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用壓榨毛毯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4:23:31 3
專利名稱:造紙用壓榨毛毯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具有良好擠水能力的造紙壓榨毛毯。
傳統上,在造紙過程的壓榨部件中,通過一對壓輥對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造紙壓榨毛毯壓緊並對其施加壓力而進行擠水操作。在這對壓輥的壓區處,毛毯從壓區中心至壓輥輸送側這一區域內將迅速地解除壓縮狀態,並因此使其體積大大地膨脹。這將產生一種現象,即,通過體積膨脹過程中的毛細管現象而使大量水份從細小纖維遷移至溼紙頁中。
這種現象稱之為回溼現象,並且對於本領域熟練技術人員來說是熟知的。當產生回溼現象時,在壓縮部件處的擠水效率將下降,因此,為防止這種現象的產生,業已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如日本未審專利申請JP-127590/1990中所述,防止回溼現象的第一種方法是通過將比構成溼紙頁的纖維更細小的纖維用於構成毛毯對接層(butt layer)的纖維,從而減少遷移至溼紙頁中的水份,第二種方法是通過提供帶有親水樹脂層和疏水樹脂層的毛毯,從而減少遷移至溼紙頁中的水份。
然而,上述第一種方法的缺點在於如果對接層的纖維小於溼紙頁的紙漿纖維,那麼,毛毯常常會弄髒並且纖維往往會大量脫落。另外,上述第二種方法將讓人擔心的是包含在溼紙頁中的添加劑或油性組份將附著至親水樹脂或疏水樹脂層上或在其上積累,這些樹脂層將被熔融並一點點地除去,並因此出現這樣的問題,即作為造紙壓榨毛毯,該毛毯不可能有足夠的耐久性。
為解決上述問題現已實現了本發明。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造紙壓榨毛毯,該毛毯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並且能給使用者提供優異的使用性,而不使用比構成溼紙頁的纖維更細小的纖維,所述纖維用於構成毛毯對接層(buttlayr)的纖維,並且不使用親水樹脂和疏水樹脂。
為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發明的造紙壓榨毛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組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並且,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另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並且,在具有雙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或者高於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密度,並且,在具有三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底布,或者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密度從0.15g/cm3至0.50g/cm3,第二底布的密度0.23g/cm3至0.75g/cm3並且比密度為1.5或更大,這將使得為確實地實現防回溼現象而選擇特定值的密度成為可能。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組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透氣性低于于第一底布的透氣性,並且,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並且,在具有雙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或者低於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透氣性,並且,在具有三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一底布,或者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透氣性從50cc/cm2至900cc/cm2,第二底布的透氣性從32cc/cm2至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為0.67或更小,這將使得為確實地實現防回溼現象而選擇特定值的比透氣性成為可能。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一底布,或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和第二底布由50d至330d的單絲紗或其反手紗製成,這將使得為確實地實現防回溼現象而選擇特定的紗線材料和尺寸成為可能。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二底布由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製成,只要選作第二底布的材料滿足第一底布的密度,比密,或透氣性或比透氣性,那麼這將在選擇第二底布材料時提供柔韌性。
圖1是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2是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分解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3是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並且在其一側上有對接層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4是基礎部件為三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5是基礎部件為四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6是在第二底布中包含有無紡織物、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7是在第二底布中包含有無紡織物、基礎部件為三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8是在底布之間包含對接層、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9是在底布之間包含對接層、基礎部件為三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10是在底布之間包含對接層、在第二底布中包含有無紡織物、基礎部件為雙層結構的根據本發明的毛毯的簡略橫截面圖。
