功效,且本實用新型亦未曾公開於申請前,誠已完全符合專利法的規定與要求。爰依法提出新型專利的申請,懇請惠予審查,並賜準專利,則實感德便。
權利要求1.一種電池盒結構,容置多個電池且兩端皆具備正、負電極,其特徵在於包括有 一第一絕緣外座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外座,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外側皆設置有與外部電器連接的第一、二電極,而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內側皆設置有第一、二、三導電片,且該第一、二絕緣外座於對應的該第一、三導電片上分別穿設有第一、二導電貫孔,該第一、二導電貫孔內緣具有導電物質,該第一導電片經由該第一導電貫孔與該第一電極連接, 而該第三導電片經由該第二導電貫孔與該第二電極連接;一第一絕緣內座與相對應的一第二絕緣內座,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的內側, 於該第一絕緣內座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四、五導電片,而於該第二絕緣內座的內側表面上設置有第六、七導電片;三支撐柱,分別為第一、二、三支撐柱,其中至少該第一、二支撐柱由導電材質製成,該第一、二、三支撐柱兩端的直徑小於中間段的直徑,分別將兩端內縮的凸狀處穿套緩衝導電元件,再分別穿設於該第一絕緣內座與該第二絕緣內座,其中該第一支撐柱一端連接該第五導電片與該第一絕緣外座的該第一導電片,另一端連接該第二絕緣外座的該第一導電片,而該第二支撐柱一端連接該第一絕緣外座的該第三導電片,另一端連接該第七導電片與該第二絕緣外座的該第三導電片;一第一彈性元件與相對應的一第二彈性元件,分別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與該第一、二絕緣內座之間;以及至少二與該第一、二、三支撐柱分別界定出該等電池的容置空間以避免該等電池於該容置空間中相互碰撞位移的定位柱,設置於該第一、二絕緣內座相向的一面上,於該第一絕緣內座上為第一定位柱,而於該第二絕緣內座上為第二定位柱。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第一支撐柱對應該第五導電片的緩衝導電元件與該第五導電片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第二支撐柱對應該第七導電片的緩衝導電元件與該第七導電片連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
6.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緩衝導電元件為彈簧結構。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二絕緣外座具有與該第一、二、三支撐柱相對位置的多個穿孔,並以絕緣鎖固件貫穿該穿孔將該第一、二絕緣外座鎖固於該第一、二、三支撐柱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二定位柱由該第一、二絕緣內座的外側穿設並鎖固其上。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一、二彈性元件為圓環狀並卡設於該第一、二、三支撐柱所圍成的區域內。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池盒結構,其特徵在於,該第四、五、六、七導電片上或其周邊具有標示該等電池的極性記號。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池盒結構,分別利用第一、二絕緣內座的第四、六導電片兩端連接電池的正、負極,使得電池盒內的電池得以串接使用;而藉由第二絕緣內座上的第七導電片將電流導接至第二支撐柱,再進而分別導接至第一、二絕緣外座的第二電極上;同時第一絕緣內座的第五導電片將電流導接至第一支撐柱,再進而分別導接至第一、二絕緣外座的第一電極上;藉此,電池盒的兩端面皆可具有正、負極接點供電器負載元件使用。
文檔編號H01M2/10GK201994363SQ20112008597
公開日2011年9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9日 優先權日2011年3月29日
發明者顏文祥 申請人:大漢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