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及汽車門鎖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11:54:32 1

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門鎖技術領域,具體地涉及一種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及包括該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的汽車門鎖。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拉線11是汽車門鎖的重要零部件,連接門鎖把手(圖未示)和鎖體開啟臂21,用於將汽車使用者施加在門鎖把手上的力傳導給鎖體開啟臂21,從而開啟門鎖。拉線11外包裹有拉線護套12,拉線護套12上連接有卡接頭13,卡接頭13卡接在鎖體支架22上,而鎖體支架22則固定在鎖體上,從而,卡接頭13和拉線護套12被固定在鎖體上。
現有技術中的拉線卡接結構100,卡接頭13與鎖體支架22之間通過過盈配合的方式結合在一起。鎖體支架22上設置有卡接槽23,卡接頭13從卡接槽23上的缺口進入卡接槽23。在卡接頭13進入卡接槽23後,裝配人員使用卡鉗等工具捏緊卡接槽23,使卡接頭13以過盈配合的方式安裝在卡接槽23中。
現有技術中,在將卡接頭13安裝到卡接槽23的裝配過程中,必須使用卡鉗等工具,安裝效率低,而且如果加工公差不到位會導致拉線11鬆脫。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該拉線卡接結構提升了裝配效率,且避免了拉線與鎖體支架鬆脫。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解決其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包括卡接頭和鎖體支架卡接頭包括第一限位部、第二限位部和連接在第一限位部與第二限位部之間的頸部,在卡接頭的徑向方向上,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的尺寸大於頸部的尺寸,頸部的外表面上包括至少一個圓弧面和至少一個平面,使頸部在不同方向上的寬度尺寸不同,鎖體支架上設置有卡接槽,頸部通過寬度尺寸較小的方位裝入卡接槽內,並通過寬度尺寸較大的方位防止從卡接槽內脫出。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頸部的外表面上包括一個圓弧面和一個平面。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頸部的外表面上包括兩個圓弧面和兩個平面,兩個圓弧面和兩個平面沿著頸部的外表面上交替分布,兩個圓弧面相對於頸部的中心對稱分布,兩個平面相對於頸部的中心對稱分布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接頭上設置有凸起,鎖體支架上設置有固定槽,當頸部固定時,凸起卡入固定在固定槽中。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鎖體支架上還設有凸塊,凸塊位於固定槽的一側且與鎖體支架板體表面之間形成一個傾斜角度。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凸起為半球形。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凸起設置在第二限位部上。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卡接頭上設置有旋轉把手。
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上下相互間隔且平行設置,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沿著卡接頭的徑向方向上突出形成為環形結構。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汽車門鎖,包括上述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
本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頸部的外表面上設有圓弧面和平面,使得頸部在不同方向上的徑向尺寸不相同。通過將頸部從徑向尺寸較小的方位裝入卡接槽,然後再旋轉頸部,使頸部徑向尺寸較大的方位對準卡接槽,即完成卡接頭在卡接槽的安裝,裝配效率高,且可以有效防止卡接頭從卡接槽中脫出。另外,卡接頭上還設置有凸起,鎖體支架上還設置有固定槽,凸起可在頸部轉動之後進入並固定在固定槽中,從而防止卡接頭相對於鎖體支架轉動,使整個結構更為牢靠。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中一種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的組裝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的剖視圖。
圖5A、圖5B為本實用新型其中一實施例中頸部與卡接槽配合的示意圖。
圖6A、圖6B為本實用新型另一實施例中頸部與卡接槽配合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實用新型目的所採取的技術方式及功效,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結構、特徵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後。
請參照圖2和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300,用於將拉線護套32固定在門鎖(圖未示)上。該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300包括卡接頭40和鎖體支架60,卡接頭40連接在拉線護套32上,拉線護套32內設置有拉線31。鎖體支架60固定在門鎖上。卡接頭40卡接在鎖體支架60上,從而將卡接頭40和拉線護套32固定在門鎖上。
