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人造板的製作方法
2023-05-11 00:58:11 1
專利名稱:一種人造板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人造板技術領域,特別涉及部分或全部取代木材的人造板。
在人造板行業中,有各式各樣的人造板,例如禾稈輕體板(CN 86209421),以禾杆段作為板芯,取代部分木材。但是,由於其禾杆段需要一段一段豎向均勻排列,生產效率低,也不能完全取代木材。而以菱苦土為主要原料的人造板,一般只作為活動房屋等較低檔次的使用。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人造板。
本發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人造板的主體是玻璃纖維布或/和玻璃纖維絲,膨脹珍珠巖,以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粘結,固化為一體。根據其用途,在其中添加各種無機填料,作為內牆板,外牆板,頂棚板,吸音隔熱板,工作檯及寫字檯的面板等。無機填料可以使用滑石粉,輕質碳酸鈣,重質碳酸鈣,石英粉,硫酸鋇等物質。
一份聚酯樹脂粘合劑中可以添加0.5~2份的無機填料。以進一步降低成本。
玻璃纖維布一般在板厚小於50毫米時,在板的上下兩層表面各一層即可。
用於室外的板材,應增加無機填料的比例至佔膨脹珍珠巖體積的三分之一到約等於膨脹珍珠巖的體積。
本發明的優點是,膨脹珍珠巖是極好的保溫隔熱材料,且不易燃燒。經過聚酯樹脂粘合劑與玻璃纖維布固化後,具有較高的抗壓和抗折強度,可以完全取代木材製作門板,內牆板,頂棚,桌面,臺面,地面板(磚),活動房屋等。
,附圖是本發明的結構的一個實施例的橫剖面示意圖。在附圖中,序號1玻璃纖維布,2膨脹珍珠巖,3金屬網格骨架。
以下以具體的實施例說明本發明的人造板。
實施例1在平面工作檯上鋪一張聚酯薄膜(厚度0.03~0.10毫米),在該薄膜上放置一層玻璃纖維布(或玻璃纖維絲縱向和橫向均勻分布排列)按照板的要求尺寸(例如2米長,1.2米寬,35毫米厚),制一框架,(即模具)在玻璃纖維布上塗一層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不飽和聚酯樹脂最好使用191號或者306號不飽和聚酯樹脂),然後,放置框架(模具),將膨脹珍珠巖與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按比例(1.5∶1或者2∶1)攪拌均勻,攤入框架模具內,填平後,上面再覆一層玻璃纖維布,在該層玻璃纖維布上再塗一層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然後,在表面上覆蓋一層聚酯薄膜,將氣泡排出,並整平壓實,待固化後,即可將聚酯薄膜揭開,取下框架(模具),把板的周邊及上下表面修整,即可作為室內用板使用。
實施例2按實施例1的方法,在膨脹珍珠巖中加入石英粉,石英粉的加入量為膨脹珍珠巖的體積的三分之一。成型後可作為室外用板材使用。
實施例3按實施例1的方法,在膨脹珍珠巖中加入與膨脹珍珠巖同體積的石英粉。可作為室外活動房屋的板材使用。
實施例4按實施例1的方法,在膨脹珍珠巖中加入二分之一倍膨脹珍珠巖體積的滑石粉或者輕質碳酸鈣,可用作普通寫字檯,桌面用板。
實施例5按實施例1的方法,板厚為50毫米,在膨脹珍珠巖中加入與膨脹珍珠巖等體積的重質碳酸鈣,固化後,可作為內牆板或隔牆板使用。
實施例6按實施例1的方法,不使用玻璃纖維布和無機填料,可用作頂棚,吸音板等室內特殊用板材。
實施例7按實施例1的方法,板厚為100毫米,在框架模具內,鋪上一層玻璃纖維布後,放置一網絲直徑為1~8毫米的金屬網骨架,然後,放入膨脹珍珠巖與石英砂粉按1∶3的體積比例混合的與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攪拌均勻的混合料。固化後,可用作耐衝擊和承受較大荷載的板材或室外活動房屋的承重板件。
實施例8按實施例7中的方法,金屬網架以二層以上的縱橫交叉排列的玻璃纖維絲代替。其方法為先在框架模具內攤入約一半板厚(模具厚)度的膨脹珍珠巖及無機填料和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的共混物料,然後,縱向鋪上一層,橫向鋪上一層(或者再縱向鋪上一層)玻璃纖維布(或者絲),再把模具的另一半厚度填平。以後的方法同實施例1在本例中,可以添加無機填料,也可以不加無機填料。
權利要求
1.一種人造板,其特徵是該人造板主要包括玻璃纖維布或/和玻璃纖維絲,膨脹珍珠巖和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或/和無機填料。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板,其特徵是不飽和聚酯樹脂粘合劑與膨脹珍珠巖的用量為1∶1.5~2(重量比)。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板,其特徵是所說的玻璃纖維布在板的上下表面各一層。
4.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板,其特徵是所說的人造板內具有金屬的網格骨架。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人造板,其特徵是所說的無機填料包括滑石粉,輕質和/或重質碳酸鈣,石英粉,硫酸鋇等物質。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人造板,其主要特徵是該人造板主要包括玻璃纖維布,膨脹珍珠巖和聚酯樹脂粘合劑或/和無機填料。本發明的人造板可以用作內門板,內牆板,頂棚,桌面,工作檯面,室外活動房屋等。具有保溫,隔熱,防水,不易燃燒等顯著特點。
文檔編號B32B5/22GK1103356SQ931152
公開日1995年6月7日 申請日期1993年12月4日 優先權日1993年12月4日
發明者楊奎平 申請人:楊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