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的製作方法
2023-04-28 05:46:01 6
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能夠緩和物體從後方與從副儀錶板(4)上面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10)碰撞時的衝擊。安裝在副儀錶板(4)上的開關主體部(60)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10)。開關主體部(60)通過前側卡合部(71)和後側卡合部(81)而與副儀錶板(4)側卡合、保持。在從後方對旋鈕式操作部(10)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外力時,前側卡合部(71)的卡合被解除,而開關主體部(60)以後側卡合部(81)為支點向下方脫落。
【專利說明】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
[0001]關聯申請的引用:本申請基於日本專利申請2013-020440(申請日:2013年2月5日),享受該申請的優先權。本申請通過參照該在先申請而包括其全部內容。
【技術領域】
[0002]本發明涉及一種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
【背景技術】
[0003]在作為車輛的汽車中,出現有如下的汽車:在副儀錶板上、從其上面向上方突出地設置有旋鈕式操作部,通過該旋鈕式操作部的旋轉操作等,例如進行顯示器的畫面操作。該旋鈕式操作部很大,而且從副儀錶板的表面向上方突出很大。
[0004]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有如下內容:配設在儀錶板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縱向面上的開關操作部為,在受到來自後方的較大載荷時,能夠朝向儀錶板內(即前方)移動。
[0005]此外,在專利文獻2中公開有如下構造:在駕駛員座和助手座之間的副儀錶板部上面上布置有遙控開關操作部。
[000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3-11744號公報
[0007]專利文獻2:日本實開平4-60740號公報
[0008]然而,例如在前方碰撞時等,來自後方的物體(例如搭載在後座上的物品、乘員)有可能對從副儀錶板上面向上方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進行碰撞,因此期望緩和對物體的衝擊。
【發明內容】
[0009]本發明是鑑於以上那樣的情況而進行的,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能夠緩和物體從後方對從副儀錶板上面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進行碰撞時的衝擊。
[0010]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如下那樣的解決方法。即,如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那樣,為一種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中,安裝在副儀錶板上的開關主體部具有從副儀錶板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上述開關主體部通過前側卡合部和後側卡合部而相對於副儀錶板卡合、保持,在從後方對上述旋鈕式操作部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外力時,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上述開關主體部以上述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脫落。
[0011]根據上述解決方法,例如在前方碰撞時,在來自後方的物體對旋鈕式操作部進行了碰撞時,開關主體部與旋鈕式操作部一起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脫落,因此能夠較大地緩和碰撞的衝擊。此外,在開關主體部向下方脫落時,成為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的脫落,因此與沒有支點的脫落相比,在使開關主體部可靠地脫落、按照所期望的那樣來設定開關主體部的脫落方向的方面較優選。
