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演員與電視演員的差異(為什麼電影演員的咖位比電視劇演員更高)
2023-08-06 03:51:05 2
為什麼電影演員的咖位比電視劇演員更高?
朋友說:因為膠片比較貴。
您要是這麼直白的話,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聊天了。
自古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鄙視鏈。
在影視圈就有這樣一條鄙視鏈:演電影的瞧不起演電視的,演電視的瞧不上選秀的。
當然啦,扯遠一點,演電視的還瞧不起說相聲演小品的,說相聲的還瞧不起二人轉的,二人轉演員還瞧不起拍網劇的呢!
其實以上提到這些表演品類中的演員,統一都可稱之為藝人。
什麼是藝人呢?藝人,泛指有才藝、並靠才藝表演謀生的人。
在古代,藝人要是不露兩手胸口碎大石觀眾哪肯輕易讓你走啊?
不過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力飛速發展的今天,在這條等級森嚴、高低有別的鄙視鏈中,大家終於達成共識:我們都瞧不起抖音快手的網紅!
在藝術面前誰還不是個傲嬌的小公舉呢?其實都是出來恰的,哪來那麼多高低貴賤呢?然而並非人人都像我這麼善良可愛。(一盤花生將我灌醉
在這個世界,一切皆可改變,只有高低貴賤是永遠無法消除的。
說回正題,我們在日常看片刷劇的時候,經常會好奇:
為什麼一般演電影的演員只演電影?
為什麼拍電視劇的演員只拍電視劇?
為什麼電影演員地位比電視演員高?
同樣是演員,這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捏?
今天我們就基於港圈而言,來好好聊聊這個事兒 。
在最鼎盛的年代,港片港劇雙龍齊飛、共赴巔峰,在各自領域內都湧現出了非常傑出的代表人物。
在電影圈有李小龍、成龍、周潤發、周星馳、李連杰、劉德華等天王巨星,在電視圈有鄭少秋、萬梓良、黃日華、羅嘉良等電視一哥。
就拿這些大咖來說吧,李小龍、成龍、李連杰三位動作巨星從一出道開始就是拍電影,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電影人,自然不消多言。
周潤發、劉德華、周星馳三位則是出身無線藝員訓練班,後一直效力電視臺。後來三人分別拍了《上海灘》、《神鵰俠侶》、《他來自江湖》這樣的優秀劇集。
也正是在電視領域取得了可觀成就以後,為了進一步實現突破,他們選擇投身影壇。
當然,他們的選擇是絕對符合「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的自然法則的。
而鄭少秋、黃日華、羅嘉良三代「無線一哥」皆曾創造過一時無兩的收視神話,締造過不可複製的電視時代。
鄭少秋曾留下《戲說乾隆》、《楚留香》、《大時代》、《笑看風雲》、《天地男兒》等多部傳世經典;黃日華就拍過《過客》、《射鵰英雄傳》、《義不容情》、《銀狐》、《馬場大亨》、《天龍八部》等太多神劇;
羅嘉良則主打商戰劇,曾經三次奪取無線視帝,創造《天地男兒》、《天地豪情》、《難兄難弟》、《創世紀》、《流金歲月》等一個又一個收視巔峰。
縱觀以上提及劇集,隨便拎出一部就是亙古神劇。然而這三位卻很少拍電影。
在他們數量少得可憐的電影列表中,幾乎拿不出一部像樣的作品。你仔細琢磨!
當然也有一些演員同時兼顧了電影和電視劇,勉強做到了文體兩開花,比如萬梓良。
1986年《流氓大亨》開始,歷經《生命之旅》、《成吉思汗》、《他來自江湖》、《笑傲在明天》、《大家族》、《巨人》,到1995年他在TVB的最後一部作品《萬裡長青》,是他電視事業的最輝煌十年。
作為邵逸夫的乾兒子,在這十年之間,萬子主演的電視劇,不是當年的收視冠軍,就是TVB的臺慶大劇。其受寵程度也算是絕無僅有。
但與此同時,他也沒有放棄電影領域,中間也拍過《胭脂扣》、《旺角卡門》等經典作品,並且還憑藉《大頭仔》撈了一個金馬影帝。
可以說萬子是電影電視兼顧最好的一位。
儘管如此,他的電影資源比起同時期的周潤發、李修賢等,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除去以上幾位天王巨星,我們還有必要提一下香港影壇後來崛起的兩位實力影帝:吳鎮宇、劉青雲。
此二人皆於90年代初以破釜沉舟之決心、誓不回頭之態勢投身影壇,經過在爛片堆裡跌爬滾打的多年心酸,終於在新千年後成為香港實力派演員的代表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吳鎮宇、劉青雲在拍電影之前,他們在電視領域的資源是非常欠佳的,至少是不如以上提到的周潤發、萬梓良、黃日華那幾位。
但是在搖身一變為電影演員之後,他們再度回巢拍劇時,效果就大不一樣了。
吳鎮宇離開無線多年,回巢主演的《難兄難弟》、《衝上雲霄》皆是收視冠軍。
為什麼呢?是TVB大徹大悟、悔不該當初狗眼看人低嗎?非也。
最重要原因是他們已經進階為人人仰慕的電影大咖,並且披上了金像、金馬等影帝黃袍。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幾點:
第一,電影圈和電視圈雖然同屬影視圈,但有著非常鮮明的界限,並且二者之間的地位也有著很大差距。
這個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香港電影在90年代中期就走向衰落,但電視劇卻絲毫不受影響、反而經典不斷。
道理很簡單,臺商撤離、盜版盛行等等一系列人間慘案,針對的是你電影行業,關我TVB、ATV啥事?
