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變壓器線圈整形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21:54:32 4

本實用新型涉及變壓器製造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變壓器線圈整形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電網對變壓器性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對產品抗突發短路能力的要求越來越嚴格,為保證產品達到抗突發短路能力的要求,要求線圈在結構上更加緊密,導線之間間隙儘可能小,短路時的軸向電動力可以儘快的傳遞出去;
線圈的突發短路電動力,可分為軸向電動力和輻向電動力,軸向電動力通過導線和端部絕緣作用到壓板上,軸向電動力考驗線圈的軸向壓緊情況,影響的是線圈的安全性能;輻向電動力的方向是沿線圈輻向,低壓線圈向內作用,高壓線圈向外作用,輻向電動力考驗的是線圈輻向整體的強度,與導線的強度和裝配的工藝有直接關係,影響的是變壓器的阻抗性能及線圈的安全性。
在實際情況中,這兩種電動力是同時存在的,共同對線圈的動穩定性和電穩定性產生影響。這就要求我們在設計變壓器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這兩種情況,在源頭上去增強變壓器線圈的強度,保證變壓器線圈在變壓器油箱中安全的運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從而提供一種變壓器線圈整形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變壓器線圈整形裝置,所述線圈整形裝置包括軸向整形機構和徑向整形機構,所述軸向整形機構對變壓器線圈的軸向尺寸進行限定,所述徑向整形機構與軸向整形機構相配合,對變壓器線圈的徑向尺寸進行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軸向整形機構包括繞線模芯、上端板、下端板和第一墊板,變壓器線圈纏繞在繞線模芯上,所述繞線模芯兩側分別設有四個螺紋孔,所述上端板設置在繞線模芯一端,所述下端板設置在繞 線模芯另一端,所述上端板上設有四個分別與螺紋孔對應配合的第一通孔,所述下端板上設有四個分別與螺紋孔對應配合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墊板可拆卸地設置在下端板與繞線模芯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上端板和下端板的厚度為10mm,所述第一墊板的厚度為6mm。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徑向整形機構包括壓具上壓板、壓具下壓板、第二墊板、第三墊板和兩個壓具螺母,所述壓具上壓板設置在變壓器線圈上端,所述壓具下壓板設置在變壓器線圈下端,兩個壓具螺母分別將上壓板、變壓器線圈和壓具下壓板固定為一體,所述第二墊板設置在壓具上壓板與變壓器線圈之間,所述第三墊板設置在壓具下壓板與變壓器線圈之間。
在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優選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墊板和第三墊板的厚度為10mm,所述第二墊板和第三墊板的長度比變壓器線圈的軸向高度小2mm,所述第二墊板和第三墊板的寬度比變壓器線圈徑向直線部分大100mm,壓具上壓板和壓具下壓板的寬度比變壓器線圈徑向尺寸大2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安全可靠、方便快捷,整形效果顯著,可以在變壓器生產中廣泛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軸向整形機構的主視圖;
圖2為軸向整形機構的側視圖;
圖3為繞線模芯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上端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下端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第一墊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徑向整形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徵、達成目的與功效易於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參見圖1和圖7,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變壓器線圈整形裝置,其包括軸向整形機構100和徑向整形機構200,軸向整形機構100是用於對變壓器線圈的軸向尺寸和變壓器線圈400的軸向高度,徑向整形機構200是與軸向整形機構100相配合,對軸向整形機構100整形後的變壓器線圈400的徑向尺寸進行限定。
參見圖1至圖6,軸向整形機構100包括繞線模芯110、上端板120、下端板130和第一墊板140。
繞線模芯110,其是用於繞制變壓器線圈400,繞線模芯110的高度可限定變壓器線圈400的徑向尺寸,其截面具體為一橢圓狀,在繞線模芯110兩側分別開設有4個螺紋孔111。
在繞線模芯110中間設有一繞線模穿軸孔112。
上端板120,其截面為與繞線模芯110的橢圓狀,其設置在繞線模芯110的左端,其是用於對繞線模芯110左端進行固定,在上端板120上設有四個分別與螺紋孔111對應配合的第一通孔120,通過將螺栓300依次穿過第一通孔和螺紋孔111,從而將上端板120可拆卸地固定在繞線模芯110的左端。
同樣,下端板130,其截面也為與繞線模芯110的橢圓狀,其設置在繞線模芯110的右端,其是用於對繞線模芯110左端進行固定,在下端板130上設有四個分別與螺紋孔111對應配合的第二通孔131,通過將螺栓300依次穿過第二通孔131和螺紋孔111,從而將下端板130可拆卸地固定在繞線模芯110的右端。
螺栓300採用特種鋼製造,增強螺母螺紋的強度,可達到多次循環使用的目的。
由於變壓器線圈的軸向高度在繞制完成後比繞線模芯110的軸向尺寸高出約5-6mm,為了提高精準度,在下端板130與繞線模芯110之間設有第一墊板140,第一墊板140的厚度為6mm,當繞線模芯110的變壓器線圈400繞制完畢 後,將第一墊板140從下端板130與繞線模芯110之間取出,即可。
下面是軸向整形機構100的具體工作原理:
先將繞線模芯110左端的上端板120通過螺栓300緊緊的固定,繞線模芯110右端與下端板130之間添加第一墊板140,然後也通過螺栓300將下端板130與繞線模芯110固定在一起,在線圈繞制過程中,當線圈400繞制完成後,取出下端板130和繞線模芯110之間的第一墊板140,再用螺栓300將下端板130與繞線模芯110固定在一起,從而達到軸向整形的目的,線圈的軸向整形在繞線機上就可以完成,不需要另外的工序,簡單方便。
參見圖7,徑向整形機構200包括壓具上壓板210、壓具下壓板220、第二墊板230、第三墊板240和兩個壓具螺母250。
將壓具上壓板210設置在變壓器線圈400上端,壓具下壓板220設置在變壓器線圈400下端,兩個壓具螺母250分別將壓具上壓板210、變壓器線圈400和壓具下壓板220固定為一體。
由於壓具上壓板210與壓具下壓板220是有厚度的,為了減少誤差,提高精度,在壓具上壓板210與變壓器線圈400之間設有第二墊板230,在壓具下壓板220與變壓器線圈400之間設有第三墊板240。
下面是徑向整形機構200的工作原理:
當軸向整形機構100對變壓器線圈400整形完畢後,將壓具上壓板210設置在變壓器線圈400上方,將壓具下壓板220設置在變壓器線圈400下方,將第二墊板230設置在壓具上壓板210與變壓器線圈400之間,將第三墊板240設置在壓具下壓板220與變壓器線圈400之間,然後通過壓具螺母250進行固定,當壓具上壓板210與壓具下壓板220的間距與壓具上壓板210或壓具下壓板220的寬度一致時,壓具上壓板210或壓具下壓板220的寬度減去第二墊板230和第三墊板240的厚度,就是線圈的徑向尺寸。
本申請經過大量實驗得到,第二墊板230和第三墊板240的厚度為10mm,第二墊板230和第三墊板240的長度比變壓器線圈400的軸向高度小2mm,第二墊板230和第三墊板240的寬度比變壓器線圈400徑向直線部分大100mm,壓具上壓板210和壓具下壓板220的寬度比變壓器線圈徑向尺寸大20mm時,變壓器線圈400徑向尺寸是最精準的。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徵和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本行業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實用新型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精神和範圍的前提下,本實用新型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實用新型範圍內。本實用新型要求保護範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