[0012]以上述解決方法為前提的優選方式為,如技術方案2以下所記載的那樣。S卩,在副儀錶板上固定有上面板,該上面板的外周緣部相對於副儀錶板的上面排列成大致齊平面,並且該上面板具有供上述旋鈕式操作部插通的貫通孔,上述開關主體部通過上述前側卡合部及上述後側卡合部而相對於上述上面板卡合、保持,在從後方對上述旋鈕式操作部作用了上述規定以上的外力時,維持上述上面板被固定於上述副儀錶板的狀態、而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上述開關主體部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脫落(對應於技術方案
2)。在該情況下,將上面板和開關主體部構成為組合體,而設定為開關主體部相對於該上面板進行脫落,因此與使開關主體部相對於成為大型部件的副儀錶板直接卡合、保持的情況相比,在實施的容易化等方面較優選。
[0013]上述前側卡合部位於上述開關主體部的前端部,而上述後側卡合部位於該開關主體部的後端部,該前側卡合部與該後側卡合部在前後方向上較大幅度地分離(對應於技術方案3)。在該情況下,在操作旋鈕式操作部的乘員不慎使向下方的較大載荷作用於旋鈕式操作部、其附近的情況下,通過前側卡合部和後側卡合部來穩定地承接向下方的載荷,在防止開關主體部從規定的使用位置不慎向下方脫落的事態等方面較優選。
[0014]上述前側卡合部位於低於上述後側卡合部的位置(對應於技術方案4)。在該情況下,在從後方對旋鈕式操作部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外力時,使該外力作為較大的力矩向前側卡合部傳遞,在使前側卡合部的卡合可靠地解除的方面較優選。此外,通過使後側卡合部的位置成為相對較高的位置,由此在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而開關主體部向下方脫落時,在使開關主體部快速地向較低位置脫落的方面也較優選。
[0015]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面具有前低後高的傾斜(對應於技術方案5)。在該情況下,在可靠地進行前側卡合部的卡合解除的方面較優選。
[0016]上述前側卡合部由設置在上述副儀錶板側和上述開關主體部側中的一方上的卡合孔以及設置在另一方上的卡合爪構成(對應於技術方案6)。在該情況下,能夠通過卡合孔和卡合爪這種簡單且普遍的構造來構成前側卡合部。
[0017]上述開關主體部在上述旋鈕式操作部的周圍附近具有從副儀錶板的上面露出的多個其他開關操作部,上述旋鈕式操作部向上方的突出高度比上述其他開關操作部高(對應於技術方案7)。在該情況下,在使來自後方的物體可靠地與旋鈕式操作部碰撞而使開關主體部可靠地脫落的方面較優選。
[0018]發明的效果
[0019]根據本發明,能夠緩和物體從後方對旋鈕式操作部進行碰撞時的衝擊。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0]圖1是表示本發明一個實施方式的圖,是表示副儀錶板附近的狀態的主要部分立體圖。
[0021]圖2是表示在將手腕放置在扶手上的狀態下操作設置在副儀錶板上的開關的狀態的圖。
[0022]圖3是表示上面板與開關主體部的組合體的組裝狀態的立體圖。
[0023]圖4是將上面板與開關主體部分解表示的分解立體圖。
[0024]圖5是圖3的X5-X5線的部分截面圖。
[0025]圖6是表示圖5所示的前側卡合部的詳細情況的截面圖。
[0026]圖7是圖3的X7-X7線的部分截面圖。[0027]圖8是表示圖7所示的後側卡合部的詳細情況的截面圖。
[0028]圖9是表示開關主體部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落下的狀態的圖,是與圖7相對應的部分截面圖。
[0029]圖10是表示前側卡合部的變形例的側視圖。
[0030]符號的說明
[0031]4:副儀錶板
[0032]6:開關裝置
[0033]10:旋鈕式操作部
[0034]45:固定用螺釘
[0035]50:上面板
[0036]51:縱壁部
[0037]51a:後面部
[0038]51b:側面部
[0039]52:上面部
[0040]53A、53B:開口部
[0041]54:安裝邊部
[0042]60:開關主體部
[0043]61:殼體
[0044]6IA:上殼體
[0045]6IB:下殼體
[0046]71:前側卡合部
[0047]71a:傾斜面(圖 10)
