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年說狗 漫談狗文化
2023-07-05 16:33:24 1
作為人類最忠誠的好朋友,憨厚可愛的狗狗們本就深受人們喜愛,而正逢2018年是農曆戊戌狗年,狗狗們自然更成為主角,那麼就讓民族文化帶你一起來狗年說狗,談一談從古至今的狗文化。
狗屬於哺乳動物,種類很多。據說中國狗的種類約有125種。有關史料記載,古代的狗最高的有超過1米的,最矮的僅20釐米,最重的達120公斤,最輕的不足2.5公斤。狗肚子裡的有牛黃,牛膽囊中的結石;狗寶,狗臟器中的凝結物。
狗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感,牙齒鋒利,有「犬牙相制」的成語。舌頭長而薄。毛髮有黑、白、灰等顏色。耳朵酷似狼。它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禽,可訓練成警犬,可幫助人打獵,也可幫主人看守家園等等,所以說狗是人類忠實的朋友。
我國古代詩人也不忘寫下了幾首讚美狗的詩詞雅句。《詩經》中有「無感我悅兮,無使尨也吠」的詩句。」唐杜甫《可嘆》詩:「天上浮雲如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
元稹「烏龍不作聲,碧王曾相慕。」白居易「烏龍臥不驚,青鳥飛相逐。」李商隱「遙知小閣還斜照,羨殺烏龍臥錦茵。」梅堯臣「荒徑已風急,獨行唯犬隨。」範成大「隨人黃犬攙前去,走到溪橋忽自歸。」陸遊「犬喜人歸迎野路,鵲營巢穩佔低枝。」狗是這些詩句中的重要角色。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風雪之夜,那麼輕輕的一聲狗叫,給遠歸的旅人多少家人的溫馨。古人還把雞鳴狗叫做為美麗的田園風光的妙音,「卻聽山犬吠柴荊」,「隔牆猶吠折花人」,富有詩情畫意。
古代以「白衣蒼狗」比喻世事變化無常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淮王雞狗」一語之典故則出自晉葛洪《神仙傳·劉安》:「時人傳八公、安臨去時,餘藥器置在中庭。雞犬舐啄之,盡得昇天。」後因以「淮王雞狗」比喻攀附別人而得勢的人。
《三輔黃圖》載:「犬臺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裡」,「犬臺宮」外又建築了「走狗觀」。漢代史籍中經常以「雞鳴犬吠之聲」來描述一個地方的社會穩定。狗是古人的得力助手,《論衡》云:「亡獵犬於山林,大呼犬名,其犬嗚號而應其主。人犬異類,聞呼而應者,識其主也。」
狗是古人的得力助手,《秦記》云:「秦襄公時有天狗耒狗枷堡。凡是有賊,天狗吠而獲之,一堡無患。」晉朝的陸機因事被隔阻在京城洛陽,就由他的家犬來往京師和故鄉之間傳遞書信。唐朝詩人李賀的「犬書曾去洛」的詩句指的就是這件事。
用狗直接服務於戰爭的例子,在古代亦累見不鮮。《五代史·張敬達傳》記載:「契丹兵圍晉將張敬達,四面有犬掩伏,晉軍有夜出者,犬鳴報警,終無突圍者,為契丹所敗,晉將張敬達被殺。」
描寫狗的褒義的成語很少,但還是有一些,如:「犬馬之誠」、「義犬救主」、「良犬捕鼠」、「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貧」、「狗不咬上門客。」等。
近些年來,隨著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全國各地悄然興起了養狗之風。一些城市已有「寵物市場」,各種各樣、價格不等的狗紛紛上市,吸引著眾多的寵物愛好者。
從古到今,狗確實是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得力助手,關於記載狗的文獻以及與狗相關的出土文物,乃至描繪狗的古典文藝作品,可謂是我們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如今人們在探討祖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探討古代養狗的風俗,也是有一定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