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的製作方法
2023-08-06 19:07:06 1
專利名稱: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涉及一種雙層公共運輸車輛的車廂布局,採用本發明製成的雙層鉸接式大客車適合作為大容量的公交車輛。
現有的鉸接式大客車是我國主要的城市公共運輸車輛。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客流需要,提高客運能力,對現有的公交車輛採取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座位的措施,其結果是載客能力提高了25%,而座位數減少到19個,不到乘客總數的10%,其中有10個座位還是舒適性很差的鉸接轉盤上部的月牙形座位和中後軸車輪上部的座位。雙層公交車輛載客能力要受到雙軸底盤負荷能力的限制,如果增加車軸數,下層車廂的面積要受到較大的影響,載客能力反而難以提高。現有的雙層公交車輛的總高也接近了電車架空線網的危險區域和我國城市立交橋允許的限界高度。整車的重心高度偏高,有些國家和地區規定上層車廂在行車時不許站立乘客,這也是限制雙層公交車輛載客能力的一個因素。
本發明的任務是提供兩種方案的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採用本發明製成的雙層鉸接式大客車全高4米,比現有的雙層公交車輛低200MM,在行駛時,上層車廂允許站立乘客,充分利用雙層車廂的空間體積。本發明方案一是採用黃河牌JN162型10噸載重汽車底盤的後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可載客300人。本發明方案二是採用交通牌SH161型17噸載重汽車底盤的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可載客500人。
本發明的特點是1.最大限度地降低下層車廂的底板離地面的高度。滿載時,下層車廂底板離地面高度為320MM,乘客上下車極為方便。2.下層車廂全部取消乘客座位,最大限度地提高下層車廂的載客能力。3.車輛轉向時,後軸車輪也作與前輪方向相反的轉向,使後軸車輪沿著中軸車輪運動軌跡運動,轉向靈活。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描述圖1是本發明方案一的外形圖。
圖2是本發明方案一的內部布置圖。
圖3是本發明方案二的外形圖。
圖4是本發明方案二的內部布置圖。
圖5是圖2和圖4沿A-A的剖視圖。
圖6是圖2和圖4沿B-B的剖面圖。
圖1至圖5比例為1∶100,圖6的比例為1∶50。
參照圖1,車廂的前部為單層的機車車廂,後部為雙層的拖車廂。前車廂設置一個前門(1),後車廂的下層設置三個車門,中前門(2),中後門(3),後門(4)。參照圖2,前車廂(5)內,駕駛員坐椅後部和樓梯(6)的兩側設置9個座位,車廂內還可站立乘客50人。前車廂與後車廂上層由樓梯(6)相連。前後車廂鉸接處設門型棚杆,由棚杆承託蓬布。棚杆上部的縱向軸兩端埋入前後車廂頂部的骨架內,以不超出車廂頂部高度。鉸接架(12)上部的地板面至棚杆蓬布(7)之間的淨高為1.8米。鉸接車廂兩側設兩個月牙形的座椅,可坐6人。後車廂上層(8)設有34個座位,後車廂上層和鉸接車廂上還可站立乘客50人。上下層車廂由後軸車輪上部的樓梯(10)相通。尾部車廂(9)和後車廂下層均不設座位。尾部車廂可站立乘客30人,下層車廂可站立乘客120人。上層車廂頂部不設頂風窗,以限制車高。上下層車廂依靠風扇加強車廂內通風,風扇安裝在車廂左側的骨架內,由售票員控制風扇開關。
參照圖5,(圖5和圖6的序號接圖3和圖4)本發明前後兩節車廂水平面內最大轉角為±40°,當後車廂(23)達到最大水平轉角時,中軸車輪(18)與後車廂要相碰,後車廂下層前都有兩處凹入車廂(19),這樣,後車廂處於最大水平轉角時也不與中軸車輪(13)相接觸,它們的最小間隙為80MM。後軸車輪(21)在轉向時,轉動角與前輪相同,但方向相反。
參照圖6,本發明後車廂主縱梁(24)布置在上下層車廂結合處外側,小橫梁(25)布置在下層車廂的頂部,主橫梁設置在下層車廂的前後兩端,下層車廂的外側骨架和六根加強吊管(26)承受下層車廂的自重和承載的負荷。下層車廂的底板厚度為50MM,上下層車廂骨架與主縱梁、小橫梁、主橫梁,加強吊管等焊接成整體,外蒙鋁板。