[0048]72:卡合孔
[0049]73:卡合爪
[0050]81:後側卡合部
[0051]82:卡合爪
[0052]83:卡合爪
【具體實施方式】
[0053]在表不作為車輛的汽車的駕駛員座附近的圖1中,I為儀錶板,2為前窗玻璃,3為轉向盤。在圖1中示出了左轉向盤車。
[0054]在儀錶板I的車寬方向中央部,連結有在車體前後方向上延伸的副儀錶板4的前端部。在該副儀錶板4上,從前方側向後方側依次配置有變速器操作用的操作球形把手5、開關裝置6、扶手7。此外,在副儀錶板4中的轉向盤3側配設有駐車制動杆8。
[0055]上述開關裝置6的詳細情況如圖2所示。開關裝置6具有在以下說明那樣的多個開關(開關操作部)。首先,具有作為旋鈕式操作部的旋鈕開關10。位於該旋鈕開關10的正前方、沿著車寬方向配設有三個按下開關11、12、13。此外,在旋鈕開關10的左側方附近配設有按下開關14,在右側方附近配設有按下開關15。
[0056]開關裝置6還具有音量調節開關20。該音量調節開關20配設在上述按下開關11?13的排列方向右方側。即,音量調節開關20隔著旋鈕開關10而配設在與轉向盤3、駐車制動杆8相反側。
[0057]旋鈕開關10為,進行旋轉、前後左右的傾斜動作和按下動作的各操作,例如形成為突出高度例如成為2?3cm程度的大致圓柱狀。此外,旋鈕開關10成為大直徑(成人手指2?4根量的直徑、例如4?6cm程度),以便在放置了手掌的狀態下容易通過大拇指、食指、中指這三根的手指尖進行旋轉操作。
[0058]另一方面,音量調節開關20也根據旋轉操作來進行音量調節,例如成為突出高度為2?3cm程度的大致圓柱狀,突出高度比旋鈕開關10的突出高度低。此外,音量調節開關20與旋鈕開關10相比成為充分的小直徑(例如成人手指I根量程度的直徑、例如I?2cm程度),以便容易通過手指(尤其是大拇指和食指)進行旋轉操作。音量調節開關20的位置被設定為,處於旋鈕開關10的附近,但與旋鈕開關10之間具有手指(成人的I根手指)不被夾入的程度的小間隔(例如2?3cm程度)。
[0059]按下開關11?15與旋鈕開關10、音量調節開關20相比,其高度足夠低(例如突出高度為2?5mm程度)。此外,各按下開關11?15具有比較大的面積(例如車寬方向寬度為1.5?2.0cm程度、前後方向長度例如為2?3cm程度),以便容易用I根手指的指尖進行按下操作。其中,配設在旋鈕開關10正前方的三個按下開關11?13之中的中央的按下開關12為,如後述那樣,由於成為使用頻度較高的返回開關的關係,因此使其寬度及突出高度比按下開關11及13大。另外,為了區別中央的按下開關12,例如通過在其上面形成凹部或凸部等,也能夠明確地識別其和按下開關11、13。
[0060]使旋鈕開關10與扶手7的前端處於比較近的位置。具體地,如圖2所示,在駕駛者將胳膊30 (在實施方式中為右手)放置在扶手7上的狀態下,在將肘固定而使手腕向下方彎曲時,使手掌位於旋鈕開關10的正上方,使手指的根部附近位於旋鈕開關10的前端部。
[0061]如圖2所示,在將手掌接觸到旋鈕開關10上的狀態下,使指尖向下方彎曲若干,由此能夠通過食指30a輕鬆地對按下開關11進行按下操作。同樣,能夠通過中指30b輕鬆地對按下開關12進行按下操作。能夠通過無名指30c輕鬆地對按下開關13進行按下操作。能夠通過大拇指30d輕鬆地對按下開關14進行按下操作。能夠通過小拇指30e輕鬆地對按下開關15進行按下操作。如此,作為按下開關,與手指的位置和數量相對應地設置11?15這五個,由此使駕駛者熟悉(記憶)各按下開關11?15的開關操作的效果較大。
[0062]使各開關10?15、20的上面分別比扶手7的上面低(例如,相對於扶手7的前端部上面,使旋鈕開關10的上面低3?IOcm程度)。由此,在將胳膊30放置在扶手7上的狀態下,能夠以手腕之前的部分自然下垂的狀態對各種開關10?16進行操作。從該狀態起,以手腕附近為中心使手指尖向圖2的順時針方向移動若干,由此能夠對音量調節開關20進行操作。
[0063]再次返回圖1,在圖1中,在儀錶板I上,在車寬方向中央部例如配設有利用液晶屏幕等構成的薄型的顯示器(顯示畫面)40。此外,在儀錶板I上,在轉向盤3的正前方位置上配設有平視顯示器41。使各顯示器40、41成為駕駛者容易觀察的位置。
[0064]在實施方式中,上述各開關10?15用於操作上述顯示器40所顯示的畫面。具體地,旋鈕開關10進行旋轉、左右前後的傾斜動作和按下動作而發出指令,以便通過傾斜動作或旋轉來選擇顯示器40所顯示的多個項目,通過按下動作來進行與選擇項目相對應的畫面顯示。此外,使各按下開關11?15成為用於將顯示器40中的畫面顯示一下子切換成預先設定的規定畫面的快捷鍵。
