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卡扣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10 10:03:47 1

本發明涉及包括卡扣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
背景技術:
已知不同類型的容器――例如包或皮革製品――這些容器設置有卡扣,該卡扣設計成使屬於諸如包或皮革製品等容器的兩個片狀物或壁保持彼此靠近或重疊。
例如,存在設置有卡扣的包,該卡扣可以固定到所述片狀物或壁中的一者並且設計成使卡扣的一部分引入到設置在所述片狀物或壁中的另一者上的扣孔中,以便允許上述片狀物或壁閉合或者無論如何使片狀物或壁彼此靠近。
設置有上述類型的卡扣的包在例如專利ep0821894中被公開。
然而,設置有在現有技術中已知的卡扣的包受到不同缺點的影響。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設置有卡扣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該容器能夠解決現有技術的缺點並且同時可以以簡單、經濟的方式製造。
特別地,由本發明解決的技術問題中的一個問題是提供一種設置有可靠、易於使用且不太大的卡扣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
根據本發明,藉助於包括卡扣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解決了這個問題和其他問題,其中,所述容器具有在所附的獨立權利要求中闡述的特徵。
所附的權利要求是在與本發明有關的下文詳細描述中提供的技術教導的一體部分。特別地,所附的從屬權利要求詳細地限定了本發明的一些優選實施方式並且描述了可選的技術特徵。
通過細讀下文詳細描述可以最好地理解本發明的其他特徵和優點,下文詳細描述通過舉例的方式特別是參考以下簡要描述的附圖提供,但是並且不限於這些附圖。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設計用於在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中使用的卡扣的透視圖。
圖2a-2c是示出圖1所示的卡扣能夠呈現的一系列操作狀態的側視圖。
圖3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設計用於在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中使用的卡扣的變型的透視圖。
圖4是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製作並包括圖1和圖2a-2c所示的一對卡扣的例如包等容器的透視圖。
圖5a、5b、5c是圖4所示包的側剖面的示意圖,其中,可以看到卡扣和包能夠呈現的一系列操作狀態。
圖6是根據另一個實施方式製作的包的局部透視圖,其中,所述包包括圖3所示類型的卡扣。
圖7是圖6所示包的局部透視圖,在這裡呈現為另一種操作狀態。
圖8是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的包的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特別地,參考圖1和圖2a-2c,附圖標記1總體上表示供根據本發明的示例性實施方式製造的例如包或皮革製品的容器使用的卡扣(或閉合裝置)。
在所示實施方式中,容器是包或皮革製品。然而,由於本發明的原理也可以應用於能夠容納物體或物品的其他產品,所以這方面不應被認為是對為本發明劃定的保護範圍的限制。
卡扣1包括用於固定到容器的一個片狀物或壁的固定部分10。此外,卡扣1包括加寬部分例如僅僅作為示例的扣片12,扣片12用於防止卡扣1從設置在容器的另一個片狀物或壁上的扣孔移開。此外,卡扣1包括中間連接部分例如僅僅作為示例的杆14,杆14通過第一鉸鏈21和第二鉸鏈22以旋轉方式分別連接到固定部分10和扣片12。
如可以在圖2a-2c看到的,固定部分10和扣片12構造成在使用者的作用下相對於杆14旋轉,從而使卡扣1在多種不同操作狀態之間移動。
特別地,卡扣1能夠呈現:
-緊湊狀態(圖2a),其中,扣片12和固定部分10彼此靠近並且並
置在相對於杆14的相反兩側;
-伸展狀態(圖2b),其中,扣片12與杆14基本對齊,從而允許卡
扣1朝向扣孔移動;
-閉合狀態(圖2c),其中,固定部分10和扣片12布置成彼此相距
一定距離,即扣片12沿著與杆14基本垂直的方向布置,從而防止
卡扣1從扣孔移出。
因此,扣片12方便地是板狀或大體上為二維元件。
所述鉸鏈21、22中的至少一個鉸鏈是形成使被連接的部件能夠圍繞鉸接軸線旋轉的鉸鏈約束的平面鉸鏈。
優選地,鉸鏈21、22都是平面鉸鏈。
