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黴的3,3-雙烷硫基-2-吡啶基丙烯酸衍生物的製作方法
2023-05-02 14:20:26 2
專利名稱:殺黴的3,3-雙烷硫基-2-吡啶基丙烯酸衍生物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一類新的3,3-雙烷硫基-2-吡啶基丙烯酸的衍生物,特別是其酯,它們可以用作殺菌劑。
對致植物病的真菌進行的研究有重大的經濟意義,因為真菌在植物上或植物的一部分如果、花、葉、莖、塊莖、根等等上面的生長,不僅抑制植物及其有經濟意義的部分如葉、果實、種籽的產量,而且還減低了收穫的作物的總質量。
為了克服或至少減低真菌的有害影響,長期以來都用殺黴劑處理植物。然而,為一些已識別出的真菌所付出的巨大經濟代價,以及對已知的殺黴劑有抗性的新菌株的發展,使得開發對作物具有治療性,預防性和總體性的保護作用的新的、更有效的殺黴劑成了一種始終存在的需求。這些新的殺黴劑不僅必須具備這些保護性質,它們還必須不具有對所保護的植物不利的性質。
美國專利3761596的目的是一族含丙二酸酯的殺真菌組合物,其中包括商業殺黴劑Isoprothiolane(1,3.二硫代環戊-2-叉丙二酸二異丙酯)
化合物(A)在實用上是一種「單一物種的」殺黴劑,在經濟合理地施用時可以對付稻瘟梨形孢,即稻瘟病的致病生物。與此對照,本發明的化合物對於廣譜的致植物病的各種有機體均有作用。
本發明的一個方面是新的一族具下面結構式的化合物
(Ⅰ)及其各立體異構體,其中R和R1中的每個都是獨立的下面組中選出的成員C1-C10的烷基,C1-C10氰烷基,C7-C13芳烷基,C2-C9鏈烯基,C3-C9滷代鏈烯基,C3-C10烷氧基烷基,C3-C10烷基硫代烷基,
C3-C10烷基磺醯基烷基,C3-C8烷酯基烷基,C4-C10亞烷基二氧烷基,C7-C13芳基氧烷基,及C5-C8鏈烯基氧烷基;並且R2是C1-C5的烷基。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是含下列物質的殺真菌的組合物;(A)殺真菌的有效劑量的至少一種具上述結構式(Ⅰ)的化合物,和(B)一種農業可接受的載體。進一步說,本發明的目的在於一種對有害真菌的控制方法,包括對有待防護的地點施用殺菌有效劑量的本發明中的至少一種化合物或組合物。本發明的目的還在於本發明中化合物的製備方法。
本發明中化合物的製備,可以將一種具下面結構式的烷基-3-吡啶基丙烯酸酯
(Ⅱ)其中R2如前所定義-與二硫化碳在一種鹼如氫氧化鉀存在的條件下在極性溶液,最好是二甲亞碸中反應。反應在室溫下經過6-18小時的時間。反應過後,加入合適的,具下面結構式的滷代烷RX or R1X (Ⅲ)
其中的R和R1如前所定義,X是滷素,最好是氯,特別是溴。如果R與R1不同,產物是得自兩個硫原子與不同試劑反應的,逐次的烷化過程。最初的烷化過程是與反應性較弱的試劑進行,將反應性較強的試劑用在最後的、空間位阻較大的反應中。烷化反應在室溫下進行。當加入滷代烷時,有一小小的放熱發生。
為生成具有結構式Ⅰ的所需化合物,反應物的較好的化學量比值是一摩爾當量的具有如Ⅱ的結構式的烷基-3-吡啶基丙烯酸酯相對於略微過量的一摩爾當量的二硫化碳以及兩摩爾當量的具結構式Ⅲ的滷代烷。
分離所需化合物(結構式Ⅰ)時,傾入水中,用數份氯仿提取,隨後蒸發氯仿,在氧化鋁上作色譜分離,氯仿洗脫,最後蒸發氯仿。
較好的是,本發明中的化合物具有由化學式(Ⅰ)及其立體異構物所代表的結構,其中R和R1各是獨立的取代基或取代基的組,其代表為C1-C10的烷基; 基;4-氯 基;4-甲氧 基;4-叔丁基苄基;3,4-二甲基苄基;3,4,5-三甲氧基苄基;3,4-亞甲二氧基苄基;2-乙烯基氧乙基;2,2-二甲氧乙基;2-甲氧乙基;2-甲硫基乙基;2-取代乙基;2-(1,3-二噁烷-2-基)乙基;羰乙氧基甲基;2-羰乙氧基乙基;2-氰乙基;3-苯氧基丙基;3-(4-叔丁苯氧基)丙基;烯丙基-2-甲基烯丙基;3,3-二甲基烯丙基;3-烯-1-丁炔基;3,7-二甲基-6-烯-1-辛炔基;2-氯烯丙基或3-氯烯丙基;並且R2是甲基、乙基、異丙基或正戊基。最好是R+R1等於總共6-9個非氫的原子且R+R1中至少一個含有C-C雙鍵。而其中的二個硫原子置於一個環內的化合物,即R+R1等於亞烷基的是較次的,因為這樣的化合物與那種二個硫原子不在一個環內的化合物比較起來,一般較不活潑。
特別合適的化合物有乙基-3,3-雙(烯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苄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乙基-3,3-雙(2-甲基-2-丙烯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3-苯氧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3,7-二甲基-6-烯-1-丁炔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2-(1,3-二氧戊環-2-基)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2-甲氧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4-甲氧苄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以及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1,3-苯並間二氧雜環戊烯-5-基-甲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本發明中的殺黴組合物由下列物組成殺黴有效劑量的具備結構式Ⅰ的至少一種化合物作為活性組分,還有它的一種可接受的載體。較好的組合物包括至少一種上面描述過的較好的化合物。