圖11是說明本發明毛毯處於使用狀態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12是說明本發明毛毯處於壓縮狀態時作用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13是說明常規毛毯處於壓縮狀態時作用的放大橫截面圖。
圖14是說明本發明毛毯(a),對比毛毯(a)和對比毛毯(b)作用的對比表。
圖15是說明本發明毛毯(b),對比毛毯(c)和對比毛毯(d)作用的對比表。
下面將基於圖1-12描述本發明的實施方案。在這些附圖中,參考號1表示本發明的造紙壓榨毛毯(下文稱為「本發明的毛毯」),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毛毯1包括基礎部件2和層壓在基礎部件2上的對接層3。所述基礎部件2有第一底布A和第二底布B的雙層結構。
上述對接層3形成於本發明毛毯1的兩個表面上,即形成於基礎部件2的兩個表面上,並且其一個表面為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4,另一表面為壓輥接觸表面5。更具體地說,對接層3按如下方法形成將無端的第一底布A疊置在無端的第二底布B上形成無端基礎部件2,如圖2所示;然後將對接層3層壓至基礎部件2上,並且在附圖中未示出的兩個軸之間將預定的張力施加至基礎部件2上的同時,通過針刺法進行植絨。
排列在壓輥接觸表面5一側的第二底布B是與排列在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4的第一底布相比具有更高密度的結構,其中,密度表示通過將重量(g/cm2)除以厚度(mm)確定的表觀密度(g/cm3)。
如上所述,由於打算調節從第二底布B進入第一底布A的水量,因此,與第一底布A相比,第二底布B是具有更高密度的結構。因此,這將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參見圖12中的箭頭Y2)。
通過試驗發現,有效防止回溼現象的特定密度條件如下第一底布A的密度從0.15-0.50g/cm3,而第二底布B的密度從0.23-0.75g/cm3,並且比密度(第二底布B的密度與第一底布A的密度的比)為1.5或更大。也就是說,當比密度小於1.5時將難於保持必需的擠水能力。
另外,透氣性對於防止回溼現象也有一定的作用。通過試驗發現,透氣性的特定條件如下第一底布A的透氣性從50-900cc/cm2,而第二底布B的透氣性從32-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第二底布B的透氣性與第一底布A的透氣性的比值)為0.67或更小。也就是說,在底布A,B為紡織物結構的情況下,當比透氣性大於0.67時將難於保持必需的擠水能力。
在這方面,上述密度和透氣性是通過JIS L1096(用於織物的測試方法)標準化的方法(脆性型測試機)進行測量的。
有益的是,第一底布A和第二底布B分別由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反手紗製成。也就是說,在使用由小於50d或大於330d的單絲紗或其反手紗製成的紗線的情況下,很難織造出具有上述結構的底布。在這方面,適合於第一底布A和第二底布B的織物構造是單平紋組織和雙鈄紋組織。
在這方面,儘管本發明的毛毯1有在圖1和圖2示出的實施方案中的在基礎部件2兩個表面上的對接層3,但不用說的是,本發明的毛毯1也將包括圖3示出的毛毯,其中對接層3隻形成在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4的這一側上。
接著,將描述基於圖4的另一實施方案。根據圖4,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A,第二底布B和第三底布C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A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三底布C排列在壓輥接觸表面5這一側,而第二底布B排列在底布A和C之間。與第一底布A和第三底布C相比,排列在中間的第二底布B是具有更大密度的結構。這是由於打算調節從第二底布B進入第一底布A中水量並有效防止回溼現象的緣故。
在圖4示出的結構中,構成基礎部件2的紗線,底布的結構,以及密度和透氣性的條件與上述情況相同,並且在與第一底布A相同的條件形成第三底布C時不會出現任何問題。
也就是說,通過試驗發現,第一底布A和第三底布C的密度分別從0.15-0.50g/cm3,而第二底布B的密度從0.23-0.75g/cm3,並且比密度(第二底布B的密度與第一底布A的密度或第三底布C的密度的比)為1.5或更大。也就是說,當比密度小於1.5時將難於保持必需的擠水能力。
另外,就透氣性的條件而言,正如上述的情況一樣,通過試驗發現,第一底布A和第三底布C的透氣性分別從50-900cc/cm2,而第二底布B的透氣性從32-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第二底布B的透氣性與第一底布A或第三底布C的透氣性的比直)為0.67或更小。也就是說,在底布A,B為紡織物結構的情況下,當比透氣性大於0.67時將難於保持必需的擠水能力。
有益的是,第一底布A,第二底布B,以及第三底布C分別由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反手紗製成。也就是說,在使用由小於50d或大於330d的單絲紗或其反手紗製成的紗線的情況下,很難織造出具有上述特定結構的底布。在這方面,如圖1的情況,適合於第一底布A和第二底布B的織物組織是單平紋組織和雙鈄紋組織。
在這方面,儘管構成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示出的基礎部件2底布有兩層或三層,但本發明並不打算限定通過使用由更多層底布製成的基礎部件能實現本發明的目的和效果的層的數量。
在此,具有三層或多層底布層的本發明的毛毯1的一個實施方案將示於圖5中。根據圖5,基礎部件2有一四層的結構,包括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A,接著第一底布A排列的第二底布B,緊接著第二底布B排列的第三底布C,和排列在壓輥接觸表面5這一側的第四底布D。
在具有四層結構的基礎部件2中,第二底布B是具有比第一底布A更高密度的結構,它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4排列的第一底布A進行排列。
在這方面,第一底布A和第二底布B各自合適的密度,比密度,透氣性,比透氣性,以及這兩個底層的紗線構成均與上述的實施方案相同。另外,第三底布C和第四底布D的結構可以與第一底布A相同,並可根據本發明毛毯希望的特性而適當地進行選擇。