參考圖1所示的優選實施方式,所述平面鉸鏈21、22的鉸接軸線彼此平行。備選地,所述平面鉸鏈21、22的鉸接軸線也可以彼此不平行,例如這些鉸接軸線可以是偏斜的。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個實施方式(未示出),至少一個鉸鏈是球形鉸鏈。術語「球形鉸鏈」表示使被連接的部件能夠圍繞一個點在空間中以三維方式旋轉的鉸鏈約束。
在圖1所示的實施方式中,固定部分10包括大體上二維的板16。特別地,板16具有與扣片12的橫截面基本相似的橫截面。
優選地,如為了簡化的原因僅可以在圖1中看到的,板16與多個片材18相關聯,片材18彼此連接以形成多邊形結構。板10和片材18形成開口19,開口19用於將裝置1約束到罩蓋的附件。
在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鉸鏈21布置在杆14的一個軸向端部。
在所示的實施方式中,第二鉸鏈22布置在杆14的(另一個)軸向端部。
優選地,第一鉸鏈21布置在例如板16的固定部分的中部或心部。特別地,在閉合狀態下,板16相對於杆14在相反兩側橫向延伸。
優選地,第二鉸鏈22布置在例如扣片12的加寬部分的中部或心部。特別地,在閉合狀態下,扣片12相對於杆14在相反兩側橫向延伸。
參考圖2a-2c,可以在下文中找到對卡扣1的操作的描述。
在圖2a中,卡扣1處於緊湊或靜置狀態,其中,扣片12與固定部分10之間的距離最短。扣片12和板16彼此平行並且還平行於杆14。這種布置允許裝置在不與設置在包的片狀物或壁上的扣孔接合時變得緊湊。
如可以在圖中看到的,中間連接部分優選為杆14,或者,無論如何,中間連接部分特別地以直線方式縱向延伸。
通過使杆14相對於固定部分10旋轉(在該示例中轉過90°),卡扣1達到如圖2b所示的伸展狀態或插入狀態,其中,扣片12和連接元件14彼此平行。在這個位置,卡扣1能夠容易地被引入到設置在包上的扣孔中或者從設置在包上的扣孔中被移除。
在扣片12――和杆14的一部分――已經插入穿過扣孔之後,使用者使扣片12相對於杆14旋轉(在該示例中轉過90°),從而使裝置達到圖2c所示的閉合位置。在這個位置,扣片12相對於杆14旋轉(在該示例中它們是基本垂直的),以便防止卡扣1從設置在包上的扣孔移開。
優選地,至少一個平面鉸鏈21和/或22具有凸輪輪廓,該凸輪輪廓用於保持杆14以及固定部分10和扣片12中的至少一者之間的預定的相互角位置。凸輪構造成在通過所述鉸鏈連接的元件處於預定的相互角位置時對圍繞鉸鏈21、22的旋轉提供更大的阻力,使得這些元件可以更牢固地保持在預定位置。此外,凸輪也可以製作成在被連接的元件的不同相互角位置提供更大的阻力。
如果在第一鉸鏈21上獲得凸輪輪廓,則被連接的元件是杆14和固定部分10。另一方面,如果在第二鉸鏈22上獲得凸輪輪廓,則被連接的元件是杆14和扣片12。
方便地,兩個鉸鏈21、22都具有凸輪輪廓。優選地,鉸鏈21、22的凸輪輪廓製造成在圖2a-2c所示的三種操作狀態下更牢固地保持卡扣1。
圖3示出了卡扣1的另一個變型,其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對應於與結合前面附圖中所示的實施方式描述的元件和部件相同的元件和部件,這是因為對於這些元件和部件而言參考了上文描述。
在該實施方式中,卡扣1包括另外的加寬部分例如僅僅作為示例的另外的扣片32,另外的扣片32布置在相對於上文所述加寬部分的相反側。因此,另外的扣片32設計成防止裝置從設置在容器上的另外的扣孔移開。此外,卡扣1包括另外的中間連接部分例如僅僅作為示例的另外的杆34,另外的杆34通過第三鉸鏈23和第四鉸鏈24分別鉸接至固定部分10和固定部分10。
固定部分10、第二扣片32和第二桿34能夠移動到與在上文中對固定部分10、扣片12和杆14描述的操作狀態相同的操作狀態(但是在相反側)。
優選地,布置在固定部分10的相反兩側的元件具有相同的特徵以及相同的形狀,然而並非必須如此;因此,以這種方式,裝置關於固定部分10基本對稱。
優選地,鉸鏈23和24是平面鉸鏈。更優選地,所有鉸鏈21、22、23、24都是平面鉸鏈。特別地,通過具體參考圖3,平面鉸鏈21、22、23、24的所有旋轉軸線相互平行。
因此,卡扣1的第二變型被證實是有用的,特別是當需要將包的三個相鄰的片狀物或壁彼此移近時。更詳細地,當固定部分10固定到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時,扣片12和32中的每一個扣片能夠穿過在布置在相對於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的相反側的片狀物或壁上獲得的相應扣孔。這樣,卡扣1可以確保在相反兩側雙重閉合,從而使成對的片狀物或壁更接近。
圖4示出了例如包40等容器的實施方式。如將在下面詳細說明的,包40包括根據圖1和圖2a-2c製造的一對卡扣。
在該實施方式中,包40具有後片狀物或後壁42、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也稱為「隔層」)、以及前片狀物或前壁50。特別地,後片狀物或後壁42和前片狀物或前壁50在底部通過包的底部接合併且在側面通過一對側壁接合(這些細節在圖中未標示)。此外,還提供了在所示實施方式中固定到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的把手56。
