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及其建造方法
2023-05-02 16:45:41 1
專利名稱: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及其建造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用於市區中的地鐵、火車或道路的三拱開挖隧道(three arch excavated tunnel)的中隔牆結構,其中多個主隧道相互接近而且形成了穿過隧道的通孔(through hole),以使得當通過爆破開挖主隧道時,減少對中隔牆和周圍地面的損害。本發明還涉及建造這種中隔牆的方法,用於減少地鐵、火車或道路的起點和終點間的漸變長度以提高地鐵、火車或道路的直線性,減少地鐵、火車或道路的場地面積以提高建築的經濟效益,解決由常規的兩拱隧道產生的困難和排水問題,以及將中隔牆與隧道洞頂的周圍地面固定連接以增強結構的穩定性。
背景技術:
近來,在大城市區域周邊已經建造了諸如環形公路(beltlinehighway)這樣的大規模道路以滿足增加的交通容量。此外,人們希望道路設計將築路用地最小化以滿足近來對大橫截面隧道的需求並應對土地價格的上漲。
此外,由於韓國的大部分地區多山,需要隧道橋梁結構以在道路的設計中提高道路的直線性並得到較好的道路直線性。
具有總共四車道的常規隧道考慮到原始地面的穹拱作用被設計成使上行隧道(up-tunnel)與下行隧道(down-tunnel)相互距離30m或更大,從而需要非常大的面積用於建造隧道。
在常規隧道設計成兩個隧道(即,上行隧道和下行隧道)相互接近的情況下,將支柱安裝在這兩個隧道之間。由於隧道的洞頂區域漏水以及冬季結冰的發生,支柱的穩定性降低。這種現象的發生是由於在兩主隧道中間區域的上端的低點處無法排水而造成的。
即,如圖2a所示,其為常規的柱支撐型兩拱隧道的截面示意圖,該常規柱支撐型兩拱隧道包括用於支撐隧道的支柱,其安裝在兩主隧道之間,從而結構不堅固。此外,該常規柱支撐型兩拱隧道包括分別安裝在支柱中的排水管以使包含在隧道上部周圍地面的地下水從排水管中排出。然而,地下水集中在洞頂區域的高度較低的區域(低點),不容易排出,從而產生地下水滲漏並使該區域表面變白。
當支柱由混凝土建造成時,支柱必須如此來建造分開地建造這些支柱的各部分,即,底部、壁部和上腰部(haunch)。因而,常規隧道的不足在於增加了建造步驟的數量以及花費了很長的建造周期。
此外,由於常規隧道的支柱通過防水層與洞頂區域分開,所以支柱不是由鉸鏈或固定點而是由自由端和不完全地填充灌漿材料來固定到隧道。
如圖2b所示,其為常規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配筋的組合的截面圖,中隔牆和襯裡混凝土之間的夾板接縫鋼件(clamp jointsteel)的建造導致了安裝鋼模板和澆注混凝土的複雜性並導致難以建造,從而當澆注混凝土時使支柱的質量變差。
此外,當常規隧道的主隧道利用爆破開挖時,沒有應用用於保護位於支柱頂部的地面的減震法。因此,常規隧道的開挖容易破壞地面。
發明內容
因此,本發明是考慮到上面的問題而作出的,並且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結構,其中兩主隧道之間的分開距離在考慮到常規雙隧道的成拱作用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減小,以及提供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用於減小道路所需的場地面積,解決常規隧道造成的問題並縮短建設周期和建造成本。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結構,其改進了隧道周圍地面的排水裝置,以及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
根據本發明,預先開挖中心開挖隧道以進行隧道周圍地面的地下勘探,即,對支撐能力進行勘探,以在主隧道開挖之前確定開挖方法,並且將中隔牆安裝在中心勘探隧道的中心區域以支撐各主隧道的一個側面。此外,根據本發明,中隔牆可以更有效地建造,使隧道周圍地面易於排水。此外,根據本發明,提出了一種鋼模板,其沿安裝在中隔牆兩側的軌道移動;以及一種金屬絲網保護框架,當利用爆破開挖主隧道時,其用於保護中隔牆。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可通過提供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實現上述和其它目的,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開挖中心隧道的上部;(b)開挖中心隧道的下部;(c)通過組裝穿過中心隧道的配筋以及通過將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來形成中隔牆,並且對在中隔牆上端和中心隧道洞頂部形成的間隙進行灌漿;(d)開挖左主隧道的上部;(e)開挖右主隧道的上部;(f)開挖左主隧道的下部;(g)開挖右主隧道的下部;以及(h)沿中隔牆和左右主隧道的內側表面安裝排水板和防水層以及將襯裡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以使得在中隔牆上不形成積水的低點,從而使得隧道通過排水板和排水管易於排水並且允許消除殘餘水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中排水板和防水層位於中隔牆的側壁,並隨後將襯裡混凝土澆注至中隔牆的側壁上。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所製造的鋼模板包括用於形成外部的H形部分,用於形成內部的流線型鋼板,以及安裝在H形部分和流線型鋼板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supporting truss angle beam),並且混凝土通過鋼模板一次性澆注入H形部分和流線型鋼板之間的空間以在指定區段中從底部到頂部(每次一段)形成中隔牆。