本發明的組合物中,作為成分之一,包括著一種適於與活性組分混合的載體。技術人員已知的合用載體中的任何一種都是合適的。載體可以是固體,如細碎的固體粒子、粒砂、片粒、可溼粉劑、可溶粉劑以及這一類物質。固體載體中間本發明所考慮的有有機物和無機物,如矽鎂土、沙、蛭石、玉米穗軸,活性炭及矽酸鹽礦物。在矽酸鹽礦物中較適合用在本發明的組合物中的有雲母、滑石、葉蠟石、粘土及諸如此類。
從適才所描述的固體載體之中的一種,可以製得固體的組合物。在這種情況下,活性化合物是浸漬在固體載體上的。或者,活性化合物也可配成可溼性粉劑,這是通過將其研磨成細粉,然後與固體載體混合而得,後者加入了一種表面活性分散劑。然後將可溼粉劑分散在水中作為分散系施用。
的確,上述的分散系在一類組合物中是代表性的,這類組合物也可稱作液態組合物。除液態分散系外,液態組合物還可能是溶液或乳狀液的形式。在溶液情況下,活性組分溶於水性或油性的溶劑中。絕大多數情況下,作為載體的溶劑是油性的。除芳香烴如甲苯、二甲苯之外,其他較好的溶劑包括這樣的有機物如丙酮、甲醇、異丙醇、叔丁醇、環己酮、二噁烷、二甲基甲醯胺、二甲亞碸、二氯乙烯、雙丙酮醇以及N-甲基吡咯烷酮。
在本發明考慮之中的液態組合物的另一較好實例,一種水性乳狀液,是從如上所述的一種溶液製得的,溶液中加入了表面活性劑。在本發明考慮範圍內的,適於製作乳狀液的表面活性劑,已為本領域內的技術人員所知。MeCucheon′s Detergents and Emulsifiers,Allured Publising Corp.,RidgewoodNew Jersey(1970);美國專利2514916的第二欄到第四欄;和美國專利2547734的第三欄到第四欄,均提供了適用於此目的的這種表面活性劑的詳細例子。正如這些參考文獻中指出的,表面活性劑可以是陽離子的,非離子的或陰離子的。
本發明中的載體成分也可以是一種氣溶膠。製備氣溶膠時,將活性化合物溶解在非高度揮發的溶劑中。然後將此溶液與一種高度揮發的溶劑-稱為液態氣溶膠載體-相混合。氣溶膠載體僅在加壓條件下才是液態。在環境溫度和壓力下,氣溶膠載體便是氣體。在這些較好載體的一個次級實例中,氣溶膠載體本身便可以是活性的。例如載體可以是殺蟲劑、除草劑、殺菌劑,諸如此類。
本發明的化合物和組合物可以用於控制致植物病的真菌的方法之中。在該類方法中,將殺黴有效劑量的活性組分,無論是化合物形式或組合物形式均可,施放在受到真菌侵襲的處所。
在一較好實例中,活性組分施放到受真菌侵襲的處所時是施放到待保護植物的葉上面。這種稱為「葉面處理」的方法通過將活性組分施放到葉面上而生效,濃度是在用在待保護的植物葉面的該化合物所處的每升惰性液體中有約10毫克到約500毫克的活性組分。
在另一較好實例中,殺黴有效劑量的活性組分施放在待保護的植物所生長的土中。在這種稱為「系統處理」的方法中,活性組分在待保護植物生長的土壤中施放的濃度是在每公頃土地約0.125公斤到約10公斤之間(公斤/公頃)。更好一些,系統控制所用的施放量是在1.125公斤/公頃到5公斤/公頃之間。
與所用的控制真菌的較好實例無關,無論葉面或系統處理,活性組分都可在真菌感染的之前或之後使用。此外,應意識到無論系統施藥或葉面施藥,精確的劑量是受待控制的真菌和待保護的特定植物支配的。
在本發明的又一個實例中間,活性組分是作為待保護植物的種子包衣而使用的。這種殺黴的包衣防止土壤受真菌的感染,並能被植物系統吸收以防止植物受到真菌入侵。在這種稱為「種子包衣法」的方法中,活性組分的適當濃度是在每百公斤種子用約5克到約75克的範圍內。
給出下列的實施例以解釋本發明。由於這些實施例僅是從解釋的目的給出的,不可認為這些實施例將本發明限制在了此後各實施例引述的範圍之內。
實施例1乙基-3,3-雙(烯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的製備(化合物4號)在安裝有磁性攪棒、溫度計、和帶乾燥管的回流冷凝器的250ml三頸燒瓶中放入5.78克(35.0毫摩爾)乙基-3-吡啶基乙酸酯,4.95克(88.2毫摩爾)粉末狀試劑氫氧化鉀,75mlHPLC級的二甲亞碸,以及2.66克(35.0毫摩爾)二硫化碳試劑。在室溫下將混合物攪拌6.25個小時,在此期間絕大多數氫氧化鉀溶解。
烯丙基溴(8.47克,70.0毫摩爾)分為大致相等的四份在前後90分鐘的期間內加入。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過夜,然後傾入1600ml水中。混合物用每份35ml的三份氯仿抽提。合併氯仿提取物並用二份1500ml的水洗滌。蒸發氯仿得到9.4克油性的褐色粗產物。在152克Brockmann1級的氧化鋁上作色譜分離,氯仿洗脫,得到250ml的比移值1.0到0.4的片段。蒸發後得到5.8g(52%)的橙黃色油。
此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數據鑑定,數據如下NMR(CDCl3)σt(3)1.1-1.3;m(2)3.3-3.5;q(4)3.7-4.4;m(4)4.7-5.3;m(2)5.5-6.0;m(1)7.0-7.3;m(1)7.5-7.9;m(2)8.5-8.7.