[0065]接著,參照圖3以後對開關裝置6的詳細進行說明。首先,如圖4所示,使開關裝置6成為上面板50和開關主體部60的分割構成。上面板50由合成樹脂形成,具有上面部52和從其整個外周緣部向下方延伸的環狀的縱壁部(筒部)51。在上述上面部52上形成有開口部53A、53B。
[0066]在上面板50的縱壁部51的下端部一體成型有多個安裝邊部54。利用插通該安裝邊部54的固定用螺釘45,將上面板50相對於副儀錶板4牢固地固定。具體地,在由合成樹脂形成的副儀錶板4上,形成有向下方延伸的圓柱狀的安裝凸臺部(省略圖示),在使上述安裝邊部54就位於該安裝凸臺部的下面的狀態下,將固定用螺釘45擰入安裝凸臺部,由此上面板50相對於副儀錶板4牢固地一體化。另外,安裝邊部54設置在環狀的縱壁部51的後面部51a的左右兩處、和左右側面部51b的前端部的兩處的合計四處。
[0067]在副儀錶板4上形成有安裝開關裝置6的安裝孔4a,在將上面板50安裝在副儀錶板4上的狀態下,使上面板50 (的上面部50c)的外周緣部與副儀錶板4的上面(尤其是安裝孔4a的內周緣部)成為大致齊平面(上面板50構成副儀錶板4的上面的一部分)。
[0068]開關主體部60整體成為盒狀,具有上述的各開關10?15及20。在使開關主體部60向上面板50的縱壁部51內嵌合到規定深度為止的卡合狀態下,如圖3所示,各開關10?15通過上面板50的開口部53A而朝向上方突出(露出),並且開關20通過開口部53B而朝向上方突出(露出),成為乘員能夠對各開關10?15、20進行操作的狀態。
[0069]構成開關主體部60的外殼的殼體61,例如如圖5所示,通過將下方開口的上殼體61A和上方開口的下殼體61B牢固地結合而構成。各殼體61A、61B分別由合成樹脂形成,例如通過螺紋固定或粘接等而互相牢固地一體化。而且,與各開關(開關操作部)10?15、20對應的開關觸點部等裝備在殼體61內。另外,從該開關主體部60延伸的電纜等省略了圖
/Jn ο
[0070]上面板50和開關主體部60通過前側卡合部71和後側卡合部81的卡合而互相一體地組裝。在實施方式中,前側卡合部71設置有左右一對,後側卡合部81僅設置有一個。
[0071]左右一對前側卡合部71由卡合孔和卡合爪構成。即,如圖5、圖6所示,在上面板50的縱壁部51之中的左右一對側面部51b上形成有卡合孔72。與該卡合孔72相對應,在開關主體部60之中的上殼體61A的左右側面部上形成有卡合爪73。通過卡合爪73與卡合孔72卡合(嵌入),由此在前側卡合部71部分將上面板50與開關主體部60結合。由該卡合孔72和卡合爪73構成的前側卡合部71,形成在縱壁部51 (開關主體部60)的前端部且形成在較低的位置。
[0072]後側卡合部81分別由卡合爪構成。即,如圖7、圖8所示,在上面板50的縱壁部51之中的後面部51a的內面上形成有卡合爪82。與該卡合爪82相對應,在開關主體部60之中的上殼體61A的後面部上形成有卡合爪83。成為卡合爪83從上方抵接在卡合爪82上的嵌合狀態。後側卡合部81形成在開關主體部60的左右方向大致中間位置且形成在較高的位置。
[0073]通過前側卡合部71和後側卡合部81而卡合了的上面板50和開關主體部60,在通常的使用狀態下成為如圖5、圖7所示的那種狀態。例如,在乘員將手支承在旋鈕式操作部10上而施加了向下方的載荷的程度下,各卡合部71、81的卡合不會被解除,而保持通常的使用位置。另外,在實施方式中,在對於旋鈕式操作部10的朝向下方的載荷為170N之前,以能夠保持通常的使用位置的方式,維持各卡合部71、81的卡合。另外,各卡合部71、81能夠承受的向下方的載荷,優選在150N?200N程度的範圍中進行設定。
[0074]前側卡合部71與後側卡合部81在前後方向上較大地分離,因此即使對旋鈕式操作部10施加向下方的操作力,開關主體部60也維持被上面板50即副儀錶板4穩定地保持的狀態。
[0075]此處,例如在前方碰撞時,能夠考慮到處於後方的物體被向前方拋出而該物體與旋鈕式操作部10碰撞的情況。在該情況下,當旋鈕式操作部從物體受到的來自後方的外力成為規定值以上時,前側卡合部71的卡合被解除。即,卡合爪73被強制地從卡合孔72中拔出,而上面板50與開關主體部60在其前端部部分分離。由此,如圖9所示,開關主體部60相對於上面板50即副儀錶板4,以後側卡合部81為支點向下方脫落,當然,在副儀錶板4內確保有開關主體部60的脫落空間。另外,成為前側卡合部71的卡合被解除時的外力的大小的上述規定值(規定載荷),在實施方式中成為330N,但優選在250N?400N的範圍、更優選在300N?350N的範圍內進行設定。
[0076]由於後側卡合部81處於較高的位置,因此在開關主體部60向下方脫落時,開關主體部60不會是其一部分從通常的使用位置(圖5、圖7所示的位置)向上方較大地移位,而是幾乎整體快速地向下方脫落。
