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觀看老縣長高德榮觀後感

2023-08-06 06:48:53

  「老縣長」今年60歲,退休前曾任雲南省怒江州人大副主任、貢山縣縣長、獨龍江鄉鄉長等職。工作39年,兩次請纓回到獨龍江鄉,只為築好百姓出山的路、百姓致富的路。

  在祖國的滇西北,有一條美麗的東方大峽谷——怒江大峽谷。蜿蜒曲折的獨龍江公路,如同一條飄逸的緞帶,纏繞在高山峽谷間。

  這條路,通向我國人口特少民族獨龍族的唯一聚居地——獨龍江鄉;這條路的建成,結束了我國最後一個民族不通公路的歷史。

  為了修建這條路,有一個人曾在地圖上描繪了千百遍。他就是雲南省怒江州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老縣長」、共產黨員高德榮。

  「地圖縣長」和路的傳奇

  獨龍江鄉有多遠?

  在時間的軸線上,這是一次超光速的跨越。新中國成立後,獨龍族從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自古以來的大雪封山,又讓它每年有半數時光與世隔絕。

  在空間的軸線上,這是一程漫長而困苦的跋涉。1964年建成的人馬驛道曾是獨龍江鄉與外界相連的第一條通路。開山季裡,「國家馬幫」曾將一袋袋糧食、鹽巴、藥品等物資從貢山縣城馱進鄉裡。

  就是在這個連生存都很困難的邊遠山區,高德榮奉獻了自己寶貴的青春年華。工作39年來,他先後擔任過獨龍江鄉的小學教員、鄉長,貢山縣縣長,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和州委獨龍江幫扶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今年,老高退休了,但人們仍親切地稱他「老縣長」。

  1988年,鄉長高德榮所在的獨龍江鄉,仍是江上沒有一座橋梁,地上沒有一寸公路。他深知,路是「生命線」,如果沒有一條與外界連通的公路,獨龍族群眾將永遠被困在深山峽谷裡,無法與現代文明接軌。

  「從鄉長到縣長,老縣長手裡經常拿的一樣東西就是地圖——貢山縣行政區劃圖。」曾任貢山縣副縣長的李永衛說,「現實中沒有路,他就在地圖上畫出一條路來,去跟省裡的領導、北京的領導講,獨龍江鄉處於什麼樣的地理位置,為什麼需要打通這條道路。」

  高德榮始終不渝地奔走呼籲,向各級部門爭取政策、資金和項目支持。1999年9月9日,全長96公裡的獨龍江簡易公路建成通車了。

  纖細的公路抵擋不住大雪的肆虐,每年12月到翌年5月,獨龍江鄉大雪封山的日子一如既往。「人家發展一年,我們只有半年。」高德榮心急如焚。

  為了讓獨龍江鄉的開山期更長一些,每年臨近封山和開山時,高德榮都要駐守雪山,和交通部門的工作人員一起推雪開路。「2007年是推雪時間最長的一次,老縣長和我們一起幹了50多天。」貢山縣交通局駕駛員褚麗光說。

  2010年,雲南省推進實施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計劃。坑窪不平的獨龍江公路被塗抹上瀝青,改建成一條設計時速20公裡的四級公路。而穿越高黎貢山的獨龍江隧道,則繞開了積雪最嚴重的23公裡山路,並能縮短2個小時左右的行程。

  今年4月10日,隧道貫通,目前已進入二次襯砌和機電安裝階段。今年底,隧道有望實現分時段通車。屆時,獨龍江鄉和貢山縣城將實現全年通車,大雪封山的歷史將被徹底終結。

  「不僅是獨龍江鄉,整個貢山縣的交通發展規劃都在老縣長的地圖上呢。」貢山縣副縣長、原縣交通局局長郭建華說,「擔任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期間,老縣長每次去北京開兩會,都要帶上10多張我們縣的地圖,向各級領導匯報工作、爭取支持。」

  貢山縣地處滇西北,東與迪慶州德欽、維西兩縣相連,南與福貢縣相鄰,北與西藏自治區察隅縣接壤,西與緬甸毗鄰。高德榮提出「南下北上、東進西出、打破口袋底」的交通發展思路,讓貢山公路四通八達,成為滇西北旅遊勝地和通往緬甸、印度最近的國際通道。