也就是說,根據本發明,在其基礎部件由至少兩層或多層底布構成的造紙壓榨毛毯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底布排列的底布(第二底布)是其密度高於或透氣性低於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底布(第一底布)的結構,因此,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進入第一底布中的水量,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在這方面,儘管在上述實施方案中,第二底布B由具有高密度的紡織物結構製成,而不是無紡織物,如圖6所示,但它也可以由無紡織物F構成(包括由無紡織物製得的層壓體,下面同樣如此)。所述無紡織物F由針刺法,紡粘法,射流噴網法等形成。
也就是說,根據圖6,基礎部件2有雙層結構,包括由紡織物製得的第一底布和由無紡織物F製得的第二底布;根據圖7,基礎部件2有三層結構,包括均由紡織物製得的第一底布A和第三底布C,以及由無紡織物F製得的第二底布B。由無紡織物F製得的第二底布B是這樣的結構與第一底布A和第三底布C相比具有更高密度或更低的透氣性,與上述對接層3相比具有更高的密度。
在圖1至圖7示出的實施方案中,許多構成基礎部件2的底布被簡單地疊置,但如圖8至圖10所示,能在這些底布之間形成一對接層3a。也就是說,為形成本發明的毛毯1,建議(1)在許多底布之間層壓一對接層並通過針刺法固定至底布上;(2)在基礎部件2上層壓一對接層並通過針刺法進行植絨。
下面將基於圖11和圖12對上述實施方案中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1的作用進行描述。如圖11所示,造紙壓榨毛毯1與放置於其上的溼紙頁P一起在造紙機的壓榨部件中移動,並且被一對壓輥R壓緊,藉此,水從溼紙頁中擠出。
在一對壓輥R限定的從N1至N2的壓區中,在從壓區入口N1至壓區中心Nc的區域內,從溼紙頁P中擠出大量的水份。如箭頭Y1所示,在此,水無阻礙地通過對接層3,第一底布A,以及第二底布B。
本發明的毛毯1在壓區中心Nc至壓區出口N2的區域中將解除壓縮狀態,從而使其體積膨脹。因此,上述的水往往會沿箭頭Y2所示的方向朝溼紙頁P移動(這被稱為回溼現象),但是,由於第二底布B具有比第一底布A更高的密度或更低的透氣性,因此第二底布B使得水份很難從第二底布B轉移至第一底布A中,這將減少返回至溼紙頁中的水量(防止回溼現象)。
另一方面,如圖13所示,在底布3a沒有本發明的結構的常規情況下,當常規壓榨毛毯13b解除壓縮狀態,使其體積膨脹時,所述的水將如箭頭Y』所示沒有阻力地轉移至溼紙頁中,這將造成回溼現象。
在這方面,儘管將圖1中示出的基礎部件的構造示於圖12中,作為基礎部件2的構造,但不用說的是,具有圖3至圖10所示構造的基礎部件2也能以同樣的原理防止回溼現象。特別是,如果基礎部件2有三層結構或多層結構的底布的話,當它被壓縮時能保持更多體積的水並因此作為造紙壓榨毛毯能進一步改善擠水能力。
實施方案1首先,在下麵條件下形成底布(1)和底布(2)底布(1);無端織物,組織密度為0.32g/cm3,透氣性為630cc/cm2/sec,它是通過將由2/2/220d的單絲製得的加捻絲用作經紗和與加捻絲相同的緯紗(inserting yarns)在織機上紡織成的。
底布(2);無端織物,組織密度為0.55g/cm3,透氣性為275cc/cm2/sec,它是通過將由2/2/110d的單絲製得的加捻絲用作經紗和與加捻絲相同的緯紗(inserting yarns)在織機上紡織成的。
將上述底布(1)放置在其上放置溼紙頁的一側並緊接著底布(1)疊置底布(2),從而形成基礎部件;將由尼龍6單絲(15d)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底布(1)上並用針進行針刺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400g/m2為止,另外,將由尼龍6單絲(15d)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底布(2)上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100g/m2為止。用這種方式,製得了本發明的毛毯(本發明毛毯(a))。
另外,作為對比例,用下列方式製備造紙壓榨毛毯(對比例毛毯(a)將兩層底布(1)相互疊置在一起,形成基礎部件,並將由與實施方案1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基礎部件的兩個表面上,直至metsuke達到與實施方案1相同的值為止。
此外,作為另一對比例,用下列方式製備造紙壓榨毛毯(對比例毛毯(b))將底布(2)排列在其上放置溼紙頁的這一側上並緊接著底布(2)疊置底布(1),以形成基礎部件;並將由與實施方案1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基礎部件的兩個表面上,直至metsuke達到與實施方案1相同的值為止。
在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a),對比例毛毯(a),以及對比例毛毯(b)壓榨之後,對擠水能力,回溼現象的防止能力,以及溼紙頁中的水含量進行測量,並得到了列於圖14中的結果。在此,當將預定壓力(50kg/cm)施加至示於圖11中的一對壓輥R上時,根據從底輥(圖11中的底輥)中排出的水量來判斷擠水能力。通過對從施加預定壓力(50kg/cm)的一對壓輥中輸出的溼紙頁進行連續稱重而判斷回溼現象的防止能力。通過一預定的方法,對從一對壓輥中輸出的溼紙頁的水含量進行測量而判斷溼紙頁的水含量。
由圖14所示出的結果可以明顯地發現,涉及本發明實施方案(a)的本發明的毛毯,與對比例毛毯(a)和(b)相比具有更好的回溼現象防止能力。
實施方案2接著,按照下列條件製備三種底布,即底面(3),底布(4),和底布(5)底布(3);無端織物,組織密度為0.21g/cm3,透氣性為800cc/cm2/sec,它是通過將由2/2/330d的單絲製得的加捻絲用作經紗和與加捻絲相同的緯紗(inerting yarns)在織機上紡織成的。
底布(4);市售聚酯紡粘絲(定量150g/cm2,厚度0.47mm,密度0.350g/cm3,透氣性70cc/cm2/sec)。
底布(5);無端織物,組織密度為0.32g/cm3,透氣性為630cc/cm2/sec,它是通過將由2/2/220d的單絲製得的加捻絲用作經紗和與加捻絲相同的緯紗(inserting yarns)在織機上紡織成的。
將底布(4)和底布(3)按照該順序疊置在底布(5)上,形成基礎部件,即,將底布(3)排列在其上放置溼紙頁的這一側,並將底布(4)夾在底布(3)和底布(5)之間。將由尼龍6單絲(15d)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底布(3)這一側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300g/m2為止,另外,將由尼龍6單絲(15d)製得的對接層3層壓至底布(5)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刺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100g/m2為止。用這種方式,製得了本發明的毛毯(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b))。
