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
2023-05-11 00:28:26 1
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選取喜旱蓮子草入侵水域或者喜旱蓮子草易於入侵的水域,至水深0.5米的淺水湖濱帶;(2)在3-4月份日平均氣溫為8-12℃,蘆葦萌芽株高達15釐米以上時,挖取葉大、杆粗苗,注意防止折斷秸杆和葉子,當天採挖當天種植,天氣炎熱時,遮陽防爆曬,避免葦苗脫水枯萎;(3)將目標水域的土地深翻一次,整平。本發明採用的蘆葦為常見禾本科挺水植物,生長速度快,能夠通過營養繁殖和有性生殖進行擴散,易於快速形成本土植物種群優勢。通過合理種植蘆葦和科學管理,能夠有效地抑制喜旱蓮子草的生長,從而有效地防控喜旱蓮子草的入侵。
【專利說明】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明涉及生態控制【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替代控制入侵植物喜旱蓮子草的生態 方法。
【背景技術】
[0002] 生物入侵已成為全球研究和關注的熱點,入侵引發了嚴重的生態和經濟等問題, 其中外來植物種或雜草的入侵是重要的方面。目前資料顯示中國外來雜草已達23科共108 種,其中10餘種已成為入侵種,入侵的外來雜草已對農林和自然生態系統造成極大的危 害。外來雜草的入侵過程、機制、預測以及防禦策略一直是研究外來雜草入侵的基本問題, 而其中入侵機制和防除策略是問題的核心。
[0003] 外來雜草成功入侵新的生境,必然具有其特徵性。長期以來,利用理論模型、定量 實驗和生物技術等手段對許多入侵雜草的生物生態學特徵進行了研究,其成果對入侵機制 的闡明有著重要的價值。外來植物一旦進入新的生境,必然和新的生境發生相互作用,包括 土壤環境因素、物種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外來植物表現出適應性。然而,不論是在外來雜 草入侵的生物學機制,還是生態學機制研究,往往忽視入侵地的理化性質、土壤生物和土著 物種等諸多因素對入侵植物產生的綜合效應,從而影響了入侵物種防治策略的效果。對入 侵生物進行控制的最佳時期在於入侵階段,一旦成功入侵,則治理起來是極為困難的,因此 及時預警和合理防禦策略的選擇也成為外來入侵種的重點研究內容。
[0004] 喜旱蓮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Mart. ) Griseb.)又名空心蓮子草、 水花生、空心覽、革命草、水蕹菜,屬覽科(Amaranthaceae)蓮子草屬(Alternanthera)。喜 旱蓮子草原產於巴西,是多年生水陸兩棲草本植物,廣泛分布於世界溫帶及亞熱帶地區。20 世紀30年代作為豬飼料引入中國,後逸為野生。目前,喜旱蓮子草幾乎遍及黃河流域以南 地區。由於該入侵生物阻塞航運、造成作物減產、使水體富營養化、傳播寄生蟲病及增加草 坪養護成本等危害,國家環保總局2003年將其列為第一批外來入侵物種。隨著對該生物的 深入認識,其資源化利用也逐漸成為許多科研工作者的研究內容。
[0005] 目前很多學者對該植物的入侵機制進行了相關研究,探討了其分布特徵、生物學 特性、對某些植物的化感抑制作用以及對周圍生態環境的危害,表明該植物主要通過其強 大的營養繁殖能力,寬廣的生態幅,較強的適應能力等生態生物學特性以及產生化感抑制 作用,在入侵地形成單優勢種群,導致生物多樣性的降低與作物產量的下降。
[0006] 喜旱連子草的防治方法很多,包括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等,這些方法在 喜旱蓮子草的防治過程中都已經得到應用,但也存在許多的不足之處。物理方法多是人工 進行植株收割、打撈,水體中的喜旱蓮子草植株易於打撈乾淨,陸地上的地下根系清除起來 則困難得多。此法只能在局部範圍內具有一定效果,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其無性繁殖體 的擴散性。有學者指出,物理防治法只有外來種的數量少,分布區域較少時,或者外來種的 地下部分不能進行無性繁殖時才有效。所以,物理防治法雖然簡單,但在地勢險要處不便實 施,相對來說效率不高,並且費時費力,只適用於密度較小或新入侵種群。在我國,防除喜旱 蓮子草的常用措施仍是化學防除。針對該入侵植物常用除草劑有草甘膦、使它隆、水花生 淨等。雖然使用某一種除草劑可以對喜旱蓮子草能起到明顯的抑制作用,但是它只是在短 期內對地上部分有效,而對水下的根與莖、陸生型的地下根莖系卻無法根除。另外,除草劑 如果使用不當,在殺死喜旱蓮子草的同時還會影響到其他鄉土植物或者動物的生長,並且 除草劑的噴施會對土壤、空氣、水體造成汙染。目前具有較好利用前景的一種方法是生物防 除方法,即引入該入侵植物的採食者-蓮草直胸跳甲(Agasicles hygrophilat),這是生 物防治喜旱蓮子草有效的天敵,並具有取食的寄主專一性。