請同時參照圖4,卡接頭40包括第一限位部41、第二限位部42和連接在第一限位部41與第二限位部42之間的頸部43。在卡接頭40的長度方向(圖中為豎直方向)上,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上下相互間隔且平行設置,頸部43的上端與第一限位部41連接,頸部43的下端與第二限位部42連接。在卡接頭40的徑向方向上,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的尺寸大於頸部43的尺寸。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沿著卡接頭40的徑向方向上突出形成為環形結構,使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的徑向尺寸大於頸部43的徑向尺寸。
鎖體支架60上設置有卡接槽62,鎖體支架60的板體厚度稍小於頸部43的長度。當卡接頭40在裝入卡接槽62時,卡接槽62與頸部43對準,卡接槽62卡接在頸部43上,第一限位部41位於卡接槽62上側,第二限位部42位於卡接槽62下側,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共同限制卡接頭40在卡接槽62中沿豎直方向上的運動。
請同時參照圖5A至圖5B,頸部43的外表面上包括至少一個圓弧面44和至少一個平面45。在本實施例中,頸部43包括兩個圓弧面44和兩個平面45,兩個圓弧面44和兩個平面45沿著頸部43的外表面交替分布,其中兩個圓弧面44相對於頸部43的中心對稱分布,兩個平面45相對於頸部43的中心對稱分布。兩個平面45可以是從圓形的頸部43上切除部分材料後形成。其中,圖5A示意的是卡接槽62卡接在頸部43上的初始狀態,圖5B示意的是卡接槽62卡接在頸部43上的最終狀態。在初始安裝時,頸部43的兩個平面45與卡接槽62的缺口垂直,將頸部43裝入卡接槽62內,如圖5A所示;之後將頸部43旋轉90°,使頸部43的兩個平面45與卡接槽62的缺口平行,如圖5B所示,此時頸部43無法從卡接槽62中脫出。
請參照圖6A至圖6B,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實施例中,頸部43的外表面上包括一個圓弧面44和一個平面45,其中,平面45可以是從圓形的頸部43上切除部分材料後形成。其中,圖6A示意的是卡接槽62卡接在頸部43上的初始狀態,圖6B示意的是卡接槽62卡接在頸部43上的最終狀態。在初始安裝時,頸部43的平面45與卡接槽62的缺口垂直,將頸部43裝入卡接槽62內,如圖6A所示;之後將頸部43旋轉90°,使頸部43的平面45與卡接槽62的缺口平行,如圖6B所示,此時頸部43無法從卡接槽62中脫出。
請再次參照圖2至圖4,卡接頭40上設置有凸起47,鎖體支架60上設置有固定槽63和凸塊65,固定槽63與凸起47相對應設置,凸塊65位於固定槽63的一側且相對於鎖體支架60的板體表面有一定的傾斜角度,即凸塊65是呈一定角度的翹起姿態,使凸塊65與鎖體支架60的板體之間形成一個夾角。優選的,該夾角為30°。在本實施例中,凸起47凸出形成在第二限位部42的一側,固定槽63形成在鎖體支架60的板體上且位於卡接槽62的側向。
如圖4所示,在頸部43從初始狀態旋轉90°後位於固定位置時,凸起47卡入固定在固定槽63中。在頸部43旋轉的過程中,第一限位部41和第二限位部42隨著頸部43一起旋轉,第二限位部42上設置的凸起47亦隨著旋轉。在凸起47碰到凸塊65時,凸塊65擠壓凸起47,使得凸起47沿著凸塊65下表面運動;在旋轉到位後,凸起47到達固定槽63所在位置並固定在固定槽63中,此時施加在凸起47上的擠壓力消失,凸起47恢復原狀。傾斜的凸塊65可以為凸起47到達固定槽63起到導引作用。當凸起47固定在固定槽63後,頸部43亦無法再旋轉,整個卡接頭40與鎖體支架60固定在一起,使卡接頭40和拉線護套32固定在門鎖上,整個安裝過程完成。
優選地,凸起47的形狀為半球形。凸起47的形狀為半球形,其表面為平滑的曲面,有利於凸起47沿著凸塊65下表面運動。
優選地,凸起47的製作材料為彈性塑料。凸起47的製作材料為彈性塑料,可以產生形變,在凸起47沿著凸塊65下表面運動時,所遇阻力更小。
進一步地,作為優選的實例,卡接頭40上連接有旋轉把手48,本實施例中,旋轉把手48突出連接在卡接頭40的外表面上。在安裝過程中,安裝人員可以利用旋轉把手48帶動卡接頭40旋轉,旋轉把手48的設置使得安裝過程更為簡單和省力。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還提供一種汽車門鎖,包括上述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
本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門鎖拉線卡接結構300,頸部43的外表面上設有圓弧面44和平面45,使得頸部43在不同方向上的寬度尺寸不相同。通過將頸部43從寬度尺寸較小的方位裝入卡接槽62,然後再旋轉頸部43,使頸部43寬度尺寸較大的方位對準卡接槽62,即完成卡接頭40在卡接槽62的安裝,裝配效率高,且可以有效防止卡接頭40從卡接槽62中脫出。另外,卡接頭40上還設置有凸起47,鎖體支架60上還設置有固定槽63,凸起47可在頸部43轉動之後進入並固定在固定槽63中,從而防止卡接頭40相對於鎖體支架60轉動,使整個結構更為牢靠。
在本文中,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還可包含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後、上、下等方位詞是以附圖中零部件位於圖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間的位置來定義的,只是為了表達技術方案的清楚及方便。應當理解,所述方位詞的使用不應限制本申請請求保護的範圍。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