  「1988年,整個貢山縣的公路只有43公裡,如今全縣公路裡程已達674公裡。」貢山縣交通局局長楊學聰說,「老縣長常念叨,多一段路、多一座橋,就能儘快連通山外發展的大動脈,這是所有貢山人的心願。」

  「綠色銀行」和夢的熱望。

  路是夢的起始,夢是路的延伸。走進獨龍江鄉,就如同進入了一個夢幻般的童話世界——這裡的山,蒼翠欲滴;這裡的水,清澈見底。置身其中,能聽到山的低吟,水的歡唱;能聞到蜜香四溢,草果飄芳;能看到靚麗民居,如花笑靨。

  然而,這片淨土卻曾貼滿了「最」字頭的標籤——在貢山縣、怒江州乃至雲南省,獨龍江鄉都是一個最邊遠、最原始、最封閉、最落後的鄉鎮;也是全國最後一個通公路、最後一個通電、最後一個通電話、最後一個通網際網路的地方。直到2009年,這裡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900多元。

  這一切,高德榮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說,「總吃低保是不行的,獨龍族要靠自己的雙手發展致富產業,建設『綠色銀行』,實現小康夢。」

  2006年,已任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高德榮自願回到獨龍江鄉蹲點工作。經過考察、試種和遴選,他看準了適合林下種植,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香料——草果。2007年,高德榮建起獨龍江斯達草果種植苗圃培訓站,率先示範種植,手把手地對鄉親們進行培訓。

  江岸對面的山坡上,草果樹長得鬱鬱蔥蔥。高德榮欣慰地說,「現在獨龍江鄉草果種植面積快到5萬畝了,人均10多畝。去年種得最多最好的一戶,光賣草果就掙了7萬元。」

  草果種起來了,高德榮又帶領鄉親們試種新的作物——重樓。這種名貴的中草藥是雲南白藥的主要成分之一,生長喜歡背陰潮溼,更加適合獨龍江的地理氣候條件。

  龍元村村支書江建華家前年帶頭種植了10多畝重樓。他說,「現在全村戶均種植已達2畝,還要繼續種,按老縣長說的,爭取到2020年達到戶均4畝。我們把重樓種起,草果種起,花椒也種起,蜜蜂養起,雞和牛也養起,小康日子就能過起嘍!」

  獨龍江的公路修好了,經濟也逐漸發展起來了,93%的森林覆蓋率,山清水秀的自然風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這裡休閒旅遊。本該是件高興的事,高德榮卻深感憂慮,「遊客把吃的喝的用的都帶進來,吃了喝了用了,把瓶子垃圾全丟給我們,清都清不完。」

  為此,高德榮提議幹了三件事:第一,給每個進鄉的遊客發一頂帽子,印上大大的「文明」兩個字,提醒他們要當文明遊客;第二,為避免無法回收的玻璃瓶汙染環境,獨龍江鄉規定禁止銷售瓶裝酒;第三,全民植樹,高德榮帶頭在獨龍江鄉村公路邊種了500多棵綠化樹。

  截至2013年,獨龍江鄉農村經濟收入1105萬元,比2009年增長124%,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6元,比2009年增長146%。當人們欣喜於特色產業和生態旅遊帶來的諸多惠利時,高德榮想得更為長遠,「獨龍族必須提高各方面素質,不然脫貧返困的情況遲早會發生。」

  康巴漢子肖建生從2000年起給高德榮當司機,也是獨龍族首批3名駕駛員的教練。他回憶說,2008年,高德榮從雲南省預備役師裝備部要來一輛淘汰了的北京吉普,他自掏汽油費和生活費,讓肖建生當教練,在巴坡村進行培訓。如今,肖建生培訓的3個人中有1人在鄉政府開車,另兩人自己買車跑起了運輸。獨龍族已經培養出了50名農用拖拉機駕駛員和50名汽車駕駛員。在高德榮的推動下,獨龍江鄉從只有一所完小發展到九年一貫制教育,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和升學率連續5年保持100%,上百人考上了大學,還走出了第一名女碩士研究生。