優選地,鋼模板可沿安裝在中隔牆兩側的軌道沿隧道的縱向移動,從而在每個區段處連續地澆注並建造中隔牆。
此外,優選地,當在每個區段處澆注混凝土時,可在鄰近鋼模板的流線型鋼板處安裝振搗器,從而牢固地澆注混凝土。
此外,優選地,下端安裝有滾輪的金屬絲網保護框架可沿建造中隔牆中時所用的軌道在爆破區段中移動,用於在建造中隔牆之後通過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時,防止中隔牆受損。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鋼模板,其包括用於形成外部的H形部分,用於形成內部的流線型鋼板,安裝在H形部分和流線型鋼板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以及安裝在下端的滾輪,其中鋼模板沿安裝在中隔牆兩側的軌道移動。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金屬絲網保護框架,其包括形成外部的金屬絲網,形成內部的桁架角鐵,安裝在金屬絲網和H形部分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以及安裝在下端的滾輪。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開挖多拱隧道的方法,其中開挖兩個中心隧道,安裝用於分別支撐中心隧道洞頂部分的中隔牆,並隨後開挖左主隧道、右主隧道以及中間主隧道。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中隔牆的方法,將襯裡混凝土澆注並固定到中隔牆的上側,中隔牆的下部具有減小到與襯裡混凝土厚度相同的較小厚度,並且中隔牆的下部的類型為從柱型、拱型和中隔牆型構成的組中所選的一種類型。
優選地,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中隔牆為從現場澆注型中隔牆、鋼板梁型中隔牆和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構成的組中選擇一個。
此外,優選地,鋼板梁型中隔牆或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穿過中心隧道的中隔牆的一部分用灌漿材料而不是用防水措施進行填充,並且對中隔牆的上部進行排水以利用排水板和防水層將水導向中隔牆的側壁並隨後使水繼續沿集水槽塞(collection tank stopper)、集水槽和排水管流向中隔牆的內部。
此外,優選地,鋼板梁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對中隔牆進行排水以使水繼續沿集水槽塞、集水槽和排水管流向中隔牆的外部。
優選地,現場澆注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中隔牆的橫截面局部減小或切除以使水沿孔導入現場澆注型中隔牆的側表面並隨後向下流。
此外,優選地,可將中隔牆的頭部分別固定到穿透中心隧道的中隔牆的洞頂部分周圍的地面以使中隔牆具有有效結構,並且當將鎖緊螺栓擰入中隔牆的洞頂部分時,鎖緊螺栓的指定部分可預先暴露具有相應於長度接縫(length joint)的長度,並且隨後將鎖緊螺栓的指定部分埋入中隔牆的頭部。
此外,優選地,可將立筋預先安裝在鋼板梁型或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頭部中,可將混凝土澆注入暴露鎖緊螺栓所形成的空間中,並且該空間可用灰漿以及乳狀灌漿材料(milk grouting agent)填充。
優選地,可將管架和管線安裝在鋼板梁型或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中,從而使通訊線纜和電線可穿過中隔牆。
根據本發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之前形成用於減弱震動的通孔,從而當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時,防止中隔牆洞頂部分周圍地面受損。
結合附圖的詳細說明中,本發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性以及其它優點可通過下述詳細描述得到更清楚的了解,其中圖1a為根據本發明的三拱開挖隧道的截面示意圖;圖1b為包括直線形中隔牆的三拱開挖隧道的截面示意圖;圖2a為常規的柱支撐型隧道(兩拱隧道)的截面示意圖;圖2b為常規隧道支柱的配筋的組合的截面圖;
