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05:11:36 1
專利名稱: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涉及一種利用純機械方式供人使用的 高樓救生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在城市災害事故中,火災是一種發生頻率高、涉及面廣、破壞性大、反響強烈 的突發性災害。高樓突然失火,電梯不能用,樓梯阻塞,飛不上去也跳不下來,怎樣才能迅速 逃生?這樣的情況每年都有很多很多,也有很多的人因為無法逃生而遇難。在人們越來越 多的用到各種高科技和現代的手法進行安全保障的同時,卻忽略了如果有意外事件發生, 是不可以藉助外力(如電力,因為在失火時電源通常都會被切斷)和各種現代手段的,要靠 我們最基礎和最簡單的方式,也就是機械的方式才是最安全和穩定的。針對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 器,從而克服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是十分必要的。
發明內容鑑於上述現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研究設計一種新型的可 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用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藉助外力和現代化手段逃生時,因停電 或其他原因而失去應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是由固定板I、固定板II、連接板、滑 輪、阻尼輪組、調速裝置及鋼絲繩所組成;其特徵在於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的固定 板I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 4個滑輪;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的固定板II的 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 4個滑輪;固定板I與固定板II的頂端通過兩片連接板相連 接;固定板I與固定板II的S型邊緣凹凸對應,並在最下一對S型凸起部裝有阻尼輪組;在 固定板I的底部的延長柄上加工有連接環,連接環的上部鉸裝有調速裝置,調速裝置套在 固定板II底部的延長柄上;鋼絲繩置於固定板I與固定板II上的滑輪之間,並穿過兩片連 接板。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阻尼輪組包括矩形導輪和阻尼輪;矩形導輪裝於固定板I S型 邊緣靠近延長柄一端的凸起部上;阻尼輪裝於固定板II S型邊緣靠近延長柄一端的凹陷 部上;並且矩形導輪和阻尼輪自由接觸。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固定板I底部延長柄上的連接環上裝有安全帶。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調速裝置包括調速器架、調速螺杆及手柄;調速器架通過螺栓 鉸裝在固定板I的延長柄上;調速螺杆一端裝有手柄另一端裝於調速器架上。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上所使用的螺母均為防鬆動螺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阻尼輪需淬火處理。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鋼絲繩為直徑3. 6毫米的航空鋼絲繩。[0013]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節下降速度範圍在0. 15-1. 5米/秒。在使用時,將鋼絲繩的上端固定好,並把安全帶綁在使用者身上,可調速高樓救生 緩降器至於鋼絲繩的上部,旋緊手柄使緩降器卡進鋼絲繩。使用者手持緩降器將身體置於 樓外,旋轉手柄,使之慢慢的鬆開,這時在使用者自身的重力作用下緩降器慢慢下滑,可以 通過調節緩降器手柄的鬆緊度來調節下降速度,使下降速度控制在0. 15 1. 5米/秒。由 於我們使用的是高強度的航空鋼絲繩,在第一個使用者即將平安著陸時,第二個使用者就 可以使用另一個緩降器逃生了。一個家庭沒人配備一個,即可即使安全的逃離火災現場,減 少人員的傷害。在遇到殘疾人或是老幼人員使用緩降器不便時,可將緩降器倒置,並將原掛安全 帶端固定在室內或室外牢固的固定物上。將鋼絲繩的下端固定於上述人員身上,將上述人 員置於樓外,另一人慢慢旋開緩降器手柄,鋼絲繩在逃生人員的重力作用下慢慢下滑,最終 實現以上人員安全逃生的目的。如有貴重物品(重物)也可以使用本方法轉移出火災現場。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主要表現在1、本實用新型屬於純機械設備,不需要其它動力源(電力等),不受外界因素(停 電)限制;2、本實用新型具有調節手柄,逃生者可以自行控制下降速度,可以實現即停既走, 手動控制可以使逃生者的下降速度保持在5m/s以內的任何速度;3、本實用新型可以多次利用;4、在一根鋼絲繩上按裝兩到三個本實用新型,一家兩到三個人在短時間內就可逃 離火災現場;5、由於本實用新型使用的鋼絲繩是航空用的鋼絲繩,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逃生者 的安全。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新穎、加工簡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其大 批量投入市場必將產生積極的社會效益和顯著的經濟效益。