我國在1987年由中國農科院生 防室自美國佛羅裡達州分兩批引進該植食者在蟲口達到一定密度時,喜旱蓮子草葉片被食 光,莖杆被蛀空折斷,地下及水下部分得不到營養而腐爛,從而得到有效控制。但是蓮草直 胸跳甲僅對河道、湖泊等水體中的水花生普遍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而對陸生喜旱蓮子 草的取食性差。此外,溫度對蓮草直胸跳甲的生長繁殖也有很大的影響,不耐高溫,不耐低 溫,並且抗逆力弱,對農藥和除草劑敏感,引入的植食者不能夠形成自然種群,而導致要定 期的補充蟲體。因此,喜旱蓮子草生物防治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特別是針對陸生型植株, 實際操作和技術等方面均存在瓶頸問題。
[0007] 由此可見很多學者對該入侵植物防治策略開展了相關研究,包括物理防除、化學 防除和生物防治等方法。但由於該入侵植物較強的營養繁殖和適應能力等特性而限制了防 治效果,不足以全面控制喜旱蓮子草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尋找更為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可 以控制其進一步入侵並恢復入侵地的生態功能。
【發明內容】
[0008]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以解決 上述【背景技術】中的問題。
[0009] 本發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 生態方法,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0010] 1)選取喜旱蓮子草入侵水域或者喜旱蓮子草易於入侵的水域,至水深〇. 5米的淺 水湖濱帶;
[0011] 2)所述幼苗採集方法為:在3-4月份日平均氣溫為8-12°C,蘆葦萌芽株高達15釐 米以上時,挖取葉大、杆粗,注意防止折斷莖杆和葉子,當天採挖當天種植,天氣炎熱時,遮 陽防爆曬,避免葦苗脫水枯萎;
[0012] 所述喜旱蓮子草入侵水域或者喜旱蓮子草易於入侵的水域蘆葦管理方法為:將目 標水域的土地深翻一次,整平。蘆葦苗帶根系植入土中,蘆葦苗3-5枝分為一株,蘆葦種植 的株距為0. 25-0. 4米、行距為0. 4-0. 6米。蘆葦苗種植區域必須要有水層保證;在沿海灘 塗地種植,由於潮汐漲落,及水中含鹽量高,故要掌握好潮汐規律,充分利用好時間差,枯潮 時抽水澆灌,以保幼苗的成活率,葦苗種植後,要保證長期有5-12釐米深的水層養護。待蘆 葦生長停止水位下降後,及時收割,運離現場,實行資源化利用。
[0013] 與已公開技術相比,本發明存在以下優點:本發明採用的蘆葦為常見禾本科挺水 植物,生長速度快,能夠通過營養繁殖和有性生殖進行擴散,易於快速形成本土植物種群優 勢。通過合理種植蘆葦和科學管理,能夠有效地抑制喜旱蓮子草的生長,從而有效地防控 喜旱蓮子草的入侵,藉此為外來入侵植物喜旱蓮子草的生態防控和可持續治理提供基本保
【權利要求】
1. 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其特徵在於:其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 選取喜旱蓮子草入侵水域或者喜旱蓮子草易於入侵的水域,至水深0. 5米的淺水湖 濱帶; 2) 在3-4月份日平均氣溫為8-12°C,蘆葦萌芽株高達15釐米以上時,挖取葉大、秸粗 苗,注意避免折斷秸杆和葉子,當天採挖當天種植,天氣炎熱時,遮陽防爆曬,避免葦苗脫水 枯萎。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替代控制喜旱蓮子草的生態方法,其特徵在於:所述喜 旱蓮子草入侵水域或者喜旱蓮子草易於入侵的水域管理方法為將目標水域的土地深翻一 次,整平;蘆葦苗帶根系植入土中,蘆葦苗3-5枝分為一株,蘆葦種植的株距為0. 25-0. 4米、 行距為0. 4-0. 6米;蘆葦苗種植區域必須要有水層保證;在沿海灘涂地種植,由於潮汐漲 落,及水中含鹽量高,故要掌握好潮汐規律,充分利用好時間差,枯潮時抽水澆灌,以保幼苗 的成活率,葦苗種植後,要保證長期有5-12釐米深的水層養護,待蘆葦生長停止水位下降 後,及時收割,運離現場,實行資源化利用。
【文檔編號】A01G1/00GK104094755SQ201410318569
【公開日】2014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2014年7月7日 優先權日:2014年7月7日
【發明者】張震, 何金鈴, 徐麗, 王育鵬, 馬友華, 胡宏祥 申請人:安徽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