另外,將底布(3)疊置在底布(5)上形成基礎部件,並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底布(3)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刺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450g/m2為止,另外,並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底布(5)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刺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100g/m2為止。用這種方式,製得了造紙壓榨毛毯(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c))。
此外,將底布(5)疊置在底布(4)上形成基礎部件,並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底布(5)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450g/m2為止,另外,並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底布(4)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100g/m2為止。用這種方式,製得了造紙壓榨毛毯(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d))。
另外,作為對比例,用下列方式製備造紙壓榨毛毯(對比例壓榨毛毯(c))將底布(4)疊置於底布(5)上,形成基礎部件,並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底布(4)這一側上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450g/m2為止,另外,也將由與本發明實施方案(b)中使用的相同的材料製得的對接纖維層壓至該底布上並用針進行針剌數次直至metsuke達到100g/m2為止。
在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b),(c),(d),以及對比例毛毯(c)壓榨之後,對擠水能力,回溼現象的防止能力,以及溼紙頁中的水含量進行測量,並得到了列於圖15中的結果。由圖15所示出的結果可以明顯地發現,涉及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b)的本發明的毛毯,與對比例毛毯(c)相比具有更好的回溼現象防止能力,而本發明實施方案毛毯(c)和(d)與對比例毛毯(c)相比時也具有更好的回溼現象防止能力。
如上所述,本發明的造紙壓榨毛毯包含基礎部件和層壓在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製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並且,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優異的作用和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另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含基礎部件和層壓在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因此,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或者高於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密度,因此,基礎部件有三層結構,並且當被壓榨時,能保證更大體積量的水,作為造紙壓榨毛毯,不僅改善了擠水能力,而且在具有三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密度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另外,造紙壓榨毛毯的其特徵在於第一底布,或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密度從0.1-0.50g/cm3,並且第二底布的密度從0.23-0.75g/cm3,比密度為1.5或更大。因此,通過對密度具體值的選擇,它能產生確實實現防止回溼現象這樣的優異作用。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組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透氣性低于于第一底布的透氣性。因此,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因此,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可包括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或者低於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透氣性。因此,該基礎部件具有三層結構,並且當被壓榨時,能保證更大體積量的水,作為造紙壓榨毛毯,不僅改善了擠水能力,而且在具有三層結構的基礎部件的情況下,通過它們之間的透氣性差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一底布,或者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透氣性從50cc/cm2至900cc/cm2,第二底布的透氣性從32cc/cm2至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為0.67或更小。因此,通過對透氣性具體值的選擇,它能產生確實實現防止回溼現象這樣的優異作用。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一底布,或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和第二底布由50d至330d的單絲紗或其加捻絲製成。因此,通過對第二底布和第一底布所用紗線的具體尺寸進行選擇,它能產生確實地實現防回溼現象這樣的優異作用。
此外,造紙壓榨毛毯的特徵在於第二底布由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製成。因此,通過選擇第二底布,它能產生寬範圍柔韌性這樣的優異作用,並能防止回溼現象。
權利要求