[0077]圖10表示前側卡合部71的變形例。在本實施方式中,使前側卡合部71的卡合孔72的底面和就位於該底面的卡合爪73的底面,成為隨著朝向前方而逐漸位於下方的傾斜面71a。通過形成該前低後高的傾斜面71a,在從後方對旋鈕式操作部10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大小的外力時,能夠更可靠地對前側卡合部71進行卡合解除。
[0078]以上,對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實施方式,在專利請求的範圍所記載的範圍內能夠進行適宜的變更。也可以為,將開關主體部60和上面板50構成為牢固的一體化物,而在上面板50與副儀錶板4之間構成各卡合部71、81,在從後方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大小的外力時,上面板50和開關主體部60的一體化物從副儀錶板4向下方脫落。也可以為,在前側卡合部71中,使卡合孔72形成在開關主體部60側,而使卡合爪73形成在上面板50側。也可以為,設置左右兩個以上的後側卡合部81。也可以為,將後側卡合部81構成為形成在上面板50和開關主體部60中的一方上的卡合孔和形成在另一方上的卡合爪。前側卡合部71和後側卡合部81能夠採用適宜的構成。還能夠成為以下的構成等:例如經由在從後方受到規定以上的大小的外力時斷裂的斷裂部件,將開關主體部60和副儀錶板4結合;或者,例如在從後方受到規定以上的外力時,前側卡合部71的卡合孔72的前緣部(或者與其卡合的卡合爪73)斷裂。也可以為,不具有開關11?15、20。當然,本發明的目的不限於明確記載的目的,還暗示地包括提供實質上優選或者作為優點而表現的目的。
[0079]產業上的可利用性
[0080]本發明在使旋鈕式操作部從副儀錶板上突出地設置的情況下有效。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安裝在副儀錶板上的開關主體部具有從副儀錶板的上面向上方突出的旋鈕式操作部, 上述開關主體部通過前側卡合部和後側卡合部而相對於副儀錶板卡合、保持, 在從後方對上述旋鈕式操作部作用了規定以上的外力時,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上述開關主體部以上述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脫落。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在副儀錶板上固定有上面板,該上面板的外周緣部相對於副儀錶板的上面排列成大致齊平面,並且該上面板具有供上述旋鈕式操作部插通的貫通孔, 上述開關主體部通過上述前側卡合部及上述後側卡合部而相對於上述上面板卡合、保持, 在從後方對上述旋鈕式操作部作用了上述規定以上的外力時,維持上述上面板被固定於上述副儀錶板的狀態、而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上述開關主體部以後側卡合部為支點向下方脫落。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上述前側卡合部位於上述開關主體部的前端部,而上述後側卡合部位於該開關主體部的後端部,該前側卡合部與該後側卡合部在前後方向上大幅度地分離。
4.如權利要求1?3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上述前側卡合部位於低於上述後側卡合部的位置。
5.如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上述前側卡合部的卡合面具有前低後高的傾斜。
6.如權利要求1?5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上述前側卡合部由設置在上述副儀錶板側和上述開關主體部側中的一方上的卡合孔以及設置在另一方上的卡合爪構成。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車輛用操作開關的脫落構造,其特徵在於, 上述開關主體部在上述旋鈕式操作部的周圍附近具有從副儀錶板的上面露出的多個其他開關操作部, 上述旋鈕式操作部向上方的突出高度比上述其他開關操作部高。
【文檔編號】H01H9/02GK103971961SQ201310659767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9日 優先權日:2013年2月5日
【發明者】山本圭一郎, 柳陽一 申請人:馬自達汽車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