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狀物饋送裝置製造方法
2023-04-30 08:44:21
片狀物饋送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提供一種片狀物饋送裝置,該片狀物饋送裝置包括:驅動輥;從動輥,該從動輥被構造成根據所述驅動輥的旋轉而旋轉,並且在與驅動輥夾持片狀物的同時饋送片狀物;彈性軸,該彈性軸被插入通過從動輥並且被構造成能夠可旋轉地支撐從動輥,該彈性軸包括突起,該突起沿著彈性軸在軸向方向形成在彈性軸的至少一端上,該突起沿著從動輥的徑向方向向外突出;和兩個凹陷形支承,該兩個支承被構造成分別支撐彈性軸在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該支承中的至少一個包含接觸表面,該接觸表面被構造成當彈性軸被支承支撐時接觸突起。
【專利說明】片狀物饋送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以上用於片狀物饋送裝置的技術,該片狀物饋送裝置包括驅動輥和從動輥,該從動輥被構造成根據驅動輥的旋轉而旋轉並且在與驅動輥壓緊片狀物的同時饋送該片狀物。
【背景技術】
[0002]已知一種片狀物饋送機構,在該片狀物饋送機構中,從動輥能夠通過諸如接觸螺旋彈簧的彈性軸被可旋轉地支撐,並且被壓向驅動輥(例如,參見日本專利臨時公開公報N0.HEI9-278221)。此外,已知一種不同的片狀物饋送機構,在該片狀物饋送機構中,鉤部被設置在作為彈性軸的螺旋彈簧的兩端上,並且從動輥被附接到支撐體,螺旋彈簧的鉤部懸掛於設置在支撐體處的銷上(例如,參見日本專利臨時公開公報N0.2006-151620)。
【發明內容】
[0003]在已知的片狀物饋送機構中,彈性軸響應於從動輥的旋轉而旋轉。因此,當彈性軸與支承部分滑動接觸時產生不期望的噪音,其中支承部分支撐彈性軸在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另一方面,在已知的不同的片狀物饋送機構中,由於彈性軸的鉤部被懸掛於銷,從而可以防止彈性軸的旋轉。但是,當從動輥被附接到支撐體時,需要將鉤部懸掛於銷的麻煩操作。
[0004]本發明的方面的優點在於,提供一種以上用於片狀物饋送裝置的改進的技術,該片狀物饋送裝置能夠防止彈性軸的旋轉並且易於附接從動輥。
[0005]根據本發明的方面,提供一種片狀物饋送裝置,該片狀物饋送裝置包括:驅動輥;從動輥,該從動輥被構造成根據驅動輥的旋轉而旋轉,並且在與驅動輥夾持片狀物的同時饋送片狀物;彈性軸,該彈性軸被插入通過從動輥並且被構造成能夠可旋轉地支撐從動輥,彈性軸包括突起,該突起形成在彈性軸在彈性軸的軸向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上,該突起沿著從動輥的徑向方向向外突出;和兩個凹陷形支承,該兩個支承被構造成分別支撐彈性軸在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該支承中的至少一個支承包含接觸表面,接觸表面被構造成當彈性軸被支承支撐時接觸突起。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圖1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自動文件饋送裝置(在下文中可以稱為ADF)的立體圖;
[0007]圖2是示意性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ADF的內部構造的截面圖;
[0008]圖3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第一壓緊輥和輥附接部分的立體圖;
[0009]圖4A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第一壓緊輥被附接到輥附接部分的狀態的截面圖;
[0010]圖4B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當第一壓緊輥被附接時彈性軸發生變形的狀態的截面圖;
[0011]圖5是顯示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的彈性軸的一端的放大立體圖,在該端處形成突起;
