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的製作方法
2023-05-09 20:02:4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齒輪加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
背景技術:
齒輪是一種最常見的機械動力傳輸部件,用於與另一個類似的機械嚙合以傳遞旋轉運動,齒輪傳遞是機械中最常用的傳遞方式之一,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機械製造等領域。齒輪的加工質量,直接關係著機械設備的可靠性,齒輪鍛造後需對毛坯進行加工,一般是通過夾具或者工裝固定,然後對其進行磨齒加工等,因此在加工過程中,對齒輪的定位非常重要,而現有的定位齒輪的裝置存在著一些問題,如結構複雜、定位不夠牢靠,加工效果不理想,有時甚至會造成原材料的浪費,而且現有的齒輪定位裝置每次只能定位加工一個齒輪,加工效率低。
因此,如何對現有的齒輪加工定位夾具進行改進,使其克服上述缺陷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現狀,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在齒輪加工過程中,能一次定位兩個齒輪,生產效率高,且定位牢靠精度高,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採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包括定位芯軸及齒輪,所述定位芯軸上套設有均呈套筒狀的第一彈性套和第二彈性套,所述第一彈性套內端面設有第一前錐面和第一後錐面,所述第二彈性套上設置有第二前錐面和第二後錐面;所述定位芯軸上還套設有可沿所述定位芯軸滑移的錐形體和楔形體,所述定位芯軸上設置有斜面,所述錐形體的外端面上設有前錐形面和後錐形面,所述楔形體上設有楔形面;所述第一彈性套、所述錐形體、所述第二彈性套及所述楔形體呈犬牙交錯結構狀態,所述第一後錐面抵靠在所述斜面上,所述第一前錐面抵靠在所述後錐形面上,所述第二後錐面抵靠在所述前錐形面上,所述第二前錐面抵靠在所述楔形面上;所述楔形體的外端設有可推動所述楔形體及所述錐形體往所述定位芯軸方向移動並使所述第一彈性套和所述第二彈性套漲開的驅動機構。
所述第一彈性套和第二彈性套的側壁上均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沿軸向延伸的軸向分槽,所述軸向分槽的一端向外延伸至所述側壁的端部。
所述軸向分槽的末端均設有圓形通孔。
所述定位芯軸內設有容納腔,所述驅動機構包括設置在所述容納腔中的氣缸、一端與所述氣缸輸出端相連另一端穿出所述容納腔並設置有擋板的拉杆,所述擋板與所述拉杆固定連接,所述擋板與所述楔形體抵接,且所述氣缸能帶動所述拉杆往所述定位芯軸內側移動並使所述擋板推動所述楔形體往所述定位芯軸方向移動。
有益效果:
採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其第一彈性套和第二彈性套的側壁上均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沿軸向延伸的軸向分槽,軸向分槽的一端向外延伸至側壁的端部。採用此種技術方案,增加了彈性套的伸展範圍,並使彈套體能夠均勻地漲開,使定位效果更好,裝置加工精度更高。
2、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其軸向分槽的末端均設有圓形通孔。採用此種技術方案,能減少彈性套應力集中,增加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3、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其定位芯軸內設有容納腔,驅動機構包括設置在容納腔中的氣缸、一端與氣缸輸出端相連另一端穿出容納腔並設置有擋板的拉杆,擋板與拉杆固定連接,擋板與楔形體抵接,且氣缸能帶動拉杆往定位芯軸內側移動並使擋板推動楔形體往定位芯軸方向移動。採用此種技術方案,裝置結構緊湊,且使用方便。
4、本實用新型的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定位芯軸上設置有呈犬牙交錯結構狀態的第一彈性套、錐形體、第二彈性套及楔形體成犬牙交錯結構狀態,驅動裝置驅動楔形體往定位芯軸方向移動時,兩個彈性套都能漲開,能同時定位兩個齒輪,生產效率高,且定位牢靠精度高,裝置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彈性套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定位芯軸1,斜面11,齒輪2,第一彈性套3,第一前錐面31,第一後錐面32,第二彈性套4,第二前錐面41,第二後錐面42,錐形體5,前錐形面51,後錐形面52,楔形體6,楔形面61,驅動機構7,氣缸71,拉杆72,擋板73,軸向分槽8,圓形通孔9。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及所達成的功效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用以較佳的實施例及附圖配合詳細的說明,說明如下:
如圖1-圖2所示,一種齒輪加工定位夾具,包括定位芯軸1及齒輪2,作為本實用新型的改進,定位芯軸1上套設有均呈套筒狀的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第一彈性套3內端面設有第一前錐面31和第一後錐面32,第二彈性套4上設置有第二前錐面41和第二後錐面42;定位芯軸1上還套設有可沿定位芯軸1滑移的錐形體5和楔形體6,定位芯軸1上設置有斜面11,錐形體5的外端面上設有前錐形面51和後錐形面52,楔形體6上設有楔形面61;第一彈性套3、錐形體5、第二彈性套4及楔形體6呈犬牙交錯結構狀態,第一後錐面32抵靠在斜面11上,第一前錐面31抵靠在後錐形面52上,第二後錐42面抵靠在前錐形面51上,第二前錐面41抵靠在楔形面61上;楔形體6的外端設有可推動楔形體6及錐形體5往定位芯軸1方向移動並使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漲開的驅動機構7。本實施例中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結構相同,齒輪2套設在彈性套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更進一步的改進,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的側壁上均設置有多條均勻分布沿軸向延伸的軸向分槽8,軸向分槽8的一端向外延伸至側壁的端部,增加了彈性套的伸展範圍,並使彈性套能夠均勻地漲開,使定位效果更好,裝置加工精度更高。軸向分槽8的末端均設有圓形通孔9,能減少彈性套應力集中,增加了裝置的使用壽命。
定位芯軸1內設有容納腔,驅動機構7包括設置在容納腔中的氣缸71、一端與氣缸71輸出端相連另一端穿出容納腔並設置有擋板73的拉杆72,擋板73與拉杆72固定連接,擋板73與楔形體6抵接,且氣缸71能帶動拉杆72往定位芯軸1內側移動並使擋板73推動楔形體6往定位芯軸1方向移動,裝置結構緊湊,且使用方便。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流程這樣來實現:將待加工齒輪2分別套設在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上,氣缸71帶動拉杆72往定位芯軸1內側移動並使擋板73推動楔形體6往定位芯軸1方向移動,楔形體6使第二彈性套4漲開並將第二彈性套4向錐形體5方向擠壓,錐形體5受到擠壓後在定位芯軸1上向第一彈性套3方向滑移,第一彈性套3的另一端抵接在定位芯軸1上,在錐形體5的擠壓下漲開並緊緊抵靠在齒輪2孔內壁上,此時第二彈性套4也漲開並緊緊抵靠在齒輪2孔內壁上,即完成了對兩個齒輪2的定位,以進行後續的加工工作,加工完成後,氣缸71推動擋板73鬆開楔形體6,第一彈性套3和第二彈性套4在自身的彈力下均能恢復原形狀,取下齒輪2即可。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徵進行同等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精神與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