本實用新型共有2幅附圖,其中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附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在圖中1、固定板I 2、固定板II 3、連接板4、滑輪5、阻尼輪5. 1、矩形導輪 5. 2、阻尼輪6、調速裝置6.1、調速器架6. 2、調速螺杆6. 3、及手柄7、及鋼絲繩8、延長柄 9、連接環10、安全帶。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如附圖所示,是由固定板I 1、固定板II 2、連接板3、滑 輪4、阻尼輪組5、調速裝置6及鋼絲繩7所組成;其特徵在於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 的固定板I 1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個滑輪4 ;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的固定 板II 2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個滑輪4;固定板I 1與固定板II 2的頂端通過兩 片連接板3相連接;固定板I 1與固定板II 2的S型邊緣凹凸對應,並在最下一對S型凸起部裝有阻尼輪組5 ;在固定板I 1的底部的延長柄8上加工有連接環9,連接環9上裝有 安全帶10 ;連接環9的上部鉸裝有調速裝置6,調速裝置6套在固定板II 2底部的延長柄 8上;鋼絲繩7置於固定板I 1與固定板II 2上的滑輪4之間,並穿過兩片連接板3。阻尼輪組5包括矩形導輪5. 1和阻尼輪5. 2 ;矩形導輪5. 1裝於固定板I 1S型邊 緣靠近延長柄8 —端的凸起部上;阻尼輪5. 2裝於固定板II 2S型邊緣靠近延長柄8 一端 的凹陷部上;並且矩形導輪5. 1和阻尼輪5. 2自由接觸。調速裝置6包括調速器架6. 1、調速螺杆6. 2及手柄6. 3 ;調速器架6. 1通過螺栓 鉸裝在固定板I 1的延長柄8上;調速螺杆6. 2 一端裝有手柄6. 3另一端裝於調速器架6. 1 上。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上所使用的螺母均為防鬆動螺母。阻尼輪5. 2需淬火處理。鋼絲繩7為直徑3. 6毫米的航空鋼絲繩。可調節下降速度範圍在0. 15-1. 5米/秒。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 不局限於此,所有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公開的技術範圍內,根據本實 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 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一種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是由固定板I(1)、固定板II(2)、連接板(3)、滑輪(4)、阻尼輪組(5)、調速裝置(6)及鋼絲繩(7)所組成;其特徵在於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的固定板I(1)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4個滑輪(4);在兩個通過螺栓與螺母連接的固定板II(2)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4個滑輪(4);固定板I(1)與固定板II(2)的頂端通過兩片連接板(3)相連接;固定板I(1)與固定板II(2)的S型邊緣凹凸對應,並在最下一對S型凸起部裝有阻尼輪組(5);在固定板I(1)的底部的延長柄(8)上加工有連接環(9),連接環(9)的上部鉸裝有調速裝置(6),調速裝置(6)套在固定板II(2)底部的延長柄(8)上;鋼絲繩(7)置於固定板I(1)與固定板II(2)上的滑輪(4)之間,並穿過兩片連接板(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阻尼輪組(5)包 括矩形導輪(5. 1)和阻尼輪(5.2);矩形導輪(5. 1)裝於固定板1(1) S型邊緣靠近延長柄 (8) 一端的凸起部上;阻尼輪(5. 2)裝於固定板11(2) S型邊緣靠近延長柄(8) —端的凹陷 部上;並且矩形導輪(5. 1)和阻尼輪(5. 2)自由接觸。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固定板1(1)底部 延長柄(8)上的連接環(9)上裝有安全帶(10)。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調速裝置(6)包 括調速器架(6. 1)、調速螺杆(6. 2)及手柄(6. 3);調速器架(6. 1)通過螺栓鉸裝在固定板 I (1)的延長柄(8)上;調速螺杆(6. 2) 一端裝有手柄(6. 3)另一端裝於調速器架(6. 1)上。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 緩降器上所使用的螺母均為防鬆動螺母。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阻尼輪(5.2)需 淬火處理。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鋼絲繩(7)為直 徑3. 6毫米的航空鋼絲繩。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可調節下降速度 範圍在0. 15-1. 5米/秒。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涉及一種利用純機械方式供人使用的高樓救生裝置。其結構在於在兩個通過螺栓連接的固定板I的連續S型邊緣突起部裝有2~4個滑輪;同樣方法裝配固定板II;固定板I與固定板II的頂端通過兩片連接板相連接;固定板I與固定板II的S型邊緣凹凸對應,並在最下一對S型凸起部裝有阻尼輪組;在固定板I的底部的延長柄上加工有連接環,連接環的上部鉸裝有調速裝置,調速裝置套在固定板II底部的延長柄上;鋼絲繩置於固定板I與固定板II上的滑輪之間,並穿過兩片連接板。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新穎、加工簡便、成本低廉、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等優點,故屬於一種集經濟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新型可調速高樓救生緩降器。
文檔編號A62B1/14GK201603312SQ20102011360
公開日2010年10月13日 申請日期2010年2月12日 優先權日2010年2月12日
發明者孫宇, 王濱, 王立新, 許萬裡, 陳龍 申請人:大連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