第二,不管你是票房保證,還是收視福將,幾乎所有演員在內心深處都有一個從小熒幕奔向大銀幕的電影夢。
他們的靈魂深處都在瘋狂吶喊:雖然我是一個演員,但其實我更希望你能夠叫我的全名:電影演員。
第三,毫無疑問,電視演員轉化為電影演員是個痛苦的過程。
這個過程或長或短、或難或易,並不重要。但是,一定會很痛苦。
他們早在發跡前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現在不痛苦一些的話,日後功成名就了哪那麼多雞湯給別人灌啊?
第四、電視演員不一定能演好電影,但電影演員演電視劇卻遊刃有餘。
有些電視演員都是老戲骨了,但是演電影就是帶不來票房。
好比TVB收視福將黃子華,卻還有另一個稱號:票房毒藥。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香港演員如雲似雨、多如牛毛,大街上隨便拉出一人,可能會告訴你:其實我是一個演員。但是呢?真正演電影好的,其實也就那麼一幫人。
其他人要麼謹慎試水後知難而退,要麼破釜沉舟後折戟沉沙。
這就是電影,它一直就在那裡,但不是誰都玩得轉。
那麼,是不是電影演員實力就一定高於電視演員呢?也不一定。
其實這和演員本身沒有太大的關係,歸根到底來說還是電影和電視劇表演品類的差別而已。
大多數情況來說,話劇是演員的藝術,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電視劇是編劇的藝術。
那麼,除了性質上的截然不同,電視劇和電影相比,到底差別在哪裡呢?
一、表演難度不同。
對於很多實力水準較高的演員來說,演電視劇只是一項耗時間、耗體力、耗精力的純體力活。
電視劇的發展主要倚靠編劇和故事,一般只要求演員順理成章、將大量的劇情順利表達出來就行。
電影則需要通過肢體、表情、動作、眼神等多種方式集中表達,並且要在短時間內交代出諸多關係。
如果說電視演員的演技呈現主要依賴於劇情的鋪墊發展,那麼電影演員的實力大賞則更藉助於自身張力。
總的來說,比起電視劇的生活化,電影的表演難度和維度都要更高,電影要求演員臨場反應更快、適應能力更強、技術性要求更高。
二、商業賺取不同。
除去表演難度之外,電影和電視劇最大的不同就在於:電影票是需要錢買的,而電視劇不需要。
電影的商業計算單位是票房,而電視劇的計算單位是收視率。
比起電影演員,流量明星和電視演員所具備的國民度是很高的。但為毛他們的電影往往票房一般?因為流量這種網上虛無的東西,太難轉化成票房了。
真正掏錢看電影的人,不是買偶像出鏡的,大多是花錢買精神愉悅的。
偶像隨便哪裡都能看,但好的電影卻可遇不可求。
三、傳播難度不同。
這屬於電影和電視劇藝術範疇的差距。
大家都知道,電影一般也就兩個小時左右,而電視劇則是幾十集,剪在一起長達幾十個小時。
從傳播便捷的角度上來講,電影確實比電視劇更加受歡迎。
就拿我個人來說吧,我平常下班以後沒事幹最喜歡的消遣方式就是刷片。
為嘛?省錢嘛!但一般我更樂意刷電影,而比較牴觸刷電視劇。
一部電影再爛不過100分鐘也就完事兒,一部神劇再好也得花好幾天時間才能看完。
四、電視臺限制除去以上幾點,在港圈還有一條特殊原因:電視臺對電視演員的限制。
尤其是TVB最為典型,一旦藝員與電視臺籤訂部頭約之後,就會接受公司統一管理,被條條框框的規定製約,其人身自由受到很大的限制。
其中最重要的一條約束就是:不準藝員私自外出接戲、拍電影。
不聽話?封殺,雪藏,讓你在香港影視圈混不下去。
當然關於這一條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上世紀80年代的五虎將決裂事件、劉德華被雪藏事件。
管這管那,管天管地,關鍵錢還少。
所以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年《大時代》專業的港劇巔峰照樣攔不住劉青雲出走的步伐。
綜上所述, 逐漸形成了大家固有認識中,電影的逼格要高於電視劇。
因此,很多劇咖都希望有機會通過電影來提升自己的逼格,證明自己的演技。
電影是檢驗一個演員影視地位的最高標準。
所以說,電影明星是有資格傲嬌的。因為他們確實是在許多明星的終極目標中。
所以當年的港片工廠或好萊塢工廠,很多大牌明星,尤其是男明星是絕不拍電視劇的。
只是近些年才有一些演員出於玩票心態以及賺錢欲望涉足了電視劇市場。
往前推幾十年,很難想像讓李小龍、成龍等電影巨星演電視劇。
最後,還是那句話。筆者不求抽絲剝繭、包羅萬象,但求管中窺豹、可見一斑。不求我的一篇吹水能夠揭開謎底,但願一些漫不經心的說話,將你的迷惑解開。
,