方案二是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參照圖3,後部車廂與方案一相同。前車廂按雙前軸轉向和雙中軸驅動的布置設計。採用四軸底盤的目的是儘量提高其承載能力,充分利用雙層車廂的空間體積,提高載客量。前車廂下層雙前軸的前部設置前車廂前車門(1),雙前軸的後部設置前車廂中門(2)和前車廂後門(3)。後車廂下層也設置三個車門,分別是後車廂前門(6)、後車廂中門(7)、後車廂後門(8)。
參照圖4,方案二的車廂內部布置後車廂部分與方案一也是相同的,前車廂上層車廂(5)設置48個座位,此外還可站立乘客70人。下層車廂(10)位於雙前軸與雙中軸之間,雙前軸中間是前門(1)與下層車廂(10)的通道。雙前軸右輪上部是連接上下層車廂的樓梯(9)。下層車廂不設座位,下層車廂和通道,樓梯總共可站立乘客140人,上下層車廂均依靠設置在車廂左側骨架內的風扇加強車內通風。風扇開關由售票員控制。前車廂雙中軸的上部設置發動機(12),發動機排氣口(4)設置在車廂兩側。前車廂尾部是連接前後車廂的鉸接架(13)。鉸接架上部的地板面高度低於上層車廂地面高度250MM,使鉸接車廂的淨高為1.8米。鉸接部分的棚杆頂部縱向軸兩端均埋入前後車廂頂部的骨架內,使其高度不超出前後車廂的高度。
本發明下層車廂內淨高度為1780MM,上層車廂內淨高度為1750MM。本發明方案一全長14.5米,總寬2.5米。採用本發明方案一製成的後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使用x6130型柴油機,滿載時最大時速為50公裡。作為電車時使用120KW直流電動機。按前外輪中心線計算,最小轉彎半徑為10米。適合在狹窄的道路上行駛。當一條公交線路每分鐘發一輛後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每小時單向客運能力為1.8萬人次,每千人公裡的能量消耗可比現有的鉸接式大客車低20%。
本發明方案二全長19.5米,總寬2.6米。採用本發明方案二製成的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使用6135Q-2型柴油機,滿載時最大時速為45公裡。作為電車時使用150KW直流電機。按前外輪中心線計算,最小轉彎半徑為13米,適合路面寬度10米以上的道路上行駛。當一條公交線路每分鐘發一輛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每小時單向的客運能力高達3萬人次,已接近一條地下鐵路的客運能力,而其單位客運能力的投資僅只有地鐵的三十分之一。每千人公裡的能量消耗可比現有的鉸接式大客車降低30%。
權利要求
1.一個由兩節車廂用鉸接架連接而成的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其特徵是雙層車廂位於鉸接架(12)的後側(方案一)和雙層車廂位於鉸接架的前後兩側(方案二)。
2.按權利要求
1規定的雙層車廂,其特徵是雙層車廂部分位於鉸按架(12)與前軸或後軸車輪之間,雙層車廂的層高和距離地面的總高度均不受鉸接架(12)和車輪的影響。
3.按權利要求
1和2規定的雙層車廂和下層車廂(11),其特徵是地板面距離地面高度為250MM至350MM。
4.按權利要求
1和2規定的後部雙層車廂的下層車廂(11),其特徵是車廂的前下部靠近中軸車輪的兩側,設有兩處凹腔(19)防止汽車轉向時,後車廂(11)與中軸車輪(18)相碰。
5.按權利要求
1、2、3規定的雙層車廂的下層車廂,其特徵是地板下部沒有主縱梁和主橫梁,主縱梁(24)布置在下層車廂頂部的兩側。下層車廂(11)的自重和負荷由車廂四周的骨架和加強吊管(26)承受。
專利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的布局。採用本發明製成的雙層鉸接式大客車適合作為大容量的公共運輸車輛。本發明有兩種方案。方案一是採用黃河牌JN162型10噸載重汽車底盤的後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可載客300人。方案二是採用交通牌SH161型17噸載重汽車底盤的全雙層鉸接式大客車車廂,可載客500人。兩種方案的車廂可作為汽車車廂,也可作為電車車廂。
文檔編號B62D31/00GK86100530SQ86100530
公開日1987年9月23日 申請日期1986年3月15日
發明者蔡軍榮 申請人:蔡軍榮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