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談最遙遠的距離議論文怎麼寫

2023-07-05 20:23:59

  世上本無最遙遠的距離,只是封閉自己心扉的時間久了,也變成了距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談最遙遠的距離議論文,歡迎來參考!

  【篇一:談最遙遠的距離】

  看到這個題目,我就想到了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夙慧篇》中的一則故事:

  當初晉元帝突發奇想,想要考一考身為太子的晉明帝司馬紹。於是,他把司馬紹叫到榻前,問他:「長安、太陽哪個更遠?」他想了想,答道:「太陽。我聽說過有人從長安來,卻沒聽說有人從太陽來。」晉元帝大為詫異:「這個孩子的回答真是出人意料地與眾不同。」後來,晉元帝在朝廷上和大臣們提到了此事,又問司馬紹:「太陽、長安哪個更遠?」司馬紹不加思索地說:「長安。我抬頭就可以看見太陽,環顧四周卻看不見長安。」

  作為一個有科學常識的人當然知道:太陽離他的距離要遠遠大於長安理他的距離。所以他在第一次回答時答了「太陽」。但他的第二次回答的答語更富哲理——長安看似比太陽離他更近,實際上在他的心裡,長安是重要城市,地位比太陽要重得多,可望而不可即,因此他才會說太陽近而長安遠。

  其實,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最遙遠的距離是物與心的隔閡(當然也包括心與心的隔閡)。

  《莊子·齊物論》中有這麼個故事:有一次莊子睡覺,忽然做了個怪夢。在夢中,莊子變成了一隻漂亮的蝴蝶。它一忽兒飛東,一忽兒飛西,在草叢花枝間翩翩起舞。要說快樂呀,那真是快樂極了!莊子所變成的這隻蝴蝶,只是一個勁兒地飛來飛去,完全忘了自己是莊子。它玩得正起勁,忽然醒了。莊子一看自己還躺在床上,這才明白原來那隻蝴蝶不是自己,自己是人,是莊子。可是莊子忽而又感覺到這未必對:自己或許本來就是一隻蝴蝶!是做夢,夢中才變成莊子的!接而又想,這恐怕是錯了:自己明明是莊子,剛剛肯定是在做夢!就這樣,莊子一會兒這樣想,一會兒那樣想,想來想去,總是搞不清自己究竟是莊子還蝴蝶。就像莊周夢蝶一樣,人與蝴蝶本是毫無瓜葛的兩樣事物,它們看上去相差甚遠。但在莊周心裡,物我之間,已經到了相互依存的地步了。正如道家所言:「萬物即我,我即萬物」。這樣,遙不可及的兩件事物通過心與心的交通,最終劃上等號了。而就連莊周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了。其實在這時,莊周與蝴蝶之間毫無差別,他們之間的距離不存在了。

  有人說:「還在不斷擴大,無從探測邊界的宇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生與死的永遠分別」;更有人說:「最遙遠的距離,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的心思。」我要說:「都不是!」倘若你心系宇宙,無垠的宇宙就在你心裡;倘若你心系逝者,你就可能幻想他/她就在你身邊,哪還有什麼距離可言呢?抑或你能夠理解一個人,即使他/她不理解你,早晚有一天,他/她也會明白的,又怎能成為最遙遠的距離?我覺得: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心與心的隔閡。

  心與心的隔閡,並不是指某一方不理解另一方,而是指彼此之間的不理解。比方說:你的心裡想著一個人,你能夠理解他/她的心,但他/她卻不能理解你的心,這不是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我不能理解你,你也不能理解我,兩個人沒有絲毫的共同語言(或者說兩個人剛認識,對對方什麼都不知道),這樣的兩個人就算面對面的站著,心中也充滿著冷漠。假如這兩個人在聊天中不知不覺地產生了一個共同的話題(或者說心靈逐漸相通),距離也就逐漸縮短。最後,距離有可能就消失了。其實,自然本身並沒有所謂的「最遙遠的距離」,距離就在你的心中。

  當年,蔡邕哭董卓得罪了司徒王允,被捕入獄。蔡邕知道這次倖存的可能性很小了。他捧出了寶貴的焦尾琴,彈了起來。蔡文姬從琴聲中聽到了父親有死難當頭,傷慟五內,五臟欲裂。蔡邕事先並未告知文姬其死難,但憑藉著父女之間特有的心靈感應,她還是聽出來了。她們之間沒有距離,心靈相通,所以沒有什麼秘密瞞得住。

  總之,距離是具有可變性的。沒有最遙遠的距離,只有心與心的隔閡。最遙遠的距離就是物與心的距離。只要心靈相通,距離自然也就消失了。

  【篇二:最遙遠的距離】

  在物理學中,距離可以用s來表示。至於s到底是多少,則需要看距離的大小了!s可以很小,s也可以很大,而它越大就意味著距離越遙遠,那麼,最遙遠的距離又是什麼呢?