實施例2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 基硫-2-(3-吡啶基)丙烯酸酯(8號化合物)在一裝有磁性攪棒、溫度計、和帶乾燥管的回流冷凝器的250ml三頸燒瓶中置入2.15克(13.0毫摩爾)乙基-3-吡啶基乙酸酯,28mlHPLC級的二甲亞碸,1.68克(30.0毫摩爾)粉末狀氫氧化鉀試劑和0.99克(13.0毫摩爾)二硫化碳試劑。在室溫下將混合物過夜攪拌。紅色逐漸呈現,且絕大多數氫氧化鉀溶解。
一次加入2.22克(13.0毫摩爾)苄基溴,八十分鐘後一次加入1.57克(13.0毫摩爾)烯丙基溴。在第一次烷化時有22.3℃到33.0℃的放熱;在第二次烷化時有22.8℃到26.4℃的放熱。反應混合物在室溫下攪拌7小時,然後在1800ml水中驟冷達到完成,並用氯仿(4×30ml)提取。合併後的提取物用水(2×1500ml)洗滌並蒸發盡,得到2.9克粗產物。在Brockmann1級的氧化鋁上作色譜分離並用氯仿洗脫,得到1.5克純淨產物(31%產率)。在矽上作薄層色譜,並用溶於二氯甲烷的5%甲醇洗脫,得到單一的一點,但在NMR譜上,與前面的結構一致,對於甲基基團出現了二個三重峰。因此,由靠近苄基的某個甲基和靠近烯丙基的另一甲基構成了順式和反式異構體。完整的NMR譜如下t,t(3)1.0-1.4;m(4)3.3-4.0;m(2)4.0-4.2;m(2)4.8-5.4;m(1)5.5-6.0;m(6)7.0-7.4;m(1)7.4-7.9;m(2)8.3-8.8.
實施例32(α-(3-吡啶基)-α-羰乙氧基)亞甲基-1,3-二硫烷的製備(1號化合物)在一裝有磁性攪棒、溫度計、帶乾燥管的回流冷凝管的250ml三頸燒瓶中置入12.6克(225毫摩爾)氫氧化鉀試劑。150ml二甲亞碸試劑,16.52克(100毫摩爾)乙基-3-吡啶基乙酸酯和7.60克(100毫摩爾)二硫化碳試劑。
不加熱條件下將混合物攪拌3.5小時。最高溫度在一小時後得到,為34.5℃。
二溴化乙烯(18.8克,100毫摩爾)在70分鐘內分三份加入。最高溫度為37℃。反應混合物在不加熱條件下攪拌十六個小時,然後傾入1600ml水中。混合物用3份40ml一份的氯仿提取,氯仿用旋轉式汽化器除去,得到23克的油性殘留物。將殘留物在340克活性氧化鋁上作色譜分離,氯仿洗脫,收集比移值1.0到0.4的一個片段。蒸發氯仿得到15.1(59.1%)的黃色固體,其識別的質子核磁共振譜如下NMR(CDCl3)σt(3)1.05-1.3;m(4)3.1-3.7;q(2)3.9-4.3;m(2)7.1-7.7;m(2)8.5.
