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線圈電阻測量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21:59:10

本實用新型涉及動鐵受話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線圈電阻測量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線圈一直是動鐵受話器設計中的核心部件,通過線圈產生的磁場使音膜振動以壓縮空氣,實現電聲轉換。
目前動鐵受話器的線圈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線圈本體1和線圈引線2。由於受話器產品性能要求,線圈線徑非常細(約0.03mm),對線圈的阻值也是有要求的,阻值的過大、過小都會引起不同程度的失真,因此在馬達組裝完成後需要對阻值進行測量。
將線圈制具固定在繞線機上,根據參數設置繞制不同的匝數以達到產品需求,然後頭尾分別接出引線,以測量阻值。檢測電阻的具體技術方案是(圖2所示):將線圈放置在桌面上,然後使用電阻表上的鱷魚夾3(圖2中1所示)夾住線圈引線,從而通過電阻表讀出阻值度。
採用上述裝置進行電阻測試存在如下缺陷:1.報廢率高,良率低。2.生產效率低,不適合大規模量產。3.由於線徑太細不易夾持,造成的測量誤差以及質量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線圈電阻測量效率高的線圈電阻測量裝置。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線圈電阻測量裝置,包括:
基板,其包括第一金屬片和第二金屬片,第一金屬片和第二金屬片安裝於基板;所述第一金屬片上連接有第一連接線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屬片上連接有第二連接線的一端;
電阻測量顯值單元,安裝於基板;電阻測量顯值單元包括第一連接栓、第二連接栓;所述第一連接線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栓上,所述第二連接線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二連接栓上。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內收容第一金屬片,第二凹槽內收容第二金屬片。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的間距為2mm,二者的長寬深均為:長5mm,寬3mm,深度為1mm。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底部還墊有絕緣層。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第一金屬片、第二金屬片的表面與所述基板的上表面平齊。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線圈電阻測量裝置包括固定組件,電阻測量顯值單元通過固定組件固定於基板。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固定組件,包括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第一固定片和第二固定片固定於基板,並協作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固定於兩者之間。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第一固定片包括第一安裝部,第一支撐部和扣合部;第一支撐部連接於第一安裝部和扣合部之間,其與第一安裝部的夾角為鈍角,與扣合部的夾角為直角;第二固定片包括第二安裝部和第二支撐部,第二支撐部與第二安裝部相連,兩者的夾角為銳角;第一支撐部和第二支撐部固定於基板;電阻測量顯值單元,包括正表面,底表面和背表面,底表面連接在正表面和背表面之間;第二支撐部支撐背表面,第一支撐部支撐底表面,扣合部扣在正表面上,第二支撐部,第一支撐部和扣合部協作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固定。
作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一種情況,所述電阻測量顯值單元與基板的夾角度為45°。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在於: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線圈電阻測量裝置包括第一金屬片、第一金屬片,測量線圈電阻時,操作人員兩手持待測線圈的兩條引線,分別按到第一金屬片、第二金屬片上,即可通過電阻測量顯值單元獲得線圈阻值,測量效率高、操作簡單。
附圖說明
圖1是現有動鐵受話器的線圈主要組成示意圖;其中,1-線圈本體,2-線圈引線;
圖2是現有動鐵受話器的線圈電阻檢測裝置示意圖;其中,3-鱷魚夾;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動鐵受話器的線圈電阻測量裝置;其中,100-線圈電阻測量裝置,10-基板,101-第一凹槽,102-第二凹槽,103-第一金屬片,104-第二金屬片,105-第一連接線,106-第二連接線,107-第一螺釘,108-第二螺釘,20-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1-正表面,22-底表面,23-背表面,201-第一連接栓,202-第二連接栓,30-固定組件,301-第一固定片,302-第二固定片,303-第三螺釘,3010-第一安裝部,3012-第一支撐部,3013-扣合部,3020-第二安裝部,3022-第二支撐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於理解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於」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說明書中在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用於限制本實用新型。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參閱圖3,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一種線圈電阻測量裝置100,包括基板10,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和固定組件30。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通過固定組件30固定於基板10。