  獨龍江鄉的民居外牆上,幾乎都飾有七彩條紋的圖案。鄉黨委書記和國雄告訴記者,「那是獨龍族特色織物獨龍毯的圖案,寄託了人們嚮往七彩生活的美好願望。」如今,獨龍人民把富裕夢、發展夢、小康夢的色彩也織進了獨龍毯裡,夢想的光華,美不勝收。

  「鄉土情懷」和愛的歡歌

  「我生在獨龍江邊,清清的獨龍江,是我從母腹裡呱呱墜地的澡盆,獨龍江的每一處沙灘,每一流清泉,每一顆石子都是我兒時的朋友。我和她在一起玩耍,一起嬉戲,一起哼山歌,一起唱調子。我在她的哺育下一天天長大成人……」

  火塘裡的木塊燒得通紅髮亮,驅走了冬夜的寒意。高德榮在自家的篾笆房裡,同記者一起觀看電視散文專題片《太陽照到獨龍江》。

  很難想像,那些靈動的畫面,詩意的語言,都是出自眼前這個穿著土氣、不修邊幅的老人之手。一件老舊又肥大的藏藍色中山裝敞懷穿著,側面口袋邊磨得發亮,袖口上沾著白灰。高德榮卻不以為然,「與其花時間打扮自己,還不如用所有精力去打扮自己熱愛的家鄉。」

  高德榮在貢山縣城的家,位於丹當路的一條窄巷裡,在一棟老樓的一層,47平方米的兩室一廳。從1990年高德榮調入縣城工作起,他們一家四口在這裡住了20多年。

  昏暗的光線遮掩不住牆壁和天花板上的斑斑黃漬,嚴重起裂的舊地板踩上去嘎吱作響,最奢侈的家電是一臺21英寸的平面直角彩電,這在城市的家電賣場裡已經難得一見了。如果不是牆上掛著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合影、一串串會議出席證特邀證列席證,還有各種獎牌和綬帶,真讓人難以相信這是一位副廳級幹部的家。

  在兒子高黎明的記憶中,家總是擁擠不堪的。大雪封山之前,很多獨龍族鄉親要來縣城採購,囊中羞澀住不起旅館,就會被父親招呼到家裡來。「住七八個人是常有的事,多的時候十幾個。原來我家住三樓,因為老家來的人太多,行李把樓梯都堆滿了,為了不影響鄰居上下樓,我們才搬到一樓的。」

  「爸爸擔任怒江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之後,本來可以分套大一些的房子。」女兒高迎春話鋒一轉,「誰知道,他不但沒有要房子,連現金補貼也沒要,還主動提出要回獨龍江鄉蹲點工作。」

  這個讓人意外的決定,卻也在預料之中。早在1979年,在怒江州師範學校留校任教的高德榮就曾放棄城市生活,主動返回獨龍江鄉巴坡完小教書。此後,無論職務怎樣升遷,獨龍江的鄉土和人民始終是他的牽掛,再次回歸也是他必然的生命軌跡。

  今年,高德榮光榮退休了,他和老伴兒徹底把家搬回了獨龍江鄉。他說自己是「三退三不退」,「職務退了,工作退了,責任也退了;但是,我的共產黨員身份沒有退,所以義務不能退,目標也不會退。」

  近年來,國家和雲南省對西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2010年初,雲南省委、省政府做出用3至5年時間,實施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的決策部署,重點推進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產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六大工程,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3億元。

  如今的獨龍江鄉,平整的柏油路通達各村。高德榮當鄉長時翻山越嶺走完6個行政村需要64天,記者卻在一天之中,乘車從最南邊的馬庫村跑到了最北邊的迪政當村。沿途所見,每棟嶄新的安居房上,都有一面五星紅旗,在青山綠水的掩映下,尤為鮮豔。

  高德榮說,「由於歷史和自然因素的制約,獨龍族的每一點發展都來之不易,得到的每一份幫助都彌足珍貴,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獨龍族今天的一切,我們永遠都不能忘記共產黨的恩情。」

