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1:11:41 3
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它包括:一前掌處和後跟處分別設置有前掌凹槽和後跟凹槽的彈性外底,一與前掌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前掌凹槽內的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以及一與後跟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後跟凹槽內的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上部具有若干個凸起的微氣囊,相鄰的各微氣囊之間通過連通通道串聯並彼此連通,且全部或部分連通通道上均開設一呼吸孔。本實用新型在穿用時能夠在鞋腔內形成不斷流動的氣流,從而實現循環呼吸換氣的效果,提高鞋腔內的空氣流動效果,進而解決成鞋悶熱、衛生性差的問題。
【專利說明】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鞋底,具體涉及一種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
【背景技術】
[0002]由於鞋子透氣性差,鞋腔內的空氣流動不暢造成鞋子在穿用過程中易出現悶熱、臭腳等問題,尤其是夏天穿用的鞋子更是存在這種問題。因此,通過改善鞋腔內的空氣流動效果是降低足部悶熱、改善足部衛生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目前,市場上有一些鞋子通過在鞋底跟部位安裝連接有導氣管的彈簧氣囊來提高鞋腔內空氣的流通效果,但這種鞋底存在彈簧氣囊易壞、鞋跟較高、彈性差、重量偏重等問題,不能確保成鞋的舒適性、彈性和輕便性。
【發明內容】
[0003]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
。
[0004]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一前掌處和後跟處分別設置有前掌凹槽和後跟凹槽的彈性外底,一與所述前掌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所述前掌凹槽內的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以及一與所述後跟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所述後跟凹槽內的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其中,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上部具有若干個凸起的微氣囊,相鄰的各所述微氣囊之間通過連通通道串聯並彼此連通,且全部或部分所述連通通道上均開設一呼吸孔。
[0005]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的外圍具有一圈向上凸起的邊牆,所述邊牆將所述微氣囊包圍在其內部。
[0006]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邊牆的寬度為3_5mm,厚度分別與所述前掌凹槽和後跟凹槽的深度一致,為3-8mm。
[0007]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微氣囊為半球形,所述微氣囊的厚度為0.5-1.5mm,內徑為7-15mm,所述微氣囊高出所述邊牆3_10mm。
[0008]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呼吸孔的直徑為0.25-0.5mm。
[0009]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外底的材料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
[0010]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通過模壓、注射一次成型。
[0011]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彈性外底的後跟凹槽內開有若干半球形盲孔。
[0012]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通過膠粘劑與所述彈性外底組合成一體。
[0013]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膠粘劑為聚氨酯膠粘劑。
[0014]本實用新型由於採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在彈性外底的前掌和後跟分別設置一主動呼吸彈性片,主動呼吸彈性片上設有若干半球形微氣囊,並將各微氣囊通過連接通道串聯在一起,同時在連接通道上開設呼吸孔。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當足部著地時對鞋底施加壓力造成微氣囊體積壓縮,氣體通過連通通道上的呼吸孔排出,造成鞋腔內的空氣流動;當足部抬起時微氣囊彈性回復,氣體通過呼吸孔進入微氣囊,造成鞋腔內的空氣流動;如此反覆,在鞋腔內形成不斷流動的氣流,從而實現循環呼吸換氣的效果,提高鞋腔內的空氣流動效果,進而解決成鞋悶熱、衛生性差的問題;2、本實用新型的外底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等通用彈性鞋底材料,並在彈性外底後跟部開有若干半球形盲孔,鞋底彈性好、重量輕,可以改善足部舒適性、降低疲勞等功能;3、本實用新型的主動呼吸彈性片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等材料通過模壓、注射等工藝一次成型而成,微氣囊耐用性好,可以長時間反覆穿用,保持良好的呼吸效果;4、本實用新型工藝簡單、可操作性強,適宜於大批量生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貼合示意圖;
[0016]圖2是本實用新型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的示意圖;
[0017]圖3是本實用新型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的示意圖;
[0018]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成品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然而應當理解,附圖的提供僅為了更好地理解本實用新型,它們不應該理解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0]如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彈性外底1、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在彈性外底I上部的前掌和後跟處各設置有一與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形狀一致的前掌凹槽11以及一與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形狀一致的後跟凹槽12,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分別容置在前掌凹槽11和後跟凹槽12中。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的外圍具有一圈向上凸起的邊牆21,在邊牆21內的彈性片上部具有若干個凸起的半球形微氣囊22,相鄰的各微氣囊22之間通過連通通道23串聯並彼此連通,且全部或部分連通通道23上均開設一呼吸孔24。
[0021]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邊牆21的寬度為3_5mm,厚度分別與前掌凹槽11和後跟凹槽12的深度一致,為3-8_。
[0022]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微氣囊22的厚度為0.5-1.5mm,內徑為7_15mm,微氣囊22高出邊牆21的距離為3-10mm。
[0023]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呼吸孔24的直徑為0.25-0.5mm。
[0024]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彈性外底I的材料可以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等通用彈性鞋底材料。
[0025]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可以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等材料通過模壓、注射等工藝一次成型而成。
[0026]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彈性外底I的後跟凹槽12內開有若干半球形盲孔13,以減輕彈性外底I的重量。
[0027]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與彈性外底I的組合方式為:將彈性外底I上的前掌凹槽11和後跟凹槽12表面,以及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2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3的基體表面均勻刷膠粘劑若干遍後貼合,並在萬能壓力機上進行壓合,以確保周邊不露氣。
[0028]在一個優選的實施例中,膠粘劑為聚氨酯膠粘劑。
[0029]本實用新型的原理是:穿用者在行走過程中,當足部著地時對鞋底施加壓力造成微氣囊22體積壓縮,氣體通過連通通道23上的呼吸孔24排出,造成鞋腔內的空氣流動;當足部抬起時微氣囊22彈性回復,氣體通過呼吸孔24進入微氣囊22,造成鞋腔內的空氣流動;如此反覆,在鞋腔內形成不斷流動的氣流,從而實現了循環呼吸換氣的效果。
[0030]上述各實施例僅用於對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並不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它包括: 一前掌處和後跟處分別設置有前掌凹槽和後跟凹槽的彈性外底,一與所述前掌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所述前掌凹槽內的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以及一與所述後跟凹槽形狀一致且容置於所述後跟凹槽內的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 其中,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上部具有若干個凸起的微氣囊,相鄰的各所述微氣囊之間通過連通通道串聯並彼此連通,且全部或部分所述連通通道上均開設一呼吸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的外圍具有一圈向上凸起的邊牆,所述邊牆將所述微氣囊包圍在其內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邊牆的寬度為3-5mm,厚度分別與所述前掌凹槽和後跟凹槽的深度一致,為3-8mm。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微氣囊為半球形,所述微氣囊的厚度為0.5-1.5mm,內徑為7_15mm,所述微氣囊高出所述邊牆3~10mmη
5.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呼吸孔的直徑為0.25-0.5mm。
6.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外底的材料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
7.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採用橡膠、聚氨酯或熱塑性彈性體通過模壓、注射一次成型。
8.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外底的後跟凹槽內開有若干半球形盲孔。
9.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前掌主動呼吸彈性片和後跟主動呼吸彈性片通過膠粘劑與所述彈性外底組合成一體。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具有主動呼吸換氣功能的彈性鞋底,其特徵在於,所述膠粘劑為聚氨酯膠粘劑。
【文檔編號】A43B13/14GK204048271SQ201420515291
【公開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請日期:2014年9月9日 優先權日:2014年9月9日
【發明者】王修行, 秦蕾, 張華 , 梁高勇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軍需裝備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