上述基板10,設有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第一凹槽101內嵌有第一金屬片103,第二凹槽102內嵌有第二金屬片104;所述第一金屬片103上連接有第一連接線105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屬片104上連接有第二連接線106的一端。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金屬片103通過第一螺釘107固定於第一凹槽101內;相似地,第二金屬片104通過第二螺釘108固定於第二凹槽102內。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10的形狀設計為長方體,其材質優選鋁材,選擇鋁材料有兩個原因:1,因為本裝置是電子產品測試所用,需要放靜電,所以需要選擇金屬材料。2,承受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重量需要基板10具備一定重量而又部能太笨重,鋁是較好的選擇。
因為利用本裝置來測量線圈電阻時需要作業員用手指按住引線,同時測量時產品引線間距控制在無損傷狀態,所以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的型號(長、寬、深)及間距是根據人體工學以及產品結構定義的,在一些實施例中,所以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的間距優選為2mm,二者的長寬深均優選為長5mm,寬3mm,深度為1mm。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中分別嵌入第一金屬片103、第二金屬片104前,還在分別在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中墊入絕緣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向第一凹槽101、第二凹槽102中分別嵌入第一金屬片103、第二金屬片104後,確保第一、第二金屬片103,104的上表面與所述基板10的上表面平齊。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屬片103與第一連接線105通過螺絲釘107固定在一起,所述第二金屬片104與第二連接線106通過螺絲釘108固定在一起。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金屬片103、第二金屬片104的材質優選為銅。因為測量的目的是監測產品電阻值,因此需要連結部分導電性好,而目前市場導電性好且低成本的就只有銅。
上述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包括正表面21,底表面22和背表面23,底表面22連接在正表面21和背表面23之間。在正表面21上設有第一連接栓201、第二連接栓202;所述第一連接線105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一連接栓201上,所述第二連接線106的另一端連接在所述第二連接栓202上。
本實施例中,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具體為市售電阻表。
上述固定組件30,包括第一固定片301,第二固定片302和第三螺釘303,第一固定片301和第二固定片302通過第三螺釘303固定於上述基板10,並協作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固定於兩者之間。
上述第一固定片301包括第一安裝部3010,第一支撐部3012和扣合部3013。第一支撐部3012連接於第一安裝部3010和扣合部3013之間,其與第一安裝部3010的夾角為鈍角,與扣合部3013的夾角為直角。
上述第二固定片302包括第二安裝部3020和第二支撐部3022,第二支撐部3022與第二安裝部3020相連,兩者的夾角為銳角。
安裝時,第一支撐部3012放置於基板10之上,第二支撐部3022放置於第一支撐部3012之上,第三螺釘303穿過第一支撐部3012和第二支撐部3022將第一固定片301和第二固定片302固定於基板10。第二支撐部3022支撐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的背表面23,第一支撐部3012支撐底表面22,扣合部3013扣在正表面21上。第二支撐部3022,第一支撐部3012和扣合部3013協作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固定。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被固定後的傾斜角度為45°。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固定片301、第二固定片302的材質優選為不鏽鋼。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固定片301和第二固定片302可替換成其他固定組件,例如,在一個本體上延伸而出兩個可左右伸縮的固定件,本體固定於基板10。在固定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時,兩個固定件收縮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夾持;需要將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取出時,兩個固定件分別向相反方向張出,即可取出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
在一些實施例中,固定組件30可省略,基板10上設置有收容槽,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收容並固定於收容槽內。
上述實施例提供的線圈電阻測量裝置100的使用方法具體是:作業人員兩手分別持待測線圈的兩條引線,分別按到第一金屬片103、第二金屬片104上,即可通過電阻測量顯值單元20獲得線圈阻值。
基於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線圈電阻測量裝置100進行線圈電阻測定,可使得測定效率提高了40%,生產成本降低20%左右。
需要說明的是,本實用新型的說明書及其附圖中給出了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並不限於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實施例,這些實施例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內容的額外限制,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並且,上述各技術特徵繼續相互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舉的各種實施例,均視為本實用新型說明書記載的範圍;進一步地,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於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