[0012]圖6A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第一壓緊輥被附接到輥附接部分的狀態的俯視圖;
[0013]圖6B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當第一饋送輥被附接時彈性軸發生變形的狀態的俯視圖;
[0014]圖7A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在文件片狀物被壓緊在第一饋送輥和第一壓緊輥之間的同時被傳送的情形的正視圖;
[0015]圖7B是顯示在根據本發明的一個以上方面的實施例中,被卡住的文件片狀物從第一饋送輥和第一壓緊輥之間被取出的情形的正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注意,在下文的說明中闡述元件之間的各種連接。注意,這些連接除非特別指定,一般而言,可以是直接或者間接的,並且該說明並不想要對這方面進行限制。
[0017]在下文中,將參照【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根據本發明的各個方面的實施例。注意,在下文的說明中,前側、後側、左側、右側、上側和下側將如附圖所示被定義。
[0018]〈ADF的主要構造〉
[0019]最初,將給出有關實施例中的自動文件饋送裝置(在下文中可以稱為ADF)的主要構造的說明。圖1所示的ADFl被設置在已知的平板掃描器(未顯示)上方並且被構造成能夠相對於平板掃描器的文件臺打開和閉合。ADFl包括饋送盤10、收集盤20和文件饋送單元30。饋送盤10被構造成支撐放置在其上的文件片狀物M。收集盤20被設置在饋送盤10的上方並且被構造成接收排出到其上的文件片狀物M。文件饋送單元30被構造成從饋送盤10朝著收集盤20饋送文件片狀物M。
[0020]如圖2所示,文件饋送單元30包括傳送路徑31,該傳送路徑31大致形成為U形並且被構造成朝著收集盤20引導放置在饋送盤10上的文件片狀物M。沿著傳送路徑31設置拾取棍32、分離棍33、分離夾持構件(separation nipping member) 34、第一饋送棍35、第一壓緊輥36、第二饋送輥37、第二壓緊輥38和排出壓緊輥39。讀取位置R位於傳送路徑31上的第一饋送輥35和第二饋送輥37之間。讀取位置R被定位成跨越作為平板掃描器的文件臺的壓板玻璃91而面向圖像傳感器92。圖像傳感器92被構造成在讀取位置R處,讀出形成在文件片狀物M上的圖像,其中該文件片狀物M沿著傳送路徑31朝著收集盤20被傳送。
[0021]設置在饋送盤10上的文件片狀物通過拾取輥32被饋送到文件饋送單元30中。在分離輥33和分離夾持構件34之間逐張分離文件片狀物之後,文件片狀物朝著第一饋送輥35被相繼傳送。於是,文件片狀物朝著讀取位置R被相繼傳送,同時被夾緊在第一饋送輥35和第一壓緊輥36之間。此後,在文件片狀物通過讀取位置R的同時,文件片狀物通過圖像傳感器92被相繼讀取,然後在被夾緊在第二饋送輥37和第二壓緊輥38之間的同時,朝著收集盤20被傳送。此後,文件片狀物通過排出輥單元60從文件饋送單元30被相繼排出,並且被放置到收集盤20上。
[0022]〈ADF的詳細構造>
[0023]在下文中,將描述ADFl的詳細構造。ADFl包括第一饋送輥35,第一壓緊輥36,和由樹脂製成的並且被配置能夠旋轉支撐第一饋送輥35和第一壓緊輥36的框架40。
[0024]第一饋送輥35被構造成被驅動以通過來自諸如馬達(未顯示)的驅動源的驅動力旋轉。
[0025]第一壓緊輥36被設置在第一饋送輥35的右下側。第一壓緊輥36被構造成根據第一饋送輥35的旋轉而旋轉。更具體地,如圖3所示,第一壓緊輥36被大致形成為包括兩個棍部分36A和連結部分36B的圓筒形形狀。兩個棍部分36A被布置成沿著第一壓緊棍36的軸向方向。此外,兩個輥部分36A被構造成在與第一饋送輥35夾緊文件片狀物的同時饋送文件片狀物。連結部分36B被構造成連接兩個輥部分36A。此外,連結部分36B的直徑小於輥部分36A的直徑。