圖3示意性地示出根據本發明的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圖4a為根據本發明的包括有中隔牆的三拱開挖隧道的排水系統的截面示意圖,該中隔牆為直線形並具有下部固定型結構,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下端;圖4b為根據本發明的包括有中隔牆的三拱開挖隧道的排水系統的截面示意圖,該中隔牆為拱形並具有下部固定型結構,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下端;圖5為根據本發明的三拱開挖隧道的截面圖,其中用水泥漿填充中隔牆的頂部;圖6為用於建造根據本發明的三拱開挖隧道中隔牆的鋼模板的截面示意圖;圖7為金屬絲網保護框架的截面示意圖,其在中隔牆建造後利用爆破開挖主隧道時,用於保護中隔牆;圖8示出金屬絲網保護框架沿爆破部移動,從而在通過爆破建造主隧道時保護中隔牆的平面圖;圖9a為根據本發明的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現場澆注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圖9b為根據本發明的上部固定型的鋼板梁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圖9c為根據本發明的上部固定型的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
圖9d為根據本發明的具有下部固定型結構的現場澆注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下端;圖10為包括多個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主隧道的多拱隧道的示意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圖11a為根據本發明的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鋼板梁型中隔牆的內部排水管的示意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圖11b為根據本發明的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鋼板梁型中隔牆的外部排水管的示意圖,其中將襯裡混凝土加固到中隔牆的上端;圖11c為根據本發明的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外部排水管的示意圖;11d為示出連接至中隔牆連接部的排水管引水鋼板的示意圖;11e為示出應用了中隔牆的排水系統的示意圖,該中隔牆通過形成恆定間隔的穿牆孔而具有減小的橫截面;圖11f為沿圖11e的B-B線截取的截面圖;圖11g為沿圖11e的C-C線截取的截面圖;圖11h為沿圖11e的D-D線截取的截面圖;圖12為一種用於裝配預澆注型中隔牆的裝置的示意圖;圖13為具有管線(穿有線纜)和管架的鋼板梁型中隔牆的截面圖;
圖14為具有管線(穿有線纜)和管架的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截面圖;以及圖15為三拱隧道的截面示意圖,其中形成通孔用於保護中隔牆的頂端,從而當通過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時減弱震動。
具體實施例方式
接下來,將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然而,以下描述並不用於限定本發明。
圖1a和圖1b示出通過根據本發明的方法建造的三拱開挖隧道。如圖3所示,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包括步驟131,用於開挖中心隧道10的上部;步驟132,用於開挖中心隧道10的下部;步驟133,用於通過組裝穿過中心隧道10的配筋並通過將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來形成中隔牆20,並且用水泥漿填充在中隔牆上端和中心隧道10洞頂部上形成的縫隙;步驟134,用於開挖左主隧道30的上部;步驟135,用於開挖右主隧道40的上部;步驟136,用於開挖左主隧道30的下部;步驟137,用於開挖右主隧道40的下部;以及步驟138,用於沿左右主隧道30和40的內壁安裝排水板50和防水層60並用於將襯裡混凝土70澆注於其中。此處,一種用於建造常規隧道(兩拱隧道)的方法包括上述步驟131到137。
建造中隔牆20以使連接縫位於隧道縱向的合適位置,並且使收縮接縫和膨脹接縫按照20m到40m的間隔布置在中隔牆內以控制混凝土中形成裂縫。由養護期間混凝土產生的收縮,導致在中隔牆20和洞頂區域之間產生裂縫。因此,如圖5所示,多個總長度為4m到7m的灌漿穿入管75和連接管76,沿中隔牆20的縱向安裝,從而利用擴散劑和促進劑實現水泥乳漿灌漿。