實施例4化合物2-3,5-7及9-52的製備其餘化合物的製備與實施例1,2,3中列舉的步驟一致。這些化合物集中列在下面給出的表Ⅰ,它們的NMR特徵數據在表Ⅱ給出。為方便計,分別對應於實施例3、1和2生成的化合物1、4和8的相當的數據也一起包括進表Ⅰ和表Ⅱ。
表Ⅰ5
化合物編號- R R1R21 -C2H4- C2H510 2 -CH(C6H4)CH2- C2H53
CH34 CH2=CHCH2CH2=CHCH2C2H55
C2H56 C4H9C4H9C2H515 7 CH3CH2C(O)OC2H5C2H58
H2C=CHCH2C2H59 n-C5H12n-C5H12C2H510 n-C3H7n-C3H7C2H511 n-C6H13n-C6H13C2H520 12 C2H5C2H5C2H513 CH2=CHCH2CH2CH2=CHCH2CH2C2H514 CH2=C(CH3)CH2CH2=C(CH3)CH2C2H515 CH3
C2H516 n-C10H21CH2=CHCH2C2H525 17 (CH3)2CHCH2(CH3)2CHCH2C2H518 CH2=CHCH2
C2H519 CH2=C(Cl)CH2CH2=C(Cl)CH2C2H520 ClCH=CHCH2ClCH=CHCH2C2H5
表1續化合物編號 R R1R221 CH2=CHCH2(CH3)(n-C6H13)CH C2H522 CH2=CHCH2
C2H523 CH2=CHCH2
C2H524 (CH3)2C=CHCH2(CH3)2C=CHCH2C2H525 CH3CH2=CH(CH2)6C2H526 CH2=C(CH3)CH2CH2=C(CH3)CH2n-C5H1127 CH2=CHCH2CH2=CHCH2C2H528 CH2=CHCH2CH2=CHOCH2CH2C2H529 CH2=CHCH2C(CH3)2=CH2CH2CH(CH3)CH2CH2C2H530 CH2=CHCH2
C2H531 CH2=CHCH2
C2H532 CH2=CHCH2CH3OCH2CH2C2H533 CH2=CHCH2CH(OCH3)2CH2C2H534 (CH3O)2CHCH2CH2=CHCH2CH2C2H535 CH3SCH2CH2CH2=CHCH2C2H536 CH2=CHCH2N≡CCH2CH2C2H537 CH2=CHCH2CH3SO2CH2CH2C2H538 CH3CH2CH2CH2=CHCH2Si(CH3)2CH2C2H539 CH2=CHCH2
C2H540 CH2=CHCH2
C2H541 CH2=CHCH2CH2
C2H5
表1續化合物編號- R R1R242 CH2=CHCH2CH2
C2H543 CH2=CHCH2CH2
C2H544 CH2=CHCH2
C2H545 CH2=CHCH2CH2
C2H546 CH2=CHCH2CH2=CHCH2(CH2)4CH347
CH2=CHCH2n-C5H1148 CH2=CHCH2
(CH2)4CH349 CH2=CHCH2
(CH2)4CH350 CH2=CHCH2
CH(CH3)251
CH(CH3)252 CH2=CHCH2
C2H5
表2核磁共振數據(PPM,CDCl3)化合物編號1 t(3)1.05-1.3;m(4)3.1-3.7;q(2)3.9-4.3;m(2)7.1-7.7;
m(2)8.52 t(3)1.0-1.2;q(2)3.2-3.7;q(2)3.9-4.3;q(1)4.7-5.1;
m(7)7.1-7.6;m(2)8.4-8.63 s(3)3.5;s(2)4.0;s(2)3.8;m(13)7.4-7.8;d(1)8.54 t(3)1.1-1.3;m(2)3.3-3.5;q(4)3.7-4.4;m(4)4.7-5.3;
m(2)5.5-6.0;m(1)7.0-7.3;m(1)7.5-7.9;m(2)8.5-8.75 t(3)1.1-1.3;m(2)4.1;m(4)4.3-4.4;m(12)7.2-7.6;
m(2)8.4-8.76 t(6)0.8-1.1;m(11)1.1-1.8;m(4)2.5-3.0;q(2)4.0-4.4;
m(1)7.1-7.4;m(1)7.5-7.8;m(2)8.4-8.77 t,t(6)1.2-1.5;s,s(3)2.35,2.54;m(4)2.6-3.4;
m(4)4.1-4.5;m(1)7.2-7.5;m(1)7.6-7.9;m(2)8.5-8.78 t,t(3)1.0-1.4;m(4)3.3-4.0;m(2)4.0-4.2;m(2)4.8-5.4;
m(1)5.5-6.0;m(6)7.0-7.4;m(1)7.4-7.9;m(2)8.3-8.89 [t,0.9-1.1 m,1.2-1.5(21)];t,t(4)2.7-3.2;
q(2)4.2-4.6;m(1)7.3-7.5;m(1)7.6-7.9;m(2)8.5-8.710 t,t,t(9)0.8-1.4;m(4)1.5-1.9;t,t(4)2.6-3.0;
q(2)4.1-4.5;m(1)7.1-7.4;m(1)7.6-7.8;m(2)8.5-8.711 t,t,t(9)0.9-1.1;m(16)1.2-1.8;t,t(4)2.7-3.1;