[0026]彈性軸60以可旋轉的方式被插入通過第一壓緊輥36。如圖4A所示,當在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分別被下面所述的兩個支承120支撐時,第一壓緊輥36被支撐從而能夠相對於框架40旋轉。此外,如圖4B所示,當第一饋送輥35被附接到框架40時,第一壓緊輥36被向下按壓,並且彈性軸60被彈性彎曲。因此,第一壓緊輥36通過彈性軸60的回覆力按壓第一饋送輥35。從而,允許第一壓緊輥36根據第一饋送輥35的旋轉而旋轉並且在與第一饋送輥35壓緊文件片狀物的同時饋送文件片狀物。
[0027]彈性軸60為螺旋彈簧。彈性軸60包括在其一端(在實施例中,在其前端)的,在第一壓緊輥36的徑向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起61。更具體地,如圖5所示,突起61是通過螺旋盤繞線材W (形成作為螺旋彈簧的彈性軸60)的一端形成,突起61從彈性軸60的螺旋盤繞體徑向向外突出。此外,如圖7A所示,在文件片狀物M被夾緊在第一饋送輥35和第一壓緊輥36之間的同時被饋送的情形下,在沿著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的圖中,突起61被形成的長度使得其不會超過第一壓緊輥36的饋送表面36C (S卩,輥部分36A的外圓周表面)而向外突出。更具體地,在沿著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的圖中,突起61被形成的長度使得其不會超過第一壓緊輥36的饋送表面36C而突出到第一饋送輥35 —側。注意,在實施例中,沒有在彈性軸60的另一端(在實施例中,後端)上形成突起。
[0028]如圖3所示,框架40包括凹陷的輥附接部分100,該輥附接部分100形成在形成為傳送路徑31的一部分的引導表面42中,以便允許第一壓緊輥36被附接到框架40。輥附接部分100包括配置成容納第一壓緊棍36的棍隔室(roller compartment) 110,和配置成分別支撐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的兩個支承120。
[0029]輥隔室110包括兩個輥接收裝置111和連結部接收裝置112。兩個輥接收裝置111被構造成接收(容納)第一壓緊輥36的輥部分36A。連結部接收裝置112被形成為從輥接收裝置111的內表面突出並且被構造成接收(容納)連結部分36B。當被附接到框架40時,通過槽形凹陷部分36D與連結部接收裝置112接合,第一壓緊輥36被定位在第一壓緊輥36的軸向方向上。凹陷部分36D的槽形通過兩個輥部分36A和連結部分36B被限定。
[0030]如圖3和4所示,兩個支承120被形成為相對於垂直於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SP,前後方向)的位置鏡像對稱。每個支承120包括軸支撐部121、凹進部分122和傾斜表面123。軸支撐部121被構造成從下面支撐彈性軸60。每個軸支撐部121被形成為大致垂直於豎直方向的表面。
[0031]每個凹進部分122在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被設置在對應的軸支撐部121的外偵U。此外,每個凹進部分122被形成為在第一壓緊輥36的徑向方向上向外凹陷的形狀,更具體地,為向下凹陷的形狀。凹進部分122被構造成當彈性軸60被支承120支撐時面向彈性軸60的各個端部。儘管隨後將詳細說明凹進部分122的功能,但是形成每個凹進部分122的表面中的右側表面為配置成接觸彈性軸60的突起61的接觸表面124。
[0032]每個傾斜表面123被形成在對應的軸支撐部121和對應的凹進部分122之間。此夕卜,每個傾斜表面123相對於軸支撐部被傾斜,以便從軸支撐部121的外端朝著凹進部分122的凹陷區域傾斜向下延伸。
[0033]如圖6A所示,在實施例中,輥附接部分100進一步包括軸接收裝置130,每個軸接收裝置130被形成在對應的輥接收裝置111和對應的支承120之間。每個軸接收裝置130包括間隙部分131,間隙部分131通過形成從接觸表面124向右凹陷的軸接收裝置130的表面中的右側表面而形成。
[0034]〈ADF的操作和有益效果〉
[0035]隨後,將給出有關如同上述配置的ADFl的操作和有益效果的說明。如圖3所示,根據實施例的ADFl,通過使得插入通過第一壓緊輥36的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與兩個凹陷形支承120接合,能夠將第一壓緊輥36附接到框架40。因此,可以比設置在彈性軸處的鉤部被懸掛於設置在框架處的銷的構造更容易地附接第一壓緊輥36。
