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同步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7-19 21:41:46 2
專利名稱:一種同步傳動機構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動力傳動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同步傳動機構。
技術背景[0002]在機械加工機械領域中,通常需要實現一些部件的同步動作,例如控制兩條或多條傳送帶的同步同向或同步異向的轉動,以滿足機械加工的相應要求。在傳統的同步傳動機構中,通常是採用齒輪傳遞的方式,即採用主動齒輪帶動一組從動齒輪組,通過與從動齒輪組中相應轉動方向的從動齒輪的連接,實現與從動齒輪連接的部件同步同向或同步異向的轉動。然而採用上述齒輪傳動的方式普遍存在以下問題1、採用齒輪傳動的方式,由於其傳動完全依靠兩個齒輪的相互嚙合,而通常其齒與齒之間均存在較大間隙,從而使定位不準確,尤其是在長時間使用後,由於兩齒輪之間完全是硬接觸,會存在較大磨損,在磨損後,其存在的間隙更大,會嚴重影響兩者的同步性,採用的從動齒輪數量越多,其問題越明顯;
2、採用齒輪傳動的方式,在使用過程中,為了減小齒輪之間的摩擦、使其傳動進行順暢,必須添加潤滑油,從而增加了生產加工的成本;3、由於實際情況的不同,同步動作的部件在位置上會存在較大的任意性,若需要同步的部件相隔較遠,由於齒輪傳動需逐一傳遞,則會出現需要較多的齒輪將動力逐一傳遞過去,或者採用半徑較大的齒輪進行傳動,其適應能力較差。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發明目的在於,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提供一種同步性高、結構簡單的同步傳動機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安裝板以及分布在所述安裝板一側的主動傳動同步輪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在所述安裝板另一側固定有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的動力輸出軸穿過安裝板與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驅動連接,所述從動同步輪分別與對應的傳動軸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的另一端穿過安裝板與置於安裝板另一側的驅動輪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通過軸承設置在安裝板上,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上繞有同步傳動帶。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同步傳動帶為雙面齒同步帶,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和從動同步輪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繞在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上的雙面齒同步帶呈連續的S型,繞在相鄰兩組從動同步輪上的雙面齒同步帶所覆蓋從動同步輪的部分相反。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雙面齒同步帶覆蓋從動同步輪的部分至少是從動同步輪的周長的一半。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排列在同一豎直或水平線上形成從動同步輪組,相鄰兩個從動同步輪在雙面齒同步帶的帶動下同步反向轉動,相鄰兩個從動同步輪之間留有一定間隙。[0008]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設置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側,當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的數量為偶數時,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端、安裝板一側設置有張緊同步輪,在所述張緊同步輪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張緊同步輪通過軸承與固定在安裝板上的張緊軸連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繞過與張緊同步輪相鄰的從動同步輪的雙面齒同步帶在繞過所述張緊同步輪後繞回主動傳動同步輪上。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繞過張緊同步輪以及與張緊同步輪相鄰的從動同步輪的雙面齒同步帶呈S型。本實用新型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的半徑均相同,與所述從動同步輪對應的驅動輪半徑均相同。本實用新型通過主動傳動同步輪、從動同步輪以及雙面齒同步帶的配合,在主動傳動同步輪的帶動下,實現從動同步輪的同步轉動,其轉動動作由與之連接、同步轉動的驅動輪輸出,從而實現與對應驅動輪連接的各部件作出同步轉動,以滿足機械加工的相應要求。採用該結構,各從動同步輪之間轉動的同步性極高,而且能根據不同的實際需要,通過設計雙面齒同步帶在從動同步輪上繞過的方向,即能實現從動同步輪之間的同步異向或同步同向的轉動,適應性很高。
圖I是本實用新型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圖中標記1為安裝板,2為主動傳動同步輪,3為從動同步輪,4為伺服電機,5為動力輸出軸,6為傳動軸,7為驅動輪,8為同步傳動帶,9為張緊同步輪,10為張緊軸。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的說明。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並不用於限定本實用新型。如圖I和2所示,一種同步傳動機構,包括安裝板I以及分布在所述安裝板I 一側的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兩組從動同步輪3,在所述安裝板I另一側固定有伺服電機4,所述伺服電機4的動力輸出軸5穿過安裝板I與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驅動連接,所述從動同步輪3分別與對應的傳動軸6 —端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6的另一端穿過安裝板I與置於安裝板I另一側的驅動輪7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6通過軸承設置在安裝板I上,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繞有同步傳動帶8,所述同步傳動帶8為雙面齒同步帶,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從動同步輪3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繞在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的雙面齒同步帶呈S型,且繞在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的雙面齒同步帶所覆蓋從動同步輪3的部分相反,所述雙面齒同步帶覆蓋從動同步輪3的部分至少是從動同步輪3的周長的一半。