本發明中,中隔牆20的形狀對於周圍地面的排水而言是很重要。常規隧道包括安裝在兩主隧道之間的用於支撐隧道的中間牆,因而結構不堅固。此外,如圖2a和圖2b所示,常規隧道包括分別安裝在中隔牆中的排水管25以使包含在隧道上部周圍地面的地下水從排水管中排出。然而,地下水集中在洞頂區域的高度較低的區域(低點)而不容易排出,從而產生地下水滲漏並使區域表面變白。為了解決上述常規隧道的問題,如圖4a和圖4b所示,在開挖具有中隔牆20的左右主隧道30和40之後,將排水板50插入到各左右主隧道30和40的開挖部分與中隔牆20之間,將防水層60連接至防水板50,並隨後將襯裡混凝土70澆注於防水層60上,從而使包含在隧道上部周圍地面的地下水通過排水板50導入排水管65並從而解決了地下水滲漏所導致的問題。上述排水原理應用在具有垂直形以及圓弧形狀的中隔牆20上。在中隔牆20具有垂直形狀的情況下,襯裡混凝土70的結構對應於中隔牆20的該形狀。
如圖6所示,鋼模板100包括形成外部的H形部分80,形成內部的流線型鋼板95,安裝在H形部分80和流線型鋼板95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85,以及在支撐桁架角梁下端的滾輪115,該鋼模板沿安裝在中隔牆20兩側的軌道110連續移動,並通過裝配鋼筋並隨後通過將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來建造中隔牆20。上述鋼模板100製造成沿隧道縱向上具有適當的長度,並可沿軌道110移動。鋼模板100設計為使得在兩側形成的模板拉杆106相互固定,從而承受澆注混凝土時產生的壓力。在安裝鋼模板100之後,在中隔牆20的上部、下部以及兩側部分別安置總共8個用於使澆注混凝土硬化的振搗器105,從而使澆注混凝土堅固地硬化。
如圖7和圖8所示,在建造中隔牆20之後,用於在通過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30和40時防止中隔牆20受損的金屬絲網保護框架117使用了建造中隔牆20中所用的軌道110。即,金屬絲網保護框架117包括形成外部的金屬絲網112,形成內部的桁架角鐵,安裝在金屬絲網112和H形部分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85,以及安裝在下端的滾輪115,該金屬絲網保護框架沿爆破區段中的軌道110移動,從而保護中隔牆20免受爆破左右主隧道時所產生的震動的破壞。
根據本發明的中隔牆20被分成三種類型,即,中隔牆型、拱型以及柱型。在下文中,中隔牆的下部表示中隔牆的基底,中隔牆的上部表示中隔牆頭部的三角形部。
如圖1a、圖1b、圖4a和圖4b所示,下部固定型結構表示將襯裡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並附著到中隔牆下端的結構,如圖9a、圖9b、圖9c、圖9d、圖9e、圖13以及圖14所示,上部固定結構表示將襯裡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並附著到中隔牆上端的結構,即,中隔牆頭部的三角形部。
將上述上部固定型結構設計為將襯裡混凝土70澆注並且附著於中隔牆頭部的三角形部,而且將上部固定型結構的排水系統設計為將水引導至從中隔牆的具有襯裡混凝土70並包括有排水板50和防水層60的部分流出,並隨後沿位於中隔牆的比上述部分低的部分中的排水管25或側壁186流動。
即,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中隔牆20建造為將襯裡混凝土澆注於並固定到中隔牆20的上側,即,中隔牆頭部的三角形部,並且中隔牆20的下部具有較小的厚度,該厚度減小到與襯裡混凝土70厚度一樣小。此處,上述中隔牆20的下部的類型是從由柱型、拱型和中隔牆型構成的組中所選的一種類型。
此外,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中隔牆被分成三種類型,例如現場澆注型中隔牆130、鋼板梁型中隔牆140和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150。
如圖10所示,示出多拱隧道包括多個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主隧道,其中將襯裡混凝土附著到中隔牆的上端,通過利用與建造三拱隧道相同的開挖原理,首先開挖兩個中心隧道10,並隨後安裝用於分別支撐中心隧道10洞頂區域的中隔牆20。其後,開挖左主隧道30、右主隧道40以及中間主隧道55。
在下文中,將詳細地描述上部固定型結構的鋼板梁型中隔牆140的排水系統。中隔牆140的側壁和洞頂區域180用灌漿材料填充,而不採用防水層,對中隔牆140的上部進行排水以使得利用排水板70和防水層60將水導向中隔牆140的側壁並隨後繼續沿集水槽塞142、集水槽141和排水管25流向中隔牆140的內部。
如圖11e所示,示出現場澆注型中隔牆130的排水系統,其橫截面通過以指定間隔形成穿過該中隔牆的孔而減小,現場澆注型中隔牆130的排水系統設計為使現場澆注型中隔牆130的橫截面局部減小或切除以使導入現場澆注型中隔牆130側表面的水沿開口185流動並隨後向下流。
如圖所示,圖9a為現場澆注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圖9b為鋼板梁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圖9c為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頂部的截面放大圖,將中隔牆130、140和150的頭部分別固定到中隔牆130、140和150的頂部周圍的地面,從而使中隔牆130、140和150具有有效結構。此外,當將鎖緊螺栓45擰入頂部180時,與長度接縫對應的鎖緊螺栓45的指定部分的長度預先露出,並將其隨後埋入中隔牆130、140和150的頭部。