[0036]此外,在實施例中,傾斜表面123被形成在每個支承120的軸支撐部121和凹進部分122之間。因此,當彈性軸60被支承120支撐時,突起61沿著傾斜表面123 (例如,前側支承120的)被放入凹進部分122中。從而,可以容易地附接第一壓緊輥36,而不管突起61被定位在什麼方向。
[0037]如圖6B所示,當第一饋送輥35被附接到框架40時,第一饋送輥35被設置在第一壓緊輥36的左上側。因此,第一壓緊輥36通過第一饋送輥35被朝著右下側傾斜地按壓。此時,在俯視圖中彈性軸60被彎曲成其中間部分向右凸出。即使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實施例,由於輥附接部分100包括間隙部分131,因此可以防止彈性軸60與輥附接部分100的右側表面之間的接觸。
[0038]如圖7A所示,當文件片狀物M被夾緊在第一饋送輥35和第一壓緊輥36之間的同時朝著讀取位置R被傳送時,使得彈性軸60通過與第一壓緊輥36的摩擦在圖7A中逆時針方向旋轉。但是,當突起61接觸接觸表面124 (例如,前側支承120的)時,防止彈性軸60旋轉。
[0039]此外,如圖7A所示,當文件片狀物M被卡在第一饋送輥35和第一壓緊輥36之間,並且用戶從饋送盤10 —側拉動並取出被卡住的文件片狀物M時,第一壓緊輥36在圖7A中順時針方向旋轉,並且使得彈性軸60通過與第一壓緊輥36的摩擦而順時針旋轉。在這種情況下,儘管彈性軸60從圖7A所示的狀態被旋轉大約180度,但是在突起61的遠端接觸接觸表面124 (例如,前側支承120的)時,防止彈性軸60進一步旋轉。
[0040]因此,根據實施例的ADFl,當使得彈性軸60通過第一壓緊輥36的旋轉而旋轉時,突起61和接觸表面124之間的接觸防止彈性軸60的旋轉。因此,能夠防止由於彈性軸60與支承120的滑動接觸而導致產生不期望的噪音。
[0041]此外,在實施例中,彈性軸60的突起61被形成的長度使得其不會超過第一壓緊輥36的饋送表面36C而突出到第一饋送輥35 —側的長度。因此,能夠防止突起61與文件片狀物M之間的接觸。因此,能夠防止通過突起61與文件片狀物M之間的接觸而產生的不期望的噪音或者文件片狀物M的損壞。
[0042]此外,在實施例中,每個支承120包括軸支撐部121和凹進部分122。因此,能夠使得彈性軸60的突起61進入到凹進部分122中,從而,允許軸支撐部121相對於彈性軸60的軸向方向上的端部穩定地支撐彈性軸60的內部。因此,能夠使得通過第一壓緊輥36從彈性軸60施加於第一饋送棍35的負載保持穩定。
[0043]此外,在實施例中,兩個支承120被形成為相對於垂直於第一壓緊輥36的軸向方向(即,前後方向)的位置鏡像對稱,並且具有各自的接觸表面124。因此,當第一壓緊輥36被附接到支承120時,用戶不需要關心彈性軸60被定位在什麼方向(即,突起61被設置在彈性軸60的哪側)。因此,參照圖3,例如,能夠使得在其處形成突起61的彈性軸60的端部被後側的支承120支撐,而不是前側的支承120。因此,能夠更容易地將第一壓緊輥36附接到框架40。
[0044]此外,在實施例中,突起61通過線材W的一端而形成,該線材W被螺旋盤繞以形成作為螺旋彈簧的彈性軸60,並且突起61從彈性軸60的螺旋盤繞體徑向向外突出。因此,能夠在彈性軸60處容易地形成突起61。
[0045]在上文中,已經說明了根據本發明的方面的實施例。能夠通過採用常規的材料、方法和設備而實現本發明。因此,這種材料、設備和方法的細節這裡不再詳細闡述。在先前的說明中,闡述了許多具體細節,例如具體的材料、結構、化學品、處理等等,以便全面了解本發明。但是,應該認識到,在不重新分配具體闡述的細節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本發明。在其它例子中,沒有詳細說明眾所周知的處理結構,以便不必要地混淆本發明。
[0046]在本公開中僅僅顯示並說明本發明的典型實施例以及它們的多面性的一些實例。可以了解,本發明能夠用於各種其它的組合和環境中,並且能夠在這裡所表達的發明概念的範圍內改變或修改。例如,可以是以下變化例。注意,在下文的變化例中,將省略如在上述實施例中所例證的相同構造的說明。
[0047][變化例]
[0048]在上述實施例中,兩個支承120中的每一個都具有接觸表面124。但是,例如,當如在上述實施例中所例證的,彈性軸60在軸向方向上僅在其一端上具有突起61時,支撐彈性軸60的端部的兩個支承120中的僅一個支承120可以具有接觸表面124,其中突起61被形成在該端部上。