  「高黎貢山高,獨龍江水長,共產黨的恩情,比山高來比水長。丁香花兒開,滿山牛羊壯,獨龍臘卡的日子,比蜜甜來比花香。五彩雲兒飄,獨龍毯兒豔,獨龍人民心向黨,齊心協力奔小康。」圍著暖暖的火塘,香甜的血藤酒喝起來,好聽的歌兒唱起來。一曲《共產黨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長》,涓涓如水,浸潤心田,巍巍如山,激蕩胸懷。

同类文章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怎麼寫?《阿甘正傳》這部電影,感覺非常的真實,並且令我感動。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阿甘正傳英文的觀後感1  WhenIfirstsawthismovieIdidn'tappreciateitlikeIdonow.Because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龐維國教授講課時深入淺出,列舉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問題;課堂生動、有趣,語言幽默(比如「開汽車的時候最好不要玩深沉」);講解細緻,抓住要點。  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觀後感  觀看愛課程網《學習心理學》的智力技能和動作技能專題,看了一會龐維國老師的講解,我就被他風趣幽默、深入淺出的講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觀後感

  《拉貝日記》講的是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影片整片非常壓抑,隨著影片的深入,日軍暴行的深入描寫,觀看的心情也越來越沉重.影片結束以後,心中仍然非常難受.給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貝日記》電影觀後感  給我感覺最深的印象就是,這沒有過多的刻畫屠殺的場面,但是同樣讓人感受到1937年南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觀後感

  孫小傲因為父母長期在外工作,把全部的精力放在了打工賺錢上面了,無暇照看他。無奈之際,他和爺爺相依為命,誰知他的爺爺整天都把心思花在了找老伴的事情上。孫小傲受到了冷落,內心充滿了彷徨、孤獨和苦悶。  《憤怒的小孩》電影觀後感  前不久,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兒童電影《憤怒的小孩》,隨後我感到了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800字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讀課文,已經是開開生活中不可卻少的一部分。看到爺爺欣慰的笑容,是開開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候。但這一切都隨著爺爺的離開而逝去,爺爺的笑容已是開開最珍貴的記憶。  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還記得那一聲聲童稚的朗讀聲嗎?就是那些天籟之聲溫暖了無數人的心。  每天晚上給爺爺讀故事、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念書的小孩觀後感

  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主人公代表著兩個群體:空巢老人與留守兒童。一直以來,我們都未能給予足夠的關注,或者說,我們那風華正茂的一代,在現實的無奈逼迫下,把最需要關心的上一代和下一代滯留在一起,造成了千千萬萬個開開和他的爺爺。  念書的孩子電影觀後感  在電影《念書的孩子》中,九歲的開開從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感

  路開是一個活潑開朗、孝順懂事又勤奮好學的孩子,每天都給爺爺讀書,雖然錯誤百出,但語氣到位,講的娓娓動聽。他和爺爺相依為命,每天晚上都在等身在遠方的爸爸媽媽打來電話,也許這就是開開的精神支柱吧!開開是不幸的,但他是堅強懂事的,他那種超出同齡孩子的堅強實在是讓人感到心酸。  看念書的孩子觀後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廣州烈士陵園觀後感

  大學生參觀廣州烈士陵園有感第1篇  清晨,黨員和我們入黨積極分子一行人踏上了參觀學習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之旅。時值農曆十一月,寒氣微逼,天空卻明淨無雲,格外清爽。烈士陵園的早晨並不安靜,很熱鬧。一進大門,便看到了許多晨練的老人家,神採奕奕,使整個陵園充滿了活力,看到了生機。  廣州起義烈士陵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也許,時間會衝淡記憶,但人們絕不會忘記,20世紀90年代,有這樣一位共產黨員,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萬人的心靈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書記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熱血灑在西藏高原。  教師孔繁森觀後感  有這樣一位英雄,生活在一個萬象更新的年代裡,在世界最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參觀孔繁森紀念館有感  來到孔繁森紀念館大門口,門上的幾個由江澤民主席題寫的鎦金大字:「孔繁森同志紀念館」,在陽光照耀直下熠熠生輝。這不僅體現了孔繁森同志紀念館作為山東聊城教育基地的重要地位,也顯示了孔繁森同志的精神永遠閃耀著光芒。進入紀念館,孔繁森同志高大威猛的石像形象就迎入了我們的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