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連上清丸新劑型的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5-07 06:10:26
專利名稱:黃連上清丸新劑型的製備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中草藥浸膏與適宜輔料混合製成的顆粒劑、膠囊、軟膠囊等劑型及其製備方法。
黃連上清丸方來源於《萬病回春》洗肝明目散加減,即能清熱通便,又能散風止痛。主要用於上焦風熱,頭暈腦脹,咽喉紅腫等症,療效顯著。
傳統的製備方法是將原藥材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後加煉蜜製成大蜜丸,或加其他輔料製成片劑,但長期以來該藥始終存在藥味濃、口感差、服用量大、吸收緩慢、不便於消毒、易於黴變等缺點,給臨床應用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帶來極大的不便。因此製備黃連上清丸的新劑型極為必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克服上述不足,為社會提供一種療效可靠、吸收迅速、服用方便、便於保存並可供糖尿病人服用的黃連上清顆粒、膠囊、軟膠囊等中成藥製劑。
本新劑型通過以下過程實現將黃連上清丸組方中的黃連、梔子(姜制)、連翹、蔓荊子(炒)、防風、黃芩、酒大黃等17味中藥粉碎成粗粉,加8-10倍量水浸泡後煎煮兩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將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50℃)的稠膏。稠膏乾燥、粉碎後與適當輔料混合均勻,製成顆粒、膠囊、軟膠囊等劑型。
實施例1.
將黃連上清丸組方中的黃連、梔子(姜制)、連翹、蔓荊子(炒)、防風、黃芩、酒大黃等17味中藥粉成粗粉,加8-10倍量水浸泡煎煮兩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將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50℃)的稠膏。將稠膏乾燥、粉碎後與適宜輔料混勻,制粒包衣,成顆粒劑。
實施例2.
將黃連上清丸組方中的黃連、梔子(姜制)、連翹、蔓荊子(炒)、防風、黃芩、酒大黃等17味中藥粉成粗粉,加8-10倍量水浸泡煎煮兩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50℃)的稠膏,與適量藥用植物油混勻,製成軟膠囊。
實施例3.
將黃連上清丸組方中的黃連、梔子(姜制)、連翹、蔓荊子(炒)、防風、黃芩、酒大黃等17味中藥粉成粗粉,加8-10倍量水浸泡煎煮兩次,第一次1.5小時,第二次1小時,合併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1.38-1.40(50℃)的稠膏,將稠膏乾燥、粉碎後直接裝入硬膠囊或與適宜輔料混勻,製成膠囊。
權利要求
1.一種製造黃連上清丸新劑型的工藝,其特徵在於是將藥材粉碎成粗顆粒,進行水煮提,濾液濃縮、乾燥、粉碎製成顆粒劑、膠囊、軟膠囊等劑型的過程。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藝,它是將藥材粗顆粒加水8-10倍煮提1-1.5小時後,過濾濃縮為1.38-1.40之間的液體。
3.按照權利要求1、2所述,將所得液體與適當輔料混合,可製成黃連上清膠囊、軟膠囊等。
4.按照權利要求1、2所述,將所得液體乾燥粉碎後與適當輔料混合制粒,可製成黃連上清顆粒、膠囊等。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由中草藥浸膏與適宜輔料混合製成的顆粒劑、膠囊、軟膠囊等劑型及製備方法。依據2000版中國藥典一部第576頁黃連上清丸的處方,將原藥材粉碎、提取後合併,減壓濃縮成稠膏。乾燥、粉碎,與適當輔料混合均勻,製成顆粒、膠囊、軟膠囊等劑型。該藥具有原方原藥、療效可靠、用途廣泛、服用方便、便於保存等優點。
文檔編號A61P29/00GK1451416SQ0211722
公開日2003年10月29日 申請日期2002年4月18日 優先權日2002年4月18日
發明者王文 申請人:北京天泰源醫藥技術開發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