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磨試驗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03 02:10:16 3

本實用新型涉及測試機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耐磨試驗機。
背景技術:
皮革、布匹和高分子材料通常需要耐磨試驗測試;現有的耐磨測試機是通過電機帶動轉盤旋轉,因此使得設置在轉盤上試樣與摩擦機構接觸摩擦,從而完成耐磨試驗檢測;但是在測試過程中,試樣摩擦的軌跡為圓形,並且始終一致,因此只能實現試樣局部測試,從而造成檢測的數據不準確;鑑於以上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耐磨試驗機。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提供一種耐磨試驗機,來解決目前耐磨試驗機運動軌跡始終一致,因此只能實現試樣局部耐磨試驗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耐磨試驗機,包括機箱、設於所述機箱上的導向機構、試樣載板、和貫穿所述機箱的第一驅動滾輪、第二驅動滾輪和第三驅動滾輪;所述第一驅動滾輪、第二驅動滾輪和所述第三驅動滾輪呈直線設置;所述機箱內設有驅動所述第一驅動滾輪、所述第二驅動和所述第三驅動滾輪旋轉的驅動機構,所述第一驅動滾輪與所述第二驅動滾輪和第三驅動滾輪相向旋轉;所述導向機構上設有移動板;所述移動板上設有第一滑槽、第二滑槽和第三滑槽;所述第一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和所述第三滑槽垂直;所述第一驅動滾輪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一滑槽內的第一軸承,所述第一軸承與所述第一驅動滾輪呈偏心狀;所述第二驅動滾輪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二滑槽內的第二軸承,所述第二軸承與所述第二驅動滾輪呈偏心狀;所述第三驅動滾輪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三滑槽內的第三軸承,所述第三軸承與所述第三驅動滾輪呈偏心狀;所述移動板的外側設有摩擦機構,所述摩擦機構位於所述試樣載板上端。
進一步,所述第一軸承繞所述第一驅動滾輪軸心旋轉的轉速、所述第二軸承繞所述第二驅動滾輪軸心旋轉的轉速和所述第三軸承繞所述第三驅動滾輪軸心旋轉的轉速的比例為16:15:15。
進一步,所述驅動機構包括設於所述機箱內的電機、套於所述第一驅動滾輪下端第一齒輪、套於所述第二驅動滾輪下端的第二齒輪、套於所述第三驅動滾輪下端的第三齒輪、和設於所述第一驅動滾輪與所述電機之間的減速機;所述第一齒輪、所述第二齒輪和所述第三齒輪的齒數比為80:75:75。
進一步,所述導向機構包相對設於所述機箱上端的三件立柱和設於三件所述立柱上端的滾珠;所述立柱上端設限位套。
進一步,所述摩擦機構和所述試樣載板數量均為四件。
進一步,所述摩擦機構包括貫穿所述移動板的連杆、設於所述連杆底端試驗摩擦塊和設於所述連杆上端的配重塊。
進一步,所述移動板上端還設有透明防護蓋。
與現有技術相比,該耐磨試驗機,可將測試的試樣設置在試樣載板上,通過驅動機構帶動第一驅動滾輪、第二驅動滾輪和第三驅動滾輪旋轉,從而帶動第一軸承在第一滑槽中滑動,第二軸承在第二滑槽中滑動,第三軸承在第三滑槽中滑動,從而推動移動板不斷按照橢圓的軌跡運動,並且不斷往一側移動;達到帶動摩擦機構不斷按橢圓軌跡運動,並且不斷往一側位移,從而使得摩擦機構全方位與試樣接觸,實現了試樣整體耐磨試驗,保證了耐磨試驗的準確精度。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耐磨試驗機的立體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耐磨試驗機的俯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耐磨試驗機的機箱部分的立體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耐磨試驗機的機箱內部結構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耐磨試驗機的所述摩擦機構的主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下具體實施方式將結合上述附圖進一步說明。
