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漏失熱洗管柱的製作方法
2023-04-26 10:36:52 2

本實用新型涉及石油領域,具體涉及高析蠟點油藏的熱洗,尤其是一種防漏失熱洗管柱。
背景技術:
對於高析蠟點油藏,因為析蠟溫度高,原油經常在未採出井筒時就已經達到析蠟點,因此造成井筒結蠟現象,嚴重的甚至在抽油泵附近就已經開始結蠟,嚴重影響生產。目前解決井筒析蠟的方法主要有定期熱洗、空心杆電加熱和化學藥劑清蠟。空心杆電加熱和化學藥劑清蠟投入和運行成本高,一般作為待選方案,定期進行熱洗是清蠟最為簡單有效的方法。目前的熱洗管柱為通過油管建立油管與油套環空之間的熱水循環,加熱井筒進行清蠟。然而隨著油藏的開發,地層壓力降低,在進行熱洗時往往存在熱水上返比較困難,尤其是裂縫性油藏經常出現「只進不出」的現象,造成大面積地層漏失,嚴重汙染地層。
綜上所述,現有技術中存在以下問題:目前的熱洗管柱在進行熱洗時往往存在熱水上返比較困難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防漏失熱洗管柱,以解決目前的熱洗管柱在進行熱洗時往往存在熱水上返比較困難的問題。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防漏失熱洗管柱,設置在套管內,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包括:
內油管,設置在套管內;
上打孔篩管,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
上封隔器,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上打孔篩管的下方;
下封隔器,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位於所述上封隔器的下方;
外油管,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上封隔器與所述下封隔器之間;
下打孔篩管,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下封隔器的下方;
喇叭口,連接在所述下打孔篩管的下方;
所述外油管的外徑大於所述內油管的外徑但小於所述套管的內徑。
進一步的,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還包括:上轉換接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與上打孔篩管之間,所述上轉換接頭位於所述上打孔篩管的上方。
進一步的,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還包括:下轉換接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與下打孔篩管之間,所述下轉換接頭位於所述下打孔篩管的下方。
進一步的,所述上轉換接頭包括:管狀的第一內油管接頭和套設在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之外的第一外油管接頭;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上部設有第一內螺紋和第二外螺紋,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下部設有第三外螺紋,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中部設有凸出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的第一卡臺;所述第一卡臺位於所述第二外螺紋和第三外螺紋之間;
所述第一外油管接頭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之外並卡接在所述第一卡臺上的環形頂蓋以及連接在所述環形頂蓋之下的第一外管,所述環形頂蓋與所述第一外管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外管的下部設有第四內螺紋;
所述上轉換接頭還包括:密封連接在第一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與所述環形頂蓋之間的第一密封墊。
進一步的,所述下轉換接頭包括:管狀的第二內油管接頭和套設在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之外的第二外油管接頭;
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上部設有第五內螺紋和第六外螺紋,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下部設有第七內螺紋,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中部設有凸出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的第二卡臺;所述第二卡臺位於所述第六外螺紋和第七內螺紋之間;
所述第二外油管接頭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之外並卡接在所述第二卡臺上的環形底蓋以及連接在所述環形底蓋之上的第二外管,所述環形底蓋與所述第二外管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外管的是部設有第八外螺紋;
所述下轉換接頭還包括:密封連接在第二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與所述環形底蓋之間的第二密封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墊支撐在所述第一卡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墊支撐在所述第二卡臺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上部的內徑和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下部的內徑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上部的內徑和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下部的內徑相同。
在熱洗時,首先下入防漏失熱洗管柱,坐封封隔器,然後由油套環空進行打壓注水,經上打孔篩管進入內油管和外油管之間的環空,然後經下打孔篩管流入油套環空,最後經喇叭口進入內油管循環出井筒。整個循環過程中,熱水流經井口至井底,加熱了井筒,能起到清蠟作用,同時熱水未流經地層,避免了因油藏低壓造成的地層漏失,從而保護了地層。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防漏失熱洗管柱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上轉換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下轉換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號說明:
1-套管,2-內油管,3-上轉換接頭,4-上打孔篩管,5-上封隔器
6-外油管,7-下封隔器,8-下打孔篩管,9-下轉換接頭,10-喇叭口 11-油層
31-第一內油管上接頭,32-第一內油管下接頭,33-第一外油管,34-第一密封墊,35-第一卡臺
91-第二內油管上接頭,92-第二內油管下接頭,93-第二外油管,94-第二密封墊,95-第二卡臺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一種防漏失熱洗管柱,設置在套管1內,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包括:
內油管2,設置在套管1內;
上打孔篩管3,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
上封隔器5,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上打孔篩管的下方;
下封隔器7,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位於所述上封隔器的下方;
外油管6,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上封隔器與所述下封隔器之間;
下打孔篩管8,套設連接在所述內油管上並且連接在所述下封隔器的下方;
喇叭口10,連接在所述下打孔篩管的下方;
所述外油管6的外徑大於所述內油管2的外徑但小於所述套管1的內徑。
整趟管柱通過油管相連接,在熱洗時,首先下入管柱串,坐封封隔器,然後由油套環空進行打壓注水,經上打孔篩管4進入內外油管環空,然後經下打孔篩管8流入油套環空,最後經喇叭口進入內油管循環出井筒。整個循環過程中,熱水流經井口至井底,加熱了井筒,能起到清蠟作用,同時熱水未流經地層,避免了因油藏低壓造成的地層漏失,從而保護了地層。
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還包括:上轉換接頭3,連接在所述內油管2與上打孔篩管4之間,所述上轉換接頭位於所述上打孔篩管的上方,起到連接作用。
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防漏失熱洗管柱還包括:下轉換接頭9,連接在所述內油管2與下打孔篩管8之間,所述下轉換接頭9位於所述下打孔篩管的下方起到連接作用。
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上轉換接頭3包括:管狀的第一內油管接頭和套設在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之外的第一外油管接頭;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上部(即內油管上接頭31)設有第一內螺紋和第二外螺紋,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下部(即內油管下接頭32)設有第三外螺紋,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中部設有凸出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的第一卡臺35;所述第一卡臺位於所述第二外螺紋和第三外螺紋之間;
所述第一外油管接頭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之外並卡接在所述第一卡臺上的環形頂蓋以及連接在所述環形頂蓋之下的第一外管33,所述環形頂蓋與所述第一外管相互垂直,所述第一外管的下部設有第四內螺紋;
所述上轉換接頭還包括:密封連接在第一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與所述環形頂蓋之間的第一密封墊34。
進一步的,如圖1和圖3所示,所述下轉換接頭包括:管狀的第二內油管接頭和套設在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之外的第二外油管接頭;
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上部(即內油管上接頭91)設有第五內螺紋和第六外螺紋,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下部(內油管下接頭92)設有第七內螺紋,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中部設有凸出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的第二卡臺95;所述第二卡臺位於所述第六外螺紋和第七內螺紋之間;
所述第二外油管接頭包括:套設在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之外並卡接在所述第二卡臺上的環形底蓋以及連接在所述環形底蓋之上的第二外管93,所述環形底蓋與所述第二外管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外管的是部設有第八外螺紋;
所述下轉換接頭還包括:密封連接在第二內油管接頭的外側面與所述環形底蓋之間的第二密封墊94。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密封墊34支撐在所述第一卡臺35上,以便支撐穩定。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密封墊94支撐在所述第二卡臺95上。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上部的內徑和所述第一內油管接頭的下部的內徑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為一體式結構,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上部的內徑和所述第二內油管接頭的下部的內徑相同。
如圖2和圖3,圖2為上轉換接頭3,第一內油管上接頭設有內螺紋,第一內油管下接頭設有外螺紋,用於連接上下內油管,第一外油管接頭設有內螺紋,用於連接外油管;圖3為下轉換接頭9,第二內油管上接頭、第二內油管下接頭均設有內螺紋,用於連接上下內油管,第二外油管接頭設有外螺紋,用於連接外油管。在第二內油管上接頭均設有外螺紋,用於套接外油管接頭,並且兩者連接之處有第二密封墊94。
在作業時,先下入喇叭口10,連接內油管2,連接下轉換接頭9的第二內油管下接頭,然後將第二外油管接頭沿第二內油管上接頭外螺紋套入第二內油管接頭,下轉換接頭的第二內油管上接頭連接內油管,第二外油管接頭連接外油管。然後通過內外油管依次連接下打孔篩管、下封隔器、上封隔器、上打孔篩管。連接上轉換接頭時,先連接上轉換接頭的第一內油管下接頭,然後將第一外油管接頭沿內油管上接頭外螺紋套入第一內油管接頭,並且將外油管接頭連接外油管,最後連接內油管至井口。
本實用新型通過上下轉換接頭增加了內外油管環空,因此在低壓裂縫性油藏熱洗時可以避開地層,防止漏失,保護地層。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圍。為本實用新型的各組成部分在不衝突的條件下可以相互組合,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