q(2)4.1-4.5;m(1)7.2-7.5;m(1)7.6-7.8;m(2)8.5-8.712 t,t,t(9)1.1-1.5;q,q(4)2.6-3.1;q(2)4.0-4.5;
m(1)7.1-7.4;m(1)7.6-7.8;m(2)8.4-8.613 t(3)1.1-1.4;m(4)2.2-2.6;q(4)2.6-3.1;q(2)4.1-4.6;
t(4)4.9-5.2;m(2)5.3-5.8;m(1)7.1-7.4;m(1)7.6-7.8;
m(2)8.4-8.614 t(3)1.2-1.4;s,s(6)1.85,1.6;s,s(4)34,3.6;q(2)4.1-4.5;
t(4)4.8-5.2;m(1)7.1-7.4;m(1)7.5-7.8;m(2)8.5-8.715 t,t(3)1.1-1.5;s,s(3)2.25-2.5;m(2)3.8-4.2;
m(2)4.3-4.5;m(1)7.1-7.4;s(4)7.3;m(1)7.5-7.8;
m(2)8.4-8.6
表2續化合物編號16 t(6)0.9-1.1;m(16)1.2-1.6;q,q(2)2.9-3.1;
q,q(2)3.3-3.7;q(2)4.1-4.5;m(2)4.9-5.4;m(1)5.5-6.1;
m(1)7.2-7.4;m(1)7.6-8.0;m(2)8.4-8.717 t,t,t(15)0.9-1.5;m(2)1.7-2.3;q(4)2.6-3.0;
q(2)4.1-4.5;m(1)7.1-7.4;m(1)7.6-7.8;m(2)8.4-8.618 s(12)1.3;m(2)3.3-3.7;s,s(2)3.9-4.1;m(2)3.8-4.5;
m(3)5.1-5.6;m(5)7.1-7.3;m(1)8.1-8.4;m(2)8.6-8.919 t(3)1.2-1.4;s,s(4)3.8,3.9;q(2)4.2-4.6;m(4)5.4-5.6;
m(1)7.2-7.4;m(1)7.6-7.9;m(2)8.6-8.820 t(3)1.1-1.4;m(4)3.3-3.8;q(2)4.1-4.5;m(4)5.7-6.5;
m(1)7.2-7.5;m(1)7.6-7.9;m(2)8.6-8.721 t(19)0.9-1.7;m(3)3.3-3.7;q(2)4.1-4.4;m,m(3)5.0-6.2;
m(1)7.2-7.5;m(1)7.6-7.8;m(2)8.5-8.722 t(3)1.1-1.3;m(2)1.7-2.2;m(4)2.4-2.9;q(2)3.2-3.6;
q(2)4.0-4.4;m(3)4.9-6.0;m(6)7.0-7.3;m(1)7.4-7.6;
m(2)8.3-8.623 s,s(12)1.1-1.3;m(2)1.8-2.3;m(2)2.8-3.1;m(2)3.2-3.5;
m(4)3.8-4.3;m,m(3)4.8-6.0;m(2)6.6-6.9;m(3)7.1-7.3;
m(1)7.5-7.7;m(2)8.4-8.624 t(3)1.1-1.4;s,s(12)1.6-1.9;d,d(4)3.3-3.8;
q(2)4.1-4.5;t,t(2)5.0-5.5;m(1)7.1-7.4;m(1)7.6-7.8;
m(2)8.5-8.725 t(9)1.1-1.5;m(4)1.8-2.3;s,s(3)2.3,2.5;m(2)2.7-3.2;
q(2)4.2-4.6;d,s(2)4.9-5.2;m(1)5.5-6.3;m(1)7.2-7.4;
m(1)7.7-7.8;m(2)8.5-8.726 t(3)1.2-1.4;m(12)1.5-2.0;m(4)3.1-3.9;t(2)4.0-4.6;
s(4)4.9;m(1)7.1-7.4;m(1)7.5-8.0;m(2)8.3-8.727 t,t(6)1.1-1.5;m(4)2.9-3.3;m(4)3.3-3.9;q(2)4.1-4.5;
m,m(3)4.9-6.1;m(1)7.2-7.5;m(1)7.6-7.9;m(2)8.5-8.728 t,t(3)1.1-1.4;m(4)3.0-3.7;m,m,(4)3.8-4.5;
m,m(4)4.9-5.4;m(1)5.5-6.0;m(1)6.1-6.7;m(1)7.1-7.4;
m(1)7.5-8.0;m(2)8.4-8.829 m,m(19)0.9-2.9;q(4)3.1-3.9;q(2)4.0-4.4;
m,m(4)4.8-6.1;m(1)7.0-7.3;m(1)7.5-7.9;m(2)8.4-8.8
表2續化合物編號30 t,t(3)1.2-1.5;m(2)1.8-2.3;q(2)3.3-3.7;d(4)3.9-4.1;
q(2)4.1-4.5;m,m(4)4.8-6.2;m(1)7.2-7.5;m(1)7.6-8.0;
m(1)7.6-8.031 t,t(3)1.1-1.5;m(2)1.9-2.4;q(2)2.8-3.3;m(4)3.4-4.0;
m(6)4.0-4.9;m,m(4)5.0-6.2;m(1)7.2-7.5;m(1)7.7-8.1;
m(2)8.5-8.932 t,t(3)0.9-1.3;m,m(9)2.6-3.6;q(2)3.9-4.3;