在下文中,闡述了多種特定細節,以便提供對構成所描述實施例基礎的概念的透徹理解。然而,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很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可以在沒有這些特定細節中的一些或者全部的情況下來實踐。在其他情況下,沒有具體描述眾所周知的處理步驟。
如圖1-5所示,一種耐磨試驗機,包括機箱1、設於所述機箱1上的導向機構2、試樣載板3、和貫穿所述機箱1的第一驅動滾輪4、第二驅動滾輪5和第三驅動滾輪6。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第二驅動滾輪5和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呈直線設置;所述機箱1內設有驅動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所述第二驅動5和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旋轉的驅動機構7,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與所述第二驅動滾輪5和第三驅動滾輪6相向旋轉。所述導向機構2上設有移動板8;所述移動板8上設有第一滑槽9、第二滑槽10和第三滑槽11;所述第一滑槽9、所述第二滑槽10和所述第三滑槽11垂直;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一滑槽9內的第一軸承12,所述第一軸承12與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呈偏心狀;所述第二驅動滾輪5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二滑槽10內的第二軸承13,所述第二軸承13與所述第二驅動滾輪5呈偏心狀;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上端設有伸入所述第三滑槽11內的第三軸承14,所述第三軸承14與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呈偏心狀;所述移動板8的外側設有摩擦機構15,所述摩擦機構15位於所述試樣載板3上端。因此,該耐磨試驗機,可將測試的試樣設置在試樣載板3上,通過驅動機構7帶動第一驅動滾輪4、第二驅動滾輪5和第三驅動滾輪6旋轉,從而帶動第一軸承12在第一滑槽9中滑動,第二軸承13在第二滑槽10中滑動,第三軸承14在第三滑槽11中滑動,從而推動移動板8不斷按照橢圓的軌跡運動,並且不斷往一側移動;達到帶動摩擦機構15不斷按橢圓軌跡運動,並且不斷往一側位移,從而使得摩擦機構全方位與試樣接觸,實現了試樣整體耐磨試驗,保證了耐磨試驗的準確精度。
進一步,所述第一軸承12繞所述第一驅動滾輪軸4心旋轉的轉速、所述第二軸承13繞所述第二驅動滾輪5軸心旋轉的轉速和所述第三軸承14繞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軸心旋轉的轉速的比例為16:15:15。因此,通過第一軸承12、第二軸承13和第三軸承14的速度差,使得移動板8按照橢圓的軌跡運轉,同時不斷往一側移動。
進一步,所述驅動機構7包括設於所述機箱1內的電機70、套於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下端第一齒輪71、套於所述第二驅動滾輪5下端的第二齒輪72、套於所述第三驅動滾輪6下端的第三齒輪73、和設於所述第一驅動滾輪4與所述電機70之間的減速機74;所述第一齒輪71、所述第二齒輪72和所述第三齒輪73的齒數比為80:75:75。通過第一齒輪71、所述第二齒輪72和所述第三齒輪73嚙合,從而實現第一驅動滾輪4與第二驅動滾輪5和第三驅動滾輪6相向旋轉,並且使得其存在速度差。通過電機70運轉,和減速機74減速後帶動第一驅動滾輪旋轉。
進一步,所述導向機構2包相對設於所述機箱1上端的三件立柱20和設於三件所述立柱20上端的滾珠21;所述立柱20上端設限位套22。通過滾珠21從而是實現移動板8能按任意軌跡運動。
進一步,所述摩擦機構15和所述試樣載板3數量均為四件。因此,同時可完成四件試樣的測試,提高測試效率。
進一步,所述摩擦機構15包括貫穿所述移動板8的連杆150、設於所述連杆150底端試驗摩擦塊151和設於所述連杆150上端的配重塊152。
進一步,所述移動板8上端還設有透明防護蓋80。通過透明防護蓋80對移動板8起到防護作用,並且又能觀察到第一軸承12、第二軸承13和第三軸承14的運轉狀況。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於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