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採用四層小角度結合鋼簾線帶束纏繞的超低斷面寬輪胎的製作方法
2023-04-29 22:02:01 2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輪胎結構。
背景技術:
帶束層在輪胎中起到一個緩衝作用,帶束層結構設計直接影響著輪胎的接地形狀,進而影響輪胎磨耗裡程性能和輪胎的負載耐久性能,因此帶束層在輪胎的設計中起到一個很關鍵的作用。目前,普通斷面的輪胎設計大多採用帶有一定斜度的鋼絲帘布分三層或四層鋪設在輪胎的冠部,用來箍緊輪胎,同時起到提升一定的扭轉和包絡剛性的作用,該技術廣泛應用於市場上的輪胎設計中。但隨著道路狀況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寬基胎開始備使用,寬基胎相比於目前的兩條並胎,具有拆裝方便、重量變輕、使用成本降低、燃油效率更高等一系列優點,進而減少碳排放。寬基胎相比普通斷面寬輪胎,胎面寬度是普通輪胎的1.5倍,如果仍舊採用目前的輪胎結構,輪胎的性能不能很好的體現。
如圖7、8分別是普通常規輪胎充氣後靜止的形狀和輪胎接地時同地面接觸時的形狀。按照常規帶束設計,輪胎的同地面能很好的接觸,呈一直線。再如圖9、10分別是寬斷面輪胎充氣後靜止同輪胎接觸後的形狀。這時、按照常規帶束設計,輪胎在同地面接觸時不再試一條直線,因為太寬,中間的一段沒有很好的被帶束箍緊,從而充氣後中間產生一定的拱起,造成輪胎在同地面接觸時,只磨損輪胎的兩邊和中間,造成輪胎的異磨現象,從未影響了輪胎的適用性能和安全性能。可見,常規輪胎的帶束設計應用於寬基胎時,帶束設計就顯的較不理想。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寬基輪胎充氣接地後中間拱起,導致接地形狀不佳,影響輪胎的耐久性能和磨耗,裡程能力下降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採用四層小角度結合鋼簾線帶束纏繞的超低斷面寬輪胎,該輪胎提升了輪胎的高速性能,輪胎的裡程能力也進一步增加,燃油效率得到提高,不影響輪胎的再次翻新,有效提升輪胎的使用價值。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採用四層小角度結合鋼簾線帶束纏繞的超低斷面寬輪胎,該輪胎由胎體、帶束層、胎面、胎側和胎圈構成,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帶束層由第一帶束層、第二帶束層、第三帶束層、第四帶束層和第五帶束層構成;第一帶束層貼合設置在胎體內圈,第一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45~55°,方向為左傾;第二帶束層貼合設置在第一帶束層的外側,第二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5~25°,方向為左傾;第五帶束層貼合設置在第二帶束層的外側,第五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5~25°,方向為右傾;第三帶束層貼合設置在第五帶束層的外側,第三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0°,第五帶束層的寬度均小於第二帶束層和第三帶束層的寬度;第四帶束層貼合設置在第三帶束層的外側,第四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5~25°,方向為右傾。
作為進一步改進,各帶束層的寬度為第二帶束層>第一帶束層,第三帶束層>第四帶束層,第二帶束層>第三帶束層>第五帶束層。
作為進一步改進,第一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50°,第二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8°,第五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8°,第四帶束層鋼絲繩的角度為18°。
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了上述的技術方案,其中第三帶束層採用螺旋豎直進行輪胎周向纏繞,具有明顯的對輪胎中部加以箍緊的作用,第三帶束層夾在第二和第四帶束層之間,使其對第二帶束層具有保護的作用,防止第三帶束層散開。第2、4、5帶束層採用小角度不同方向進行排布,形成緻密的網狀結構,對輪胎進一步的整體箍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對帶束層排布進行了優化、在小角度帶束和中間採用螺旋豎直進行輪胎周向纏繞的結構設計能較好的改善輪胎的均勻和耐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輪胎的高速性能,輪胎的裡程能力也進一步增加,燃油效率得到提高,不影響輪胎的再次翻新,有效提升輪胎的使用價值。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第一帶束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第二帶束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第三帶束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第四帶束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五帶束層的結構示意圖。
圖7、圖8為普通常規輪胎充氣後靜止的形狀和輪胎接地時同地面接觸時的形狀。
圖9、10分別是寬斷面輪胎充氣後靜止同輪胎接觸後的形狀。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做一個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採用四層小角度結合鋼簾線帶束纏繞的超低斷面寬輪胎,該輪胎由胎體、帶束層、胎面、胎側和胎圈構成,所述的帶束層由第一帶束層1、第二帶束層2、第三帶束層3、第四帶束層4和第五帶束層5構成;各帶束層的寬度為第二帶束層2>第一帶束層1,第三帶束層3>第四帶束層4,第二帶束層2>第三帶束層3>第五帶束層5。如圖2所示,第一帶束層1貼合設置在胎體內圈,第一帶束層1鋼絲繩的角度為50°,方向為左傾;如圖3所示,第二帶束層2貼合設置在第一帶束層1的外側,第二帶束層2鋼絲繩的角度為18°,方向為左傾;如圖6所示,第五帶束層5貼合設置在第二帶束層2的外側,第五帶束層5鋼絲繩的角度為18°,方向為右傾;如圖4所示,第三帶束層3貼合設置在第五帶束層5的外側,第三帶束層3鋼絲繩的角度為0°,第五帶束層5的寬度均小於第二帶束層2和第三帶束層3的寬度;如圖5所示,第四帶束層4貼合設置在第三帶束層3的外側,第四帶束層4鋼絲繩的角度為18°,方向為右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