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與流程
2023-05-09 21:28:11 3
本發明涉及一種食用菌的接種方法,尤其涉及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
背景技術:
現行的香菇等食用菌栽培袋接種方法均是在食用菌生產大棚或接種室裡安置接種箱並在接種箱內完成,或在接種室裡封閉環境下完成的,要完成接種環節,必須是在全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無菌接種。這種傳統接種方式的弊端表現在:受獨立、封閉接種空間限制,單次接種量很小,需要預先經過反覆滅菌達到無菌條件下才能接種,操作繁瑣,且使用臭氧、甲醛、氣霧消毒盒燻蒸進行空間滅菌如無長時間空置則殘留氣體對接種人員健康有較大影響。如果要進行大批量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和大量的接種箱設備、接種室空間,並且因為接種設備或空間在連續循環使用的情況下難以保證滅菌效果和內部接種人員健康安全要求,並且接種後栽培袋需要轉運至培養大棚空間,過程中也極易造成汙染,不利於批量栽培袋的接種,不能夠滿足規模性生產的需要。
接種空間容量的不足和因此造成的接種耗時延長:封閉式接種法如使用接種箱,其空間容量為1-2m3,接種室多為30-40m3,容納食用菌栽培袋分別為30袋和2000袋,每完成一次接種需要額外耗費較長的空間滅菌和滅菌劑殘毒降解時間,同時封閉式接種後搬運過程中造成的汙染率上升。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避免汙染且提高接種效率的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下述方法:
1)分區
將接種大棚均分為兩個接種區,每個接種區分四列擺放整齊,將接種工具 和菌种放於兩個接種區之間,在接種菌袋一側鋪設聚乙烯膜;
2)消毒
對接種工具、菌種、接種菌袋進行消毒,消毒時間為4-6小時;
3)接種
消毒結束後,先打開大棚兩端覆蓋膜通風4-6分鐘,再將菌種依次放置在接種菌袋堆一側的聚乙烯膜上,一字型鋪開一層;然後進行接種菌袋錶面消毒,同時用滅菌接種錘打穴,並填放菌種,控制菌種穴與空氣接觸時間在三秒內;然後完成覆膜工作,從填放菌種到完成覆膜控制時間在60秒內;
按照步驟3)的方法,依次完成剩餘的接種工作。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大棚的長、寬和弓高分別為15-30米、6-8米和2.6-3米,所述大棚內放置7千-1.4萬個接種菌袋,所述設置在大棚內的每個接種區包括四列沿長度方向平行排列的接種容器,所述接種接種菌袋放置在接種容器中,兩接種容器之間沿寬度方向間隔50釐米,每個接種容器的長度為6-13.5米,所述接種工具和菌种放置在接種容器沿長度方向一側,所述接種容器寬度方向一側設有聚乙烯膜,所述聚乙烯膜的長不超過13.5米,所述聚乙烯膜的寬不超過1米。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大棚的長、寬和弓高分別為30米、6米和2.6米,所述大棚內放置1.4萬個接種菌袋,所述大棚中的每個接種區沿長度方向設置兩個,所述接種菌袋均布在兩個接種區中,所述兩接種區之間沿長度方向間隔3米。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對所述接種工具、接種菌袋和菌種消毒,進行消毒的方法為氣霧消毒或電離臭氧消毒。
作為優選的技術方案,所述步驟3)中控制菌種穴與空氣接觸時間為1-3秒;從填放菌種到完成覆膜控制時間在45-60秒。
由於採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將打穴、接種和覆膜人員有序安排,通過減少接種時間有效降低接種穴處雜菌汙染概率,同時在接種後通過降低發菌環境的外界溫度和溼度,增大通風量使接種穴處裸露在外的菌種迅速風乾,從而抑制雜菌的萌發和生長同時形成自然的隔 離,杜絕了空氣中雜菌孢子的二次汙染。通過以上方法有效的降低菌種汙染率,提高接種效率和成功率,減小了臭氧、甲醛、氣霧消毒盒對接種人員健康的損害,降低了食用菌生產企業接種成本,減少了環境汙染,利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進行食用菌的生產活動,可實現開放式規模化接種,接種時可根據出菇棚的長寬,設置接種堆的大小,不受接種量多少的限制;利用本發明提供的方法可有效降低食用菌生產過程中因接種導致的汙染率,降低生產成本;本發明是一種針對食用菌接種方法的技術發明,操作簡單、易於掌握,不增加生產成本、不汙染環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一: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下述方法:
