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點睛小古文節奏劃分(和孩子一起學文言文)
2023-05-10 02:50:28 1
原創 願做佛前一束青蓮 樂終古而未央人莫予毒
我國許多地方都有舞龍舞獅的傳統,紮好的龍或者獅子都需要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來用彩筆畫上眼睛,意味著給與龍或者獅子生命,顯得活靈活現。
我們現在所說「畫龍點睛」通常指化腐朽為神奇,把事物生化了。在寫作文的時候,畫龍點睛最重要,一篇很普通很平常的作文,如果結尾能夠升華,會使得整篇文章顯得很有文採。比如這首詠雪的詩,前三句是「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看了這三句誰能覺得這是詩呢,這不就是數數嗎,但是最後一句「飛入草叢都不見」,這就是畫龍點睛,化腐朽為神奇。
畫龍點睛這個成語出自唐朝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先看原文,「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畫四龍於壁,不點睛。每曰:「點之即飛去。」人以為誕,因點其一。須臾,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不點睛者皆在。」
「張僧繇於金陵安樂寺」, 張僧繇是南朝梁朝時期的畫家,以善於畫佛道著稱,南朝是我國歷史上佛教最盛行的時期之一,廟宇繁多,香火旺盛,杜牧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梁武帝本人又特別信奉佛教,他自己竟然多次出家,然後讓臣子們用巨額的贖金把他贖回去,算是變相給寺廟捐款。
張僧繇的名字還帶個「僧」字,可能本人也信佛吧,「僧」和「佛」這兩個字很特別,僧,曾人,曾經是凡人,佛,弗人,已經不是凡人了。
「金陵安樂寺」,南京安樂寺,現在早已經不復存在了,現在最有名的是雞鳴寺了吧。
「畫四龍於壁,不點睛」,在牆壁上畫了四條龍,都沒有畫眼睛。
「每曰:「點之即飛去」,經常說,畫上眼睛龍就會飛走。估計跟神筆馬良似的,不知是張僧繇的畫筆神奇,還是畫工神奇,還是本身龍有這樣的神奇效果。
「人以為誕」,人們認為這很荒誕,以為誕,就是以之為誕。
「因點其一」,於是他就試著給一條龍畫上了眼睛。
「須臾」,很短的時間,須臾是佛教用語,不一會的意思,但究竟有多長時間呢?據《僧袛律》記載,「一剎那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那麼可以算出來,一須臾是48分鐘。這麼看來一須臾時間也挺長的。
現在漢語詞彙中有大量的詞彙都是從佛教中來的,比如「世界」、「真相」、「絕對」、「一塵不染」、「無事不登三寶殿」等等。佛教的詞彙對於漢語是一次極大的豐富。漢語第二次得到極大豐富是20世紀初期,日語詞彙對漢語的補充,比如,「政府、組織、紀律、解決、經濟、派出所、共和」等等,幾乎無處不在。
「雷電破壁,一龍乘雲上天」,雷電交加,點睛的龍乘雲上天了。俗話說,雲從龍風從虎,《三國演義》中曹操對龍做了一番闡述,「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曹操說龍可以比喻世間的英雄,其實世間英雄大部分都是不得志的。
「不點睛者皆在」,沒有畫上眼睛的龍都在,不得志的英雄就像是沒有點睛的龍一樣,只能屈身守分,以待天時,不可與命爭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