槽式連續發酵機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21:07:16 1
專利名稱:槽式連續發酵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槽式連續發酵機,屬於茶葉加工機械。
現代科學闡明茶葉是保健飲料,要得到適合各消費者不同口感要求的茶葉,對茶葉加工就需要有嚴格科學的加工工藝及加工機械,才能保證茶葉的質量。以往綠茶製造工藝中,無發酵工序(只有紅茶才有發酵工藝,制綠茶以攤涼一詞被人們忽視,茶師們只是以水份是否滲透平衡為標準),自從以雲南大葉種製作蒸青系列綠茶,因為要減少雲南大葉種濃強的苦澀味就要趁溼熱摳、悶,促使苦澀成份容易降解、絡合等一系列的化學轉化。綠茶的湯色是清湯葉綠,摳悶不透氣又會大量的破壞葉綠素,變成黃湯褐葉,茶葉的質量就受到較大的破壞。成功的手工操作是毛火茶溼胚,散燥後堆攏(摳悶),每隔5~10分鐘翻拌一次,讓茶胚透氣減少葉綠素的破壞。事實證明依靠人的經驗操作是難於保證產品的質量的,且所需攤溼胚的場地也很大,並且增加了汙染的機會,成茶品質也難以穩定。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槽式連續發酵機,使綠茶的發酵工藝科學、合理,能夠保證產品的質量,又為流水線自動化製造蒸綠茶提供了必要的設備。
上述目的是這樣實現的槽式連續發酵機,包括承茶槽、支承架、動力裝置和減速裝置。承茶槽為U型敞口式,與支承架固定連接。中心軸上等距離設置數個撬手,撬手沿中心軸圓周分布,相互間夾角為85°,撬手與鑄鋁套用螺釘連接,且撬手與中心軸呈20°傾斜,鑄鋁套與中心軸採用抱箍連接,用螺釘緊固,U型調時擋板與其活動固定架用螺釘連接成一體,再用螺釘固定在承茶槽邊板上。
這種槽式連續發酵機,設計合理,使綠茶發酵時間可控可調,茶葉發酵一致均勻,減少了加工過程中的各種汙染,符合食品衛生規定,科學地保證了發酵質量,且降低了成本。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作進一步祥述。
圖1為槽式連續發酵機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
圖1的俯視圖圖3為
圖1的左視圖圖4為調時擋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撬手的安裝示意圖圖6為圖5的左視圖圖7為調時擋板安裝示意圖圖8為圖7的左視圖槽式連續發酵機,包括承茶槽3、支承架13、動力裝置和減速裝置、軸承座12、可調支承腳14和出茶口15。動力裝置由電動機5、滾子鏈7、三角皮帶8、大小皮帶輪9組成,減速裝置由減速箱6、大小齒輪10組成。承茶槽3為U型敞口式,與支承架13固定連接,中心軸1上等距離設置數個撬手2,撬手沿中心軸圓周分布,相互間夾角為85°,撬手與鑄鋁套4用螺釘連接,且撬手與中心軸1呈20°傾斜,鑄鋁套4與中心軸採用抱箍連接,用螺釘緊固。U型調時擋板11與其活動固定架16用螺釘連接成一體,再用螺釘固定在承茶槽邊板上。本機以交流電為動力,利用中心軸1及撬手2在U型承茶槽3內旋轉,將陸續入槽的毛火茶溼胚,定時、定量的緩慢的撬松又推進。直到綠茶胚具備一定的發酵程度時,從出茶口15陸續推出機外隨即進入中揉。撬手與中心軸1呈20°傾斜,中心軸旋轉帶動撬手2在U型承茶槽內旋轉,其20°傾斜面將置入承茶槽內的茶葉撬松、翻轉推進,作用類似於螺旋推進。使進入承茶槽內的毛火茶在緩慢撬松推進的過程中,既有悶的時間,又無時不在運動中接觸空氣,本機中心軸1的轉速為三分五十秒鐘轉一周,行程4分尺要一小時。在適當的溫溼條件下經過一小時運行完成蒸綠茶的發酵過程。在運行過程中,為保持茶胚的溫度,可在承茶槽敞口處復蓋布幔解決。如果茶類不同或需要口感強的茶,只要將調時擋板11與其活動固定架16用螺釘連接成一體,插在所需時間位置再用螺釘固定在承茶槽邊板上即可。例如發酵時間只需半小時,可從機尾2公尺處插入調時擋板11,將待發酵的溼胚從擋板處投入承茶槽內發酵即可。此機也適用於紅茶的發酵,對紅茶發酵處理時,只要將撬手2之間的距離調密(撬手與中心軸的固定是抱箍連接,可以移動)。
權利要求1.一種槽式連續發酵機,包括承茶槽(3)、電機(5)、減速箱(6)、滾子鏈(7)、、三角皮帶(8)、大小皮帶輪(9)、大小齒輪(10)、軸承座(12)、支承架(13)、可調支承腳(14)、出茶口(15),其特徵在於承茶槽(3)為U型敞口式,與支承架(13)固定連接,中心軸(1)上等距離設置數個撬手(2),撬手沿中心軸圓周分布,相互間夾角為85°,撬手與鑄鋁套(4)用螺釘連接,且撬手與中心軸(1)呈20°傾斜,鑄鋁套與中心軸採用抱箍連接,用螺釘緊固,U型調時擋板(11)與其活動固定架(16)用螺釘連接成一體,再用螺釘固定在承茶槽邊板上。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槽式連續發酵機,屬於茶葉加工機械。它由與支承架(13)固定連接的U形敞口式承茶槽(3)、動力裝置和減速裝置組成。在本機中心軸(1)上等距離設置數個撬手(2),在承茶槽內陸續加入需發酵的茶葉溼胚,在撬手(2)的作用下,被定時、定量的撬松又推進,使其發酵充分、均勻。該機不僅適用於綠茶的發酵,也同樣適用於紅茶的發酵。
文檔編號A23F3/08GK2210537SQ9424778
公開日1995年10月25日 申請日期1994年12月16日 優先權日1994年12月16日
發明者湯仁良, 沈世傑, 鄭樹聲 申請人:鳳慶縣農機修造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