m,m(3)4.6-6.0;m(1)7.0-7.2;m(1)7.0-7.2;m(1)7.4-7.8;
m(2)8.3-8.733 t,t(3)1.1-1.4;m,m(12)2.7-4.6;m,m(4)4.8-6.1;
m(1)7.8-8.0;m(2)8.4-8.834 t(3)1.2-1.4;m,m(6)2.0-3.2;m,m(6)3.3-4.6;m(4)4.7-5.3;
m(2)5.4-6.2;m(1)7.1-7.4;m(1)7.5-7.8;m(2)8.5-8.735 t,t(3)1.1-1.4;s,s(3)2.05,2.15;m,m(6)2.4-3.9;
q(2)4.0-4.4;m,m(3)4.8-6.1;m(1)7.1-7.4;m(1)7.5-8.0;
m(2)8.4-8.8;
36 t,t(3)1.1-1.4;q(2)2.5-3.0;q,q(4)3.0-3.9;q(2)4.0-4.4;
m,m(3)4.8-6.1;,(1)7.1-7.4;m(1)7.5-8.0;m(2)8.4-8.837 t(3)1.1-1.3;s(3)3.0;m,m(6)3.3-3.9;q(2)4.0-4.4;
m,m(3)4.9-6.0;m(1)7.1-7.4;m(1)7.6-8.0;m(2)8.4-8.838 s,s(6)0.1-0.5;m,m(10)0.9-1.8;m(2)2.0-2.5;
m(2)2.6-3.0;q(2)4.1-4.5;m(2)4.7-5.1;m(1)7.2-7.5;
m(1)7.6-7.9;m(2)8.5-8.739 t,t(3)1.1-1.4;m(2)3.5-3.9;s(3)3.8;m,m(4)4.0-4.7;
m,m(2)4.9-5.5;m(1)5.6-6.1;m,m(5)6.7-7.5;m(1)7.5-8.1;
m(2)8.4-8.952 t(3)1.1-1.3;;m(2)1.7-2.2;m(4)2.4-2.9;q(2)3.2-3.6,q(2)4.0-4.4,m(3)4.9-6.0;m(6)7.0-7.3;m(1)7.4-7.6;
m(2)8.3-8.6
實施例5殺真菌組合物的製備將實施例1-3中製備的化合物(化合物1-52號)製成組合物。製備這樣完成將每種化合物取0.3克溶於10ml丙酮或其他合適的溶劑。每份這樣的溶液用1到2滴某種乳化劑處理,比如Triton(商標)X-100,並將水加入形成乳狀液。用水稀釋的程度取決於所需的組合物濃度。加水量越多,組合物濃度越低,以每升毫克(mg/l)表示。
實施例6白粉病真菌的控制(系統性根部吸收)測試化合物1-52號以評估它們對禾白粉菌引起的大麥白粉病及二孢白粉菌引起的黃瓜白粉病的預防或控制的有效性。這種預防能力或控制能力的測試途徑使用這些化合物通過系統根部吸收來控制病情。
十株大麥(變種「Herta」)和黃瓜(變種「Marketmore70」)的植株被種在盆中(4×4×3.5吋),日齡分別為六天和十天。達到這兩種日齡時,向每個盆中加入按照實施例5製成的乳狀液組合物45ml。這就是說,用按照實施例1-3製成的52種化合物的乳狀液組合物處理52個盆。45ml的組合物可以飽和土壤而不致透過排水孔向花盆下的熱盤中洩漏明顯的量。另外,若干栽有同樣的大麥及黃瓜植株的對照盆則不作任何處理。
用本發明中的組合物處理過二十四小時之後,處理與未處理的大麥和黃瓜植株均用白粉病真菌接種。做法是在種有大麥和黃瓜植株的經過處理和未經處理的盆上方分別拍打事先已感染的大麥和黃瓜植株的葉片,以使真菌的孢子散布在受試植株的上方。
接種後六天,用從0到6的分級來評估病情對照。不能確認有病的情況記為0級,嚴重的病況記為6級。其間的各級按病情的程度記分。百分對照是將處理過與未處理過的植株的分級比較後計算出來的。
各種被試化合物的百分對照在表Ⅲ給出。大麥的白粉病病情對照結果在BMS250標題下給出,黃瓜的白粉病對照結果在CMS250標題下給出。注意表Ⅲ排在實施例12之後。
實施例7葉面施藥對大麥白粉病的控制盆中植入八株「Larker」種的大麥。盆的數目要允許對表Ⅰ列出的52種化合物中的每一種進行二重或三重平行試驗。這個數目也包括作為對照組的二重平行試驗盆的數目,對照組將在下文討論。
表Ⅰ中列出的每一種化合物在試驗時都按照實施例5以1000mg/l的乳狀液組合物濃度製成組合物噴灑在植株上。每種化合物的組合物噴在二到三盆上面。一部分盆不經噴灑,作為對照使用。就是說,對於每一噴藥的盆有一未噴藥的盆作為對照。
噴過藥的盆的葉片晾乾以後,將它們以及那些未噴藥的對照盆置於一個保持21℃的暖房中。然後所有的盆用大麥白粉病的病菌禾白粉菌接種。接種做法是從預先被白粉病感染的植株上將真菌的孢子散布到受試葉片上去。
接種後五天,對植物進行評估並按實施例6中的描述病情分級記為0到6級。再次通過比較處理組的分數與未處理的對照組的得分來計算百分對照。這些試驗的結果總結在表Ⅲ的BMP1000標題下。
實施例8葉面處理對稻瘟病的控制在一些盆中每盆種上五株Bellemont種的水稻植株。種有水稻植株的盆的數目要足夠試驗表Ⅰ中列出的所有化合物的組合物並作它們的對照,對照的數目等於用每種化合物處理的盆的總數。
種植三到四周後,水稻植株用按實施例5製備而得的本發明的化合物的組合物噴灑。每種組合物的濃度為1000mg/l。有同樣數目的盆,每盆也種有五株水稻,不經噴灑。