  有的人從天文學的角度說,還在不斷擴大著的,不斷改變的茫茫的宇宙就是最遙遠的距離;也有的人從生命的角度說,生與死只在一瞬間,而在那一瞬間裡,生與死的永遠分別,就是最遙遠的距離;但是,在我看來,心靈的距離就是最遙遠的距離,那就是,我站在你身旁,你卻不懂我的心!

  在當今這個魚龍混雜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愈來愈不和善,人們看重的僅僅是利益,有些人為了利益,竟不惜將親情,友情,愛情等拋棄。甚至還有人說:搞好與上級的關係就能得到一切。這種人通常是人民所厭惡的,官員所喜愛的。官員之間互相庇護,官商之間相互勾結,這個社會越來越缺少人情味了,就連空氣中吹來的陣陣微風,也帶有利益的味道。人們之間的心靈的距離越來越遠,也越來越近,有些人越走越近。有些人在一起互稱兄弟,但在兄弟有事時,他們卻飛似的逃走了,甚至就是他們將兄弟推進困難的。從外邊看來,他們越走越近,實際呢?卻是心中的距離不斷增加。

  我深刻的記著去年發生的小月月事件。一個那麼小的,甚至連路都不怎麼會走的小孩,竟然在馬路上被撞了。更可惡的是,一群又一群的人從她身邊經過,有的人停下來看熱鬧,有的人匆忙走過,生怕有人會污衊他,大家都那麼看著,看著那個弱小的姑娘,沒有一個人幫助她,就連報警也是一個清潔工阿姨做的。大家可以想一下,當時的小月月,一定是在不斷渴望著,然而,駐足的人們,將她慢慢逼入了死亡的深淵。

  「人之初,性本善」這是三歲小孩都能背出的一句話,那麼之後呢?人們心靈的距離不斷增大,從最初的即使相距千裡也能互相感應到現在的站在一起卻不知道彼此的想法,外面的距離近了,心中的距離卻不斷遠了,到現在,甚至是比宇宙更大,比生死更遠。

  是的,最遙遠的距離也是最近的距離,那就是,我就在你的身旁,你卻不懂我的心!

  【篇三:談最遙遠的距離作文】

  最遙遠的距離,是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卻隔著一堵厚厚的心牆。——題記

  什麼是最遙遠的距離?航海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在海洋裡看不見海岸,找不到歸途的方向。」攀登者說:「最遙遠的距離是山頂到山腳的距離,因為這一路的攀登是艱辛困苦的。」,面對親人的別離,有人會說:「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生與死的永別。」但是,我認為,最遙遠的距離是心靈間的距離,是人心隔著一堵厚厚的牆。

  古今往來,有多少像這樣的例子。你看,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一個活生生的科舉制度下的知識分子,就是在那樣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下,像孔乙己這樣的讀書人也不免成為窮困潦倒的下等人。生活在孔乙己周圍的那些人,缺乏同情心,漠視他人,不同情可憐之人。當孔乙己偷盜別人財物而被追打時,周圍群眾只是冷冷地站著笑,不時又指手畫腳地對孔乙己冷嘲熱諷。這種麻木不仁、冷漠無情、入木三分的人際形態便劃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我想,如果當時的人能多一點同情心,多一點憐憫之心,多幾句關懷安慰的言語去關心孔乙己,那麼,也不至於他後來無故的離開人世。孔乙己和周圍群眾的距離便是最遙遠的距離,是一道劃開人與人之間互愛互助的距離。

  2008年的那場汶川大地震的災難中,便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患難見真情,當巨大的石塊壓在受難者的身上,我們國人的心如刀絞,解放軍展示也義不容辭的站在抗震救災的第一線上,幫助無數受難群眾脫離苦海。此刻,人們血溶於水,用團結友愛的力量鑄就鋼鐵般的長城,距離近了,陌生的面孔不再陌生,不同的言語不再是障礙,只因你我心連心。

  說到這裡,我便想高聲的讚揚那駐紮在災情第一線的解放軍和志願者,是他們挽救了一條條可愛的生命,是他們眾志成城的勇氣緩解了災情。然而,該批評的是那群封建科舉制度下的人們,是他們腐朽的心靈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最遙遠的距離,莫過於孔乙己和他周圍的人們。最親近的距離,莫過於災難下人們團結一心的精神。

  最遙遠的距離,是一條劃不開的隔膜,是一道隱形的線條,是一根連接愛心、同情心和友愛之心的繩索。讓我們打破這遙遠的距離,用雙手送給他人溫暖,用行動去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人與人之間形成一種和諧友善的情感!