1)分區
將接種大棚均分為兩個接種區,每個接種區分四列擺放整齊,將接種菌袋放置在大棚的接種區中,所述接種區為設置在大棚中的開放區域,接種區大小可根據大棚的大小進行調整,相較於以往的接種箱或接種室,大大提高了接種的數量和效率,減少接種操作時所受的限制,同時,將接種菌袋直接放置在大棚中,減少菌袋的操作過程中的搬袋次數,降低汙染率,所述接種菌袋為聚乙烯塑膠袋,所述袋體內裝有接種料,所述接種料包括棉籽殼、闊葉樹木屑、玉米軸、麩皮、米糠、玉米面、蔗糖、石灰、石膏、磷酸二氫鉀等物質,裝袋後,將袋口用線紮緊,形成接種菌袋,為在接種過程中提高速度,儘量減少空氣中雜菌進入菌袋的可能性,將接種過程中需要用的工具一一擺放在菌袋周圍,所述接種菌袋寬度方向的一側放置聚乙烯膜,將接種工具和菌种放於兩個接種區之間。
2)消毒
在接種之前,將所述接種工具、接種菌袋和菌種進行消毒至少4-6小時,最好為5小時,同時,為避免人工在接種過程中造成汙染,進行接種的工人也 需要消毒除菌。
3)接種
進行完上述步驟2)的消毒過程後,打開設置在所述大棚兩端的覆膜通風4-6分鐘,通風可有效減少臭氧、甲醛、氣霧消毒盒對接種人員健康的損害,通風完畢後,再將菌種依次放置在接種菌袋堆一側的聚乙烯膜上,一字型鋪開一層;菌種排列時可與接種菌袋相對應,放置完菌種後,工人對接種菌袋的外表面進行消毒,消毒完畢後,用滅菌接種錘在菌袋已消毒的表面打穴,打穴過程要求迅速,同時,一個工人打穴完成後,後續的多個接種員快速將菌種填放到穴內,所述打穴、填放要求連續,且中間不能間隔,控制菌種穴與空氣接觸時間在三秒內,填放完畢後,將聚乙烯膜覆蓋在菌種上,從填放菌種到完成覆膜控制時間在60秒內;按照步驟3)依次完成剩餘接種工作,開放的環境中進行接種雖然克服封閉環境所帶來的不便,但開放環境最大的問題在於空氣的流通性高,空氣中雜菌的數量較多,會造成一定的汙染,上述接種過程將打穴、接種和覆膜工序連貫安排,且高效的控制時間,最大限度的杜絕雜菌進入穴內,通過減少接種時間有效降低接種穴處雜菌汙染概率,同時在接種後通過降低發菌環境的外界溫度和溼度,增大通風量使接種穴處裸露在外的菌種迅速風乾,從而抑制雜菌的萌發和生長同時形成自然的隔離,杜絕了空氣中雜菌孢子的二次汙染,通過以上方法有效的降低菌種汙染率,提高接種效率和成功率。
現有的消毒方式具有多種,本發明所述的一種開放式食用菌接種方法提到的對所述接種工具、接種菌袋和菌種消毒進行消毒的方法為氣霧消毒或電離臭氧消毒,氣霧消毒或電離臭氧消毒均為食用菌界公認和符合國家安全生產標準的消毒方式,對人體危害較小。
所述大棚的長、寬和弓高分別為15米、6米和2.6米,所述大棚內放置大約7千個接種菌袋,所述設置在大棚內的接種區包括四列沿長度方向平行排列的接種容器,所述接種菌袋放置在接種容器中,接種菌袋沿接種容器的長度方向一字排開,所述接種容器為上部開口具有凹槽的容器,所述接種容器為長條狀,兩接種容器之間沿寬度方向間隔50釐米,間隔處放置聚乙烯膜,所述聚乙烯膜的長不超過13.5米,寬不超過1米,所述聚乙烯膜用於接種後的覆膜, 每個接種容器的長度為13.5米,小於大棚1的長度,所述接種容器也可以根據接種量調節長短,所述接種工具和菌种放置在接種容器沿長度方向一側。
所述大棚1中的接種容器2按照上述的食用菌接種方法依次進行接種。
實施例二: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於:所述大棚1的長、寬和弓高分別為30米、6米和3米,所述大棚1內放置1.4萬個接種菌袋,如圖1所示,所述大棚1的長度變為實施例一的兩倍,寬度不變,因此,所述大棚1中的接種區沿長度方向設置兩個,所述接種菌袋均布在兩個接種區中,所述兩接種區之間沿長度方向間隔3米,間隔處放置接種工具和菌種,所述接種區的接種容器2寬度間隔距離不變,且仍設置四列,所述大棚的大小也可以根據接種菌種的多少進行變化,該變化也在本發明的保護之列。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徵及本發明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發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明範圍內。本發明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