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21:50:21 2
專利名稱: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技術領域[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救生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
技術背景[0002]我國煤礦95%是井工煤礦,生產環境比較惡劣,礦難發生相對頻繁,快速改變煤礦系統安全生產現狀,從根本上扭轉安全生產的被動局面成為當務之急。救生艙主要放置於煤礦採掘工作面、主運巷道等附近,當井下發生瓦斯煤塵爆炸、冒頂塌落等緊急事故,井下環境不適宜礦工繼續升井逃生和暫時無法逃生時,可快速進入避險艙內進行避險待援,救生艙相對外界環境來說是一個密閉的空間。[0003]避險人員進入救生艙,在缺氧條件下,避險人員很難維持生命等待救援,井下救生艙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對救生艙這個密閉環境進行供氧,有毒有害氣體的稀釋處理。 目前,救生艙供氧主要是手動供氧,但是在礦難發生以後,慌忙、緊張的心理環境下,避險人員手動操作供氧系統,極易發生錯誤,帶來不必要的二次傷害。還有如果避險人員已經受傷,行動不便情況下,來回手動控制艙內氧氣濃度,非常不人性化。實用新型內容[0004]為解決以上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在發生礦難以後為進入救生艙人員提供艙內氧氣供給,為避險人員維持生命提供必要保障,其通過自動供氧系統,在不用任何操作情況下,實現對避險人員的自動供氧操作,具有自動調節艙內氧氣濃度的特點。[0005]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包括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出風口、氧氣濃度傳感器、程序控制器和電源,其中,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及出風口依次順序通過連接管路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皆與程序控制器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程序控制器皆與電源相連。[0006]該裝置還包括隔爆電氣控制箱,質量流量控制器設置在隔爆電氣控制箱內。[0007]所述的質量流量控制器並連設置兩臺,其中一臺為備用質量流量控制器。[0008]該裝置還包括轉子流量計,轉子流量計通過管路一端連接於減壓閥與質量流量控制器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另一端連接於出風口。[0009]所述的減壓閥上設置壓力表。[0010]所述的連接管路為不鏽鋼管路。[0011]所述的隔爆電氣控制箱面板上設置電源開關,該電源開關與所述的電源相連,控制所述電源的開閉。[0012]所述的氧氣氣源由八個壓縮醫用氧氣瓶組成。[0013]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0014]本實用新型通過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及程序控制器配套使用,實現3了對井下救生艙氧氣濃度的自動控制,艙內氧氣濃度不會過高,也不會產生氣壓急劇上升的情況,同時可以避免氧氣濃度過低,人員缺氧窒息的情況。通過設置轉子流量計,可手動調節救生艙內氧氣濃度,確保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實現自動供氧時,還可使用手動供養。本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實現了自動有序高效供氧,操作快捷方便。
[0015]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並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起用於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0016]在附圖中[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
[0018]為使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0019]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該裝置包括氧氣氣源1、直通球閥2、過濾器3、減壓閥5、質量流量控制器8、出風口 12、氧氣濃度傳感器9、程序控制器 (圖未示)和電源(圖未示),其中,氧氣氣源1、直通球閥2、過濾器3、減壓閥5、質量流量控制器8、出風口 12依次順序通過連接管路11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8、氧氣濃度傳感器9 皆與程序控制器相連,氧氣濃度傳感器9將採集到的艙內氧氣濃度以模擬信號方式反饋給程序控制器,程序控制器根據模擬信號進而控制質量流量控制器8的流量大小,實現整個井下救生艙內氧氣濃度的自動調節;質量流量控制器8、氧氣濃度傳感器9及程序控制器皆與電源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8和氧氣濃度傳感器9皆與電源(圖未示)相連,由電源提供給質量流量控制器8、氧氣濃度傳感器9及程序控制器動力電。[0020]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還包括隔爆電氣控制箱7,質量流量控制器8設置在隔爆電氣控制箱7內,避免氧氣電氣爆炸對井下救生艙內的影響。