  【篇四:談最遙遠的距離】

  拿到這個題目,我想了很久很久。沒人知道最遙遠的距離有多遠。曾記得泰戈爾說過: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而在我看來,距離的遠近決定於個人的感情。當你想得到某物卻無法得到時,當你失去某物卻無法挽回時,你才會知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的含義,你才能體會得到「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的悲哀。

  對於這個問題,一千個人可會有一萬個答案。但是無論他的答案是什麼,所回答的必定是他渴望的。也正是由於這段距離,給予了人們走向成功的動力,正是由於哥倫布的渴望,使得歐美大陸間漫長的距離被徵服,正是阿姆斯特朗的渴望,使得地月間那一線的距離被串聯。在中考臨近的日子裡,在申奧臨近的日子裡,大大小小的計時牌都在提示著我們距離越來越近。它為什麼會給我們壓力,給我們動力,給我們那滿懷的激情,不是這段距離,不是我們心急,而是我們對距離背後那成功的渴望。

  老人們坐在搖椅上,把著草扇,唏噓著當年的歲月,那是對青春的渴望。病人們臥在床榻中,捧著熱茶,承接著明媚的陽光,那是對健康的渴望。我們坐在這教室裡,捧著課本,讀書學習,就是為了和自己的目標減少距離。

  我們的答案都不相同,卻各有各的道理。古有「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的愛情。近有「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的鄉情。而對現在的我來說,最遠的距離是當一名生物學家。這是我從小的夢,並一直沒有放棄。談到這我不免要感嘆幾句:人們總是隨著見識的廣泛而修改自己的目標,因為覺得自己達不到那段距離。小時候人人都想當科學家,人人都想上清華北大,但又有幾個人堅持到底?其實本沒有最遠的距離,不要自己嚇唬自己,目標很近也很遠,但是我堅信它很近。

  在距離的路上,鋪滿了勤奮的磚。作為年輕一代的我們,有充沛的體力,有靈活的頭腦,還有用不盡的汗水,磨不滅的毅力。最遠的距離,可能……只在你的腳下!

同类文章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儀人之表飾人之心議論文

  裡爾格曾道:「現實與美好之間,總存在著一種古老的敵意」正如時代的快步之行與儀式緩步之舉,是拋棄傳統的儀式跟隨時代的腳步?或是止步聆聽儀式悠揚的聲音?  於我而言,我便傾於後者。儀式,古往今來是一件隆重而莊嚴的行為,古代帝王登基之莊重,彰顯了萬民、萬臣於皇帝之服從與皇帝至上之不可僭越。現代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要學會放棄的議論文

  【篇一:學會放棄】  人生如水,人生難免跌宕起伏。人一旦經歷許多磨難之後,就會選擇放棄。放棄,新的開始。  磨難居於生活中,猶如空氣對於動植物,水對於魚,無處不在。面對這些磨難與挫折,也許我們會堅持到底、持之以恆,也許我們會放棄。  我們放棄了,並不代表我們向生活、自然,向我們自己認輸。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網絡的危害議論文

  當今的社會已經邁入了一個高科技、多信息交流的時代,網絡也已經是不可缺少的了。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學習,有些人利用網絡去娛樂,最可惡的是,有些人利用網絡發布一些有害於社會、國家經濟、家庭以及人的生命的不良信息。  例如:在前幾年發生過一起網絡偷盜事件,就是幾名電腦高手利用網絡,向銀行的電腦防護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仰望天空作文議論文

  朋友,你注意天空嗎?你了解天空嗎?面對天空,你有過自己的思索嗎?下面為大家分享仰望天空作文,歡迎閱讀!  仰望天空作文1  蘭州,是我的家鄉。我從小在這裡長大,既體會過它的烈日當頭,也見過它的大雪飄飄。  聽爸爸說,以前的蘭州,空氣品質一度是全國最差的。原因就是西固化工廠排出的氣體不知為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議論文怎麼寫

  清明節就是我國傳統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清明節議論文,歡迎來參考!  清明節議論文(1):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此時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自信的議論文初中

  成就事業就要有自信,有了自信才能產生勇氣,下面小編整理的自信的議論文初中,歡迎來參考!  自信的議論文(1):  「自信就是成功的基石。」人說道。「自信能助人成功。」盧勤老師講道。「我不明白有自信會不會贏,但我明白沒有自信就必須會輸!」  小學時,我的成績頂呱呱,總就是名列前茅,深受老師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清明節見聞500字議論文

  導讀: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清明節見聞的議論文,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清明節見聞(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今天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我們早早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在傳統的清明祭掃活動中,有很多不綠色環保的行為,下面就是小編為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你覺得不錯的話可以分享給更多小夥伴哦!  篇一:清明節燒紙錢的議論文  春雨霏霏,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據媒體報導,清明節即將到來,很多地方以讀家書、寫家書等方式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

  導語:清明時節特有的雨絲欲斷還續,從遙遠的天邊無聲飄落在荒諒的山野。我的心也隨著這纏綿不斷雨絲,在微風中飄來飄去,永無定所之處。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清明節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有關清明節議論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又一個清明節到了,天空應時下起了雨。雨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那關於清明節也有許多的議論和看法,下面是小編整理了關於清明節的議論文,希望可以幫到大家。  篇一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腸。冥錢飛起白蝴蝶,人聲啼哭似杜鳥。  又是清明時節,又是紛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