噴藥及不噴藥的植株盆用稻瘟病真菌稻瘟梨形孢的孢子進行接種。接種的做法是準備每微升含20000到30000個孢子的接種液。這樣準備的接種液與1到2滴Tween(商標)20表面活性劑(乙氧化脫水山梨醇-月桂酸酯)一起噴在植物上,以保證接種液在植株葉片上徹底潤溼。
植株在受控環境溫室中在溼度99%和溫度21℃下保溫約24小時以使感染發生。在受控室中經過24小時的植株被移到暖房中度過六天,以使疾病的發展表現出來。病情通過葉片上稻瘟病的病灶呈現。病情對照的計算或通過計數病灶,比如中度感染時,或用實施例6中定義的0到6級的分級系統評估。本實驗的結果也在表Ⅲ中,列在RCB1000的標題下。
實施例9大豆銹病真菌撲滅試驗的對照每盆栽種兩棵斑豆P.Nulgaris的植株,它易於感染銹病。當植株7日齡時,在葉片生長的初級階段,將它們噴以每ml含有20000個大豆銹病真菌疣頂單孢鏽菌的孢子的懸浮液。所有種有植株的花盆隨後在一保持溫度99%和21℃的環境控制室內溫育,經24小時以使感染發生。然後將植株移出溫育室令其乾燥。接種兩天後感染植株用本發明化合物製成的組合物以1000mg/l的劑量噴灑。若干感染植株不作噴灑作為對照。然後將所有噴藥與未噴藥的植株置於21℃的暖房經過5天,使尚存在的疾病都能表現出來。
所有噴灑過孢子懸浮液的植株均用實施例6中描述的0到6分級系統評價病情。病情的對照通過比較處理植株與未處理的對照而確定。病情的對照,以病情的減輕百分率表示,包括在表Ⅰ的BRE1000標題下。
實施例10葉面處理對花生尾孢葉斑病的控制若干個盆中每盆栽種四株維吉尼亞花生植株。準備足夠的盆使得每盆裡的四株植株能噴灑表Ⅰ所列的各種化合物之一。噴藥是在植株四周齡時進行的。本發明的52種化合物施用於花生植株,方式是噴灑按實施例5所採用的方法製備的乳狀液組合物。對於表Ⅰ所列的各化合物,乳狀液組合物的濃度是900mg/l。若干植株有四株四周齡維吉尼亞花生的盆不予噴藥,作為對照。
處理過的(噴藥的)與對照(未噴藥的)植株,晾乾後用花生尾孢葉斑病落花生尾孢的孢子接種。接種液每ml含20000到30000個孢子。將接種液與1到2滴Tween(商標)20表面活性劑(乙氧化脫水山梨醇一月桂酸酯)一起噴灑,以幫助接種液將葉子潤溼。所有接種過的花生植株的盆都在24℃下在溫度-溼度控制室中溫育36小時使感染髮展。然後將植株在暖房中放置21天,讓病情逐漸發展。
在暖房中放置21天後,對所有植株按0到6級病情分級系統評估。百分對照通過比較處理盆和未處理盆的得分計算。本試驗的結果總結在表Ⅲ的PNT900標題下。
實施例11大麥瘟病的對照準備好盆使盆內有10株六日齡的Herta種大麥。用表Ⅰ中闡明的化合物按實施例5的步驟配製組合物噴灑這些盆。這些盆和一些種有10株Herta種大麥植株但未經噴藥的對照盆一起用瘟病菌稻瘟梨形孢的孢子接種。其中稻瘟梨形孢就是在實施例8中使用的同一種真菌,接種的方法也與該實施例中給出的描述一致。
所有接種過的盆都放置在暖房中,保持溫度21℃和溼度99%。並使用0到6級的病情分級。百分對照是通過比較處理盆和未處理盆的療效得分計算的。本試驗的結果包括在表Ⅲ的BBL1000標題下。
實施例12九種真菌的對照表Ⅰ列出的各化合物在500mg/l濃度時在丙酮中可溶。也就是說,溶液是由本發明中的化合物配成的,並使得對於各種的真菌,都是對於每百萬份體積的丙酮有500份重量的活性化合物。將每片直徑11mm的濾紙片插入每種試驗溶液中。令濾紙片風乾以逐出丙酮溶劑。另一些紙片不加處理作為對照。
然後將處理的和未處理的紙片放置在瓊脂盤中,並將7種真菌蔥鏈格孢(ALT)、灰葡萄孢(BOT),尖鐮孢(FUS)、玉蜀黍長蠕孢(HMAY)、馬鈴薯疫黴(PHY)、核盤菌(SCM)和齊整子核菌(SCO)加入每一試驗片的中心,加入時培養栓的形式,並讓真菌菌絲接觸試驗片的加藥紙。將第八種真菌,落花生尾孢,以孢子懸浮液的形式(20000個孢子/ml)加二滴到經過化學處理的試驗片上,而不是加入其菌絲體的培養栓。將盤在29℃在烘箱溫育,然後通過測量未處理的片上的真菌菌落從中心開始的半徑來評估這八種真菌。
各種被化合物的生長抑制百分率作為八種真菌在處理片與未處理片上的半徑差的函數被確定。
在落花生尾孢(CER)的情況下,評分是在下列數字基礎上作出的。
100=出芽與生長的徹底抑制。
80=除了某些生長几乎全部抑制。
50=生長的部分抑制,或早期生長全部抑制,但較晚的生長開始了。
20=對生長有些抑制,但不顯著。
0=對生長無抑制。
上述所有試驗的結果表示在表Ⅲ的ALT500、BOT500、FUS500、HMAY500、PHY500、SCM500、SCO500和CER500標題下面。
上述實例和實施例是給出作為闡述本發明的範圍和精神之用的。對於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這些實例和實施例將使其他的實例和實施例更加明瞭。這些其他的實例和實施例也在本發明的考慮之列。因此,本發明只應被後附的權利要求書所限定。
權利要求
1.具下面化學式的一種化合物