[0021]所述的質量流量控制器8並連設置兩臺,其中一臺為備用質量流量控制器8。當出現特殊情況,啟用備用質量流量控制器8。[0022]本實用新型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還包括轉子流量計10,轉子流量計10通過管路一端連接於減壓閥5與質量流量控制器8之間的連接管路11上,另一端連接於出風口 12。當特殊情況下不能實現自動供氧時,比如電源、質量流量控制器8出現故障等,可通過轉子流量計10實現手動供氧。[0023]所述的減壓閥5上設置壓力表4,可以直觀看出減壓閥5兩端氧氣壓力的情況。[0024]所述的連接管路11為不鏽鋼管路。[0025]所述的隔爆電氣控制箱7面板上設置電源開關,該電源開關與所述的電源相連, 控制所述電源的開閉。[0026]所述的氧氣氣源1由八個壓縮醫用氧氣瓶組成。[0027]本實施例中程序控制器採用德國西門子PLC (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可編程邏輯控制器)控制器。[0028]本實用新型給井下救生艙供養時,先需打開氧氣氣源,打開隔爆電氣控制箱7面板上的電源開關,綠燈亮為運行狀態,氧氣依次經過直通球閥2、過濾器3和減壓閥5,經減壓閥5減壓後,氧氣壓力調整到0. 17MI^左右,氧氣一路進入質量流量控制器8控制輸出流量,另一路進入轉子流量計10,轉子流量計10可手動調節輸出流量,最後氧氣由出風口 12 進入井下救生艙內,供救生艙內人員使用。當井下救生艙內氧氣濃度低於設定值(19%) 後,程序控制器會自動打開質量流量控制器8給人員艙供氧氣,當氧氣濃度高於設定值 (23% )後,程序控制器會自動關閉質量流量控制器8停止供氧,此方式循環控制,實現整個井下救生艙內氧氣濃度的自動調節,無需避險人員過多幹涉,供氧功能高效。當特殊情況下不能實現自動供氧時,比如電源、質量流量控制器8出現故障等,可通過轉子流量計10實現手動供氧。[0029]本實用新型通過質量流量控制器8、氧氣濃度傳感器9及程序控制器配套使用,實現了對井下救生艙氧氣濃度的自動控制,艙內氧氣濃度不會過高,也不會產生氣壓急劇上升的情況,同時可以避免氧氣濃度過低,人員缺氧窒息的情況。通過設置轉子流量計10,可手動調節救生艙內氧氣濃度,確保在特殊情況下不能實現自動供氧時,還可使用手動供養。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實現了自動有序高效供氧,操作快捷方便。[0030]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 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 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範圍。
權利要求1.一種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出風口、氧氣濃度傳感器、程序控制器和電源,其中,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及出風口依次順序通過連接管路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皆與程序控制器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程序控制器皆與電源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隔爆電氣控制箱,質量流量控制器設置在隔爆電氣控制箱內。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質量流量控制器並連設置兩臺,其中一臺為備用質量流量控制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該裝置還包括轉子流量計,轉子流量計通過管路一端連接於減壓閥與質量流量控制器之間的連接管路上,另一端連接於出風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減壓閥上設置壓力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連接管路為不鏽鋼管路。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隔爆電氣控制箱面板上設置電源開關,該電源開關與所述的電源相連,控制所述電源的開閉。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氧氣氣源由八個壓縮醫用氧氣瓶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井下救生艙自動供氧裝置,包括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出風口、氧氣濃度傳感器、程序控制器和電源,其中,氧氣氣源、直通球閥、過濾器、減壓閥、質量流量控制器及出風口依次順序通過連接管路相連,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皆與程序控制器相連。所述的質量流量控制器並連設置兩臺,該裝置還包括轉子流量計。本實用新型通過質量流量控制器、氧氣濃度傳感器及程序控制器配套使用,實現了對井下救生艙氧氣濃度的自動控制,通過設置轉子流量計,可手動調節救生艙內氧氣濃度,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安全方便,實現了自動有序高效供氧,操作快捷方便。
文檔編號E21F11/00GK202250177SQ201120321219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8月30日 優先權日2011年8月30日
發明者孫克, 楊雁, 步秀紅, 趙勁松 申請人:北京新立機械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