1.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含基礎部件和層壓至基礎部件之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製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幅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
2.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括有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
3.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括有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的密度。
4.根據權利要求3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所述第二底布的密度也高於第三底布的密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的密度從0.15g/cm3至0.50g/cm3,第二底布的密度0.23g/cm3至0.75g/cm3並且比密度為1.5或更大。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密度從0.15g/cm3至0.50g/cm3,第二底布的密度0.23g/cm3至0.75g/cm3並且比密度為1.5或更大。
7.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含基礎部件和層壓至基礎部件之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由許多底布製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的第一底布排列的第二底布是這樣一種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
8.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括有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的雙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而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
9.一種造紙壓榨毛毯,包括有基礎部件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有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的三層結構;其中第一底布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頁的表面排列,第二底布緊接著第一底布排列,而第三底布緊接著第二底布排列,並且,其中第二底布是這樣的結構,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的透氣性。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所述第二底布的透氣性也低於第三底布的透氣性。
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的透氣性從50cc/cm2至900cc/cm2,第二底布的透氣性從32cc/cm2至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為0.67或更小。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和第三底布的透氣性從50cc/cm2至900cc/cm2,第二底布的透氣性從32cc/cm2至600cc/cm2,並且比透氣性為0.67或更小。
1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包含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加捻絲。
14.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和第二底布包含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加捻絲。
1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第二底布,和第三底布包含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加捻絲。
16.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一底布,第三底布,和第二底布包含50d-330d的單絲紗或其加捻絲。
1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二底布包含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
1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二底布包含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
1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二底布包含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
2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二底布包含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
21.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造紙壓榨毛毯,其中第二底布包含無紡織物或無紡織物的層壓體。
全文摘要
本發明披露了一種造紙壓榨毛毯(1),它包括:基礎部件(2)和層合至基礎部件上的至少一層對接層(3),其特徵在於,基礎部件(2)由許多底布組成,並且在許多底布中,緊接著最靠近其上放置有溼紙幅的表面(4)排列的第一底布(A)排列的第二底布(B)是這樣一種結構,其密度高於第一底布(A)的密度,或其透氣性低於第一底布(A)的透氣性,並且,能調節從第二底布遷移至第一底布的水份,並能有效地防止回溼現象。
文檔編號D21F7/08GK1269439SQ00108360
公開日2000年10月11日 申請日期2000年3月24日 優先權日1999年3月24日
發明者吉田信夫, 石野淳, 井上健二, 池田晴成 申請人:市川毛織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