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的製作方法
2023-04-30 11:22:16 2
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保護層,緩衝層,支撐層和力學改造層構成,其中: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與鞋腔內鞋底大小相匹配,力學改造層為用於使鞋墊內側與鞋墊外側產生高度差的楔形片,力學改造層的上表面與支撐層可拆卸連接和/或力學改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用於固定於鞋腔內鞋底的粘合部。保護層可以保護足底皮膚,緩衝層可以減少地面對身體的衝擊力和震蕩,鞋墊支撐層可以有效支撐身體重量並對身體壓力起到分散作用,減輕局部刺激,提高使用舒適度,並有效緩解足部的疲勞;而力學改造層可以針對下肢和足部的畸形的不同情況放置,保護下肢足踝關節,調整和改善足部或下肢畸形。
【專利說明】—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矯形鞋墊,尤其涉及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
【背景技術】
[0002]足部或下肢的畸形,常見的包括膝外翻(X型腿)、膝內翻(O型腿)、扁平足、馬蹄內翻足、足外翻等症狀。一般來講,下肢骨包括股骨、脛腓骨、膝關節各骨和足部骨骼幾大內容。內翻也稱O型腿,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膝外翻也稱X型腿,以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不能相碰而兩膝能靠攏為主要表現的畸形疾病。正常站立時,雙腳的內側縱弓曲線清晰,足後跟基本接近垂直,當足弓塌陷或距下關節扭轉時,則會導致跟骨偏離垂直位,或足部發生旋前、旋後等異常結構問題。例如馬蹄內翻足、扁平外翻足、足內翻等等。正常的膝關節或距下關節,在關節面上的壓力分布比較均衡。而一旦出現結構異常,身體的重量分布在關節面會打破平衡。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關節內外側軟骨面磨損程度不均,脛骨平臺塌陷或距下關節畸形扭轉,繼發骨性關節炎。最初時候,會影響步態美觀,隨著年齡增長,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的行走活動。
[0003]目前常見的此類畸形矯正療法包括手術治療和夾板、支具,手術治療方法為手術截骨+內固定矯形,支具和夾板原理一致,都是通過改善和鬆弛關節處韌帶,恢復關節周邊韌帶的穩定結構,達到矯正目的。外科手術因為存在創傷性風險因素;支具和夾板因為對下肢腿部剛性的貼合,使用起來不方便,舒適度也較差;配合鞋墊使用的矯正鞋本身製作成本較高且工藝複雜周期長,使用不便捷。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以使靈活、低成本的矯正足部或下肢的畸形。
[0005]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保護層,緩衝層,支撐層和力學改造層構成,其中:所述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粘合固定,所述力學改造層為用於使鞋墊內側與鞋墊外側產生高度差的楔形片,所述力學改造層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層可拆卸連接和/或所述力學改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用於固定於鞋底的粘合部。
[0006]較佳地,所述保護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
[0007]較佳地,所述緩衝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
[0008]較佳地,所述支撐層為高分子材料層或高密度的EVA層。
[0009]較佳地,所述楔形片為高密度的EVA楔形片。
[0010]較佳地,所述鞋墊整體內側與整體外側存在高度差。
[0011]較佳地,所述鞋墊的前足內側與前足外側存在高度差。
[0012]較佳地,所述鞋墊的後足內側與後足外側存在高度差。
[0013]較佳地,所述高度差為0.3公分、0.4公分、0.5公分、0.6公分、0.7公分、0.8公分、
0.9公分或I公分。
[0014]本實用新型由於採用以上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的優點和積極效果:
[0015]I)本實用新型本中,保護層可以保護足底皮膚,緩衝層可以減少地面對身體的衝擊力和震蕩,鞋墊支撐層可以有效支撐身體重量並對身體壓力起到分散作用,減輕局部刺激,提高使用舒適度,並有效緩解足部的疲勞;
[0016]2)本實用新型中,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三層粘合在一起,而力學改造層可以通過直接黏貼在鞋墊支撐層底部,也可靈活放置於鞋內,可以針對下肢和足部的畸形的不同情況放置,保護下肢足踝關節,調整和改善足部或下肢畸形。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一實施例的左鞋墊示意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一實施例的左鞋墊示意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一實施例的左鞋墊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一實施例的右鞋墊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參照附圖和具體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