其中,所述兩組從動同步輪3排列在同一豎直線上形成從動同步輪組,兩個從動同步輪3在雙面齒同步帶的帶動下同步反向轉動,所述兩個從動同步輪3之間留有一定間隙。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設置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側,在該實施例中,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的數量為偶數,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端、安裝板I 一側設置有張緊同步輪9,在所述張緊同步輪9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張緊同步輪9通過軸承與固定在安裝板I上的張緊軸10連接,繞過與張緊同步輪9相鄰的從動同步輪3的雙面齒同步帶在繞過所述張緊同步輪9後繞回主動傳動同步輪2上;所述繞過張緊同步輪9以及與張緊同步輪9相鄰的從動同步輪3的雙面齒同步帶呈S型。 其中,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3的半徑均相同,與所述從動同步輪3對應的驅動輪7半徑均相同。在本實施例中,伺服電機驅動主動傳動同步輪作逆時針轉動,由於雙面齒同步帶在從動同步輪組中繞的方式,使兩組從動同步輪在雙面齒同步帶的帶動下其中一個作順時針轉動,另一個作逆時針轉動,從而帶動與之對應連接的驅動輪上的傳動帶作同步反向轉動。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
權利要求1.一種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包括安裝板(I)以及分布在所述安裝板(I)一側的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3),在所述安裝板(I)另一側固定有伺服電機(4),所述伺服電機(4)的動力輸出軸(5)穿過安裝板(I)與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驅動連接,所述從動同步輪(3)分別與對應的傳動軸(6)—端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6)的另一端穿過安裝板(I)與置於安裝板(I)另一側的驅動輪(7)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6)通過軸承設置在安裝板(I)上,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繞有同步傳動帶(8)。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同步傳動帶(8)為雙面齒同步帶,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和從動同步輪(3)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繞在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的雙面齒同步帶呈連續的S型,繞在相鄰兩組從動同步輪(3)上的雙面齒同步帶所覆蓋從動同步輪(3)的部分相反。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雙面齒同步帶覆蓋從動同步輪(3)的部分至少是從動同步輪(3)的周長的一半。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3)排列在同一豎直或水平線上形成從動同步輪組,相鄰兩個從動同步輪(3)在雙面齒同步帶的帶動下同步反向轉動,相鄰兩個從動同步輪(3)之間留有一定間隙。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2)設置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側,當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的數量為偶數時,在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一端、安裝板(I) 一側設置有張緊同步輪(9),在所述張緊同步輪(9)外圓周上設置有與雙面齒同步帶配合的齒,所述張緊同步輪(9)通過軸承與固定在安裝板(I)上的張緊軸(10)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繞過與張緊同步輪(9)相鄰的從動同步輪(3)的雙面齒同步帶在繞過所述張緊同步輪(9)後繞回主動傳動同步輪(2)上。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繞過張緊同步輪(9)以及與張緊同步輪(9)相鄰的從動同步輪(3)的雙面齒同步帶呈S型。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同步傳動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從動同步輪組中從動同步輪(3)的半徑均相同,與所述從動同步輪(3)對應的驅動輪(7)半徑均相同。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同步傳動機構,包括安裝板以及分布在所述安裝板一側的主動傳動同步輪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在所述安裝板另一側固定有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的動力輸出軸穿過安裝板與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驅動連接,所述從動同步輪分別與對應的傳動軸一端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的另一端穿過安裝板與置於安裝板另一側的驅動輪固定連接,所述傳動軸通過軸承設置在安裝板上,在所述主動傳動同步輪和至少兩組從動同步輪上繞有同步傳動帶。本實用新型通過主動傳動同步輪、從動同步輪以及雙面齒同步帶的配合,在主動傳動同步輪的帶動下,實現從動同步輪的同步轉動,使與從動同步輪連接的各部件作出同步轉動,以滿足機械加工的相應要求。
文檔編號F16H7/02GK202360689SQ20112046597
公開日2012年8月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22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22日
發明者鄭友林 申請人:成都海科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