(I)及其立體異構體,其中R及R1各是以下面組中獨立選出的成員,該組包括C1-C10烷基,C1-C10氰烷基,C7-C13芳烷基,C2-C9鏈烯基,C3-C9滷代鏈烯基,C3-C10烷氧基烷基,C3-C10烷基硫烷基,C3-C10烷基磺醯基烷基,C3-C8烷酯基烷基,C4-C10亞烷基二氧烷基,C7-C13芳基氧烷基,及C5-C8鏈烯基氧烷基;並且R2是C1-C5的烷基。
2.按照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和R1各是獨立的一個取代基或一組取代基,並代表下列基C1-C10烷基、苄基、4-氯苄基、4-甲氧苄基、4-叔丁基苄基、3,4-二甲基苄基、3,4,5-三甲氧基苄基、3,4-亞甲二氧基苄基、2-乙烯基氧乙基、2,2-二甲氧乙基、2-甲氧乙基、2-(甲硫基)乙基、2-取代乙基、2-(1,3-二噁烷-2-基)-乙基、羰乙氧甲基、2-羰乙氧乙基、2-氰乙基、3-苯氧基丙基、3-(4-叔丁基苯氧基)丙基、烯丙基-2-甲基烯丙基、3,3-二甲基烯丙基、3-烯-1-丁炔基、3,7-二甲基-6-烯-1-辛炔基、2-氯烯丙基或3-氯烯丙基,並且R2為甲基、乙基、異丙基或正戊基。
3.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乙基-3,3-雙(烯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4.按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基硫-3-苄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5.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乙基-3,3-雙(2-甲基-2-丙烯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6.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苯氧丙基硫)-2-(3-吡啶基)丙烯酸酯。
7.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3,7-二甲基-6-烯-1-辛炔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8.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2-(1,3-二氧戊環-2-基)乙基硫〕-2-(3-吡啶基)丙烯酸酯。
9.按照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2-甲氧乙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10.按照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反,乙基-3-烯丙硫基-3-(4-甲氧苯基硫)-2-(3-吡啶基)丙烯酸酯。
11.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的化合物為順+反,乙基-3-烯丙硫基-3-(1,3-苯並間二氧雜環戊烯-5-基-甲硫基)-2-(3-吡啶基)丙烯酸酯。
12.一種殺真菌組合物,包含A)殺真菌有效劑量的權利要求1中的一種化合物,與B)一種農業可接受的載體。
13.一種對致植物病的真菌的控制方法,包括向待防護的地點施用殺真菌有效劑量的權利要求1中的一種化合物。
14.按照權利要求13中所述的方法,其中的化合物向植物的葉施放。
15.照使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的化合物向土壤施放。
16.製造權利要求1中所述化合物的方法,包括a)將具備以下化學式的化合物
(Ⅱ)其中R2如權利要求1中所定義,與二硫化碳在一種鹼和一種極性溶劑中反應成產物;並且b)將產物與至少一種滷代烷基反應生成所需的產物。
17.製造權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的方法,包括a)將具備下面化學式的化合物
(Ⅱ)其中R2如權利要求1中所定義,與二硫化碳在一種鹼和一種極性溶劑中反應生成產物;b)將產物與二種滷代烷中反應性較弱的一種反應生成第二產物;並且c)將步驟b)的產物與二種滷代烷中反應性較強的一種反應,生成所需產物。
全文摘要
公開具有下面結構的化合物這種化合物具有殺真菌活性。包含這種化合物的殺真菌組合物及一種載體亦被公開,還有利用該種化合物控制致植物病的真菌的方法。製備這種化合物的方法也被公開。
文檔編號A01N43/40GK1061406SQ91108949
公開日1992年5月27日 申請日期1991年9月12日 優先權日1990年9月13日
發明者都格啦斯·艾·利哩亞, 羅伯特·阿·戴為斯 申請人:尤尼羅亞爾化學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