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製作方法
2023-04-25 14:01:57 2
本實用新型涉及揚聲器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不斷地進步,揚聲器的使用在社會中越來越普及,甚至已經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種物品。現有的揚聲器由於結構設計的原因存在音質差、頻向範圍窄、靈敏度底、易失真、解析度底、工藝複雜、成本高等問題;由於這些問題的存在,現有的揚聲器雖然能夠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使用,但是滿足不了人們對揚聲器品質的追求和大規模生產時簡化工藝以降低成本的需要。另外,現有的揚聲器內部的感應線圈在分布上比較固定,所得到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振幅等音頻效果比較單一,也不能適用與不同揚聲器結構設計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技術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頻向範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通過不同類型的感應線圈分布可以得到不同的音頻效果,且適用於不同揚聲器結構設計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通電後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上端面上,所述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下端面上;所述第一感應線圈與第二感應線圈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後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
其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所述永磁鐵與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固定連接。
其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上下兩端面上均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每塊永磁鐵均通過墊圈與其對應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端面固定連接。
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
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其中一個線圈外表面覆蓋有絕緣振膜層。
其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兩端面上,且第一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均貫穿振膜基片後電連接,這樣的結構有利於獲得頻向範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增益效果。另外,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不同的分布狀態,能夠得到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一的結構圖;
圖2為圖1的剖面圖;
圖3為在圖1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後的結構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二的結構圖;
圖5為圖4的剖面圖;
圖6為在圖4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後的結構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三的結構圖;
圖8為圖7的剖面圖;
圖9為在圖7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後的結構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實施方式四的結構圖;
圖11為圖10的剖面圖;
圖12為在圖10的一側設置有永磁鐵後的結構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
11、振膜基片 21、第一感應線圈
31、第二感應線圈 41、永磁鐵
51、墊圈 61、絕緣振膜層
12、振膜基片 22、第一感應線圈
32、第二感應線圈 42、永磁鐵
52、墊圈 62、絕緣振膜層
13、振膜基片 23、第一感應線圈
33、第二感應線圈 43、永磁鐵
53、墊圈 63、絕緣振膜層
14、振膜基片 24、第一感應線圈
34、第二感應線圈 44、永磁鐵
54、墊圈 64、絕緣振膜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表述本實用新型,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描述。
實施例一
請參閱圖1-3,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1、通電後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第一感應線圈2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1印刷在振膜基片11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1與第二感應線圈31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1後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的中部。此時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在振膜基片11上的分布均為中心分布,即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振膜基片11一端面的中部即端面上靠近端面幾何中心的區域,假設第一感應線圈21從端面的幾何中心開始向外纏繞,纏繞十圈後能夠布滿整個端面,則第一感應線圈21纏繞五圈左右會布滿端面的中心部分,這時的分布即為中心分布。在本實用新型當中,也可以根據需要採取其它不同形式的分布,且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除採取印刷工藝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上,也可採用電鍍和蝕刻等其它工藝。
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41,永磁鐵41與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51固定連接。永磁鐵41本身擁有一個磁場,振膜基片11位於永磁鐵41產生的磁場中,當印刷在振膜基片11上的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通電時,感應線圈會產生一個磁場,與永磁鐵41本身的磁場重疊後導致磁場發生變化,進而使振膜基片11震動發聲。在本實用新型當中,也可以在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上下兩端面均平行放置一塊永磁鐵,可以實現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振幅和頻率的拓展。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1。絕緣振膜層61的覆蓋一方面可以起到固定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作用,也能達到很好的絕緣效果;最重要的是,當振膜基片11在磁場中震動發聲時,絕緣振膜層61也能跟隨振膜基片11震動發聲,進一步增強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發聲效果。在本實用新型當中,可以在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1,也可以單獨在第一感應線圈21或第二感應線圈31的外表面覆蓋絕緣振膜層61。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以及其它形狀。第一感應線圈21和第二感應線圈31不同的纏繞形狀與分布狀態相互組合能夠讓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更好地得到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
實施例二
請參閱圖4-6,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2、通電後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第一感應線圈2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2印刷在振膜基片12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2與第二感應線圈32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2後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端面的四周。此時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在振膜基片12上的分布均為四周分布,即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2一端面的四周。振膜基片12一端面的四周即為端面上靠近端面各邊緣的區域,假設第一感應線圈22從端面的邊緣開始向內纏繞,纏繞十圈後布滿整個端面,則第一感應線圈22纏繞五圈左右會布滿端面上靠近各邊緣的區域,這時的分布即為四周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42,永磁鐵42與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52固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22和第二感應線圈32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
實施例三
請參閱圖7-9,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3、通電後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第一感應線圈23印刷在振膜基片13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3印刷在振膜基片13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3與第二感應線圈33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3後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印刷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13端面上。此時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在振膜基片13上的分布均為全片分布,即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3與其對應一端的端面上並布滿整個端面。
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43,永磁鐵43與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53固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3。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23和第二感應線圈33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
實施例四
請參閱圖10-12,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第一具體實施例,該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包括在變化的磁場中會震動發聲的振膜基片14、通電後產生感應磁場的第一感應線圈24和第二感應線圈34,第一感應線圈24印刷在振膜基片14的上端面上,第二感應線圈34印刷在振膜基片14的下端面上;第一感應線圈24與第二感應線圈34在與其對應的振膜基片11端面上的纏繞方向和形狀均相同,二者的內端點貫穿振膜基片14後固定連接,且二者的外端點均為電信號接入點;第一感應線圈24和第二感應線圈34在與其對應的整個振膜基片14端面上均呈環形分布。即第一感應線圈24和第二感應線圈34均印刷在振膜基片14上後,兩個感應線圈的最內圈距離振膜片14的中心有一定距離,兩個感應線圈的最外圈距離振膜片14的端面邊緣同樣存在一定距離,就相當於將全片分布中的振膜片13上的兩個線圈的最內部的幾圈和最外部的幾圈去掉。
在本實施例中,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的一端面上平行放置有一塊永磁鐵44,永磁鐵44與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墊圈54固定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應線圈24和第二感應線圈34的外表面均覆蓋有絕緣振膜層64。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感應線圈24和第二感應線圈34的纏繞形狀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
本實用新型的優勢在於:
相較於現有技術的情況,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通過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印刷在振膜基片的兩端面上,且第一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和第二感應線圈的內端點均貫穿振膜基片後連接,這樣的結構有利於獲得頻向範圍寬、靈敏度高、工藝簡單、成本低等增益效果。另外,第一感應線圈和第二感應線圈在振膜基片上的分布包括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中部、二者印刷在振膜基片端面的四周和二者印刷在整個振膜基片端面上,不同的分布狀態,能夠得到揚聲器複合動圈振膜不同的振幅響應和適應不同的結構設計需求。
以上公開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幾個具體實施例,但是本實用新型並非局限於此,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思之的變化都應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