此外,將立筋120預先安裝在鋼板梁型中隔牆140和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150的頭部中,從而牢固地連接混凝土。將混凝土36澆注入由暴露的鎖緊螺栓45形成的空間中,並且用灰漿以及乳狀灌漿材料35填充空間。
如圖12所示,示意性地示出用於裝配中隔牆的裝置,在建造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150的情況下,該裝置拖動中隔牆20,利用液壓起重裝置將該中隔牆轉移到中心隧道(即,導洞)1中,並隨後利用支架使中隔牆20在縱向和橫向上水平移動。
圖13為具有管線(穿有線纜)和管架的鋼板梁型中隔牆的截面圖,圖14為具有管線(穿有線纜)和管架的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截面圖。如圖13和圖14所示,管線170(穿有通訊線纜或電線)和管架165安裝在鋼板梁型中隔牆140和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150中,從而提高了空間效用。
圖15為三拱隧道的截面示意圖,其中形成通孔用於在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之前減弱震動以保護中隔牆的頂部。如圖15所示,穿過中隔牆20的頂部180形成通孔175,並隨後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30和40,從而當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30和40時,減弱震動並且防止頂部180周圍的由基巖組成的地面受損。
工業適用性從上面的描述可明顯地看出,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三拱開挖隧道中隔牆的結構,其作為支撐部件以減小兩主隧道之間的距離,並提供了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從而顯著地減少連接到隧道的道路的面積大小。此外,中隔牆與襯裡混凝土連續地安裝在一起以使得在中隔牆周圍地面中的地下水易於排出,從而解決了由常規隧道(即,兩拱隧道)導致的滲水問題。
中隔牆設計為使混凝土每次一段地進行澆注,從而將混凝土澆注次數減小到三分之一,並且沿軌道連續地移動來使用鋼模板,從而減少了建造周期和建造成本。
此外,在對中隔牆澆注混凝土過程中,將用於在開挖主隧道過程中保護中隔牆的金屬絲網保護框架應用到軌道上,從而減少了建造周期和建造成本。
即,將穿入中心隧道洞頂的中隔牆的頂部固定,從而減弱在利用爆破開挖主隧道中產生的震動。此外,由一次開挖建造的主隧道具有很長的長度,因而減少了開挖隧道所消耗的建造成本並提高了建造過程中隧道結構的穩定性。此外,本發明的建造方法省略了在中心隧道洞頂部分上形成防水件的步驟,因而減少了建造周期和建造成本。
儘管為了說明的目的,已經公開了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該理解在不背離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公開的發明的範圍和精神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多種更改、添加和替換。
權利要求
1.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開挖中心隧道的上部;(b)開挖所述中心隧道的下部;(c)通過組裝穿過所述中心隧道的配筋以及通過將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來形成中隔牆,對在所述中隔牆上端和所述中心隧道洞頂部形成的間隙進行灌漿;(d)開挖左主隧道的上部;(e)開挖右主隧道的上部;(f)開挖所述左主隧道的下部;(g)開挖所述右主隧道的下部;以及(h)沿所述中隔牆和所述左右主隧道的內側表面安裝排水板和防水層,並將襯裡混凝土澆注於其中,以使得在所述中隔牆上不形成積水的低點,從而使得隧道通過所述排水板和排水管很容易地排水以及消除剩餘的水壓。
2.一種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結構,其中,穿入中心隧道的所述中隔牆的頂部用灌漿材料填充而不是用防水材料進行填充,排水板和防水層位於所述中隔牆的側表面,並隨後將襯裡混凝土澆注至所述中隔牆的側壁上。
3.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所製造的鋼模板包括用於形成外部的H形部分,用於形成內部的流線型鋼板,以及安裝在所述H形部分和所述流線型鋼板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並且混凝土通過所述鋼模板一次性澆注入在所述H形部分和所述流線型鋼板之間的空間中,以在指定區段從底部到頂部形成所述中隔牆。
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鋼模板沿安裝在所述中隔牆兩側的軌道沿隧道的縱向移動,從而在每個區段處連續地澆注並建造所述中隔牆。