[0023]如附圖1-5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保護層1,緩衝層2,支撐層3和力學改造層4構成。其中:所述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與鞋腔內鞋底大小相匹配,且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三層粘合固定為一體,匹配放置於鞋內,保護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其與足部皮膚接觸。緩衝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支撐層為高分子材料層或高密度的EVA層。力學改造層為用於使鞋墊內側與鞋墊外側產生高度差的楔形片,其前後或左右存在斜坡狀高度差,用於調整畸形。
[0024]本實施例中,力學改造層的上表面與支撐層可拆卸連接和/或力學改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用於固定於鞋腔內鞋底的粘合部。力學改造層可以直接粘貼在鞋墊支撐層底部,也可靈活放置於鞋內或粘貼於鞋內,調整和改善足部或下肢畸形,在調整的同時,支撐層可以對身體重量起到均勻分散的作用,減輕局部刺激,提高使用舒適度,並有效緩解足部的疲勞。
[0025]力學改造層為高密度的EVA楔形片,其形成的高度差可以為鞋墊整體內側與整體外側存在高度差、鞋墊的前足內側與前足外側存在高度差或鞋墊的後足內側與後足外側存在高度差,可以多片楔形片組合。
[0026]請參閱圖2,圖中所示為左鞋墊,鞋墊的整體內側與整體外側存在高度差,即力學改造層的內側高於外側,且與鞋墊整體長度一致。
[0027]請參閱圖3,圖中所示為左鞋墊,鞋墊的整體內側與整體外側存在高度差,即力學改造層的整體外側高於整體內側,且與鞋墊整體長度一致。
[0028]請參閱圖4,圖中所示為左鞋墊,鞋墊的前足內側與前足外側存在高度差,即力學改造層的前足外側高於前足內側,也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為前足內側高於前足外側的,此時力學改造層長度可小於鞋墊整體長度,將力學改造層粘貼或通過其他方式可拆卸安裝於鞋墊的前足部,也可以根據需要將力學改造層粘貼或通過其他方式可拆卸安裝於鞋墊的後足部。
[0029]請參閱圖5,圖中所示為右鞋墊,鞋墊的前足內側與前足外側、後足內側與後足外側均存在高度差,即前足內側高於前足外側,後足外側高於後足內側。也可以根據需要設計為前足內側低於前足外側,後足外側低於後足內側。也可根據需要使鞋底的後足內側與後足外側存在高度差。
[0030]力學改造層一般分為八種形式:為鞋墊內側整體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前足內側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後足內側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外側整體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前足外側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後足外側楔形加高楔形片、鞋墊前足外側和鞋墊後足內側楔形加高楔形片以及鞋墊外側整體和鞋墊前足內側楔形加高楔形片。當然也可能存在以下情況:前足內側、前足外側、後足內側、後足外側四個位置的其中三處位置與另一處位置存在高度差,比如前足內側、前足外側、後足外側這三處位置與後足內側存在高度差。楔形片使鞋墊內側與鞋墊外側產生的高度差分為八個等級,分別為:0.3公分、0.4公分、0.5公分、
0.6公分、0.7公分、0.8公分、0.9公分和I公分。
[0031]支撐層可以使用足部模型進行特別定製設計,也可以按照大眾標準模型進行成品化製作,以支撐並均勻分散身體重量然後通過楔形片的力學調整改善足部和下肢畸形,且此種方法較為簡潔,對於輕度畸形矯正效果明顯,且舒適度較高,不存在外科手術矯形的創傷性風險。
[0032]上述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該實施例只為更清楚的說明本實用新型所用,而並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在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由上至下依次包括保護層,緩衝層,支撐層和力學改造層構成,其中:所述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與鞋腔內鞋底大小相匹配,所述力學改造層為用於使鞋墊內側與鞋墊外側產生高度差的楔形片,所述力學改造層的上表面與所述支撐層可拆卸連接和/或所述力學改造層的下表面設置有用於固定於鞋腔內鞋底的粘合部。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層、緩衝層和支撐層粘合固定。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保護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緩衝層為軟質布層、纖維層或低密度的EVA層。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支撐層為高分子材料層或高密度的EVA層。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楔形片為高密度的EVA楔形片。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鞋墊整體內側與整體外側存在高度差。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鞋墊的前足內側與前足外側存在高度差。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鞋墊的後足內側與後足外側存在高度差。
10.如權利要求1-9中任一項所述的一種足部或下肢畸形的矯形鞋墊,其特徵在於,所述聞度差為0.3公分、0.4公分、0.5公分、0.6公分、0.7公分、0.8公分、0.9公分或I公分。
【文檔編號】A61F5/14GK203953922SQ201420338505
【公開日】2014年11月26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3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3日
【發明者】王聖邦, 李正軍 申請人:廈門行易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王聖邦, 李正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