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油霧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7-06 00:44:56 3
專利名稱:小型油霧回收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設計屬於真空設備領域。
在大部分真空排氣系統中,前置真空部分需要使用機械泵,無輪是大型泵還是小型泵,在運轉時都要向外排放油霧,排出油粒的大小,從霧狀到滴狀大小不一。這些油霧漂浮在空間,造成了環境汙染,當人們吸入肺部,將嚴重地威協著身體健康。雖然有的系統在機械泵出口處接上長的管道,將油霧排至室外,但這只是更換了汙染地區,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同時,隨著油霧的不斷排出(或者有時甚致還有噴油現象發生),都會使機械泵中的油不斷耗費,逐漸減少,以致使泵無法正常工作,尤其對油封式機械泵,必須不斷補充新油到額定值,才能恢復抽速,使泵正常工作。
為克服上述兩個問題,就需要在機械泵出氣口處安裝一個油霧回收裝置,可隨時將排出的油霧收集並分離出來,送回到泵的油箱中,既防止了對空氣的汙染,又節約了泵油。目前這類裝置已有不少報導,如德國萊寶公司生產的機械泵,出口處靠冷凝阱裝置進行油霧分離回收(見LEYBOLD AG-1989版本,給出了AK4-8等各種型號冷凝阱尺寸),又如日本生產的[OMT-050]小型真空泵用油霧收集器(日本專利,號為No819691,見「真空」雜誌1980年第6期報導),這些裝置能將油霧回收入泵,但是它們存在著一定的缺點,結構裝置比較複雜,體積偏大,造價也比較高,以日本[OMT-050]型油霧收集器而言,其裝置中除採用專門的單向伐門外,它還包含一個柱狀檔油體,檔油體工作一段時間就容易發生氣孔堵塞現象,使油霧不能繼續分離,稱之為飽和,必須即時更換新檔油體,才能重新進行油霧分離。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設計一種結構簡單、輕便、又不易於形成飽和(因而不需要經常更換內部構件)的油霧回收裝置。該裝置設計成園筒形金屬外殼偏心孔結構,易於加工與安裝,佔用空間小,它帶有一個過渡連接管,可以與不同的機械泵相連接,有效地完成油霧分離,回收工作。
該裝置的主要構成,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圖中表示小型油霧回收裝置的結構,
[1]密封腔殼,[2]排出管,[3]上、下篩網板,[4]填充纖維,[5]檔油板,[6]過渡連接管,圖中各金屬部件間,可用焊接相連,當把該裝置裝配到機械泵的出口處,泵工作時,油霧通過過渡連接管[6]進入密封腔殼[1],較大的油珠由檔油板[5]阻欄再經連接管[6]回收入泵,細小的油粒通過層層重疊的填充纖維[4]的阻檔,過濾分離下來,回收到泵內,填充纖維[4]可以用無機材料,也可用有機化學纖維材料製成,不易飽和堵塞,對油霧能有效蔽檔,使大部分油可得以回收,剩餘極少的油霧,經排出管[2]排走,使用該裝置後,出口處的白色油霧明顯減少,使環境免受汙染,同時泵的耗油量減少,泵排出油霧的70%得以回收。
最佳實施例,按上述結構,製成一臺裝置,其密封腔殼[1]為直徑100mm,高100mm的園筒,採用一般炭鋼製成,排出管[2]的尺寸為直徑20mm,長度30mm,與外殼焊接。過渡連接管[6]為直徑25mm,高度30mm,可與機械泵出口相連,內部的填充纖維為外購纖維材料細約幾十微米,上、下篩網板為不鏽鋼網。本裝置製成後重量為2公斤,體積為100(mm)3,測得機械泵出口處70%以上的油霧能返回泵中,經實驗一年以上不需要更換內部的檔油材料,不需要補充新的泵油。
權利要求1.一種小型油霧回收裝置,主要包括密封腔殼[1]、頂部的排出管[2]、下部的過渡連接管[6],其特徵在於內部的油霧過濾分離部分由上下兩塊篩網板[3]、填充纖維[4]、檔油板[5]構成,它們分別安裝在密封腔殼[1]內,並通過過渡連接管[6]與機械泵出口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油霧回收裝置,其特徵在於油霧過濾分離所用的填充纖維[4]可以用無機材料,也可以用有機化學纖維材料製成。
專利摘要設計並製造了一種小型油霧回收裝置,安裝在機械泵排氣口處,其油霧過濾分離部件由上、下兩塊篩網板[3]及填充纖維[4]組成,它們安裝在密封腔殼[1]內,該裝置能將排出的油霧過濾、分離並有效的回收入泵,回收率70%。
文檔編號F01M11/08GK2136332SQ92221068
公開日1993年6月16日 申請日期1992年9月28日 優先權日1992年9月28日
發明者朱佃功, 馬曉梅 申請人:機械電子工業部第十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