優選地,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將包40的內部劃分成彼此隔開的兩個分隔區,這兩個分隔區在一側由後片狀物或後壁42界定並且在另一側由前片狀物或前壁50界定。
特別地,包40設置有一個卡扣1r和另外的卡扣1s,卡扣1r與包40的後片狀物或後壁42相關聯,而另外的卡扣1s又與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也稱為分隔物或「隔層」)相關聯。卡扣1r適於與設置在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上的第一扣孔46接合;而另一方面,卡扣1s適於與在前壁或前片狀物50上獲得的第二扣孔48接合。
換言之,具體參考所示的示例,包40包括:
-一對端部片狀物或端部壁(42,50);
-中間片狀物(44);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第一卡扣(1r),其中,所述固定部分(10)固定到一個端部片狀物或端部壁(42),並且所述加寬部分(12)面向所述中間片狀物(44)以便穿過設置在所述中間片狀物(44)上的孔(46);以及
-根據權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第二卡扣(1s),其中,所述固定部分(10)固定到所述中間片狀物(44),並且所述加寬部分(12)面向另一個端部片狀物或端部壁(50)以便穿過設置在另一個端部片狀物或端部壁(50)上的孔(48)。
圖5a示出了圖4所示包40的側剖面。在該圖中,卡扣1r和1s分別處於緊湊狀態或靜置狀態。因此,限定在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44的兩側的兩個分隔區是打開的並且可供使用者進入,因此使用者可以將物品放入包40中或者從包40中拿出物品。
圖5b示出了圖4所示包40的側剖面。在該圖中,卡扣1r和1s處於伸展或插入狀態,並且因此,卡扣1r、1s準備好插入相應的扣孔46、48中。
圖5c示出了圖4所示包40的側剖面,其中,在相應的扣片12和杆14已經插入相應的扣孔46、48之後,卡扣1r和1s處於閉合狀態。因此,包的分隔區藉助於所述卡扣1r、1s被拉得更靠近並保持閉合或者並置。
圖6和圖7示出了包40的另一個實施方式,包40包括像圖3所示那樣設計的卡扣1。
然而,在該實施方式中,包40的結構包括前片狀物或前壁51和後片狀物或後壁(未標示),該後片狀物或後壁終止於翼部52,翼部52能夠在前片狀物或前壁51上摺疊(圖6)或者能夠從前片狀物或前壁51掀起(圖7)。
在該實施方式中,把手固定在包40的側壁上(細節沒有標示)。
卡扣1與前片狀物或前壁51相關聯,使得扣片12和杆14面向袋40的外部並且扣片32和杆34面向承載翼部52的後片狀物或後壁。更詳細地,當翼部52摺疊在前片狀物或前壁51上時,扣片12和杆14適於與設置在翼部52上的扣孔54接合。另一方面,扣片32和杆34適於與布置在位於相對於翼部52的近端位置的片狀物或壁的一部分上的扣孔(未標示)接合。
該實施方式用於製造「雙面」面或可翻面的包。事實上,如果使用者將包40的裡面翻到外面,則扣片32和杆34在此時適於插入扣孔54。
如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理解的,對於「雙面」包的使用而言,圖3所示的卡扣也可以應用於沒有翼部52的包;例如,甚至是具有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的包,當需要時該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可以從包中移除(在這種情況下,固定部分固定在中間片狀物或中間壁上,並且扣孔設置在其他片狀物或壁上)或僅具有前片狀物或前壁和後片狀物或後壁的包(在這種情況下,根據包如何翻面,兩個片狀物或壁中的一個片狀物或壁承載固定部分,而另一個片狀物或壁承載單一的扣孔,該扣孔適於被卡扣從一側橫穿到另一側)。
圖8示出了另一個實施方式,包40包括根據圖1和圖2a-2c設計的卡扣1。
在該實施方式中,包40包括承載帶58的後片狀物或後壁42,帶58具有適於與卡扣1接合的一個或多個扣孔60。特別地,卡扣1固定在包40的前片狀物或前壁50上,並且卡扣1以杆14和扣片12朝向包40的外部突出。帶58方便地縫合在後片狀物或後壁42的外表面或內表面上。可選地,在能夠與卡扣1接合之前,帶58可以穿過位於前片狀物或前壁中的開口66。
自然地,所闡述的本發明的原理、實施方式和實現細節可以作為僅僅是非限制性示例的方式相對於在上文中描述和在附圖中示出的內容廣泛地改變,而這種方式不會超出由所附權利要求提供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