[0049]在上述實施例中,彈性軸60在軸向方向上僅在其一端具有突起61。儘管如此,例如,彈性軸60在軸向方向上在其各個端部可以具有突起61。在這種情況下,當製造彈性軸60時,需要小心兩個突起61的位置,以及形成兩個突起61的各個處理需要在彈性軸60的兩個端部執行。但是,當如在上述實施例中所例證的,彈性軸60僅在其一端具有突起61時,不需要這種關心或者形成處理。因此,比起彈性軸60在其每個端部都具有突起61,可以更容易地製造彈性軸60。
[0050]在上述實施例中,彈性軸60為螺旋彈簧。但是,例如,彈性軸60可以為諸如條彈簧的條形彈性可彎構件。
[0051]此外,例如,每個支承120可以不具有形成在軸支撐部121和凹進部分122之間的傾斜表面123。
[0052]在上述實施例中,具有作為驅動輥的第一饋送輥35和作為從動輥的第一壓緊輥36,本發明的方面被應用於第一壓緊輥36和支承120。但是,例如,在如圖2所示的ADFl中,在具有作為驅動輥的第二饋送輥37和作為從動輥的第二壓緊輥38的變化例中,本發明的方面可以被應用於第二壓緊輥38和用於第二壓緊輥38的支承。
[0053]在上述實施例中,本發明的方面可以被應用於ADF1。儘管如此,例如本發明的方面可以被施加於用於印表機或者複印機的片狀物饋送機構。
【權利要求】
1.一種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 驅動輥; 從動輥,所述從動輥被構造成根據所述驅動輥的旋轉而旋轉,並且在與所述驅動輥夾持片狀物的同時饋送所述片狀物; 彈性軸,所述彈性軸被插入通過所述從動輥,並且被構造成能夠可旋轉地支撐所述從動輥,所述彈性軸包括突起,所述突起形成在所述彈性軸在所述彈性軸的軸向方向上的至少一端上,所述突起沿著所述從動輥的徑向方向向外突出;和 兩個凹陷形支承,所述支承被構造成分別支撐所述彈性軸在所述軸向方向上的兩個端部,所述支承中的至少一個支承包含接觸表面,所述接觸表面被構造成當所述彈性軸被所述支承支撐時接觸所述突起。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包括所述接觸表面的所述至少一個支承進一步包括: 軸支撐部,所述軸支撐部被構造成支撐所述彈性軸;和 凹進部分,所述凹進部分布置在所述軸支撐部在所述彈性軸的軸向方向上的外側,所述凹進部分形成為相對於所述軸支撐部在所述從動輥的所述徑向方向上向外凹陷的形狀,並且被構造成當所述彈性軸被所述支承支撐時,面向所述彈性軸在所述軸向方向上的端部。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包括所述接觸表面的所述至少一個支承進一步包括: 傾斜表面,所述傾斜表面形成在所述軸支撐部和所述凹進部分之間,以相對於所述軸支撐部傾斜,並且從所述軸支撐部朝著所述凹進部分的凹陷區域延伸。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在所述片狀物被夾持在所述驅動輥和所述從動輥之間的同時被饋送的情況下,所述突起被形成為具有這樣的長度:在沿著所述彈性軸的軸向方向的視圖中,所述突起不會從所述從動輥的饋送表面突出到所述驅動輥一側。
5.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彈性軸為通過螺旋盤繞的線材形成的螺旋彈簧;並且 所述突起通過螺旋盤繞的線材的一端形成,所述突起從所述彈性軸的螺旋盤繞體徑向向外突出。
6.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所述彈性軸包括僅形成在所述彈性軸在所述軸向方向上的一端上的所述突起。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片狀物饋送裝置,其特徵在於, 每個所述支承包括所述接觸表面。
【文檔編號】B65H5/00GK103964231SQ201410042017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8日 優先權日:2013年1月31日
【發明者】秋松孝幸 申請人:兄弟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