5.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方法,其中,當在每個區段澆注混凝土時,在接近所述鋼模板的所述流線型鋼板處安裝振搗器,從而牢固地澆注混凝土。
6.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金屬絲網保護框架下端設有滾輪,沿建造所述中隔牆時所用的軌道在爆破區段中移動,用於在建造中隔牆之後通過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時,防止所述中隔牆受損。
7.一種鋼模板,包括用於形成外部的H形部分;用於形成內部的流線型鋼板;安裝在所述H形部分和所述流線型鋼板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以及安裝在下端的滾輪,其中所述鋼模板沿安裝在中隔牆兩側的軌道移動。
8.一種金屬絲網保護框架,包括形成外部的金屬絲網;形成內部的桁架角鐵;安裝在所述金屬絲網和H形部分之間的支撐桁架角梁;以及安裝在下端的滾輪。
9.一種用於開挖多拱隧道的方法,其中,開挖兩個中心隧道,安裝用於分別支撐所述中心隧道洞頂部分的中隔牆,並隨後開挖左主隧道、右主隧道以及中間主隧道。
10.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將襯裡混凝土澆注並固定到所述中隔牆的上側,所述中隔牆的下部具有減小到與所述襯裡混凝土厚度相同的較小厚度,並且所述中隔牆的下部的類型為從柱型、拱型和中隔牆型構成的組中所選的一種類型。
11.根據權利要求10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具有上部固定型結構的所述中隔牆為從現場澆注型中隔牆、鋼板梁型中隔牆和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構成的組中所選的一種。
12.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鋼板梁型中隔牆或所述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穿過中心隧道的所述中隔牆的一部分用灌漿材料填充而不採用防水措施,並且對所述中隔牆的上部進行排水以利用排水板和防水層將水導向中隔牆的側壁並隨後使水繼續沿集水槽塞、集水槽和排水管流向所述中隔牆的內部。
13.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鋼板梁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對所述中隔牆進行排水以使水繼續沿集水槽塞、集水槽和排水管流向所述中隔牆的外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現場澆注型中隔牆具有排水系統,其中所述中隔牆的橫截面局部減小或切除以使導入所述現場澆注型中隔牆的側表面的水沿孔流動,並隨後向下流。
15.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將所述中隔牆的頭部分別固定到穿入中心隧道的所述中隔牆的頂部周圍的地面以使所述中隔牆具有有效結構,並且當將鎖緊螺栓擰入所述中隔牆的頂部時,具有相應於長度接縫的長度的鎖緊螺栓的指定部分預先暴露,並且隨後被埋入所述中隔牆的頭部。
16.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鋼板梁型或所述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的頭部中預先裝有立筋,將混凝土澆注入暴露鎖緊螺栓所形成的空間中,並且所述空間用灰漿以及乳狀灌漿材料填充。
17.根據權利要求11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將管架和管線安裝在所述鋼板梁型或預澆注混凝土型中隔牆中,從而允許通訊線纜和電線穿過所述中隔牆。
18.一種用於建造三拱開挖隧道的中隔牆的方法,其中,在利用爆破開挖左右主隧道之前形成用於減弱震動的通孔,從而當利用爆破開挖所述左右主隧道時,防止所述中隔牆頂部周圍地面受損。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三拱開挖隧道中隔牆的結構,該結構能將來自周圍地面的地下水有效地排出,以及一種用於建造隧道的方法。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a)開挖中心隧道10的上部;(b)開挖中心隧道10的下部;(c)形成中隔牆20,並且對在中隔牆20中形成的間隙進行灌漿;(d)開挖左主隧道30的上部;(e)開挖右主隧道40的上部;(f)開挖左主隧道30的下部;(g)開挖右主隧道40的下部;以及(h)安裝排水板50和防水層60以及將襯裡混凝土70澆注於其中以使隧道易於通過排水管65排水並且消除殘餘水壓。
文檔編號E21D9/00GK1714227SQ200380103881
公開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03年11月14日 優先權日2002年11月22日
發明者尹錫烈, 徐東賢, 權五鉉 申請人:賢工程和建築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